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忘的经历学案自学指导本文描写了作者拜访阿尔贝特施韦策的经历,讲述了这位人道主义教士的传奇故事,表达了对这位英雄人物无比的崇敬和热爱之情。文章主要描写阿尔贝特施韦策这个人物,一方面介绍他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展示他的人格品质。前半部分叙述施韦策的不同寻常的经历,后半部分描写作者亲眼所见施韦策的形象。先看施韦策经历的叙述,我们提取文章主要信息,依叙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生在两个国家长大当传道士在大学授课研习音乐转而学医筹款在非洲建医院遣返入狱写专著再筹款再建医院。其中转而学医是他的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实现明确的理想目标的开始,也就是说他从儿童成长为有为青年的前半段是寻常经历,此后的生活便是作为一个“神
2、奇、伟大的人物”亮相于世界舞台的。前面写得简略,后面写得详细。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些事件的叙述是为下面正面描写施韦策形象作准备的。再看作者亲眼所见施韦策的形象。现将一些描写形象的句子摘录如下:眼神:“他那温暖、清澈和真诚的目光” 。脸庞:“男性英俊的脸” , “那张恰似雕塑出来的阿雷曼人式的脸” “那突出的充满智慧的前额” , “他低着头,由于反向作用,他那沉思的脸映着若隐若现具有魔力的灯光” 。发须:“他的头发已经有点灰白” , “浓密的小胡子” 。表情:“在他的脸上,自信与沉静非常罕见地结成了一体” 。手指:“黑暗中,他的手指梦幻般,而同时又善于准确无误地弹击着白色琴键” 。这些都是零散的
3、,但综合起来构成施韦策这位传奇人物的奇特形貌、情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每一处描写都可以体会到丰富的内涵,如从施韦策的发须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历经人世沧桑,从他弹琴的手指动作的描写可以体会到他的优雅、他的涵养。另外,在这些形象的描写中,还穿插了对他的两处非常重要的叙述:“在与我们的谈话中首先极为赞赏与推崇的,是中国哲学家的宗教文章,他把这些文章称颂为人世伦理道德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 ,大概是赞赏和推崇仁爱思想、和睦相处的道德风尚;“阿尔贝特施韦策说,从他的青年时代起,这种和平相处的可能性就起到了典范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观” , “和平相处”是他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作者极为欣赏。总结这些叙
4、述和描写,可以对施韦策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气质修养、道德品质作一概括:睿智、多才;坚毅、执著;平和、优雅;纯洁、高尚。他是理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是仁爱精神、宗教精神和赎罪精神的体现者,总之,种种优良的品德都体现在这位“英雄”人物身上,在作者眼里,施韦策是一个完美的人。文章在描写人物时,还着力描写了环境背景。这里的环境分小环境和大环境,也就是具体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文章开篇施韦策并未出现,作者非常详细地描写了斯特拉斯堡和科尔马两处大教堂的内外景观,并将二者作了对比。这两处大教堂与施韦策生活无关,它们进到本文中,似乎意在烘托一种宁静的氛围,让读者体验一种纯洁的感情。后面还写了君斯巴赫小教
5、堂,它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天主教和新教教义在这里和平相处,似乎象征着施韦策身上的和平精神、友爱精神、包容精神。这一小教堂里,空荡荡、黑洞洞,施韦策的形象在一处小灯光的映照下凸显出来,画面艺术感很强。其次,在非洲原始森林,在他亲手建造的医院,他“为最最贫穷的人,为最最孤独的人,为千百万饱受睡眠病和其他热带疾病折磨的久病不起的黑人”解除痛苦,最能显示他的美德懿行。再有,在欧洲大陆,在施韦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传教布道的地方,演艺的地方,筹款的地方,他把大批的听众、观众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把一群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施教行善,显示他的才艺、他的感召力;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大陆,战争在继续,施韦策曾受牵连被监禁,他
6、身处考验着他的意志品质的险恶环境;作者茨威格在访谈结束返回科尔马的途中,听到车厢外报的一个个站名,想到这些地名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想到战争的可怕和人道仁爱的可贵,也在无形中展示了施韦策的特殊的时代环境。环境描写是为人物描写服务的,把环境写好了,人物也就有了表演的舞台和衬托的背景。难忘的经历文章在描写人物和环境的同时,还穿插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既写施韦策的故事,又借这故事表达自己心中的理念、信念,表达对时代、社会的看法。文章开篇就是一段议论,既是解题,也是先作一铺垫,渲染一种特别的气氛;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参观两处教堂的感受,是“飘然向上” “心旷神怡”的感受,是“对上帝的陶醉” ,以及“
7、自己彻底被迷住了”的感受,这种感受带给本文以庄严、欢快、激情的氛围;下面写拜访施韦策教士,作者转述公众对教士的崇拜、歌颂的态度,其实也是作者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的显现;再往下叙述施韦策的成长经历和奋斗经历,除了表达崇敬的心情之外,似乎还透露出一种悲悯的情怀,一是与施韦策一道为非洲大陆的人民悲悯,为他们所遭受的疾病之苦和文明的白种人所犯下的罪行而悲悯,二是为施韦策的理想主义的义举屡试屡踬而悲悯;接着写与施韦策面对面交流时的感受,作者感到“这儿是一种力量的中心,这种力量我们是看不见的” , “典范的力量实际上比所有的教条与言语更具威力” ,更重要的是在返回科尔马的旅途中,产生复杂多变的感受,先是因为拜
8、访施韦策而“对最令人厌恶的时代又觉得有了依赖感” ,可是当听到车厢外报的站名,想到残酷的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时, “不禁又沮丧起来” ,其中的理性思考是:施韦策的人道主义、和平主义既为时代所需要,又为时代所不容。因此,本文的叙事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既是一篇人物故事,又是一篇采访随感录。本文的语言显现作者惯常的语言风格,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华彩、流丽、繁富。写感觉务求精确、细腻,从不同角度反复地写,强化读者的印象,以致句子很长,单句、复句重叠,句子内各种成分重叠, “欧化”特点鲜明。例如, “用自己的力量,在赤道非洲,为最最贫穷的人,为最最孤独的人,为千百万饱受睡眠病和其他热带疾病折磨的久病不起的黑人,
9、建立一家医院” ,句子主要成分只有“建立一家医院”这样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此前都是修饰性的状语,这些修饰成分,起到了加大语言信息量、充分表达主观感受的作用。不过有些句子含义丰富、结构繁难,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一个人的领袖风范总会有意无意从内心到外表给人以某种权威性,而阿尔贝特施韦策的自我意识绝对不是什么自以为是,而只是一个人从里到外都表现出来的肯定性,他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而且,从他身上放射出的力量从来不带好斗性,因为他的全部思想与整个生命都是建立在高度乐观的基础之上的,更确切地说,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的一切精神与世俗形式都抱乐观态度的基础之上的,这也就是说,都是建立在善解人意的友好与宽容
10、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句子非常复杂,总体上看是一个句群,里面又有若干个单句和复句,表达的思想非常充分而精细,提取其中重要的词语大约有:领袖风范、权威性、高度乐观、善解人意、友好与宽容等。抓住了这些重要词语,就容易理解这一复杂的群句。另外,文章中还有许多精警的语句,可以找出来认真品味,如:“因为人的完美很少逊色于艺术的完美。 ”“因为,强大的道德能量放射了出来,正如磁体使废铁产生磁性一样,勇于献身的人具有一种力量,它能使一般麻木不仁的人培养起勇于献身的精神。 ”“典范的力量实际上比所有的教条与言语更具威力。 ”“艺术则关于专断地、但却十分出色地剔除我们的一切人间烦恼和政治上的一切恶疾。”参考资料
11、一、灵魂的猎者茨威格20 世纪的德语文坛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竭力进入人的内心深处,并以其多彩的笔触将那神秘的世界展示给世人。托马斯曼称赞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高尔基推崇他“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他的好友罗曼罗兰说他是一个“灵魂的猎者” 。因为他用手中的笔如一把手术刀一样,去解剖他的人物,如一架心电图仪器一样,去展现他们的心理活动,去描绘意识的流程,去展示情欲的力量。这个人就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1881 年 11 月 28 日茨威格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是犹太商人,经营着一家纺织工厂,母亲出身于一个犹太银行世家。殷实富裕的家庭使茨威格有一
12、个幸福的童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培养出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但茨威格所喜欢的不是已经丧失活力的旧的文学,而是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活的文学。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这样写道: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时,他在课桌底下看的是尼采和斯特林堡的作品;在拉丁文语法封皮的书的里面是里尔克的诗。对新的知识的追求,对一切新鲜事物的热衷,特别是在文学咖啡馆经常性地交际活动,使得这个中学生,既结识了他所敬仰的一些作家,同时在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上也远远超出了业余爱好者的水平。用茨威格自己的话讲,他在判断力和文字的表达能力上,已超过那些著名的批评家。1898 年,17 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
13、首诗,随后他的诗歌相继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到进入大学时已发表有近二百首之多。虽然他在同一时期也发表评论和创作小说,但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的。1900 年茨威格进入大学,他先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史,1902 年转入柏林大学。1901 年他着手从自己中学时代发表的诗歌中选编成一个集子出版,这就是他的第一部共收有 50 首诗歌的银弦集 。1902 年他在维也纳的新自由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出游 ,出版了他翻译的波德莱尔诗文集。1904 年他以泰纳的哲学为题通过考试,取得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出版的诗集,虽说得到了好评,但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眼界的拓宽,特别是他先后去比利时、法国、英国的
14、旅行,结识了诗人维尔哈伦、里尔克、叶芝,这些使他对自己的创作活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昨日的世界中他写道:“虽然我很早(几乎有点不大合适)就发表作品,但我心中有数,直到 26 岁,我还没有创作出真正的作品。 ”他在评论自己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时说:“这些表现迷惘预感和无意识仿作的诗行,不是出自自身的经历,而是出自语言上的欲望。 ”这不仅适用于他学生时代的诗歌,也适用于他的小说创作,尽管它们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到了评论家的赞赏。1904 年,在他还没有大学毕业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出版,在昨日的世界里茨威格这样评论这部小说集:“那些作品是在全然不了解现实的情况下写的,用的是当时从别人那
15、里学到的技巧。 ”引起文坛瞩目的是茨威格在 1911 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集初次经历 ,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 ,共收入四个短篇:夜色朦胧 家庭女教师 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诗人索克尔在谈及此书时写道:“自亨利希曼的暴风雨的早晨以来,还没有一部描写模糊的危险的儿童时代的作品如此强烈地攫住了我。 ”确实,从这部小说集开始茨威格才找到了自己艺术的爆发点,真正激发自己想像力的领域人的心灵。茨威格对心理分析的偏爱,如他自己所说:“谜一样的心理事物对我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那些奇奇怪怪的人,仅他们在场就燃起一种去认识他们的激情。 ”以初次经历为起点,茨威
16、格创作了一个系列的反映人的不同时期心理活动与特征的杰出小说。如果说, 初次经历中作者主要是描绘处于青春萌发期的儿童心态,他们用自己的目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充满情欲的成人世界,那么在 1922 年出版的题为热带癫狂症的小说集中,作者就是用直接的细腻的笔触,正面展示出了被情欲所主宰的成年男女的心理活动,他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成为激情的奴隶;而在 1927 年出版的题为情感的迷惘的小说集中,主人公又都是历经沧桑的人,茨威格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这些人物在情欲驱逼和意外打击下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就像罗曼罗兰所说,茨威格的全部作品可分成几组,每组好像一座多折的屏风,每本书好像那屏风的一折,独立而又连
17、接。贯穿其间的红线就是茨威格对人的心理的好奇。在 1936 年用英文写的简历中,茨威格说:“我的固有成分一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学上的好奇,这种好奇使我首先试着在涉及个人命运的一些性格化的短故事上加以运用(如热带癫狂症 情感的迷惘和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文学性素描) 。 ”这种对心理学的热衷,甚至使他形成了一种心理化的世界观、历史观。茨威格曾这样表述他的历史观:“无比丰富的事件集中发生在极短的时间里,一如整个事件,凝聚到决定性的惟一的瞬间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于全人类的命运。 ”在他看来,历史是一位诗人,历史的进程取决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瞬间做出的决定;
18、而人们要懂得历史,就必须是一位心理学家。以此为指导,茨威格创作了 12 篇历史人物故事,合编为命运攸关的时刻 ,描绘了包括拿破仑、歌德、亨德尔、托尔斯泰、列宁在内的 12 个历史人物命运攸关的瞬间。其实 20 世纪之初,随着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关注日益成为一种潮流,茨威格对人的心理的关注并不奇怪。同时我们还不应忽略茨威格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同乡弗洛伊德对他的影响。茨威格是极其尊敬这位精神分析学家的为人及其学说的,并曾把 1925 年出版的与精灵的搏斗献给弗洛伊德。1931 年茨威格写了一部题为通过精神进行治疗的著作,内收三篇专论,其中一篇就是论弗洛伊德的,他充满敬意地写道:“西格蒙德
19、弗洛伊德使人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这是一个人做出的了不起的事业,我是说更清楚,而不是更幸福,他向整个一代人深化了世界的图像,我说的是深化而不是美化。因为偏激从不会是幸福,他带来的只是判决科学的使命是教育人在我们这个坚硬的地球上走直路,走正确的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这项绝对必要的工作上做了他的堪称楷模的那一部分:在他的著作中,他的努力成为力量,他的严谨成为不可动摇的法则。弗洛伊德从来不为了安慰人而向他们指出一条快乐之路,一种进入人世或上界的天堂的遁逃,而永远只是一条进入自身之路,一条深入自身深处的危险之路。他的观点无所顾忌,他的思想方式一点儿不会使人的生活变得轻松。像凛冽、犀利的北风一样,它侵入一
20、片沉闷的氛围,吹散情感中大量的金黄色的迷雾和玫瑰色的浓云,于是一种进入精神的前景清晰地出现在澄明的地平线上。由于他的贡献,新一代能用另一种目光,更自由地更清楚地更诚实地看到一个新的时代。 ”正是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下,茨威格创作了一系列的人物传记:三大师 (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1920) , 与精灵的搏斗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1925)和三诗人 (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1928) ,以及罗曼罗兰,其人及其作品 (1920) , 福煦传 (1929) , 玛丽亚斯图亚特 (1935) , 麦哲伦 (1938)等。茨威格所写的这些传记不同于以往传记的简单纪实,他的着眼点
21、在于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揭示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风貌,借助于心理分析的手段去剖析他们的精神和心态。他把驱动这些人物发展的力量归之于肉体与灵魂、感官与精神的二元分裂。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茨威格还只是从个体的人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个人的所有迷梦,也让茨威格意识到,人不是孤立的,人类心理的种种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更重要的社会因素。在他最后的一部作品象棋故事中,作者通过主人公 B 博士,强烈地表达了对法西斯摧残人的心灵和才智的痛恨。字里行间,我们无不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因法西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毁灭而产生的痛苦的颤抖和拼命的挣1942 年面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和精神故乡欧罗巴
22、的沉沦,茨威格深深地感到一种对人类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2 月 22 日他与妻子一道在里约热内卢的寓所中自杀。(选自外国文学史话西方 20 世纪前期卷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二、丛林中的圣者(林一真)施韦策(AlbertSchweitzer,18751965) ,法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20 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伟人。出生于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凯撒堡。这个小镇位于法国中部,与德国相邻界的莱茵河西侧,所以当地人会同时使用德、法语。施韦策在小时候便会这两种语言。在他写作业的时候就用法文,在学校演讲的时候就用德文。因为当时的阿尔萨斯是德国的,所以德文是他的母语。因为有了这两种语言,他完成
23、了两种语言的巴赫传 。年少的施韦策为艺术与学问精彩地活着,集著名神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家于一身。他对圣经的独特诠释,对康德的深入研究,对管风琴的美妙弹奏和捍卫都深获重视。然而,他把这一切弃如敝履,毅然花费七年时间从头学医,与妻远赴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迎接他们的是无涯的原始林、水、陆地、毒烈的阳光、蚊蝇、土人的病痛和白人的余孽。兰巴雷内一所传教办事处的破鸡舍是他最初义诊的地方。心脏病、肺病、精神病、脱肠、橡皮病和脓伤的患者极多。热带赤痢、麻风、昏睡病、日晒症及疥癣更是普遍而可怕,最难对付的强敌却是土人对病痛的信念,以及慵散、偷窃和浪费的习性。土人唤他“欧刚加” ,是神人。施韦策日以继夜地医治他们的
24、身体,更关怀他们的灵魂。他也是土人的严父、兄长、工头和密友。在丛林中,他亲自和土人建医院,自制砖头、配药方、拓农场。为此,欧战中他被关入法国俘虏营,感染赤痢和日晒症,面临饥荒和资金短缺。但是苦难从不曾使他低头。在蛮荒之地,他不但行医救人,也弹巴哈,读歌德,写文明的哲学 ,领悟出“敬畏生命”的真理。1952 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这位终生思索和爱的行动者,奖金悉数被用来建麻风村。90 岁那年,他庄严地在为爱而奉献近半个世纪的非洲停止呼吸。三、非洲行医(陈泽环、朱林)施韦策根本没有想到,还没有打开行李,人们就告诉他,已有病人来了,一个、两个、三个施韦策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治疗。他在屋前的空地治疗和包扎。
25、病人越来越多,他们乘船来自上游和下游,或者穿越丛林而来,这个病人是自己走来的,那个病人则由亲戚和朋友抬来。一天下来,施韦策感到极其疲劳,几乎站不住脚,然而,他能满意地确认,选择到这里来工作是正确、幸运的。病人能从水路来到这里。此外,这里还流传着关于美国医生拿骚博士的故事。人们信任白人医生。他要巩固这一成果并发展它。他颁布了严格的命令,在他打开所有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箱子之前,人们首先应该送重病人来。然而,这种命令自然没有引起重视。各种各样的病人纷至沓来。他们乘船从老远的地方赶来,100 公里、200 公里、300 公里不等,处于半饥饿状态,受着剧痛的折磨。如果不是施韦策在 1913 年春季,即“雨
26、季”来到这里的话,就不会有其他人来减轻他们的病痛。多年以来,这里就没有一个医生。当施韦策由于炎热和疲乏而无力继续工作时,他就想到了这一点,并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欣慰。晚间的暴雨来临时,他必须迅速把一切搬回阳台。他不能让黑人病人进入他的住宅,因为这样可能会受到感染。由于情况急迫,施韦策决定在一间原来的鸡棚内行医。这里拥挤得可怕。施韦策必须戴着遮阳帽工作,因为棚屋顶部破损不堪。人们告诉他,热带太阳光通过一个小洞就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在棚屋内,当热带雷雨来临时,施韦策就不必一定要躲到棚屋下,海伦娜料理复杂的家务,照看重病人,准备包扎材料和药品,消毒医疗器械,成了施韦策不可缺少的助手。开始,为了找一
27、个助手,施韦策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一直试图在病人中寻找一个译员。然而,在病人黑色的大眼睛内,他只看见痛苦、不理解和病痛减轻后的感谢。后来,他发现在病人中有一个显得有点知识、法语说得很好的土著。他向施韦策诉说自己的病痛,但他的体质很好。他说,过去他是一个厨师,但由于健康原因必须放弃他的手艺。他不仅擅长烹调,而且能说法语、英语和多种当地语和方言。此外,他是一个有才干、风趣和机灵的家伙,一会儿聪明、严肃,一会儿故作庄重地虔诚,一会儿无节制地浪费和自大。他的名字叫约瑟夫阿佐瓦尼。施韦策把他留了下来。约瑟夫是在厨房中学的解剖学,他喜欢使用这类术语。他总是用厨师用语说:“这个男人的右里脊肉痛, ”或者说:
28、“这位太太的左上排骨痛。 ”海伦娜教会约瑟夫准备手术的器械和缝扎材料。他的理解力较强,但不识字。他简单地把药品上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能很快地找到所需的药品,并同时把它们译成各种当地语言。约瑟夫也可以向施韦策提出建议。施韦策总是仔细倾听他的意见。但是,他的大多数建议都不能被采纳。例如,约瑟夫要促使施韦策不接受重病人和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他反复向施韦策列举他的偶像人物的例子:他们为了尽可能维护自己医术的声誉,都是这么做的。当然,施韦策自己不能拒绝那些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同意约瑟夫的意见:让病人及其家属放弃希望。如果病人后来死了,人们就说,医生并不知道会这样。此外,这些人很能
29、承受病痛,他们不怕死。在这一问题上,约瑟夫是对的。首次手术终于开始了。使施韦策感到十分惊奇的是,病人很自愿地躺在手术台上。由此可以断定,一些年前,在兰巴雷内地区作巡回医疗的一个法国政府医生成功地施行了一些手术。这个病人骨折了。骨折在赤道非洲的土著中经常发生,就像橡皮症肿瘤一样。通常,骨折往往包扎一下了事,许多人因此痛苦致死。而通过手术,这些病人则往往能得救。在施韦策动手术时,海伦娜和约瑟夫作助手。约瑟夫消毒手术器械,他用碗把血和脓液倒到外面去。令人惊奇的是,他自愿这么做,尽管对非洲人来说,这一切都是“坏”的和“不干净”的。由于他的开放性格,约瑟夫毫无困难地抛弃了这类迷信。第一次手术很成功。骨折
30、病人争先恐后地抢着动手术。然而,海伦娜这时只作了一个星期动两至三次手术的准备。她的担子也非常重:家务、药房和照料重病人。逐渐地,施韦策能正常地为他的病人动手术了。自然,这也与他的基本行为规则有关。由他生活于其中的罕见和变化无常的环境所决定的 6 项规定,已经成了一种令人注意的文献。清晨,在丛林的心脏,兰巴雷内的小教区醒来了。早晨 8 点半,施韦策开始为病人治病。这时,病人已坐在鸡棚屋檐下的长凳上等待。在阳台上,约瑟夫缓慢而细致地宣读着6 项规定,这样每个病人都能听懂,并能转告他人。病人们用“点头”来证实他们听懂了“大夫的命令” ,并表示赞同。就像过去的巴赫 耶稣生平研究史 康德的宗教哲学和德、
31、法管风琴建造艺术和管风琴艺术一样,丛林医生的 6 条命令也鲜明地反映出施韦策生活的新阶段。第 1条命令是属于卫生学方面的:“在医生的住宅附近禁止吐痰。 ”第 2 条命令要求安静:“等候治病的人不能高声交谈。 ”第 3 条命令要求:“病人和陪同应自备一天的食物,因为有的病人要到下午才能就诊。 ”第 4 条命令是为了维持当地的秩序:“未经医生同意在传教站过夜的人,不发给药品。 ”第 5 条命令的目的是为了在当地的潮湿气候中保存药品:“放药品的瓶子和小铁盒用毕后必须还给医院。 ”第 6 条命令是“如果每月中旬船只抵达兰巴雷内,那么除了急诊,在船离开之前,人们不应找大夫治病, ”因为那几天他为了药品正
32、在写信,开清单等等。宣布了 6 条规定之后,施韦策开始替病人诊断治疗。在极其闷热、拥挤和嘈杂的环境中,治疗一般持续 4 小时,但是,由于对那些来自僻远的小村和丛林的病人必须经译员给予详细的医嘱,治疗时间经常要延长。12 点半,施韦策的助手宣布:“博士要吃饭了。 ”病人表示同意并站了起来。他们分散开来,在树阴下吃他们的香蕉。下午 2 点,施韦策继续替病人看病。当 6 点夜幕降临时,经常还有病人来不及治疗。由于蚊子的威胁,在灯光下是不可能治疗的。施韦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简单的治疗方法。在他的病人手册上,施韦策记下了姓名、诊断、药品等情况。病人获得了一个有登记号的圆纸盘。许多病人把圆纸盘挂在脖子上
33、,把它当做护身符。如果病人再来,施韦策只要根据圆纸盘上的号码查阅病人手册上的相应部分。他在那里看到了原来的处方,向病人索要瓶子或小铁盒。通常,他能拿回其中的一半。6 点,治疗结束了。一天的紧张工作过去了,然而离休息还早着呢。还有一大堆经济问题等待着施韦策。为了解决诊所住房,他正在建造一间瓦垄铁皮棚屋,力争在秋季结束。晚间,他有时还能整理巴赫的赞美诗,这是为巴赫的纽约版所需要的。文化活动给予施韦策的实践活动以极大的鼓舞。他原本打算放弃一切:哲学、神学和音乐,然而,这毕竟是很痛苦的。施韦策作出这一决定不是出于苦行。作为 18 世纪启蒙主义的信徒,他认为禁欲主义毫无意义。施韦策原先认为,由于紧张的医
34、务工作,他再也没有时间从事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的活动了。为了完成自己真正的使命,他只得放弃这些活动。对于兰巴雷内,施韦策并不由于这里没有文明,距离最近的小城也远在千里之外而感到痛苦。但是,没有音乐,确实使他有点难受。在准备前往非洲时,巴黎巴赫协会送给施韦策一份珍贵的礼品,这是一架特地为热带地区制作的装有管风琴踏板的钢琴。那时,施韦策已打算不再触摸琴键了。他相信,如果让他的“手指和脚僵硬” ,那么他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放弃他的管风琴家生涯。但是,一天晚上,在精疲力竭地为建造诊所干了一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回到家里后,施韦策坐到了钢琴边,弹起了巴赫。突然,他觉得自己就像获得了解放一样。他立即意识到,音
35、乐使他真正得到了放松。这是完全不同于日常工作的活动,完全的自由。一小时之后,施韦策恢复了。他体会到,放弃音乐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音乐有助于他的工作,有助于他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现在,健康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而且也属于他的病人。后来,施韦策说,一个具有精神需要的人,承受得了丛林中的孤独,并能保持勇敢和健康。他确认,欧洲人在这里能比在家乡读得更多,特别能读更多的严肃文学。当然,施韦策也注意到,没教养的人在这里也更容易堕落,成为酒鬼,萎靡不振和患病。从此,施韦策又开始抽出一些时间用于神学、音乐和哲学。他决定,晚上弹奏巴赫、孟德尔松维多、凯撒法兰克和马克斯雷格的曲子,细致地研究他们的作品,完善他自己的技术。施韦策从非洲寄出的第一封信洋溢着凯旋的精神。这是一个幸福的人的信。他还没有诊所用房,经常累得晕倒,还没有形成与病人交往的成熟方式,还缺少经验,助手太少,病人太多。尽管如此,他的信还是充满了胜利和信心。施韦策没错,他在这里确实是不可缺少的。丛林里的病人等待着他一个真诚的,具有医学知识和仁爱的人。施韦策在这里是一个救死扶伤者。(选自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策传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