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老马备课参考整体感知老马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写于1932年4月。诗人笔下的老马,继承了杜甫的瘦马行 病马以及李纲病牛等咏物诗的传统,借物抒情,对负荷沉重的中国农民,表示深刻的同情。如果联系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历史背景看,把老马的主题推而广之,实际也是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象征。中国是具有四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是农业人口。老马拉大车是北方农村常见的景象。诗人捕捉这一常见的农村景象,用以象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负荷和苦难历程,引人思考和关注。诗人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不仅他的思想和农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写
2、诗的态度也是农民式的,他认真而执著地提倡“苦吟” ,这在中国现代诗坛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诗分两节,每节四行。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尽,不堪驱使了。老马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也只是“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它坚忍的性格和渺茫的希望。第二节的头两行,紧接第一节的末了,写老马的命运掌握在车夫手中,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忍住眼泪, “往心里咽” 。三四两行,呼应第一节。既然装够了大车,作为马车的“主人” ,自然要挥舞响鞭,命令老马把
3、大车拉向预定的目的地。老马看见一道鞭影飘来,垂下了的沉重的头不禁抬起来“望望前面” 。诗句一共八行,除了第一行写车主的内心世界外,其他七行都是写老马:第二行写老马默不吭声、逆来顺受的性格;第三四两行写老马的感受和形象;第五六两行写老马的内心活动;第七八两行写老马在鞭影驱使下的表情和形象。问题探究一、诗中的老马有何象征意义?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头上有大山压着,具体地说就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正像老马的超负荷,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样。面对着沉重的压力,老马垂首咽泪,忍辱负重。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象,象征地地道道的农民。其实,这也局限了诗作的内涵,应该说,诗人表现的这
4、种人生,这种生活态度,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自己也说过:“我写了老马,另外也写了许多受压迫的农民形象,实际上也就是写了我自己。 ”其实,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来看,他哪是只写自己呢?它更可以看做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象征。来源:学7优5高0考 g 网 k二、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反语等表现手法。对老马,采用实的写法,用白描的手法正面勾勒出老马的形象特点;对车主,采用虚的写法,这就留有空白,让读者去想象。还恰倒好处地运用反语:“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多少血泪,多少愤懑凝结成这开头的两句。三、如何理解“它抬起头望望
5、前面”一句?来源:GkStK.Com最后一句有不容忽视的双关意义。从抽过来的一道鞭影看,所谓“前面”当然是老马按照车主的意旨奔向的目的地,但也暗示老马的命运不会一团漆黑,是会起变化的。语言品味一、平易朴实,口语化诗人认为:“把一句诗写得叫人人懂,懂了还觉得好,这难,把一句诗雕得自己懂,这很容易。 ”所以他写诗力求平易、朴实,然而又认真严谨,追求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凝重的诗风。因此,他被誉为新诗中的“苦吟派” 。他说:“我力求谨严,苦心地推敲、追求,希望把每个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螺丝钉似的把它扭得紧紧的。 ”(臧克家诗选后记 ) 老马一诗,极为平易,流溢着朴素的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6、像诗中“总得” “横竖”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有泪只往心里咽” ,简直就像农民倾诉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不出是农民的语言,还是诗人的语言了。二、认真推敲,酝酿意象臧克家的诗十分重视语言的精练和形象化,往往为了一句诗甚至一个字呕心沥血。例如诗中的“扣”这个动词可谓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使人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假如换一个别的字,就不会这样自然、恰当、精妙了。再举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在臧克家的另一首诗难民中,有一句开始写做“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 ,后来又改成“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最后定稿时才改成“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关于这个“溶”字的好处
7、,他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似乌鸦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 ”(学诗断想 )这个“溶”字传神地写出了黄昏颜色渐浓、溶化万物的情景。来源:学7优5高0考 g 网 k来源:学7优5高0考 g 网kGkStK三、重视节奏,强调韵脚臧克家反对诗歌创作追求形式上整齐,又反对完全散文化,他的诗在自然写作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把诗的韵脚看做“是感情的站口,节奏回归的强有力的记号” 。他的诗反映了格律诗走向自然的境界。这在老马诗中有很好的体现。 老马每段四句,一、三句押韵,二、四句也押韵,极其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但诗句每行的字数并不相同,也没有闻一多诗歌那种每句皆相同的“字尺” ,根据感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诗句的结构和字数,突破了闻一多诗作拘泥于形式的板滞感,使格律诗走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