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青年学生道德知行错位与冲突的原因及对策探析第 7 卷第 4 期2005 年 12 月湖南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cialScienceofHunanMedicaluniversityVoIl7NO.4Dec.2005当代青年学生道德知行错位与冲突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刘俊(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省吉林,132013)摘要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知“行“ 是德育过程中两个关键的范畴.当前道德知行的冲突与错位是道德建设与教育中存在的极为突出的矛盾问题.通过对当代青年学生道德知行冲突与错位的原因进行探析.不仅可以为解决道德知行冲突与错位提供依据,也可以有
2、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关键词 道德知行 ;道德认知 ;道德行为;价值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 8229(2005)040015-04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2O 世纪 8O 年代以来,我们处在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变革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撞击,新旧观念的相互碰撞中,整个社会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震荡.在这其中,人们的道德知行之间的错位与冲突尤为突出地表现了出来.而作为社会中思想最敏感,最活跃,最有激情的青
3、年学生群体.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种道德知行的冲突与错位就更为凸显.在道德知行的冲突中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和迷失.这就必然地给学校中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这一变革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变得尤为复杂和艰巨,学校德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由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五个要素构成.这其中“知“ 是形成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因素,是形成道德品质的道德思想基础;而“ 行“是道德品质的载体,即道德品质以道德行为为内容.道德应该是道德知与行的统一,若缺少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就不能持久,自觉;若缺少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也只会流于肤浅和形
4、式.因此,目前我们实施德育的关键就是如何使道德的知行达到统一.只有道德知行统一了,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并从根本上保障道德建设中诸多问题的解决.二,道德知行错位与冲突的表现在过去.人们的道德认知与行为也不总是一致的,尤其是青年学生,但更多得体现在道德行为滞后于道德认知,这种滞后并非是有意识的.恰恰相反.那时青年学生是在积极地努力克服这种滞后.而今天的青年学生,面对变革的时代.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道德知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甚至激烈的冲突.主要表现在:1.道德认知上的正确性与道德行为上的冷淡化形成鲜明的反差中国有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中国人的道德实际上具有相当大的历史传承性.中国传统道
5、德的内核应该是孔子提出的“仁爱“ 思想 .主要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两方面的思想 .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从小接受的教育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传统道德,并对它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对当前的环境道德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也比较强烈.然而对道德规范思想上虽认同,行为却另当别论.当代青年学生总体的道德意识已淡薄了许多,并不是说他们践踏道德,而是在道德理论认知上漠不关心(虽然知道那是正确的)和道德行为上漫不经心,他们关心的是围绕自身会直接发生显性作用的道德问题.因此不具道德持久性.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不足,由此而出现了道德认知上的脱节.收稿日
6、期2oo51112作者简介 刘俊 (1954 一),男,辽宁大连人,北华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德育,伦理学16 湖南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版)第 7 卷2.道德认知上的困惑性与道德行为上的功利化形成突出的对照当代青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过去增强了许多,对于在学校中所学的各种理论,思想不再那么盲从,表面上他们接受了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可内心中却保留着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理论和学说.与此同时,他们更加务实,讲究实惠,对于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高尚的道德不感兴趣,更关心,注重实际物质利益,而精神方面的追求对他们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不同的理论,思想与实践中的真实体会使他们疑惑那些
7、听起来熠熠闪光的道德(如奉献,诚信,勤奋等)与现实生活体会(如竞争,投机,欺诈等)到底有什么关系,他们耳闻目睹许多崇高的道德带来的窘境,贫困和误解.道德认知上的困惑与行为上的功利性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青年学生在困惑,迷失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逐渐滋生,并占据了他们并不坚定的思想阵地,功利成为终极目标.最终使道德知行发生错位和冲突.三,道德知行错位与冲突的原因探析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完全是偶然的.道德知行上的错位与冲突可以说是道德自身的变化,转型时期的表现,道德作为人们的思想上层建筑.它的变化有其更为深层次的复杂原因.大致归因如下:1.社会因素首先
8、,价值多元化导致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行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他们竞相施展自身优势.使人们自由地各取所需.由此形成了价值的多元化.传统道德与外来思想(包括先进的和腐朽的)在相互冲突中引起人们对道德原则的迷失.利益主体个体化,多元化使人们更注重物质需求.价值取向趋向功利.人情商品化,人心实用化.似乎已无道德原则可言.人们在道德上变得宽容.常会听到人们说“我不会把我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在这种情形下 .青年学生失去了判断的标准.道德的好坏似乎也没有严格的区分.认为只要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有道德的,道德知行严
9、重脱节.由此可见社会环境是形成当代青年学生道德的现实基础和造成道德知行矛盾的根本原因.除了以上经济因素外.社会上大多数成年人言行的长期背离也是造成青年学生道德知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年学生从小受到的道德教育在面对成人“榜样“ 作用后,顺理成章地遭遇困惑,疑问.最终踩着“脚印“ 接受现实.结论就是:知与行是两回事.成年人自己没做好,再要求他的学习者要做得如何好,很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其次,道德建设与教育的“政治化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强制性,导致道德接受的抵制性.泛政治化的德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和现实性,高要求,高标准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强制受教育者必须接受,青年学生被笼罩在政治色彩浓厚的道德教育中(
10、即使是最基础意义上的德育).脱离了他们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青年学生一方面被迫接受着这种政治化的道德认知,另一方面又抵制地拒绝实施这种道德行为,使最基本的道德无法顺利地内化为“知“, 更无从外化为“行“.青年学生看到只是道德教育上的假,大,空现象.认为虚伪的道德教育只是为政治功利主义服务的,从而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原初意义,导致道德知行的错位.再次,大众传媒和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的广泛性成为道德建设与教育的“双刃剑 “.大众传媒与网络构成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青年学生的道德知行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年道德观的形成客观上需要社会舆论的一致性.然而当前传播文化的自由发展使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中充
11、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婚外恋.在这些强势媒体的不良影响下.国家和学校的道德主导价值取向就显得虚无缥缈.一方面在树立.另一方面却在破坏.这必然导致青年学生的道德知行的错位与脱节.2.学校因素首先.“ 德育摆在首位“ 曲高和寡 .虽然全国上下各高校都高唱“把德育摆在首位 “,但真正能落实并贯彻始终的少之又少.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具体的现实性的工作.如招生就业,技能培训,等级考试等.这些实用型的态度使学生也产生了务实精神,认为可以忽视道德的知行或重知轻行.从而形成道德知行脱节,甚至忽略道德.其次.德育观念上的误区.在学校的德育中.学习目的的教育实际更多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学校,老师按党和国
12、家的要求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应符合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这无可厚非.然而正是因为此.许多学校,老师的德育观念陷入了某种误区,以为高起点,高标准就能形成高尚道德.从而忽视了现实的需要.道德教育中不讲层次性,忽视实效性.使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突出表现为重社会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在当前追求个性的时代,青年学生个体意识明显增强.价值主体向个人本位倾斜,价值标准向个人得失倾斜.在这种矛盾之中,青年学生逐渐形成了道德知行上的冲突与脱节.再次,德育模式单一的缺陷.我国长期采用的德育模式与西方国家不同,是东方式的强制灌输.第 4 期刘俊:当代青年学生道德知行错位与冲突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17这是一种绝对主义的道德教
13、育.在这一模式下,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学生不能质疑.这便导致了普遍的逆反心理,德育过程成了空泛的说教,说服.这种单一的德育模式与多元化的社会影响所产生的矛盾让青年学生麻木于对道德的认知,更谈不上道德的践行,必然影响德育的效果.最后,部分德育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欠缺.学校进行集中的道德教育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主渠道.作为专门的教育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育效果.然而部分教育者的言行不一,道德脱节使他们的德育苍白无力.结果也可想而知.3.家庭因素首先,社会变革带来的家庭结构和模式的变迁,使家庭稳定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进而影响子女家庭美德的形成.
14、随着经济的繁荣,各类文化的传播,竞争的强大压力以及人的流动性加强.使人与人情感的深刻性与持久性也不同程度的弱化,家庭成员间热战,冷战不断发生,离婚率不断提高.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子女无论在心理,还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上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挑战着他们的道德观,使他们的家庭美德越来越失去效力.道德的知行冲突由此产生.其次,过度溺爱使独生子女的道德选择与评价标准迷失.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家庭规模迅速变小,父母,长辈把全部的希望与照顾都集中在家中唯一的子女身上.过分的宠爱让父母对子女无限的宽容,无论有什么样的过失与错误,子女都能找到保护者.独生子女自尊心强,心
15、理承受能力差,处处都要有家长的保护和理解,似乎自己永远都是对的.而当他们走进学校,踏进社会领域时.许多事情与原有想法都不一样.价值判断出现了混乱.道德的判断与选择失衡,在迷失中道德的知行错位,脱节伴随而来.再次,“ 重智能,轻德行“ 影响了青年学生道德知行的统一.中国家庭长期以来对子女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尤其面对竞争如此之大,变革如此之快的社会,家长们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上,他们创造一切条件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环境,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需求,目的只有一个,即保障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发挥,而对于道德上的教育与要求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因此子女对道德的认知也只能
16、是表面化的.道德行为也不可能持久.另外,家庭其他成员道德知行上的矛盾也成为青年学生道德知行矛盾的“遗传 “因素.家庭的影响是从童年就发挥作用的,环境的熏染不容忽视.4.个体因素当代青年的自我意识增强已毋庸质疑,他们对各类事物与现象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对于“权威“ 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使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实用性,多元性和自我倾向性的特征.个性不再被压抑.人与人交往中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变得更加赤裸.这些也被认为理所当然.对于许多问题,比如浪费,作弊,欺诈,婚外恋等行为,他们认为与道德无关,张扬个性,实现自我才是目的,道德只不过是空中楼阁,镜中月,水中花,没有实
17、际意义.道德认知更多是功利化,世俗化的,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另外.同伴的影响也很大.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的交往对象多数是同龄人,而疏于与老师,家长的沟通.同伴的相似性与亲和性强,使青年学生自我判断有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不良的同伴会使他们道德知行出现错位和冲突.四,德育的重要领域学校解决对策探索复杂的内外原因给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难题,然而问题出现必然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当前这一工程的重点就是要迫切解决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塑造与重塑问题,切人点就是道德知行上的矛盾.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
18、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这也正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的德育工作虽然做了诸多的努力和尝试,但仍有许多的不适应.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经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我国的鲁迅先生也曾指出:“ 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由此可见德育的责任
19、所在 .作为德育重要领域的学校.该何去何从?现探索如下:1.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立足现实,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学校的教育理念,尤其学校领导的教育意识.对学校的德育起主导作用.长期政治化的道德教育使道德l8 湖南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版 J 第 7 卷认知僵化,必须使德育立足于社会现实,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没必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政治家,也没必要要求他们形成完全一样的道德水平.事实上.青年学生道德水平的不同发展层次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德育也应具有层次性.对于道德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我们力求让他们达到最基本的道德文化水平;对于道德水平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逐渐引导他们逐步形成
20、共产主义道德;而对于大多数青年学生而言,则可以引导他们沿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立足于他们现实生活所需的道德要求.使他们实现道德知行的统一,还原道德的真实.回归德育的本真.2.加强德育队伍专业化,改进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我们曾说过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要实现道德知行的统一,没有情,意,信的共同作用,是不可能.单一,枯燥的德育方式很难形成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这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德育队伍去改进,创新德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专职德育工作者,他们必须明确新时期德育环境与对象呈现的新特点.并以此为德育的逻辑起点,清楚青年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并能专业处理相应的德育问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德育不能只是单纯的灌输.应更多的运用引导,情感共鸣,平等探讨和交流等方法,实现德育过程中的互动.理论与实际应相结合.在德育中.教育者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利人与利己的一致性.情感共鸣的方式是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与教育者是有共同的经历和体验的,在寻求共识的基础上才可以积极接受教育.平等的探讨和交流能增强学生在教育中的参与意识,满足道德主体的需要,可以从情感上,内一 tl,深处激发道德自觉.前苏联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