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d组装面阵列垂直互连技术及可靠性.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02303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d组装面阵列垂直互连技术及可靠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3d组装面阵列垂直互连技术及可靠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3d组装面阵列垂直互连技术及可靠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3d组装面阵列垂直互连技术及可靠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3d组装面阵列垂直互连技术及可靠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1.1.1 电路板的立体组装1.1.1.1 焊球的制备为精确控制大焊球直径并减少所需小焊球的数量,选择商业应用中最大尺寸直径为760m 的焊球作为重熔制备大焊球的材料。本次试验采用直径为 1.2mm、2mm 的焊球。经计算,制备这两种直径的焊球分别需要 4 个、18 个直径为 760m 的小焊球。在熔锡炉当中加入丙三醇,将温度设定为 200,将一定数量的焊球放入丙三醇中,小焊球熔化后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自发重熔为一个大焊球。关闭锡炉,自然冷却至室温,大焊球冷却凝固,放入酒精溶液中进行超声清洗,去除表面丙三醇,即可获得所需尺寸的焊球。试验装置如图 2-6 所示。图 2

2、-6 熔锡炉1.1.1.2 电路组装过程如图 2-6 所示,首先制备双面凸点转接板,植球前将转接板在酒精中超声清洁表面,待干燥后在表面涂抹适量助焊剂,之后在转接板的两侧利用激光植球系统分别植上钎料球,如图 2-6 a)所示。激光植球系统的气动吸嘴吸取焊球与焊盘对准,然后发射激光,焊球熔化与焊盘发生冶金反应,实现激光植球。分别利用 0.76mm、 1.2mm、2mm 三种直径的钎料球制备出三种规格的双面凸点转接板。在 A、B、C 三块电路板上进行芯片的焊装(513 所焊装)并调试,采用的钎料为Sn63Pb37 共晶钎料。贴装芯片位置为 A 板正面,B、C 板的反面。之后将焊装好的 A、B 电路板

3、通过双面凸点转接板实现面阵列垂直互连。如图 2-6 b)所示。为控制焊球的高度,对于三种规格的转接板分别采用特别定制的厚度为 0.5mm、0.72mm、1.2mm 的垫圈置于转接板和电路板之间。放入真空钎焊炉当中,峰值温度高于 Sn63Pb37 共晶钎料 30左右,设置为210,从而实现 A、B 层电路板之间的电气与机械互连。a) 激光植球 b) A、B 板回流焊接c) B、C 板机械组装 d) A、C 板互连图 2-6 立体组装过程示意图B 板与 C 板之间采用毛纽扣实现面阵列垂直互连,如图 2-6 c)所示。利用耐高温材料聚四氟乙烯制作中间夹层。夹层上分别带有直径为 2.5mm 的通孔,将

4、绒毛纽扣放入中间夹层的通孔中,按照 B 层电路板、中间夹层、 C 层电路板的顺序利用螺钉螺母固定 B 板和 C 板。最后利用粗丝键合技术,利用铜丝实现 A、C 板的互连,不做为本文研究内容。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1.1.2 可靠性试验1.1.2.1 热冲击试验在板级组装中,焊点在承受高低温热载荷时将产生更大的变形,研究焊点的微观组织变化及裂纹的萌生与扩展将更有意义。试验采用 GJB 1027A-2005 可靠性试验标准,高温为125,低温为-55,高低温各保持 10min,共测试 200 个循环。1.1.2.2 随机振动试验板级组装中焊点将承受更大的应力,服役条件更为苛刻。采用 GJB

5、 1027A-2005 的试验标准。在频率为 02000Hz,总均方根加速度为 15g 条件下垂直电路板方向试验 2min,其中频率谱密度的上升和下降斜率分别为6dB/oct。总均方根加速度可以根据公式(2-1) 、 (2-2) 、(2-3)进行计算。功率谱密度曲线与频率范围围成的面积的平方根即为总均方根加速度。如图 2-8 所示, , , 分别表示三块功率谱密度和频率围成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1:1A23* MERGEFORMAT (2-1)* MERGEFORMAT (2-2)* MERGEFORMAT (2-3)式中 , 为谱线的斜率,单位为 dB/oct, =10Hz, =100H

6、z, =1000Hz,0/3mN0 1f2f3f=2000Hz,则总均方根加速度为:4f* MERGEFORMAT (2-4)求得 = 0.15687 g2/Hz。w图 2-1 对数坐标下功率谱密度曲线 1.2 本章小结本章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描述,介绍了实验所用的材料和实验过程。介绍了绒毛纽扣的力学、电学性能试验方案,介绍了大焊球的制备,双面凸点转接板的制备,最后描述了三维立体电路的组装过程,并确定了三维立体组装电路的可靠性测试方案,包括热冲击试验和随机振动试验。6dB/oct -6dB/octA1 A2 A3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毛纽扣性能研究绒毛纽扣是一种圆柱形弹性连接器,是利用细金

7、属丝经过编织、缠绕、冷压成型制成的。如图 3-1 所示。常用的材料有铍铜、钼、钨、镍铬等材料。同时为了增加导电性在材料表面镀金,也降低了毛纽扣和焊盘的接触电阻。本次试验采用的三种毛纽扣为镀金铍铜丝毛纽扣(Au/BeCu) 、镀金钼丝毛纽扣( Au/Mo)和铍铜丝和钼丝各占 50%制成的双丝复合毛纽扣(Au/BeCu-Mo) 。采用的细金属丝线径为 50m,毛纽扣的直径为 2mm,长度为 7.62mm,金属丝填充率为 25%。铍铜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最低的信号失真,电阻值低;(2)高的插装周期性;(3)铍铜在铜合金具有最好的弹性性能,高强度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弹性滞后小,高的蠕变抗力;

8、(4)具备高的导电率,导热率。钼丝具有以下优点:(1)在极端温度条件下能保持结构稳定;(2)硬度高,热膨胀系数小,良好的导电和导热等特性;(3)超高抗拉强度,延伸率小。利用两种金属丝制成的毛纽扣希望兼备两种金属的特点。图 3-1 毛纽扣本章研究毛纽扣的力学和电学特性,主要研究三种毛纽扣的单向压缩特性、接触特性、高温下应用的特性、还有其随机振动条件下的阻值变化情况。对比三种毛纽扣的各个特性。2.1 毛纽扣力学性能2.1.1 毛纽扣抗压性能毛纽扣在应用时需要一定的压缩量,加载一定的预应力,使其对焊盘产生持续的压力,保持良好的接触,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压缩性能。在本次试验中,设置加压速度 1mm/min

9、,最大位移量设置为毛纽扣的 25%,即应变为0.25。同时为防止在试验中出现偶然误差,三种毛纽扣每种选择 3 对试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如图 3-2 所示。毛纽扣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材料。由其应力应变曲线和位移载荷曲线可知,应力均随应变的增加而增加,开始增加较为缓慢,呈现明显的软特性。当应变超过 0.18 后其斜率明显增大,产生明显的刚度增加现象,呈现明显的硬特性。由位移载荷曲线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Au/BeCu-Mo 复合毛纽扣的在应变相同时的应力明显大于单丝毛纽扣,这是由于毛纽扣的制作工艺引起的,但其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成明显的非线性。毛纽扣在相当大的变形阶段,随着变形的不断增加,对应的力则变

10、化很小,这种特性有利于减振防振,尤其当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受到意外激励或者冲击时,元件刚度软化,结构的自然频率改变,难以产生共振,从而表现出较好的阻尼特性。a) Au/BeCu 应力应变曲线(左)位移载荷曲线(右)b) Au/Mo 应力应变曲线(左)位移载荷曲线(右)c)Au/BeCu-Mo 应力应变曲线(左)位移载荷曲线(右)图 3-2 毛纽扣力学性能测试为了进一步分析毛纽扣应力应变的非线性变化,对三种毛纽扣的切线模量进行分析。切线模量即为应力-应变曲线的切线斜率,用来表征材料发生屈服之后的硬化模量,表示材料的硬化程度。切线模量表示为 2:* MERGEFORMAT * /

11、TFAEzHMERGEFORMAT (3-1)其中 底面圆面积;A毛纽扣长度;H压力;F形变量za) Au/BeCu 曲线 b) Au/Mo 曲线TETEc) Au/BeCu-Mo 曲线T图 3-3 毛纽扣 曲线利用得到三种毛纽扣的应力应变数据并根据公式(3-1) ,得到如图 3-3 所示的毛纽扣的切线模量随应变的变化关系。可以发现,三种毛纽扣的切线模量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应变介于 00.025 之间,切线模量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阶段,切线模量随着应变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该阶段的应变范围大致为 0.0250.12。第三阶段,切线模量随着应变的增加呈线性增加,Au/BeC

12、u-Mo 复合毛纽扣与 Au/BeCu 毛纽扣的斜率大致相同为600MPa,Au/Mo 毛纽扣的斜率大致为 300MPa。Au/BeCu-Mo 复合毛纽扣表现出与 Au/BeCu相同的特性,这主要是由于 BeCu 和 Mo 不同的材料属性, BeCu 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在产生相同的应变时,其应力增加更快。在实际应用中,在相同压缩量时,BeCu 材料的毛纽扣具有更高的预应力,在经受振动等复杂力学条件时,能够与焊盘保持更好的接触,因此推测其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在随机振动试验中有更好的性能,下文将会阐述。2.1.2 毛纽扣接触机制为更深入探究毛纽扣特殊的力学特性,需要对毛纽扣金属丝间的相互

13、接触机制进行研究。图 3-4 所示为毛纽扣在未压缩和压缩量为 0.25 时的微观照片。从图中可以发现,未压缩状态时,金属丝之间有较大空隙,多数金属丝之间是点接触,只有部分金属丝相互贴合,随着压缩量的增加金属丝之间的间距减小,变得致密,金属丝的点接触逐渐增多,逐渐出现金属丝互相挤压贴合,甚至出现多条金属丝大面积挤压的状态。图 3-4 毛纽扣未压缩(左)在压缩量为 0.25(右)的微观照片毛纽扣是由金属丝制成的,毛纽扣的力学性能直接由内部金属丝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金属丝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三种,如图 3-5 所示。首先是未接触,金属丝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相互之间并没有接触,没有力的作用;之后是摩擦接

14、触,金属丝之间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产生;最后是挤压接触,金属丝之间相互挤压并且不能发生相对滑动处于静止状态。a)未接触 b)摩擦接触 c)挤压接触图 3-5 三种接触模型在压缩量较小时,相邻两个金属丝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毛纽扣的相互作用微观示意图如图 3-6 所示,两个金属丝并不相互接触,下端金属丝不受力因此毛纽扣的刚度可用公式(3-1)来表示:K=nE (3-1)即为所有在 Z 轴方向上互相接触金属丝刚度的叠加。随着变形的增加,相互接触的金属丝逐渐增多,其刚度不断增加,其力学模型如图 3-6(b)所示。但是毛纽扣的金属丝填充率为 25%,金属丝之间的间距 D 很小,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因此切线模

15、量的第一个线性阶段应变范围很小。a)金属丝未接触示意图 b)未接触力学模型示意图图 3-6 毛纽扣金属丝未接触示意图第二阶段,毛纽扣内部的毛纽扣均发生接触之后,接触点之间的切向力也随之增加,当切向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金属丝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如图 3-7 a)所示,当加载在 Z 轴方向上的 FZ 的侧向分立大于 Ff 时,金属丝发生滑动,优先从两个金属丝夹角较小的开始滑移,随着压缩量的增加,金属丝之间的夹角不断减小,F N 不断减小,导致最大静摩擦力 Ff 减小,从而产生更多的滑移。在这种接触状态下,毛纽扣的宏观力学特性表现为弹性模量应变的增EFZD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加缓慢增加。

16、a)金属丝摩擦接触示意图 b)模型简化示意图 c)力学模型示意图图 3-7 毛纽扣摩擦接触示意图第三阶段,随着应变的不断增加,毛纽扣的填充率逐渐增大,金属丝的运动受到限制,出现多根金属丝贴合并处于相对静止的现象,此时金属丝之间相对静止,随着应变的增加,受到约束的金属丝越来越多,金属丝之间相互挤压情况增加,如图 3-8 a) 所示其力学模型如图 3-8 b)所示。此时毛纽扣在力学特性上表现为其切线模量呈线性增加。a)毛纽扣挤压接触示意图 b)挤压接触力学模型图 3-8 毛纽扣挤压接触示意2.2 毛纽扣电学性能毛纽扣的最主要功能是实现面阵列的垂直互连,在互连中最重要的参数即为毛纽扣安装时的压缩量,

17、若压缩量过小,不能对焊盘施加持续的压力在振动载荷时可能会造成暂时的断路,这对系统来说是不允许的;若压缩量过大,毛纽扣则处于硬化状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塑性变形,同样有可能造成失效,因此有必要研究毛纽扣在不同压缩状态下的电阻。2.2.1 毛纽扣压缩量-电阻通过拉伸试验机和电阻微欧计测得在不同压缩状态下的电阻。如图 3-9 所示为三种毛纽扣电阻随应变的变化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毛纽扣的电阻随应变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应变的增加,电阻减小。在应变为 00.02 时,随着应变的增加电阻急剧减小,这是由于在应变较小时,毛纽扣与焊盘的接触电阻较大,同时毛纽扣内部金属丝之间有较大的间距,多

18、数金属丝处于未接触状态,金属丝的接触点较小,所以电阻值较大;当应变为 0.020.15 时,毛纽扣受到压缩产生一定的弹力,挤压焊盘,与焊盘的接触电阻急剧减小。当应变大于 0.15 后,电阻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毛纽扣已经产生较大的弹力,与焊盘的接触电阻可以忽略,同时金属丝受到周围金属丝的挤压约束,多数金属丝处于挤压接触状态,接触点的数目已经达到饱和,因此电阻基本保持不变。a) Au/BeCu 基毛纽扣 b) Au/Mo 基毛纽扣c)Au/BeCu-Mo 基毛纽扣图 3-9 毛纽扣的接触电阻与压缩变形量的曲线FZFf FNFZFZ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通过观察三种毛纽扣的电阻-应变关系,

19、可知电阻与应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三种毛纽扣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取 Au/BeCu 毛纽扣为例,并考虑毛纽扣在实际应用中应变的范围大于 0.01,去除应变小于 0.01 的应变和电阻数据,在通过绘制电阻-1/ 应变曲线,如图 3-10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电阻-1/ 应变大致分为两个线性阶段。第一阶段,应变范围0.10.25,此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电阻 R 和 大致可以用公式( 3-1)描述:1/(3-1)第二阶段,应变范围 0.010.1,同样通过线性拟合得到电阻 R 和 大致可以用公式1/(3-2)描述:(3-2)图 3-10 Au/BeCu 毛纽扣电阻-1/应变曲线图 3-11 为三种材料

20、毛纽扣的接触电阻和载荷的关系,其变化趋势与电阻随应变的变化趋势相同。随着载荷的增加,电阻减小。在加载的初期,电阻随着载荷的增加急剧减小,当载荷达到 2N 之后电阻基本保持不变。 Au/BeCu-Mo 双丝复合毛纽扣表现出与单丝毛纽扣相同的特性。随着载荷的增加,毛纽扣与焊盘的接触电阻减小,同时毛纽扣内部金属丝逐渐由未接触向挤压接触过渡,电阻随之减小。对比电阻-应变图可发现,电阻- 载荷曲线表现基本完全一样,而三种毛纽扣的电阻- 应变曲线各有异同,这是由于毛纽扣的金属丝随机性造成的。在同样的压缩量下,不同毛纽扣由于其金属丝缠绕具有随机性,接触点个数可能不相同,但是在相同的载荷下,电阻表现出相同的特

21、性,这是由于电阻由接触点的个数和接触强度决定,而接触点的个数和接触强度直接取决于载荷的大小,所以在载荷相同的情况下,三种毛纽扣表现出相同的电阻特性。a) Au/BeCu 基毛纽扣 b) Au/Mo 基毛纽扣c)Au/BeCu-Mo 基毛纽扣图 3-11 毛纽扣的接触电阻与压缩载荷的关系由之前的应力应变曲线、电阻应变曲线、电阻载荷曲线可知,当毛纽扣的电阻为 0.15时,毛纽扣的电阻基本上达到最优值,且没有处在硬化阶段,能保持一定的变形能力,因此在面阵列组装中毛纽扣的应变设置为 0.15。 2.2.2 毛纽扣温度-电阻特性图 3-12 描述的是毛扣扣的接触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为防止试验出现偶然误

22、差,每种毛纽扣取两对。温度变化范围从 20200。温度每升高 10保温 30min。各种材料的毛纽扣均有一个微小的上升。Au/BeCu 基毛纽扣上升较为明显,Au/Mo 基毛纽扣随温度变化很小,基本保持一致。Au/BeCu-Mo 基毛纽扣在温度超过 180之后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比三种毛纽扣可知,Au/Mo 基毛纽扣和 Au/BeCu-Mo 基毛纽扣的阻值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 Mo 的材料属性造成的,Mo 的耐高温性较好,在高温下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好的蠕变抗力。Au/BeCu 基毛纽扣随着温度升高相对其他两种材料的毛纽扣有较为明显的上升,但仍在可接受

23、范围之内,并没有出现阻值突然增大或者断路的现象。图 3-12 毛纽扣的接触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图 3-13 为三种毛纽扣在 150高温存储下电阻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Au/Mo 和 Au/BeCu-Mo 毛纽扣的电阻值几乎不变。而 Au/BeCu 毛纽扣电阻增加了 5 倍。在保温初期电阻急剧增加,保温 120h 后电阻基本上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保温 400 小时之后发现 Au/BeCu 毛纽扣高度减小了越 1mm,Au/BeCu-Mo 毛纽扣高度减小了 0.3mm,而Au/Mo 毛纽扣在高度上没有明显变化。从而可知,Au/Mo 基毛纽扣和 Au/BeCu-Mo 基双丝复合毛纽扣可

24、以在高温条件下使用,而 Au/BeCu 毛纽扣在高温下表现为其电阻增加并且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在对阻值要求较高的电路里电阻的波动会导致信号失真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毛纽扣的材料属性不同导致的。金属 Mo 抗高温性比金属 BeCu 强,在高温下能保持较好的弹性和稳定性。图 3-18 三种材料毛纽扣高温储存电阻随时间的变化2.2.3 毛纽扣随机振动-电阻随机振动试验条件为总均方根加速度 15g,振动频率范围 0Hz2000Hz,上升斜率与下降频率为6dB/oct,总振动时间 2min,激励方向为 Z 方向。提取前 2min 的实验数据,实验数据采集频率为 30Hz。图 3-19 为所测得的 50

25、%振动量级随机振动过程中三种材料毛纽扣的接触电阻的响应,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在此可靠性测试中两种毛纽扣接触电阻均未见有阻值大幅度突变以及断路的情况,说明在随机振动载荷下,毛纽扣可以正常工作。a) Au/BeCu 毛纽扣 b) Au/Mo 毛纽扣c)Au/BeCu-Mo 毛纽扣图 3-19 50%量级随机振动过程中毛纽扣接触电阻的响应图 3-20 所示为两种毛纽扣在 50%量级随机振动的电阻对比。 a)结果表明 Au/BeCu 毛纽扣较 Au/Mo 毛纽扣电阻值波动较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b)表明 Au/BeCu 毛纽扣与Au/BeCu-Mo 毛纽扣波动并无明显差异,前者电阻略小于后者。c)表明

26、Au/Mo 基毛纽扣与Au/BeCu-Mo 毛纽扣电阻基本一致,而前者的电阻波动较大。对比可知双丝复合毛纽扣抗振性优于 Au/Mo 毛纽扣。同时根据表 3-1 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Au/Mo 毛纽扣的数据方差最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说明其电阻值离散程度更大,在随机振动试验中电阻波动更剧烈,抗振性较其他两种材料毛纽扣抗振性弱。而 Au/BeCu 毛纽扣与 Au/BeCu-Mo 毛纽扣方差较小,说明其电阻值波动较小,在随机振动试验中更稳定。由表 4-1 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Au/BeCu 与 Au/BeCu-Mo 毛纽扣阻值波动并无明显差别,均优于 Au/Mo 毛纽扣。a)Au/Mo

27、与 Au/BeCu 毛纽扣 b)Au/BeCu 与 Au/BeCu-Mo 毛纽扣c)Au/Mo 与 Au/BeCu-Mo 毛纽扣 d) 三种材料毛纽扣图 3-20 50%量级随机振动试验表 3-1 随机振动试验毛纽扣电阻统计分析电阻(m)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极差 方差Au/BeCu 基毛纽扣 14.037 20.198 7.693 12.505 6.196Au/Mo 基毛纽扣 13.034 25.188 3.215 21.973 16.947Au/BeCu-Mo 基毛纽扣 14.414 19.269 3.935 15.334 7.648图 3-21 所示为 100%量级随机振动三种材料毛

28、纽扣的阻值变化。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在此量级的随机振动中三种毛纽扣接触电阻均未见有阻值大幅度突变以及断路的情况,说明在随机振动载荷下,毛纽扣可以正常工作。a) Au/BeCu 基毛纽扣 b) Au/Mo 基毛纽扣c)Au/BeCu-Mo 基毛纽扣图 3-21 100%量级随机振动过程中毛纽扣接触电阻的响应图 3-22 所示为任意两种毛纽扣在 100%量级随机振动试验中阻值变化对比。由 a)可知Au/BeCu 基毛纽扣阻值波动较 Au/Mo 基毛纽扣较小,阻值较为集中,由 b)可以看出Au/BeCu 与 Au/BeCu-Mo 基毛纽扣波动并无明显差异,由 c)可知 Au/BeCu-Mo 基毛纽扣阻

29、值波动优于 Au/Mo 基毛纽扣。显示出与 50%量级随机振动试验相同的结论。由表 3-2 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Au/BeCu 与 Au/BeCu-Mo 基毛纽扣阻值波动并无明显差别,均优于 Au/Mo 基毛纽扣。a)Au/Mo 与 Au/BeCu 基毛纽扣 b)Au/BeCu 与 Au/BeCu-Mo 基毛纽扣c) Au/Mo 与 Au/BeCu-Mo 基毛纽扣 d) 三种材料毛纽扣图 3-22 100%量级随机振动试验毛纽扣电阻变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表 3-2 随机振动试验毛纽扣电阻统计分析电阻( m)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极差 方差Au/BeCu 基毛纽扣 14.265

30、24.802 1.253 23.549 21.579Au/Mo 基毛纽扣 14.677 33.988 0.334 33.654 51.231Au/BeCu-Mo 基毛纽扣 14.312 28.497 0.553 27.944 26.7912.3 本章小结(1)研究了三种毛纽扣的抗压性能,结果表明,毛纽扣在受到压力时呈现非线性的特点,初始阶段增加缓慢,随后进入硬化阶段,应力随应变急剧增加。其弹性模量分为三个阶段,应变范围 00.025,线性增加阶段;0.0250.12 范围,基本保持不变;0.120.25 ,线性增加阶段。(2)分析了毛纽扣内部金属丝的相互接触机制。逐渐经历了未接触、滑移接触、挤

31、压接触三个阶段,从摩擦接触到挤压接触,并得到了其力学模型。(3)研究了毛纽扣的电阻-力的关系,在变形初期,电阻急剧下降,当应变达到 0.15 之后基本保持不变,并发现电阻 R 与 分为两个阶段成线性关系,通过得到的公式可以计算1/一定应变时毛纽扣的电阻。(4)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三种毛纽扣的电阻得到,Au/BeCu-Mo 双丝复合毛纽扣和Au/Mo 毛纽扣的耐高温性好于 Au/BeCu 毛纽扣,这得益于金属 Mo 的材料属性特点。研究随机振动条件下的毛纽扣的电阻得出,Au/BuCu-Mo 双丝复合毛纽扣和 Au/BeCu 毛纽扣在随机振动条件下波动性较小,其抗振性优于 Au/Mo 毛纽扣,这主要得益于金属 BeCu 的材料属性特点。综合以上得出双丝复合毛纽扣兼备了 Au/Mo 毛纽扣的耐高温性和 Au/BeCu 毛纽扣的抗振性,并且在应力-应变、电阻- 应变等方面与其他两种毛纽扣表现相同。Equation Chapter (Next) Section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