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1,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第四单元,【赏析】这首诗写长安早春的景色。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写一场小雨的滋润,使皇城的街道如涂了酥油一般,润滑,明亮。“润如酥”比喻新颖贴切。次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绝妙佳句。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隐隐泛出了一抹青意,可走近细看反而看不见有绿色了。这一句运笔细腻传神,写出了早春的神韵,于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创造出新的意境,状物之工,构思之新,令人赞叹。,三四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议论早春比暮春更美好:这是春色最美的时候,此时的长安景色,远远胜过那柳絮如烟的晚春之景。“最是”“绝胜”鲜明地表
2、达了作者的感情,春天的最好之处是早春,早春细雨后的草色是最美的。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的特征。这首小诗写出清新秀丽,情趣盎然,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2015年高考山东卷)(原文在第十课上)22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_【解析】先找到这五个问句,辨清问句的种类,然后再理解其内涵。,【答案】第一处“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提出疑问,引出下文:“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这句话中饱含对其命运的感叹和不平;“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语气强烈,饱含斥责;“最终的结果是,
3、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这是感叹,也是担忧;“那么谁救四堡呢?”饱含希望,发出召唤,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中国航天的大事;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2结合相关的电视报道和图片资料,了解“神舟”五号飞船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航天人工作状况;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感情。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时事的习惯。,2解释词语(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2)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3)苛刻:(条件、要求
4、等)过于严厉,刻薄。(4)尘封:放置已久,覆满灰尘。,(5)辉映:照耀;映射。(6)翌年:明年。(7)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8)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从地面上陡然耸起。(9)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巨大;也形容声势浩大或影响巨大。,4走近作者几位作者均为新华社记者。5了解背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次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前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
5、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第一和第二部分前四层)(一)整体把握第一部分(13自然段)是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第二部分共分六层第一层(“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开始的背景。第二层(“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写中国制造卫星的历程。第三层(“一张张构
6、思草图中”)写中国航天计划的早期准备。第四层(“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写航天计划开始实施的时代原因。,(二)自主思悟1理解“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这句话的含义。_答:表面看,是写中国这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还蕴涵着作者的主观感情祝福与自豪。“朝阳”预示着此次发射活动圆满成功,也预示着共和国航天事业前途光明;“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壮观气势,饱含着作者的自豪与敬佩之情。,2文章是如何描写火箭升空的?试体会用词的妙处。_答:作者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描写,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定格在
7、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惊天动地”“橘红色的烈焰”“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描写形象、生动,读后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表现出了现场感。,3第3自然段文字有何含义?表达上采用何种方式?有何特点?_答:本段指出了此次发射的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民族自豪感。本段主要采用了议论的方式,议论的范围是“人类航天史”,范围广,时间长,“不同凡响”说明这次发射的重大意义。“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开创航天事业的创新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显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大。,4第4自然段有什么作用?_答:这段话言简意赅,很好地概括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写出了无数中国人为了实
8、现飞天梦想而持之以恒,努力工作的情况,很有感染力。从结构上看,本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梦想”说明要做到“飞天”并不容易;“几百年”“近半个世纪”说明了时间之长,也突出了实现“飞天梦想”的过程艰难。,5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文章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用意何在?_答: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放到了世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正是“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同时在对比烘托中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6毛泽东的“挥手”显示了什么精神?_答:毛泽东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这标志着中国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这一挥手,显示了中
9、国人民无穷的力量,这一挥手也预示着中国的人造卫星一定会升上天空。,(三)深入探究1前三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段?有何作用?前三段采用倒叙的手法,要写中国航天员飞入太空的航程,先写这一航程的最终结果,振奋人心,给人以鼓舞,并把读者的视野延伸到身边具体可感的举国大事上,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引起作者和大家对往事的回忆,引起下文。,2“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是在写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发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隔开,意在强调。读完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3怎样理解“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这句话?这短短的一
10、句话,既写出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4“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寓含什么深义?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充满无限的希望,作者饱含感情,点出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寓含深义。因为就在这年3月,邓小平批准了“863计划”,对我国的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中国的航天研究工作蓬勃展开,一个科学的春天不又来到了吗?,【答案】C(着:zhu),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运载摘星揽月橘红四战四捷B沉闷拨地而起竖立直刺九宵C震动惊天动地跨进大漠深处D落伍举国关注响彻发源地【答案】B(拨拔,宵霄),【答案】C(A项“目无
11、全牛”,比喻技艺纯熟高超,不合语境。B项“不尴不尬”,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用此不合语意。C项“一语中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用此恰当。D项“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此褒贬失当),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份使用高考课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B台湾顶新集团因“馊水油”事件陷入危机,台湾餐饮业召集会议,通过了全面抵制“顶新”产品,而这一事件也波及到鼎新集团另一品牌“味全”。,C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日前公布,方案的最大亮点是“三位一体”的招生模式,该
12、模式将减少各类特长生的招生程度,凸显了高考的公平性。D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0月9日宣布,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欧元直接交易。【答案】D(A项,句式杂糅,“包括”与“由组成”句式杂糅;B项,成分残缺,在“产品”后面加上“决议”;C项,“减少”与“程度”搭配不当。),5对本文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是()A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B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可喻指这一探索过程。C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揭示了新闻事件“神舟
13、”五号飞船发射。D本文的标题与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比较显得很普通平常,没有什么深刻含义。【答案】D,6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的导语是第一、二、三自然段,其他文段是主体内容。B这篇新闻回顾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为了实现航天梦想努力了近百年。C第四自然段开始的新闻主体部分,引用的几乎都是背景材料,回顾中国航天研究史,按时间顺序叙述。D这篇新闻是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答案】B(努力了近半个世纪),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
14、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
15、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
16、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7文中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不同凡响”在什么地方?_【答案】因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8“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答案】引起下文对中国航天人近半个世纪艰苦努力的记叙。,9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为什么震动了中国人?_【答案】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
17、们这个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百年,然而最早实现这个梦想的却是苏联人。,10节选部分从记叙的角度看属于怎样的记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答案】属于倒叙手法。先写“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再历数我国为飞向太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这样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急于了解成功背后的艰难历程。,第二课时(讲读第二部分五、六层和第三部分)(一)整体把握第五层(“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写中国航天战胜技术难题的曲折过程。第六层(“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的能力”)写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第二部分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
18、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第三部分(最后四段),是新闻的结尾部分,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二)自主思悟1“建立”“研制”“新建”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_答:“建立”“研制”“新建”等词语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中国航天人攻克一道道难题的情景:繁忙而有条不紊,热情四溢而严谨踏实。透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航天人那忙碌的身影,也感受到共和国的日益强大。,2“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的“仅仅”一词意在突出什么?_答:“仅仅”一词说明了时间短,成效大。突出了中国航天事业惊人的发展速度,显示了中国航天的雄厚实力。3作者为什么引用美国报纸的话?_答:说明中
19、国的飞天之路取得了世界性的关注。同时借以印证这一事件的重大影响。,4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万户的飞天尝试?_答:万户,是明朝人,一般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文中多次提到“万户飞天”的尝试,说明航天飞行是中国人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将古人的理想变成现实了。,(三)深入探究1“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一句应如何理解?“金色的秋日”一语双关,一是实指,因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
20、地走下去。,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用很长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因为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才经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21、而且这些信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是很新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3本文除了报道主要事件外,还运用了一些议论和抒情,请你找出几例,试着分析一下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深化主旨,揭示本质。本文第三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一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这一点表现主题,就有新意、有深度了。,激发读者的感情。“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
22、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4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是本文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在记叙一件事的历程时,最好的叙述方法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这样可以让读者形成一个明晰的思维轮廓,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文中用了许多精确的时间数字,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再如:“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
23、空。”新闻语言的特点:具体形象、简练生动。如:“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描绘其状栩栩如生。,(四)概括主旨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热情讴歌了为飞天梦作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五)鉴赏艺术1“饺子式”结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航天史,历史漫长,内容纷繁,足可以写成一部长篇著作。但作者仅用两千字左右就向我们交代了新中国航天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叙事简明,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情感浓烈。这篇通讯的独到之处
24、在于,不是将发射活动本身作为重点来写。在文中,发射活动只是“饺子皮”,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之合拢,而中国近五十年的航天之路才是“饺子馅”。这样安排,独出机杼,富有创意。,饺子皮(包)。作者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写了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神舟”五号载人火箭成功升上太空。“神舟”五号成功飞向天空,让人兴奋、感叹。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现实的欢乐,而是独辟蹊径,回顾历史,把视线投向了太空飞行的开拓者,他认真地理清了人类航天史,中国航天史的脉络,作者这样做是因为:这次激动人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一代一代前辈辛勤探索,攻克难关取得的。,饺子馅。接着作者根据时间先后,选取了以下航天史上重要事例:(因
25、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所以)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在专家探索下)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接着)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送上了天空中国专家构思飞天梦想的草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863计划”的出台,催化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上天“神舟”二号发射成功“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饺子皮(合)。用“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句合上“饺子皮”,用10分钟走完600年,走完几万里,实在妙。,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
26、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语部分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语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
27、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潮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二是充满鼓动性的语言。这篇通讯,不只是报道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这一事实,更在于通过这一事实鼓舞全体中国人,所以文中的语言充满鼓动性。,(1)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这是在写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发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隔开,意在强调,读毕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2)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斗志。,【答案】A(依然故我:仍旧是原来的我
28、。形容情况仍然没有变化。B褒贬失当。龙飞凤舞:多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应为“信笔涂鸦”。 C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应为“左右逢源”。D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
29、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2节选的部分在“电头”中点明了_和_,第二段从_觉和_觉角度写了飞船升空的情景。【答案】地点时间听视3第二段的顺序不够合理,请重新排列。_【答案】(适当注意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4为节选部分加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_【答案】“神五”飞船顺利升空,5这段导语用了哪种写作方式?各具有怎样的作用?_【答案】导语运用了描述式和评论式的形式。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
30、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其次,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6对本文的内容及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用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形成一种首尾圆合的结构。B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
31、梦的艰辛过程。C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本文用很大篇幅叙述了中国航天史,使得本文有点不像新闻了。D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作者总是将其放在历史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即有这样的特点。【答案】C,三国演义长篇历史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有关传说资料编写而成。讲的是国家大事,形象地反映了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近一个世纪的社会生活,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的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给人民生活造成的苦难,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在所写到的四百多个人物中,采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诸葛亮、张飞、关羽、刘备等为代表的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书中积累了较多的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知识和经验,对智慧和勇武精神作了十分出色的描写。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刘备“三顾茅庐”、长坂坡、赤壁之战、“空城计”等章节,都写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特别是各种大小战争场面的描写,千变万化,各具特点,很少雷同。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全书事件复杂,情节曲折,头绪纷繁,结构宏大;剪裁精细,取舍适当,脉络清楚,布局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