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3 课 这思考的窑洞一、作家作品梁衡,1946 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 、 新闻绿叶的脉络 、 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集只求新去处 、 名山大川 、 人杰鬼雄 ,政论集继承与超越 。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 、 夏感 、 觅渡,觅渡,渡何处? 、跨越百年的美丽 、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和大学课本。二、相关链接1996
2、 年、1997 年,梁衡分别发表了觅渡,觅渡,渡何处? 、 这思考的窑洞 、 红毛线 蓝毛线等名文,在首开当代政治散文创作先河的同时,也走向了“红色经典”的创作之路。一部党史,就是一部红色经典。从政治意象上说,黑色代表罪恶,白色代表反动,灰色代表消极,红色代表革命和进步。 “红色经典”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或者再扩大一点,从广义上说,凡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人和事都可归入。比如,五四运动,是建党以前的事。又如林则徐、辛弃疾等爱国人物,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考察,也该归入红色经典。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思想、哲理的内涵,可以指
3、导以后的实践。1识记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苦挣( ) 深邃( ) 褪去( )遐想( ) 伫立( ) 酿造( )储存( ) 温馨( ) 晤谈( )穹顶( ) 嚣张( ) 帷幄( )答案 zhn su tu xi zh ninch xn w qin xio wi w(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2挣Error! 供Error!颤Error! 逮Error!答案 zhn 挣扎/zhn 挣开 n 供应/n 供着 chn 颤抖/zhn 颤栗 di逮捕/di 逮住2辨形组词(先注音再组词)Error! Error!Error! Error!答案 xio 硝烟/xio 红绡 su 深邃/su 遂意wi
4、 帷幄/wi 惟独 din 踮脚/din 惦记3词语解释十万火急:_络绎不绝:_运筹帷幄:_裹足不前:_九霄云外:_受益匪浅:_礼贤下士:_三顾茅庐:_力大无穷:_成竹在胸:_如获至宝:_精兵简政:_丢盔弃甲:_答案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停步不前(多指有所顾虑)。形容远得无影无踪。受到益处很多。对有德有才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现多指社会地位高的人重视和延揽人才。三国时,刘备为了要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亲自三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茅庐去邀请他,最后一次才见到。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形容力量
5、很大,无穷无尽。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见于宋代晁补之的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 “与可”是宋代画家文同的字)。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形容3对于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缩小机构,精简人员。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4近义词辨析(1)委屈委曲“委屈”指受冤屈,受到不应有的待遇,心里难过;“委曲”指道路、曲调、河流等曲折、弯曲。例句:_你了,想想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个人受点_算什么。两边的小路随河道_婉转。(2)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例句:他这人十分重_。他虽年过半百,却依然_风发。答案 (1)委屈 委屈
6、 委曲 (2)义气 意气一、文章结构二、主题归纳作者通过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回忆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塑造了一代伟人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决胜千里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形象,深刻挖掘了毛泽东思想诞生的源泉。作者分析了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基础是土地与人民,胜利的源泉也是土地与人民。并且总结,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种密切联系群众、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思想将永久不衰,继续指导我们不断前进。1作者说:“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褪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 ”结合全文分析这几排静静的窑洞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回忆、遐想和思考?4答:_答
7、案 这静静的窑洞让作者联想到毛泽东是如何领导革命斗争的,是怎样创造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是怎样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的,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又是怎样的。2在这思考的窑洞中,作者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是个很大胆的比喻,读来却很亲切。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答:_答案 挖掘红色经典的美,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把政治思想的理念转换成或者说翻译成一个文学意象,从而获得一种形象的意境的美。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也是一种反差,因为根据修辞学原理,两个比喻的事物相距愈远,反差愈大,比喻效果就愈强,愈生动。 3结合全文分析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从窑洞中产生出来的。答:_答案 作者认为“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
8、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此处的“窑洞”已不仅仅是“窑洞” ,而是象征着土地,代表着人民及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以及当时的革命形势。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作者写到:“他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在一孔窑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论持久战 。 ”“七大前后很多人主张提毛泽东思想,他坚决不同意。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智慧。 ”作者还写道:“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
9、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根植于黄土地,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胜利。作者通过写窑洞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的思想,来揭示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1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典型的细节描写更能从细微的角度入手来塑造人物性格,更能拉近伟人与我们平常人的距离,让我们更深刻、全面地走近伟人、了解伟人。例如:“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
10、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 ”这一段细节描写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我党处于险恶的环境中,当时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有敌机轰炸,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既要迎对日伪军的进攻,还要防止国民党的挑衅,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军事环境都极其险恶。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运筹帷幄,镇定自若,体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指挥5才能;同时他又是一位思想家,高瞻远瞩,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地预见到革命形势的发展。2善于运用比喻修辞。作者善于将政治思想的理念转换成或者翻译成一个文学意象,从而获得一种形象的意境美的表现。作者认为一篇好文章,只有思想美,没有形式美也不行,作者为
11、了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伟人,更好地拉近伟人与我们的距离,将伟人加以意象化,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形成一种反差,一个是领袖伟人,一个是江湖中的武林高手,相距甚远,反差甚大,根据修辞学原理,两个比喻的事物相距愈远,反差愈大,比喻效果就愈强,愈生动。所以我们读起来很亲切,很具美感。一、基础巩固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硝烟(xio) 逮捕(di)供给(n) 遂愿(su)B挣揣(zhn) 颤栗(zhn)惦记(din) 酿造(nin)C储存(zh) 帷幄(w)晤谈(w) 口供(n)D燧石(su) 红绡(xio)掷笔(zh) 穹顶(qin)答案 A解析 B “挣”读 zhn。C.“
12、储”读 ch。D.“穹”读 qin。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裹足不前 文采斐然 缠绵悱恻 蜚短流长B阽于死亡 九霄云外 丢盔弃甲 络绎不绝C受益非浅 雨雪霏霏 成竹在胸 如获至宝D掂斤播两 退避三舍 力有未逮 永葆活力答案 C解析 “受益非浅”应为“受益匪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家长责无旁贷,教师纵然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单独承担起这一关乎民族未来的重任。6B在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时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C他不习惯跟人在这类问题上争论,况且这些意思并不是他独创的见解,教
13、别人听了会嘲讽哼,只会拾人牙慧!D目前,一些人借助各种有损社会与他人利益的方法来增加个人财富,这种为富不仁的行为正在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向歧路。答案 B解析 B “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用在这里不合语境。A.“三头六臂”比喻神通广大,本领非凡。C.“拾人牙慧”是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D.“为富不仁”是谋求富贵,不讲仁爱。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政府在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农民工报酬等方面开始了有利于改善农民工境遇的改革,但从社会基本面观察,国家现行体制还没有为农民工平等的产业工人地位作好全面准备。B由于资金不足的限制,学校计划修建的图
14、书楼和医疗室只好暂缓施工,对此,师生员工反响强烈。C经济学及经济学家该不该关注民生?该不该反映民意?该不该替老百姓说话?这些问题都引发了一系列的追问。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答案 C解析 A成分残缺,应在“为”后添加动词“赋予”或“给” 。B.句式杂糅,应改为“由于资金的限制”或“由于资金不足” 。D.“将对起到了”前后矛盾,可删去“了”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
15、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三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7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褪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
16、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你看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窟存了多少佛祖,北岳恒山上的石洞里甚至还并供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这实际上是老百姓在假托一个神储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信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需要偶像,眼前这土窑洞里甚至连一张毛泽
17、东的画像也没有。但是,五十年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我仿佛看见每个窑门上都刻着“实事求是” ,耳边总是响着毛泽东同志那句话:“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5选文第段作者写:“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为什么那里的窑洞给作者印象最深?开头这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答案 因为在这普普通通的窑洞里曾经居住过一位伟人毛泽东,在这普普通通的窑洞里产生出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这窑洞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所以作者对此印象最深。这一句话在结构中起
18、着总领下文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感情基调。解析 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要从毛主席居住的窑洞的特点以及毛主席的地位结合起来理解、体会,而正是在这简朴的窑洞中,毛主席用他的宏韬伟略指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从而凝聚了作者对一代人的无比钦敬之情。6 “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 ”仔细揣摩“钉住了我的双脚”中的“钉”字有何表达效果?答:_答案 “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为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所吸引,伫立不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与遐想之中,突出表现了伟人及伟大的思想的巨大魅力。解析 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能力。 “钉”住实际上是吸引,是被伟人的魅力打动。
19、7文中第段有一处景物描写,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来,并且分析景物的特点及作用。答:_答案 景物描写的句子: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8景物素朴,环境幽静,这样的环境,容易引发人们深深的遐想与思考。解析 考查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景物描写在文中作为环境描写的一部分,应体会其营造的环境的特点,以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8文中第段“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 。其中“思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答:_答案 此处的思想具体指毛泽东思想,即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析 理解
20、词语的含义。句中的“思想”应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伟人的思想,正是这种伟大的思想引导中国革命走向一个个胜利。回答时要明确出“思想”所指的具体内容。(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大无大有周恩来梁 衡中国人习惯续家谱,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刘备明明是个编席卖履的小贩,却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武,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庭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以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旧。
21、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对越是功高德重为民族做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总理并不脱俗,也不寡情。我在他的绍兴祖居,亲眼见过抗战时期他和邓颖超回乡动员抗日时恭恭敬敬地续写在家谱上的名字。他在白区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搜求烈士遗孤,安排抚养。他说:不这样我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他在延安时亲自安排将瞿秋白、蔡和森、苏兆征、张太雷、赵世炎、王若飞等烈士的子女送到苏联好生教育、看护,并亲自到苏联与斯大林谈判,达成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协议:这批子弟在苏联只求学,不上前线(而苏联国际儿童院中其他国家的子弟,有 21 名
22、牺牲在战争前线)。这恐怕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人物,达成的一个最小的协议。总理何等苦心,他是要为烈士存孤续后啊。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日本著名女运动员松崎君代,多次受到总理的接见。当总理知道她婚后无子时,便关切地留她在京治病,并说有了孩子,可要告诉他一声啊。1976 年总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们已经有了孩子,但还没有来得及告诉您!”确实,子孙的繁衍是人类最实际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天何不公,轮到总理却偏偏无后,这怎么能不使人遗憾呢?是残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夺去邓颖超同志腹中的婴儿,以9后又摧残了她的健康。但是以总理之权、之位、之才和一个倾倒多少女性的风采,何愁不能再建家室
23、,传宗接代呢?这在解放初党的中高级干部中不乏其人,并几乎成风。但总理没有。他以倾国之权而坚守平民之德。后来有一个厚脸皮的女人写过一本书,称她自己就是总理的私生女,这当然经不起档案资料的检验。举国一阵哗然之后,如风吹黄叶落,复又秋阳红。但人们在愤怒之余心里仍然隐隐存着一丝的惆怅。特别是眼见和总理同代人的子女,或又子女的子女,不少都官居高位名显于世,不禁又要黯然神伤。中国人传统文化是求全求美的,如总理这样的伟人该是英雄美人、父英子雄、家运绵长啊。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这怎么能不在国人心中凿下一个空洞呢?人们的习惯思维如列车疾驶,负着浓浓的希望,却一下子冲出轨道,跌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9根据原文意思,
24、你认为中国人为什么“重名人之后”?请分条陈述。答:_答案 (1)惹人怀旧,让人想起其先人的功绩;(2)是纪念、传扬名人的功绩;(3)表达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解析 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从第三段中具体归纳。10作者在文中写了几件具体的事情,试分析作者所写事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1)刘备攀个皇族居然三分天下。答:_(2)总理和邓颖超将自己的名字写进家谱。答:_(3)搜求烈士遗孤,送到苏联抚养。答:_(4)关心松崎君代孩子问题。答:_答案 (1)用刘备的虚伪和攀名人之后来烘托周恩来的正气。(2)周恩来和邓颖超也是很传统的人,说明他们也想有自己的孩子,不脱俗。(3)关心他人的后代,为
25、烈士存孤续后,不寡情。(4)以孩子为媒介,关怀国际友人,促进中日民间友好往来。解析 考查对句子含意的把握,要结合上下文以及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和中心来作答。11根据文章,周总理生而无后的原因,作者的分析是什么?答:_答案 (1)残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夺去邓颖超同志腹中的婴儿和她的健康。(2)总理以倾国之权而坚守平民之德。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结合上文从直接原因,即严酷的环境夺去了邓颖超同志腹中的婴儿和她的健康,以及总理的伟岸的胸襟来组织答案。1012在总理“私生女事件”风平浪静后,作者的情感十分复杂,有“愤怒” ,有“惆怅” ,又“黯然神伤” 。请根据原文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背后的
26、深意。(1)愤怒:_(2)惆怅:_(3)黯然神伤:_答案 (1)这是对总理的为人进行的攻击,让人愤怒。(2)总理没有自己的后代,令人惆怅。(3)其他一些领导人的后代地位尊荣,而总理连后代都没有,两相对比,使人黯然神伤。解析 揣摩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总理寄寓的复杂感情。梁衡:一位理性的思考者梁衡是一位理性的思考者,他的理性之中饱含对美的执着追求。他早期的散文主要写山水,侧重审美,挖掘山水之美。在他的妙笔之下我们走访苏州园林,品味如诗画般的景致,但又不仅限于诗与画的陶醉,而是让读者忆想起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上曾相继登场的各种思想与人物。同时,他还提出了怎样去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座同样饱
27、储着当代文化艺术的城市的思考。在他的笔下我们似乎总能体会出一种对历史、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梁衡是一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代作家。他的散文在传递美感的同时,也不失思想的力量。他后期的散文侧重写理性,写政治历史、人生社会,重在挖掘人的思想和人格。他在追求一种意境,写人,不仅形似神似,更注重一种意境。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无论是在展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无奈与悲壮,还是从描写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折射一代伟人邓小平进行改革前的艰辛,抑或是呼吁人们从人格做起,心诚则灵,成为一个在德行上合格的人我们总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和他的政治抱负。他总能将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作为一个记者,一个传媒人他尽到了向大众还原真实、传递思想、引发思考的责任,值得我们敬重。永远的毛泽东邓 程毛泽东离开我们 28 年了,可他依然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纪念堂开放的日子,多少人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