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

上传人:果果 文档编号:2052296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步步高】 (江苏专用)2017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五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俄国农奴制改革;(6)明治维新;(7)戊戌变法。一、梭伦改革1背景公元前 7 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2主要措施(1)颁布“解负令” ,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4)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3基本特点(1)理念:节制

2、、中庸、公平、平等、和谐。(2)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4影响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微观排查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二、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2(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

3、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细节排查 商鞅变法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制,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

4、的意愿。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推行均田制;(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深化排查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推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

5、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3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地

6、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细节排查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五、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

7、思想解放。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微观排查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而是以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为依据的。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保留

8、了4大量的封建残余,这说明俄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六、日本的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评价(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

9、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微观排查 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七、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容(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

10、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5(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微观排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存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考向

11、一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认识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典例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 ,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 ,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

12、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审题思路 (1)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包括,据材料“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据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据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据材料“皇族被列

13、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从当时看,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皇室地位,维持了政权的稳定;抑制了“山东士族”的影响。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答案 (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6(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备考点睛 (1)命题视角不拘泥教材内容,角度新奇,侧重从传统文化、社会习俗变迁领域切入立意。(2)立足史料信息提炼答案要点是得分的基本原则。(

14、3)以实证精神设身处地认识理解历史现象是重要的能力要求。主题深化 分析改革的两大原则,五大规律(1)评价改革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仅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改革规律性的认识改

15、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考向二 从传统文

16、化视角认识封建改革的创新及意义典例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 “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7孝文帝下令, “非太祖子

17、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审题思路 (1)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改革阻力;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

18、族的政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答案 (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备考点睛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是高考常考点。其中商鞅变法多从其内容、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促进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多从其移风易俗和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分歧等角度来考查;王安石变法则多从其内容、弊端的角度来考查。另外,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考查商鞅

19、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向。主题深化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领域。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

20、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8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 ,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体现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

21、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考向三 无教材依托命题(课标全国卷特色)典例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 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 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 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 3 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

22、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审题思路 (1)依据材料,由“1903 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得出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由“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 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得出仿效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由“1904 年决定改建

23、整个兵制,拟建新军 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 3 年”得出有固定服役期限;依据材料“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得出使用新兵器。(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由“1904 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 36 镇,为常备军”“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得出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由“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可分析得出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答案 (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效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

24、)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备考点睛 近年来课标全国卷几乎不从考纲中的六大改革中命题,而是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并从中提取信息综合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出现的材料史实一般教材中不涉及。这类试题解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答案多来自于对材料9信息的提炼与概括,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再加以补充即可。主题深化 全面理解认识历史上重大改革1改革的类型(1)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统治政策的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制度转变的改革,如

25、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2)从改革的内容看,多数改革都涉及政治、经济内容,甚至还包含了军事、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学习中要多做横向归纳和比较,如涉及土地问题的改革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还可以就这些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措施、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3)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可划分为奴隶制的改革:梭伦改革。封建制的改革:商鞅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2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

26、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实行。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土渐次扩大,于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

27、而抽收额定之比率。于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10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 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 (1)措施:废除井田制;按

28、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2)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了祸根。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可概括出废除井田制,据“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可概括出按亩纳税,据“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可概括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

29、事”概括出重视农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可概括出商鞅变法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商鞅变法在文化方面的措施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了祸根。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

30、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误谬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借着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1(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而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案 (1)实行均田制。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2)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

31、尽职贯彻诏令。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为改变“不均”而推行的经济措施是实行均田制;第二小问回答均田制的意义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可从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等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等信息归纳其评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398 年,16 岁的建

32、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 。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他又省并州县,4 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逊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 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 7 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 ,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

33、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答案 (1)内容: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2)意义: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解析 (1)由材料“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可得出宽刑省狱,由材料“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得出减轻赋税,由材料“并州县,4 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得出撤并州县,由材料“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 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得出削藩。12(2)可根据第一小题的内容依次表述

34、即可,宽刑省狱有利于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减轻赋税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撤并州县有利于减少地方行政开支,削藩有利于中央集权。4(2016江苏单科)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

35、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据

36、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答案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置身于农民的立场”并结合农奴制改革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内容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 “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的信息,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归纳。第(3)问,依据材料中保守性措施,结合所学

37、知识,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结合、对待守旧势力以及进取的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20 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时间 事件131901 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1903 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 公司律 破产律等1908 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1910 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1911 年 实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 10 部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的这些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答案 (1)内容:设立新机构;制定法律;变专制为立宪。(若是从经济、外交、政治等角度来答亦

38、可)(2)原因:国际环境恶化,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改革目的和本质具有落后性,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答出三点即可)6(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 “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二、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 ;三、 “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四、 “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 。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朱

39、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材料二 17 世纪末,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 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其中在用人制度上,颁布官职等级,规定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按功晋升。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升到 8 等以后列为贵族。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摘编自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制的相似历史作用。答案

40、(1)特点:以军功大小授爵,按爵级享受相应待遇。背景:兼并战争频繁,谋求富国强兵;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2)动机:学习西欧,改造俄国(富国强兵)。作用:打破门第传统,削弱旧贵族势力;提高官僚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权力;促进社会转型。14解析 (1)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 “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 ,得出以军功大小授爵,按爵级享受相应待遇。第二小问政治背景,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和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动机,材料二“17 世纪末,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 ,因此要学习西欧,改造俄国(富国强兵)。第二小问相似历史作用,材料一“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二“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 ,打破门第传统,削弱旧贵族势力;材料一“有军功者显蒙” 、材料二“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 ,提高官僚素质,扩大统治基础;从总体上看,加强君主权力,促进社会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