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考纲原文呈现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 5 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年份 题号 题型 考查角度 分值 难度 命题预测26 选择题宋代土地政策 4中等2016 年全国甲卷27 选择题清代台湾移民交流 4中等25 选择题汉代庄园经济 4中等2016 年全国乙卷40(1) 非选择题清代人口膨胀 12中等27 选择题明末租佃制 4中等2016 年全国丙卷40(1) 非选择题明清社会救济制度 18中等24 选择题以吕氏春秋中关于农耕的记载切入,考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4 容易
2、26 选择题从民间信仰切入,考查宋代东南沿海的开发4 中等2015 年课标卷27 选择题 以表格的 4 中等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区域,可以预测在 2017 年的高考试题中,可能出现的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重点、难点有: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普及和影响、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模式的变迁及“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2形式考查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及其对科举取士的影响2015 年课标卷 26选择题考查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4 中等2014 年课标卷 27选择题利用史料记载考查“海禁”之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情况4 容易26 选择题利用史料记载考查宋代交子的出现及其功能4 中等2014
3、年课标卷40 非选择题以移民现象切入,考查清代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及其移民情况25 难2013 年课标卷 40(1)非选择题,以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的著作为切入点,考查我国10 中等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古代对边疆和海疆的开发和利用等,要特别关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问题3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5 选择题以对比形式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4 难2013 年课标卷26 选择题从南北贸易切入,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4 中等知识主线线索 1 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线索 2 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纺
4、织、冶金、陶瓷三大行业,有“丝国” “瓷国”之称。线索 3 商业包括市场形成、市场贸易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演变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线索 4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贯穿于封建社会,后者仅实行于明清时期,两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4考点一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1(2016高考全国乙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 D
5、。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 A 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 ,故排除 B 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 C 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 D 项正确。2(2016高考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6、)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 B 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 C 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 D 项。5全国卷对本考点命题切入点多集中于耕作方式演进、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形
7、成条件等,其中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近 5 年没有考题涉及,这就给 2017 年备考提供了方向。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曲辕犁;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1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农业起源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工具有石、木、骨器。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3)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初步形成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8、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4)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耕作方式:牛耕普及。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5)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2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63土地制度(1)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2)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
9、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了。4土地兼并原因及影响(1)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2)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1.小农经济 VS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商品经济不发
10、达、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 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抑商”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
11、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4)科技因素: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712017 年是农历鸡年,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又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肖”形象,与此文化现象的形成联系最密切的历史因素是( )A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影响B中国大河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反映D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的结果解析:选 B。文化现象是政治经济等社会现实的文
12、化反映,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视角分析,可知答案当在 B 与 C 两项中选择,而儒家思想从内涵上从属于农耕文明,排除 C项,故选 B。2 古代人与夏天的斗争:“自公元前 1766 年至公元 2016 年的 3 782 年间,中原地区每 3 年 5 个月就有一次较大水灾,每 3 年 4 个月就有一次严重旱灾” 。这些自然气候现象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B灌溉工具创新不断C水排成为汉代抗旱利器 D重视农耕经验、技术的总结解析:选 C。水排是汉代冶铁鼓风设备,并不是灌溉工具,故选 C。考点二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13、 么 考1(2016高考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8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 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 A 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
14、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B、C、D 三项。2(2014高考全国大纲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解析:选 A。根据题干材料中“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等信息说明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十分明确,故本题选择 A 项;B 项没有反映出材料主旨,C、D 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全国卷在本考点命题几率要低于农业,角度多集中于三
15、大经营类别、生产分工与区域化分布,一般要求记忆高,思维难度不大,背诵、记忆则是备考 2017 年高考的有效策略。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官营民营, “丝国”“瓷国”1手工业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 ,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9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元:制瓷业兴盛,
16、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2区域分布变化:受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丝织业分布变化最明显)。3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17、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5)阻碍因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1 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较密切,明代中期以后,手工业生产以官营为主转向以私营为主。2 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同期形成了手工工场生产方式,但中国并未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更没有发展到工业革命程度。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10(1)技术先进:历史悠久、分工细密,长期领先于世界。(2)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4)私营手工业产生了
18、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5)“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秦汉开始, “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家庭手工业成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四大因素(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
19、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3.影响古代手工业未能向近代工业转型的三因素(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对手工业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制约了技术的革新。(2)水平较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3)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快,但抑制工商的政策、行业技术垄断等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浙江台州适应检测)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 )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
20、未归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解析:选 D。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物品专门供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能买卖,故 A 项错误;汉代没有出现夜市,且未打破时间的限制,故 B 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盐铁官11营制度,平民不能经营,故 C 项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符合汉代长安城的市的实际情况,故 D 项正确。2教育网:“2016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 770 万,比今年增加 21 万多人,再次创下了毕业生人数的新高” 。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网友搞笑建议穿越到明代的南京去就业,在那里不可能经历到的现象
21、是(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B到徽商票号当账房伙计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包买商D创办珐琅彩烧制手工工场解析:选 D。材料中“明代的南京”是解题得分关键信息,备选项中“珐琅彩”是清代的典型手工业产品,与“明代”时间信息不符,故选 D。考点三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从严格控制到突破时空限制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1(2016高考全国甲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
22、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 B 项符合题意。A 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与移民需求无关,故排除。C 项“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 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2(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12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
23、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选 B。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 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 B 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 C 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全国卷在本考点命题多集中于商业发展的成就,历代商业政策、对外对内贸易,命题频率较大,且多与时政热点相联系,如城市化、人民币升值、世界贸易等对商
24、业发展的影响。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坊” 、 “市” 、 “草市” 、 “商帮” 、 “工商业市镇”时期 发展表现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1)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来历(2)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3)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兴起和繁荣发展秦汉时期(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时期(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13宋元时期(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
25、重要财源(4)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明清时期(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如徽商和晋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古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五个规律(1)从城市功能上,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
26、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2.明清商品经济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关联(1)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27、(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14(3)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理学走向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知 道 练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浙江宁波适应检测)宋初“衣服递有等级” ,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解析:选 B。根据题干中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可知这一时期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统治阶
28、级的日益腐朽无关,故 A 项错误;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及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无关,故 C、D 两项错误。2(2017浙江宁波六校联考)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选 C。秦汉时期坊市有严格规定,故 A 项错误;隋唐时期坊市分开,不符合材料中“街市制取代
29、坊市制”的信息,故 B 项错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 C 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形成规模,不符合材料中“开始兴起”信息,故 D 项错误。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明 了 考 什 么 、 怎 么 考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选 D。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
30、于“北货过南者” , “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 ,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15盛。故 D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2(2016高考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
31、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
32、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迟婚与节育”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
33、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16本考点内容相对较少,但考查几率相对较高。备考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政策
34、实施于明清时期。2 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巩固统治,抑制商业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3 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采取重征商税、限制商业活动和歧视商人的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4 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但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清 晰 记 什 么 、 怎 么 记核心词: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时期 发展历程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
35、重农抑商”产生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中唐以来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重农抑商政策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明朝海禁政策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71 清朝的“海禁”政策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
36、外贸易,当时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进行。,2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1.古代中国四大主要经济政策(1)工商食官: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2)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3)重农抑商: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4)闭关海禁: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世界的原因之一2.重农抑商政策长期盛行的三大因素(1)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2)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3)
37、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全面认识 16 世纪中国落伍于世界的表现、原因(1)表现:16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相比中国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18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知 道 练
38、 什 么 、 怎 么 练1(2017浙江宁波适应检测)明朝潍坊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稻 30 亩 90 石 90 两桑 10 亩 养蚕 600 个(卖出 250 个,织绢 120 匹) 125 两家禽 58 头 (略) 55 两从表中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潍坊地区丝织业较发达解析:选 B。材料表明这是“家庭”的经营状况,经营内容有“耕”(稻)有“织”(绢),具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征,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给出的是单个家庭收入的构成情况,看不出国家政策的影响,故 B 项错误,符
39、合题意;材料中农民养蚕卖出接近一半,另外收入是按照白银来统计,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发达,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该农户种桑养蚕、卖出原材料将近一半、自己织绢等收入几乎相当于总收入的一半等细节来看,当时该地区的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2017浙江宁波查缺补漏)有一位历史老师的板书设计了如下内容。据此判断,这位老师授课的主题是( )动机防止反清势力相勾结防范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固守农本经济,不屑与西方往来,粉饰天朝威严A.文字狱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康熙收复台湾解析:选 B。大兴文字狱的目的在于压制知识分子反抗意识,树立统治集团的权威,加强中央专
40、制集权,故 A 项错误;闭关锁国被清统治阶级严格执行意在防止反清势力的勾结,防范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达到粉饰天朝上国的威严的目的,故 B 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社会被统治集团持续执行的一项经济政策,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无关,故 C 项错误;康熙收复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故 D 项错误。跨点综合提升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9(1)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3)主要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经营方式: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分散经营。(5)特点: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2
4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
42、会。(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3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发展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
43、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4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1)秦汉时期,我国江南地区人口稀少,南方经济不发达。(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和生产技术南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南移。(4)北宋靖康之变至南宋,完成南移。5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五大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20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
44、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二)一、选择题1(2017浙江衢州学情调研)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
45、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 B推行重农政策C发展小农经济 D保护农民利益解析:选 C。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着眼点,故 A、B 两项错误;“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 C 项正确;秦国的措施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故 D 项错误。2(2017山东济宁期中)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连续第 13 年聚焦“三农”的文件,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已超 1 万亿人民币,用世界上 1%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21%的人口。农业发展靠政策是古今人们的共识,下列与
46、历史上三农政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B “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C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D清代王景成功治理黄河解析:选 D。王景成功治理黄河发生于汉代,故答案为 D。3(2017浙江丽水三县联考)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观念的影响 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 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选 B。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21与“乡村户”划分,A、C、D 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 B 项符合
47、题意。4(2017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 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 D。题干中反映的现象,应属于政治现象,而政治现象出现的原因应是经济现象,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南方经济发展,宋朝时期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选 D 项。5(2017山东临沂期中抽检)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
48、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 D。唐朝初年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故选 D 项。6 数字中国2016:“从城市建制、城市功能、城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宋代的城市化远超其他王朝。城市人口比例达前所未有 20%,而后世就连清朝嘉庆盛世也只不过 7%,民国只有 10%。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开封人口达 150 万,远远超过当时的伦敦的 10 万。”下列与宋代城市化增长无关的因素是( )A古代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繁荣C海外贸易与货币经济的发达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扶植解析:选 D。城市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由“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可以确定古代中国政府不可能扶植鼓励城市化的发展,故答案为 D 项。7(2017浙江镇海期中)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解析: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