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辖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唐加水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 摘 要: 今年以来市场整体资金面紧张, 导致部分客户违约风险加大,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着重分析青海辖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及当前影响信用风险防控和不良贷款处置的外部瓶颈, 并就改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 股份制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管理; 作者简介:唐加水 (1961-) , 男, 汉族, 山东淄博人, 大学本科, 经济师, 现就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一、信用风险现状近几年, 随着经济下行和信用风险持续暴露的压力, 信贷资产质量下迁压力依然
2、较大, 亟需推动风险管理转型升级。目前, 青海辖区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 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表 1 2017 年 3 月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青海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情况 下载原表 从表 1 可以看出, 目前青海辖区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并且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二) 资产质量有所下降, 潜在风险客户增加目前, 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借新还旧、展期、搭桥、平移等方式, 延缓风险暴露, 但潜在风险客户仍呈上升趋势 (见表 2) 。表 2 2017 年 3 月青海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下载原表 (三) 贷款投向行业集中度较高由于青海省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环境恶劣, 生产成
3、本较高, 当地企业招商引资能力差, 主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内地淘汰产能及行业, 金融行业发展相对内地省份活跃度不高。在此背景下, 青海省银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行业。其中,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为 17.0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为 15.23%, 制造业占比为 12.15%, 贷款投向集中度较高 (见图 1) 。1. 从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分布情况看。与辖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布情况一致, 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其中, 制造业占比达 25.66%, 批发和零售业占比达 20.29%, 采矿业占比达13.79%, 以上三项占比接近 60%
4、。采矿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 煤炭开采、洗选等, 是青海省资源禀赋较为集中的行业。目前, 经营效益普遍下滑, 经营困难, 也是此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冲击较大的行业, 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在此背景下偿债能力下降, 信用风险上升 (见图 2) 。2. 从业务品种看。全省制造业主要为一般加工制造业, 铁路、轨道交通、医疗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空白, 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 门槛低, 产品水平低, 可替代性强, 在此轮经济下行中受到的冲击较大。批发零售行业主要涉及有色金属、大宗商品、钢贸、煤贸及一般传统的批发零售, 受电商冲击影响较大, 经营困难, 导致银行信用风险上升。3. 从不良贷款品种分布看。大
5、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 对贸易背景的可靠性及资金监控有一定难度。4. 从客户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民营集团企业。一方面股权关系复杂, 关联担保、互保, 担保链的辐射风险扩散日渐突出。关联担保、相互担保问题存在较多, 主要表现在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担保, 关联企业互相提供担保, 导致了借款企业与担保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 同质化情况严重, 一旦出现行业性风险, 贷款与担保企业同质化高, 化解风险能力较弱, 存在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省内大型政策性担保公司代偿能力不足。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省内商业银行基本都与政策性担保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随着经济持续下行, 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持续增加, 代
6、偿能力严重不足导致一系列的风险隐患。二、信用风险成因(一) 外部因素1. 经济金融环境。从国内经济环境看,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加大投资、促进增长的效果不足, 经济发展进入 L 型通道态势明显。金融去杠杆化的效应正在逐渐体现,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青海经济下行趋势未能有效缓解, 重点企业困难仍然较重, 全省贷款投放新增完成率不高,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投放均严重滞后, 存量风险企业脱困难度大, 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依然较高。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表现向好,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 民间投资增速加快, 消费品市场销售基本稳定, 国有企业利润增速回升,
7、 体现出 L 型走势中的小 W 形态。但在结构调整、金融去杠杆和货币收缩大背景下, 信用风险暴露将持续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 交叉性风险、传导性风险越来越多体现在金融领域。同时, 今年以来市场整体资金面紧张, 导致部分客户违约风险加大。从外部金融环境看, 风险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全省工业经济爬坡恢复仍在持续, 各类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长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集团客户、民营企业风险依然凸现, 重点企业依然困难重重, 存量风险企业脱困难度大, 各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同业银行竞争形势不断加剧。目前, 青海省处于“金融招商”窗口期, 银行入驻本土高峰期。继浦发、招商、中信、兴业、民生、光
8、大之后, 华夏正在紧张筹备之中, 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增加到 20 家, 对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专业人才分流形成了较大的压力。2. 借款人自身因素。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因素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重大。其中包括, 企业决策失误、企业领导人变更、企业组织形式变动、企业信用意识缺乏。一部分企业由于决策失误, 盲目生产, 造成产品库存积压, 无法转嫁成本, 企业为了生存, 只有继续上项目, 结果由于缺乏管理, 投产后企业持续亏损。另一部分企业在资金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不可抗力风险。例如运输仓储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短期内资金运转难等。在此背景下, 企业无能力甚至不愿偿还贷款, 无形中把风险转嫁给了股
9、份制商业银行。同时,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缺乏诚信, 履约意识不强。信用体系不完善, 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不够等情况均成为潜在风险的聚集因素。(二) 银行内控管理因素青海省内辖区股份制商业银行起步晚, 银行发展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发展定位与经营不匹配。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追求相同的优质高端客户, 甚至有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 恶性竞争, 对借款人情况了解不深不透, 加大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加之贷款出现风险后, 处置手段单一, 保全力量薄弱, 造成处置乏力,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 机制不健全。省内辖区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短, 开业初期的战略基本定位为抢
10、占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尚不健全, 管理相对粗放, 未实行精细化管理。2. 贷款“三查”落实不到位。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任职时间短, 经验相对欠缺, 在尽职调查中不细致, 流于表面, 贷后管理不到位, 对行业、客户出现的问题缺少敏感性, 尤其是对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授信方案的合理性不足, 贷后管理等管理流程上未能严格按要求执行, 从而引发信贷风险。3. 风险化解重视不够。对保全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股份制银行管理的指导思想、考核机制仍没有转到全行“调结构、控风险”经营目标上, 清收化解考核激励缺乏配套机制, 在手段上还往往采用抹、盖、平移等方式延缓风险暴露
11、, 而非真正有效的化解风险, 导致风险压力未能实质性降低。三、信用风险分析与省内国有商业银行相比,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管理方法和计量手段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一) 宏观调控与地区经济环境制约青海省产业结构决定了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业结构。“两高一剩”行业占比高, 重化工业、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采选, 电解铝等冶炼行业在青海省工业中占比很大。但青海省的冶炼等高耗能行业以及煤炭、有色金属等采矿业在此轮经济调整中受到较大冲击。受经济环境的制约, 资源型产业、园区客户纷纷成为省内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 多头授信, 过度授信导致企业财务负担加重,
12、资金链紧张。全省的煤炭行业、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行业面临着整体性的行业及经营风险, 如庆华集团在青海省木里煤矿整合进程无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 其资金链紧绷, 信用风险较大。另有个别企业经营重心转向房地产行业, 导致资金链紧张, 还款能力不足, 出现了较大的信用风险隐患。(二) 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辖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专业人才稀缺, 造成目前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 制度不够精细, 监督制约机制薄弱。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 一是风险管理模式分散, 规划上各自为政, 缺乏对行业、地区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抵御行业、地区等系统性
13、风险的能力弱,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产业风险集中的监测与控制不到位。决策机制不完善, “审贷分离”流于表面, 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 虽然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决策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改进, 但还存在决策集中度、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三) 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制度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 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执行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 还表现在程序控制等方面。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人调查、双人审批”, 而是强调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及风险
14、监控系统的同时发力综合评价, 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目前从全国到全省, 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 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四) 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长期以来,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 如信用风险管理中, 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 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 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 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 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很多方面来自于经验的判断, 对借款企业的整体情况了解有限。四、化解信用风险对策(一) 以统一的风险文化引领风险经营目前, 省
15、内辖区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从总体上看, 全省各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元素呈现碎片化特点, 各机构对于风险文化的理解和执行力度差异明显, 亟需建成清晰、明确、完整的风险文化体系, 以统一的风险文化理念, 约束和引领员工行为规范。进一步推动理念创新和落地的实施。通过自上而下的传导, 自下而上的参与, 强化全员对风险文化的理解和融入, 做到“人人关注、人人认同、人人落实”, 使风险文化落地生根。(二) 强化分析研究, 逐渐向组合风险管理方向发展充分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现有的多维度风险测算和系统支持工具, 开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组合风险管理工作, 以行业、区域、产品、风险缓释方式
16、、客户评级等多个维度的视角来分析业务结构, 通过资产组合管理分析研究结果与银行存量结构调整工作有机结合, 通过调整产品、提高定价、增加担保或风险缓释、降低业务敞口;在增量资源的配置方面, 充分运用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定量测算和定性评价筛选优质客户及项目, 通过数据分析, 挖掘业务发展潜力, 分析潜在风险, 及时调整业务结构, 实施有效的风险提前识别、预警和化解, 缓释不良贷款清收、压退压力, 推进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三) 加强贷款“三查”力度1. 坚持审慎经营原则。抵御同业竞争压力和授信收益, 对信息不充分和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客户坚决不予准入, 主动退出低效客户、过度多头授信和过度融资客户。完善集
17、团客户管理, 要求企业诚实守信全面详细地提供集团内部企业或关联企业的资料, 同时严格授信前调查、授信时审查、授信后核查, 加强集团客户认定, 对集团实行整体授信, 限制客户关联担保, 合理控制集团客户及关联企业风险敞口, 防止企业透过关联成员多头融资形成过度授信。2. 加强贷款管理工作。切实做到贷款发放与贷后管理“两手抓”, 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两促进”。健全和丰富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 加强对高风险行业的监测, 完善企业客户风险评级体系, 对企业客户进行层级细分, 提高风险定价水平, 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 提升风险控制的专业化、智能化水平。3. 做到了解你的客户, 了解客户的项
18、目。密切关注贷款企业经营情况, 严密跟踪客户动向, 调查客户名下所有贷款情况及资产状况, 及早发现资金链紧张等问题, 积极联系客户沟通解决方案, 争取在贷款到期前解决问题, 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现业务到期还本付息困难等情况, 对资产质量较弱的企业适时给予压退。(四) 切实将风险客户的责任追究与清收化解落到实处目前, 青海辖区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但在执行过程中, 往往重客观, 轻主观。处罚不是目的, 仅是手段。通过机制倒逼, 促进“三查”尽职。以不良贷款问责为抓手, 形成倒逼机制, 促进信贷人员提高工作责任心和合规意识, 从而获得尽职免责的权利。树立合规意识, 申明制
19、度制定的严肃性、制度执行的绝对性, 形成问责高压态势, 筑牢合规操作底线。清收任务与客户新增与扩盘授信业务审批挂起钩来, 通过增量业务, 调整客户和业务结构, 同步必须压缩退出高风险客户和业务, 实现产能过剩行业、高风险行业客户的退出和压缩, 不能出现压降与新增“自拉自唱”, 各走各的道的现象。(五) 对风险客户实行风险联盟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信贷竞争领域既要有独立性, 又要有合作精神, 互通有无, 形成合力;尤其要具备有防范整体金融风险的意识, 建立信息合作交流平台, 结成“风险联盟体”和利益共同体, 有效防范企业道德风险, 推进重点不良贷款项目化解, 主动协调省内债权银行, 统一进行化解思路共享。维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