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满井游记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 意趣。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2.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解释词义,翻译课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法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朗读,疏通字句,梳理层次,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自主学习1.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 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
2、、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2. 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 ,公安(今湖北公安人) ,代著名文学家,与兄 ,弟 均有文名,并称 “公安三袁” 。因袁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 派” ,称他们的诗文为“ 体”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廿二日( ) (2)红装而蹇者( ) (3)曝沙之鸟( ) (4)呷浪 之鳞( ) (5)不以游堕事( ) (6)脱笼之鹄( )4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
3、汗出浃背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未百步辄返 _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_2(3)娟然如拭 _ (4)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5)土膏微润 _ (6)而此地适与余近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7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1)满井游记中作者用“ ”绘出初春水光。(2)满井游记中作者用“ ”画出春山之态。(3)满井游记中写出游感受的句子是: 。(4)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8关于本文内容,以下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 )A 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选自袁中郎全集 ,作者袁宏道。B开头先点出时地节令。燕地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二为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可是,这一年过了花朝节,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C作者在文中写春游,但先写不能游,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发人所不能发”的文学主张。D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自由的向往,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暮春的欣赏和赞美。合作探究第一课时探究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2.请概括作者游满井这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第二课时探究一:再读课文,思考探究1.
5、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事物? 这些事物具有什么特点?2.如此的美景让人 流连忘返,可 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4.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探究二:精读课文,赏析体会1.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 。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2. 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 ,此句有何作用?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3.本文是一篇写景的小品文,说说在写景状
6、物上有哪些特点?我的收获1.本文以 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 景色。表达4作者 、 的心情和 的愿望。2.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美景的散文,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春的诗句。3. 绘画春景。 情景要求:假设你此次与袁宏道结伴同行,一同来到满井,你将看到些什么?你又会写下些什么呢?请你以绘画形式把画下来。24.满井游记自主学习2.袁中郎全集 石公 明 袁宗道 袁中道 公安 公安3.(1)nin (2)jin (3)p (4)xi (5)hu (6)h 4.D(解析:A、B、C 三项与题干中的“然”都是“的样子” ;而 D 项意为“然而、但是” 。) 5.(1)就 (2)始,初 (3
7、)美好的样子 (4)湿透 (5)肥沃的土地 (6)正好 6.(1)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景色空旷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冲出去的天鹅。(2)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洗过一样,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3)(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7.(1)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2)娟然如拭,鲜妍明媚(3)若脱笼之鹄(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8.D(解析:D 项中“暮春”应为“早春”)第一课时探究活动1、本文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第
8、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第二部分(2)写郊游所见的满井春色。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2、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 ,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二课时探究一 1、润土:肥沃。冰皮:冰始融化水波清澈。山峦:清新可人、娟净明媚。堤柳:柔软。麦苗:破土初生、整齐喜人。游人:快乐潇然鸟鱼:快乐嬉戏、悠然自得。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
9、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3、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4、这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6游的愿望。探究二 1.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10、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 ,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 ,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2.作用:文章主旨句,在结构上照应第一段,在内容上写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3.(1)白描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本文这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 ,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我的收获游览行踪 早春 欢快 恬适 喜爱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