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谈中国诗,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本文是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这也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文学史家和作家。其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有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编等。2.比较文学: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
2、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写汉字,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词语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凑泊: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凌风出尘:形容品行高洁,超出一般。拔木转石:拔
3、出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风会:风气,时尚。,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近义(1)一蹴而至一挥而就辨析:“一蹴而至”同“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可从适用对象的角度加以区别。例:从目前的情况看,治理腐败不可能一蹴而至,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汪先生的笔下一挥而就,花团锦簇,竞相开放,鲜艳欲滴。,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数见不鲜司空见惯辨析:“数见不鲜”,指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两词都不接宾语,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
4、的是不新鲜、不稀奇,后者强调的是不必惊讶、不必奇怪。例:亲情题材的作品数见不鲜,让人潸然泪下的自然也不少,然而有理性高度的作品却并不多见。稍有点头疼脑热便去诊所挂吊瓶,这样的看病模式的确 司空见惯,然而其中却潜藏着滥用抗生素的危害。,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把握观点,概括要点1.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具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参考答案: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如果有,表现在哪些地方?参考答案:“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
5、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品味语言,理解手法1.“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暗喻。“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请指出这句话的本体、喻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本体:中国诗。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本体:中国诗人。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这个比喻说明,与外国诗比较而言,中国诗篇幅短小。,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
6、,3.在“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中,“哈巴狗儿”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对“哈巴狗儿”有怎样的态度?参考答案: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讽刺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这篇文化随笔,处处显露着钱钟书先生语言的丰富、幽默与机警。从本文可以看出,他在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特点?提示:钱钟书先生的语言是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这种语言主要体现在广泛且精准的举例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问题导思,
7、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含蓄蕴藉富于暗示反对“本位”,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观见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
8、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田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tio),旁人难于意会。
9、释祩宏竹窗随笔论禅宗回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
10、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会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
11、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选自七缀集,有删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思维训练1.钱钟书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参考答案:钱钟书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2.结合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参考答案: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进行对比
12、,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走近钱钟书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躺在无人关注角落的它,在暗红的书架上,孤独却不寂寞,清高却不孤傲。随手一触,白净的手指沾上几缕灰尘,封面也隐约留下深浅的指纹,但依然影响不了钱钟书三个字对我的吸引。拿下一经擦拭,深红的书名我的欲望,只因听钱钟书讲文学潇洒屹立,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扉页,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暗香墨迹,似乎还残留着钱先生的文人才气。我耐不住内心的激情澎湃,翻阅着一页又一页。他的
13、才情,他的洒脱,他的深邃,仿佛让我梦回他的时代,见证了他的一切。书的前部细写钱先生的小传,从求学旅程到社会上的颠荡起伏,惊涛骇浪已不能形容。更让我惊讶的是一代文豪,竟也有时童稚未泯。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钱先生素爱猫,有次他家心爱的小猫与邻居小猫一起搏斗时,富有正义感的钱先生披上大衣沿着窗口,手持长竹竿,与心爱的小猫一起奋战。看到这里,我不禁为钱先生苦中作乐的精神折服。生活压迫下的苦难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在旅途中的我们丢失了一颗享受生活的童心。,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在清华求学期间,钱先生渊博的学识,幽默睿智的谈吐,装扮了多姿多彩的校园。在这里,钱先生邂逅了聪慧的才女
14、杨绛。后来也是这位奇女子陪伴着钱先生看尽人世风景。犹记书中这样一段温馨的往事:“文革”时,钱钟书夫妇被“纠”下放农村劳动,夕阳余晖,阡陌小道,吟诵落日美景,已成为他们的默契。在简陋的房屋里,在昏黄的孤灯下,他们依然对文学创作如饥似渴。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于当时不安定的社会中,依然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面对向官迎合、追逐名利的现实,他依旧表现出才子的高傲,避身于清高纯净之所,一笔一画地书写着他的人生篇章。,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合上扉页,回想着钱先生的小传,暗香袭来。他,傲然独立,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满腹诗书,如梅兰清洁傲立。轻轻将书放回书架,依然是那个孤独的角落,清
15、晨的阳光丝丝缕缕斜照,闪烁着“钱钟书”三个字。,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每课一法,品读提示本文亮点有二。一是结构谨严,首尾相合。作者善于采用小切口入文,从一本书写一代大家钱钟书,可谓入手高妙。书之开启,读文述人;书之闭合,自然截止,开合自如,妙在自然。二是选例典型,用书前小传,概写钱先生的一生,然后选取两例,分别写其未泯的童心和渊博的学识,角度新颖,层次鲜明。,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渊博和睿智是钱钟书的两大特点,他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一尘不染。下面的三个小故事可见一斑:1.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等邀请钱钟书前往
16、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2.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3.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位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运用方向智慧人生、淡泊名利、选择,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钱钟书先生读书就像馋嘴佬贪吃美食: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剧本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
17、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运用方向博学、痴情于书、爱好,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素材开发,比喻的妙用比喻如果用得恰当,可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就是典型的例子。本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文学理论演讲,但经过作者的一番巧妙构思,却显得多姿多彩。如为了说明中国诗歌篇幅的简短和意味的无穷,作者写道:“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
18、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素材开发,比喻是一种基于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在精巧的比喻中,喻体必须要超越本体,以更准确地表达主观感情。多数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都会在文中用到比喻。怎样使比喻用得精妙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适当加大本体与喻体的区别。钱钟书先生说:“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
19、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素材开发,2.多角度选择喻体。即钱先生所说“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比喻”,就是用一连串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3.多层次选择喻体。即以两物相似的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钱先生名之曰“曲喻
20、”。曲喻比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在小说猫描写李太太单眼皮时,钱先生说道:“单眼皮呢,确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眼睛”与“海港”相通的那一丝,恐怕只有钱先生的慧眼才能观照得见吧。本体和喻体分得极开,合得也极拢,难怪它这样贴切新奇。,素材开发,美文品读,类文悦读,微写作,每课一法,请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仿照钱钟书先生幽默的语言技巧,写一段生动形象、风趣诙谐的话,表达一种观点或情趣。(200字左右)写作示例: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节选自钱钟书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