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教处范文之中小学拥堵踩踏事故分析及对策 生命踏响平安警报 去年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深化开展平安治理专项整治行动,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校园的学生拥堵踩踏事故急剧增加,对中小学生生命平安构成了严峻威胁,中小学平安治理工作面临的情势仍然比拟严峻,必须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注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平安工作,预防学生拥堵踩踏事故的通知 那是平平常常的一天,在那普一般通的校园,灾难忽然降临 事故回放:2005年10月25日晚上8点,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小学的晚自习像往常一样按时完毕了。铃响过后,小孩们蜂拥而出,顺着楼梯下
2、楼。楼梯上都是人。忽然听到一个男同学大声喊“见到鬼了!”向下走的人群忽然间乱了,有学生被挤倒了,可后面的人还在不断地往前拥,后面的人踩在摔倒人的身上也被绊倒了,顺着楼梯往下滚,一楼二楼间转角的地点特别快堆成了人堆,灾难发生了。在这次拥堵踩踏事故中,8名学生死亡、17名学生受伤。 震惊、痛心疾首之后,人们在考虑,什么缘故导致惨剧发生? 媒体调查:据当地媒体报道,事发时有大量学生同时拥堵在楼梯上是此次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要素。现场调查发觉,楼道内每层都有声控照明灯,这说明事发当时楼梯的照明是能够保证的;教学楼的每级楼梯都有近两米长,并排走3名小学生都没有咨询题;在三楼和二楼的转角处另有一片空地,可供
3、学生站立。这些条件能够保证一点:在夜间下楼学生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踩踏情况特别难发生。退一步说,即便当时由于遭到了意外惊吓,学生间发生了互相踩踏,但是假如下楼人数不多,那么严峻受伤甚至死亡是完全能够防止的。但事实上广纳镇中心小学共有学生1450人,10月25日事发那天占学校学生总数一半的四、五两个年级都在上晚自习,也确实是说那天晚上8点晚自习下课后,有近700名学生分别从三楼和二楼下楼!这么多人走在楼梯上,踩踏事故就随时可能发生。 专家分析:寇丽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群体性挤踏事件是指在人员密集场所中,由于现场秩序失去操纵,发生拥堵、混乱,导致大量人员被挤伤、窒息或踩踏致死的事故。 最早被研究并记入
4、史册的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于1896年5月18日,在莫斯科官方举办的活动中,沙皇心血来潮,向其臣民散发金币,结果在人们疯狂的争抢中,大约有2000人因被挤压踩踏而丧生。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大和人类群体活动的经常化,群体性挤踏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易发生群体性挤踏事件的场所:影剧院、夜总会、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娱乐厅、保龄球馆、桑拿浴室等公共娱乐场所;旅馆、宾馆、饭店、大中型营业性餐馆;大中型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礼堂、大型展览馆、体育馆和20层以上的写字楼;摄影棚、演播室;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幼儿园;大中型医院。这些场所的建筑功能复杂、社会性强、人员集中,具备了群
5、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客观条件,假如没有科学完善的治理措施,极有可能造成严峻后果。 群集现象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直截了当缘故 事故回放:2005年10月31日下午4点半左右,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估衣小学正值放学时间,上、下楼梯的学生发生拥堵踩踏事件,12名学生受伤。 媒体调查:据当地媒体报道,发惹事故的教学楼仅有一个楼梯,而且不是特别宽。当时设计建两个楼梯,但开发商不同意,说建两个楼梯往外伸出,跟西面的教学楼不一致,另外也遮住后面商住楼的光,因而就建了一个楼梯。楼梯狭窄,同时由于有的班的老师没有按学校规定提早下课,造本钱应在不同时段上下楼的学生同时上下楼,在狭窄的楼道上构成冲突性拥堵,引发踩踏事故
6、。 专家分析:寇丽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人群密度较大时会产生群集现象,即人员聚拢成群的现象。产生群集现象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直截了当缘故。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说明,人群的行进速度并不是决定于个体的平均行进速度,而是决定于人群的密度。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低,当人群密度到达一定极限时,就会由于拥堵过度而不能前进,进而发生挤踏事件。常见的群集现象有: 成拱现象:人群从宽阔的空间拥向较狭窄的出入口或楼梯口时,会在出入口处构成拱形的人群,所有人挤在一起无法通过。这种成拱是一种不稳平衡,构成拱形的各个方面的力量互相推挤,特别快就会打破这种临时的平衡,发生“拱崩溃”,如今大部分人由于忽然失去平衡而被挤
7、倒,并被急于出去或者不明真相的后来者踩踏。 异向群集:异向群集是指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相遇时产生的群集现象。紧急情况下人群总是选择走最短途径到达本人认为最平安的目的,当人群的行进的道路发生穿插时,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互相冲突、互相堵塞,互不相让,构成对抗,特别容易由于拥堵和践踏而造成大量伤亡。华山屡次发生的群体性挤踏事件确实是由于在狭窄的山路上,上下两方向的人流发生异向群集现象造成的。 异质群集:人群中每个个体的行进速度和承受拥堵的才能并不一样。紧急情况下,人们都希望以最快速度到达本人的目的地,急于超过那些走得太慢阻挠本人行进的人。行进速度明显低于群体平均行进速度的人就成为群体中的“异质”。在人群
8、密度不太大的情况下,行进速度较慢的人的四周会由于停滞构成一个漩涡,后面的人从两侧赶超绕行;随着人群密度的增大,走得慢的人有可能被后面的人推倒或绊倒,进而产生连锁反响,造成严峻后果。群体性挤踏事件的伤亡者多为老人、小孩儿和妇女,确实是由于这些人最容易成为群体中的“异质”。此外,人群中某些人由于物品失落,停下来弯腰拾物也会成为引发群体性挤踏事件的“异质”。 硬件设备设计、使用不合理是造成群体性挤踏事件的客观缘故 事故回放:2005年1月17日上午,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第二初级中学近百名学生在下楼梯时发生拥堵踩踏事件,12名学生被踩伤。 媒体调查:据媒体调查理解,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第二初级中学每周一早
9、上都会组织全校师生开会。事故当天清晨7时许,近百名学生都焦急地从一幢三层高的教学楼涌向操场集合。该校初中各年级的学生都在这幢教学楼里上课,楼的东西两边本来各有一个楼梯通道,但当天早上有一个楼梯通道门被锁上了,所有的学生都只能挤到剩余的一个楼梯口。由于人太多,学生们互相拥堵,一些学生被推倒,接着便发生了踩踏事故。 专家分析:寇丽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群体性挤踏事件一般发生在出入口、狭窄的过道、看台、楼梯等处。这就要求在设计公共场所时要依照可包容的人员数量,对这些重点区域进展科学规划。三种群集现象中,危害最严峻的成拱现象一般是由于人群在的行进中因出入口、走道忽然变窄等造成人群行进宽度的忽然缩小。因而
10、,各种公众聚拢场所出入口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并保证其畅行无阻,而且出入口的宽度也要满足人员快速通行的需要。在人员疏散走道上要尽量防止宽度的忽然变化。 此外,公众聚拢场所疏散走道的采光、照明不良以及路面不平、易滑或有台阶、斜坡等,不仅会降低人群行进的速度,而且有可能引发挤踏事件。 应急预备缺乏是造成群体性挤踏事件的治理方面的缘故 事故回放:2002年9月23日,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丰镇市第二中学发生学生拥堵造成楼梯护栏坍塌事故,事故中21名学生死亡,47名学生受伤。 媒体调查:据某权威媒体报道,通过公安部门的调查取证,内蒙古自治区丰镇二中“923”特大事故缘故已根本查明,主要是学校根底治理工作混乱。目
11、前,事故涉嫌人员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报道说,事故发生地的楼梯12盏灯1盏没有灯泡,11盏不亮。事故发生当天下午17时,有老师向校长反映灯泡照明咨询题,校长以“治理灯泡人员不在”为由,没有及时处理潜在的平安隐患,结果在当天18时50分就发生惨剧。丰镇二中严峻无视平安治理。在当天没有照明的条件下,假如学校安排两个老师在楼梯口值班,疏导放学的19个班级的学生或者组织学生分期分批走出楼道,也不至于酿成特大伤亡事故。 专家分析:寇丽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为防止群体性挤踏事件的发生,在公众聚拢场所和各类大型活动举办前必须进展应急预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对现场情况、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应采取的应急措
12、施、应急人员组织指挥等方面的咨询题做出缜密的安排。现场必须安排必要的指挥疏导力量,为现场人员提供精确的信息,防止人群由于信息的缺乏而产生不安情绪。假如现场确实有危险存在,也可通过正确的指挥疏导将人群带到平安区域,并防止恐慌情绪产生和扩散。 研究说明,紧急情况下,人的从众心理更加明显,指挥疏导人员稳定的情绪、冷静的行为能够有效的对抗人群的不安和恐慌。但是在已有的惨痛事件中,组织治理者往往应急预备缺乏,对现场指挥疏导未做安排。 恐慌心理的出现和扩散是灾难的放大器 当公众聚拢场所秩序失控时,由于对四周的环境情况缺乏全面地理解,人们只能自行进展评估、推断和决策。面对可能或确实存在的危险,人会感到不安,
13、甚至无望,天性的求生欲望驱使人采取措施迅速离开危险场所,导致拥堵情况的加剧。人群中的某些个体会由于过分不安而失去理智或感情用事,出现狂躁和冲动性行为,成为群体恐慌的导火索和迸发点。随后,少数人的恐慌心理迅速蔓延扩散为整个群体的恐慌。 公众平安素养有待提高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根本缘故 公众的平安素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平安认识,确实是人们对四周可能存在的危险的正确可能和推断,平安认识能够使人们尽量远离危险;另一方面是平安知识和技能,确实是当人们面对危险时,能够理解危险的性质和等级,并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本人和别人。 目前,公众的平安素养低不仅是引发事故的重要缘故,也是造成损失扩大的主要妨
14、碍要素。一旦发生危险,特别多人由于缺乏平安知识和技能,不知所措,盲目恐慌,仓皇逃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伤亡。 【平安措施】 政策提示:以检查教学楼楼梯、通道等拥堵踩踏事故多发地点为重点,认真开展校园隐患大排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平安工作,预防学生拥堵踩踏事故的通知 踩踏事件预防措施 专家提示:寇丽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群体性挤踏事件的缘故复杂,必须从人、场地、治理等方面研究预防此类事故的措施。 改良公众聚拢场所的硬件设备,防止群集现象 1.增加平安出口的数量。通过增加出口的数量能够到达分流人群的目的,防止在出口处构成群集现象。平安出口的数量应依照场所的最大包容人数确定。依照建筑防火设计标准
15、的要求,民用建筑应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安出口,关于人员密度超过每平方米1.2人的建筑物,应按照每个平安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250人计算确定。当包容人数超过2000人时,其超出2000人的部分可按每个平安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400人计算。 2.设计合理的平安出口的宽度。平安出口的宽度假如缺乏,会延长人群通过的时间,增加成拱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平安出口的宽度可使用人数和百人宽度指标计算确定。不同场所有不同的百人宽度指标。影剧院、礼堂等公众聚拢场所出入口的百人宽度指标为0.65,体育场馆出口的百人宽度指标为0.320.43。所有公众聚拢场所的出口宽度不应小于1.4米。 3.保证平安出口的畅通
16、。在大多数案例中,平安出口处存在的最大咨询题是平安出口被堵。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安出口被上锁、遮挡、封闭和占用的现象。由此酿成的悲剧也在一次次重复上演。 4.利用栅栏、路障等固定物对大面积的开阔地进展分割。将拥堵的人群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进展分区是减少挤踏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分区后应对每个区域的人群数量有严格的操纵,并保证各区有相对独立的行进道路,防止道路的穿插。特别多体育场都采纳铁栅栏对看台进展分隔,不同区域的人通过不同的道路进出看台。但在实践中一定要保证分隔物的可靠性,分隔物固定不良、强度不够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 5.道路设计。事先设计人群的进出场道路和行进道路,操纵人群
17、的行进方向,尽量保证单向行进。单向行进不仅能够保证人群的行进速度不受其他方向人群的妨碍,防止异向群集,而且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更容易进展有效的疏导操纵。 6.增设紧急照明设备,保证场所的亮度。照明缺乏不仅妨碍人群的疏散逃生速度,而且会造成人群的恐慌心理。 7.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信息不充分是所有危机事件的共同特征。在群体性挤踏事件中,人群往往是由于不明白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出于好奇而盲目地互相拥堵,一旦发觉危险,或感知到危险,又会慌不择路地逃离。假如能在出现意外情况时通过适当的途径及时告知相应范围的人,就能够大大地减少人群的盲目行动。因而建立现场的信息传播系统,能够有效地防止危害后果的蔓延扩大。
18、信息传播能够利用已有的广播系统、扩音设备、对讲系统等。 组织训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响的人员队伍 训练有素的疏散引导人员能够在人群初现群集现象时及时加以操纵,是预防群体性挤踏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些人员能够通过适度反响遏制群体性挤踏事件的发生苗头。适度反响包括对人群中刚刚出现的骚动现象加以操纵,用镇定的语言安抚人群的恐慌情绪,指挥疏散道路和方向,对人群中行进较慢的个体予以协助等。 在大型活动前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进展演练 对公众聚拢场所或大型活动可能存在的危险,治理者和组织者都应慎重对待。通过分析活动现场的环境条件,科学预测到场人员的最大数量,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偶尔要素和情况变化,制定
19、科学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结合详细情况,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包括: 1.现场图,包括可能发生拥堵的地点和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道路和方案; 2.应急指挥操纵的组织、施行方法以及施行力量; 3.通过出入口操纵进入现场的人员数量; 4.秩序的维护和操纵; 5.现场信息的发布方式和途径; 6.报警、处置的程序; 7.医疗抢救等。 应急预案不应仅仅写成文件,必须进展必要的演练,使有关人员充分熟悉预案的内容,治理者也能够通过演练,发觉预案中可能存在的缺乏并不断加以完善。 【平安教育】 政策提示:以提高平安认识和防备才能为目的,深化开展学生平安教育活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平
20、安工作,预防学生拥堵踩踏事故的通知 开展平安教育普及平安文化 专家提示:寇丽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众的平安素养咨询题是导致挤踏事件发生并造成宏大伤亡的根本缘故。提高公众的平安素养必须依托平安教育的普及。平安教育的远期目的是在全社会普及平安文化,使公众树立正确的平安价值观,倡导平安道德。针对平安素养的两个方面,平安教育也可分为平安认识教育和平安知识、技能教育。平安认识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评估四周环境的危险性,树立科学的平安态度,提高对危险的警觉性;平安知识和技能教育传播各种平安知识,为公众提供正确处置危险的各种根底知识和技能。平安教育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平安教育,公众会自觉分析大型活
21、动存在的危险,理智参加各种大型活动,并对如何应对危险有了一定的心理和行动预备。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平复处理,采取正确措施自救,同时能够自觉地互相救助,对行动缓慢或被挤到的人予以扶助。 心理防护及平安演练是平安教育关键 专家提示:金磊中国灾祸防备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参谋团专家、高级工程师 不管是校园依然社区,有效的平安教育方式是:要保证一定数量时间的平安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平安自护教材;要开展必要的平安自护演练。关于校园及社区,不管发生何种灾祸及突发事件,人员救生与自护互救是共同的,为此有关部门要制订出合适于校园、社区、公共场所等的平安教育计划,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有预备不惊慌
22、,在灾难中有方法生存,有才能制造生存的可能;要使人人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起哄、不害怕、养成一种有平安应对才能的素养。我以为当我们的学生都学会并养成防灾应急预备的适应,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及成年人面对不测,能成为幸运者,和谐社会的安康的目的才会到达。 遇到拥堵踩踏事故如何办 专家提示:苗林北京市公安局人口治理处处长蒋小燕北京市急救中心中心站主任 遭遇拥堵的人群如何办 1.觉察拥堵的人群向着本人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立即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假如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能够临时躲避的地点,能够暂避一时。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特别容易被推倒在地。 3.假设身不由己堕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
23、稳住双脚。切记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裂而被扎伤。 4.遭遇拥堵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纳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态,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5.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巩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冷静地离开现场。 出现混乱场面后如何办 1.在拥堵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觉,当发觉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场骚动时,就要做好预备保护本人和别人。 2.如今脚下要敏感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防止本人成为拥堵踩踏事件的诱发要素。 3.当发觉本人前面有人忽然摔倒了,立即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4.当带着小孩遭遇拥堵的人群时,最好把小孩抱起来,
24、防止其在混乱中被踩伤。 5.假设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危急时刻如何保持心理镇定 1.在拥堵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觉,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更要保持本人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感染,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 2.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遵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由于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特别重要,专家指出,心理冷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事故已经发生该如何办 1.假如发生拥堵踩踏事故,应及时报警、联络外援,寻求协
25、助。赶快拨打110、999或120等。 2.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发生严峻踩踏事件时,最多见的损害确实是骨折、窒息。将伤者平放在木板上或较硬垫子上,解开衣领、围巾等,保持伤者呼吸道畅通。 3.当发觉伤者呼吸、心跳停顿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本报记者董晨采访整理) 【平安治理】 校园平安治理巧安排 政策提示:以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为核心,实在加强学校内部平安治理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平安工作,预防学生拥堵踩踏事故的通知 经历介绍:北京市崇文区景泰小学 为了确保学生课间活动不出现平安事故,多年来该校一直坚持的“老师课间平安岗”和学生的“
26、文明礼仪小天使”发挥了特别好的作用。如今每到课间,在楼道、楼梯口、操场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佩带红色“平安员”袖标的老师和佩带“文明礼仪小天使”授带的同学在巡视,经常能够听到他们对同学的提示:“渐渐走不要跑!”“上下楼靠右行!”等等。自从实行“老师课间平安岗”后,学校课间活动变得井然有序了,在楼内追跑的同学明显减少了,操场上打闹的同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做游戏的同学们。 记得多年前陈培荣校长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介绍学校的电铃音有损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对正处于课间活动的学生还容易产生急促的心情,听到电铃声学生要立即跑回教室上课,极易使学生在匆忙回教室过程中发生冲撞。因而从2000年
27、开场学校就将使用多年的电铃改用舒缓的电子音乐,而且将上下课的音乐时间延长,听到音乐后学生能够随着舒缓的音乐回教室上课,不必像往常那样匆忙往教室跑,楼内冲撞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学校实行学生排队上下楼的制度。每天的课间操由学生自由集合改为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排队下楼,每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音乐响后,班主任老师即组织学生排队按照学校指定道路下楼来到操场,学生在原地自由活动等候课间操集合音乐,课间操后同学又踏着运发动进展曲愉快的音乐排着整齐的队伍回教室。此项制度同样适用于每周一的升旗时间和体育、音乐、计算机等课程后的回楼。 景泰小学现有27个教学班,全校学生总数近1300人,每天的放学时间,接送学生的家长和机动车、三轮车、自行车挤满校门两侧,曾经有学生队伍被堵,无法走出校门。为此,学校去年起将东大门打开,按年级分时段分两个门放学。往常放学时间楼道内拥堵的学生队伍不见了,校门外的拥堵情况也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