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术年会总结.docx.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008724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年会总结.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术年会总结.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术年会总结.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术年会总结.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术年会总结.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术年会总结召开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在会议最后,我们都要学会总结会议的内容。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学术年会总结,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参考范文【1】 由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于 x 年 8 月 1518 日在内蒙古包头成功举办。参会的有来自大陆 26 个单位(18个大学院所等科研机构及 8 个企事业单位)的 93 名代表及部分学生和 26 名来自海峡对岸 10 个大专院校的台湾代表。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进一步总结交流两年来海峡两岸本领域的科研、开发成果,促进我们国家以及海峡两岸在超微粉体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

2、步增进两岸科技工作者的友谊,鼓励海峡两岸从事超微粉体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及企业家们交流心得,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为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水平和繁荣做出贡献。通过会议的顺利进行,已完满达到了预期目标。在 8 月 15 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内蒙古自治区台联秘书长 xx、包头台办主任 xx、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校长 xx 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主任 xx 教授、台湾大同大学 xx 教授分别代表专委会和台湾代表讲了话,开幕式由专委会秘书长 xx 教授主持。本次会议收到会议论文 70 余篇,除半天大会报告外,分 2 个分会场进行。大会报告的论文 7 篇,分会报告

3、的会议论文共50 余篇(其中部分为分会邀请报告)。张贴论文 9 篇。与会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并特意抽出两个小时专场让企业代表与学者们进行了交流。会议还组织大家参观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稀土研究院等单位。超微粉体的研究与开发作为纳米科技领域的一部分,其发展也经历了很多阶段。本次会议认为,超微粉体的研发必须立足于人类在能源、资源、环境、健康卫生等重要方面体现其应用,实现主导技术的价值。本次会议紧紧围绕这个议题,就超微粉体与相关材料的制备、技术、方法方面,体现了需求规划的先导作用,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从本次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海峡两岸在

4、超微颗粒制备和应用研究,特别是在与环保、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材料有关的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总体说来,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无论是口头报告的还是张贴的,绝大多数的水平都很高,且都涉及了当前纳米科技的前沿热点,并紧紧抓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比如:台湾大学的刘如熹教授经过长期研究,现在可以有控制地制备多种形状的纳米金颗粒,包括棒状、球状、丝状、三角状等等,已开始探索在诊断和治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台湾师范大学的胡淑芬教授的工作也非常吸引人,她将纳米 Si 量子点结合于 SiNx 中,制成了新一代的太阳能电池,不仅大大扩展了其对太阳光的吸收谱范围,而且通过其多重激发效应,更明显地提高了其光子能

5、量的利用效率。台湾大同大学研发长林鸿明教授还概括介绍了这几年台湾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及其开发情况,大会主席中科院固体所的张立德教授在报告中则扼要介绍了当前世界范围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主要研究热点和进展情况,所有这些,都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欢迎。尤为难得的是,企业界的代表们结合其自身的感受,对超微粉体的研发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和期望。会上,大家还对台湾和大陆沿海因“莫拉克”受到的灾情表达了关切与慰问。通过会上会下的密切接触,两岸同行的友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会议期间,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也就今后的工作设想作了介绍,并征求了与会代表们的意见。学术会议”会议总结精选【2】 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学术

6、会议围绕中国昆虫分类学每年举办,至今已经召开了第十五届系列会议,得到了全国同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近几年,中国昆虫分类学工作者在类群标本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整合了其它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发掘出一些新的学科增长点。报告人和听众交流越来越活跃,更多的年青学者和研究生对感兴趣的类群、报告内容和会议组织等方面积极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总结中国昆虫学会前几届分类与区系学术会议的经验基础上,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专业委员会、古昆虫专业委员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通过讨论,提议召开首届“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研讨会” ,并于 XX 年年底组建了研讨会组委会 。

7、在保持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特色的基础上, “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研讨会”将:1、 立足类群,加强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问题的交流与探讨;2、 立足国内,和国际相关学会加强交流,提高国外学者参会比例,提高英文报告比例,推动会议国际化;3、 立足学术,简化会议程序,争取两年举办一届,会议组织和国际相关学会接轨;4、 立足学科,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XX 年 7 月 29 日,在顺利完成培训班之后,第十五届“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学术会议”暨首届“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研讨会”组委会和工作人员移师塔里木石油酒店,参会代表报到。30-31 日,组委会以邀请为

8、主,自荐方式为辅,安排了 8 个特邀报告和 25 个会议报告。特邀报告中,黄复生先生 87 岁高龄,围绕“西藏昆虫考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大家做了 40 分钟报告。他回顾了 50 年代至今的西藏昆虫考察和研究工作,并期待有更多、更好的分类与区系研究工作。他关于海拔分布、区系分布和驱动力的思考,现在听来依然值得后来人考虑。另外,他也结合他退休以后结合中华大典-动物卷和古代动物学的编研,介绍了他对物种和进化等基础概念的理解。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的 Colin 博士,结合蚜虫造瘿生物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特别强调生活史研究的重要性。在蚜虫中,不同基因型能形成相似的虫瘿;相同的基因型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虫瘿。 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Conrad C. Labandeira 讨论了裸子植物传粉的四类模式,为从进化的角度深刻理解有花植物和传粉昆虫互作打开了古老的一扇窗口。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张冠阳博士围绕热带茧蜂拟态行为,对虫体不同部位的体色进行了划分和分析。在系统发育的框架下,他推断了这些体色之间的转换情况。天津师范大学的朱耿平副研究员,结合他在南开大学等不同研究单位的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经历,和同行分享了数据驱动的昆虫学研究思路。广西师范大学蚂蚁蚂蚁专家周善义教授,从国家一级保护昆虫金斑喙凤蝶研究的项目申请、生物学研究、野外考察和分子物种界定等不同环节,把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