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 XX 县番茄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一公斤番茄六块一”这是 XX 县 XX-XX 年菜季外销番茄的最高价格,创 XX 外销番茄价格的历史记录。XX 县种植番茄已有三十七年的历史,也是 XX 外销蔬菜中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产业。然而,番茄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发挥优势,实现“三化”,努力把番茄培植成为 XX 外销蔬菜的支柱,是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番茄产业的现状和优势番茄是 XX 外销蔬菜的主打品牌,从开始种植至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户种植发展到成千上万户种植,从分户种植到规模化种植,番茄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
2、明显提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并形成了外销蔬菜支柱的雏形。其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大优势:热区优势。XX 县位于滇中北部,地处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降雨量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春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 21.9,光照充足,年降雨量612mm,全年基本无霜,最热月平均气温 27.1,最冷月气温 14.9,极端最低气温1.3,10的活动积温7996.1;年均日照时数 2670.4h,日照率 60%,全年太阳辐射总量 153kJ/cm2;干湿季节分明,510 月为雨季,全年干燥度 4.4,年均相对湿度 54%,无霜期长达 363 天,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具备发展冬春露地番茄的良
3、好环境。XX 冬春番茄营养丰富,口感好,耐贮运,产品销往全国个大中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规模优势。1966 年,XX 县开始试种冬番茄,1977 年利用包谷茬地和双季晚稻茬冬休闲田试种植冬番茄成功,并逐步得以推广,为后来发展外销番茄奠定了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番茄种植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到 XX年底,全县种植番茄 31689 亩,占蔬菜种植面积 140085 亩的 22.6%;产量达到 136954 吨,占蔬菜总产量 348532 吨的39.29%;XX-XX 年菜季(到 XX 年 5 月 10 日),番茄外销量143563 吨,占蔬菜外销总量 316078 吨的 45.4%。番
4、茄在全县外销蔬菜中的规模优势逐步显现。效益优势。“我家今年种的两亩大番茄卖得 5 万多元,按照今年这么好的价格卖完有 7 万元收入。”这是 XX 县老城乡老城村委会大空村村民李国民的亲身说法。经过多年的实践,XX 番茄产业日趋成熟、综合经济效益优势凸显。XX-XX 年菜季(到 XX 年 5 月 10 日),全县外销番茄收入43212.46 万元,占全县蔬菜外销蔬菜收入 92286.58 万元的46.8%。由于外销番茄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农民通过发展番茄产业,增加了收入,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农村一座座砖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巷道四通八达,冰箱、洗衣机、太阳能、摩托车、微耕机等家用电器和农具进了
5、千家万户。同时,通过种植番茄,促进了农民科技水平提高。由于番茄种植科技含量高,农户通过请技术员、专家作指导,政府科技部门的科技培训,加之采用滴管、大棚等种植番茄,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科技水平。二、番茄产业面临的问题回顾 XX 县番茄产业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XX 种植番茄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区优势、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从培植外销蔬菜支柱产业的角度看,存在“三大误区”。“一家一户闯市场,船小好调头”的误区。虽然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然而 XX 的菜农也和全国的农民一样在番茄种植上仍然没有摆脱“一家一户闯市场,船小好调头”的落后生产方式。据调查,XX 种植番茄的农户中,90%以上都是
6、一家一户种植。据统计,全县 100 亩以上蔬菜基地有 21 个,其中,100 亩以上番茄基地仅有 10 个。合作化、协会种植也不理想,全县虽有蔬菜生产合作社 87 个、蔬菜协会 142 个,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寥寥无几,大多数的合作社、协会仅仅是挂个牌子销售化肥、农药、籽种和种苗。随着番茄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船小好调头”已不具备优势,“船大好航海”才是硬道理。从培植支柱产业的角度看,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至今仍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什么赚钱种什么,种植上跟风”的误区。从 XX 多年来种植番茄的情况看,农民“盲目跟风种植”的情况依然存
7、在,前一年哪个品种赚钱,第二年很多农民都会跟风种植,缺少市场调研,不做市场调查、不研究品种、不考虑市场销售的风险。蔬菜种植信息预警缺位,农民种番茄“跟着感觉走”。今年番茄价格前期创历史新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后期的价格如何?明年的价格又如何?如果不做调查研究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果“跟风种植”就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因此,建立一套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引导和预警系统刻不容缓。“跟着感觉走,管理上跟风”的误区。从 XX 多年种植番茄的历程看,农民在种植管理上虽然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由于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经营籽种、农药、化肥场所多,经营渠道混乱。由于经营化肥、农药、籽种利润高,有企业经
8、营、个体经营、协会经营。据初步统计,全县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化肥、农药、籽种经营户就有 330多户。面对这么多的经营户,农民不知所措,只得“跟着感觉走”,别人到哪买我到哪买,别人买什么我买什么。二是籽种、化肥、农药品种繁多。据初步统计,在 XX 销售的番茄籽种就有近 100 多种,化肥 200 多种,农药 300 多种。面对这么多的品种,农民不知买什么?只能跟着感觉走,别人买啥我买啥,别人施什么肥,我施什么肥,别人打什么药,我打什么药。三、番茄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要解决 XX 番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优势,努力实现“三化”,才能把番茄培植成为 XX 外销蔬菜的支柱。种植合作化。合作
9、化种植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较好地避免过去一家一户经营模式下的盲目跟风种植。要打破一家一户分散保守的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抱团种植番茄,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要积极调整完善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番茄协会。根据番茄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确权到户、入股经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将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让农民变股民,逐步改变目前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模式,既有利于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效益,又可使农民分享在生产、流通诸环节得到的收益,保障长远利益。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番茄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10、应对技术和市场风险。建立合作组织要坚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要结合基地建设,以村为单位,切忌以官办的形式而成了摆设。管理规范化。管理规范化既能较好地避免过去在番茄生产管理上的“跟着感觉走”的误区,又能保障番茄的质量安全。番茄生产要以“规范技术培训、规范引进示范、规范农药化肥”三规范管理番茄种植。一是要规范技术培训工作。根据县、乡、村委会、村民小组对番茄生产的需要和种植品种的不同,依靠“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项目工程支撑,启动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知识普及讲座及技术培训工程,采取培训与现场观摩培训相结合,发放技术资料与广播电视、黑板报相结合,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室、有线电视等阵地
11、,组织好绿色标准化种植、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为主的培训。二是要规范番茄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根据 XX 番茄生产发展中存在的误区,要统一番茄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种植,挑选优良品种,淘汰劣质品种,为菜农选择番茄新品种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要规范农药化肥。要整顿规范全县的蔬菜用化肥、农药的经营市场,加大农资市场的执法和监管力度。建立规范、统一、合法的蔬菜用化肥、农药的经营市场。要合理使用农药,真正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生物制剂的使用,生物制剂的推广和使用政府要给予补贴和支持。通过从源头上掌握和控制农药、化肥等农资的使用,有效防止农药、化肥的污染。产品品牌化。要想让好东
12、西卖出好价钱,必须走品牌化的路子。为实现这一目标,XX 通过多年的努力,具有 XX产地特点的“XX 番茄”获得国家原产地商标注册。逐步将全县的番茄统一到“XX”一个品名上来,实现品牌化经营,提升 XX 番茄知名度、美誉度,努力拓展国际市场,是今后XX 番茄是否成为外销蔬菜支柱的关键。要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式的“打品牌,树形象”活动。要充分利用“中国冬早蔬菜之乡”、“XX 人”等名片和“冬季旅游之都”、“中国天然影视基地”、“天然温室”和“挂在成昆铁路上的大菜篮”等名牌,做好 XX 番茄品牌的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品尝到露地种植的、鲜嫩可口的原生态的冬春绿色番茄,进一步提高 XX 番茄的知名度。总之,只有充分发挥三大优势,克服三个误区,努力实现“三化”,才能使 XX 番茄成为外销蔬菜的支柱,也才能使 XX 外销蔬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