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致青年公民.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02384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青年公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致青年公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致青年公民教案一、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二、 教学重点、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三、教学过程、 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是诗人郭小川 1955 至 1956 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

2、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 1955 年 10 月人民文学上。1955 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 让学生诵读、 理解诗歌() 第 1 节写了什么?(第 1 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 “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

3、“祖国的精壮的公民” ,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 2、3 节写了什么?(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 ”,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第 4 至 6 节写了什么?(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 最后一节写了什么?(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小结: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

4、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 ,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 ”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 作业:() 评价手册()预习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