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全科).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全科.zip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全科.zip
201607190442.doc
201607190443.doc
201607190444.doc
201607190445.doc
201607190446.doc
201607190447.doc
201607190448.doc
201607190449.doc
201607190450.doc
  • 全部
    • 201607190442.doc--点击预览
    • 201607190443.doc--点击预览
    • 201607190444.doc--点击预览
    • 201607190445.doc--点击预览
    • 201607190446.doc--点击预览
    • 201607190447.doc--点击预览
    • 201607190448.doc--点击预览
    • 201607190449.doc--点击预览
    • 20160719045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湖北省松滋市一中 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时间:90 分钟 分值 100 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水资源处于不断地循环更新过程中,因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 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循环都能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C. 水循环实现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D. 水循环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读下图,回答各题。2.C 处的地质构造名称( )A.向斜 B.背斜C.山岭 D.断层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E 处岩石破碎适合修建隧道B. B 处形成谷地因为这里是向斜构造C. C 处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D. D 处地势较低是因为这里容易被侵蚀读下面两地区“地形和构造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4.有关甲地河谷地形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背斜成谷,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向斜成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2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D.岩层断裂下陷,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5.在右图地区有含煤层和煤气岩层,在 a 地和 b 地开采过程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是( )A.a 地透水事故和 b 地井喷事故 B.a 地井喷事故和 b 地瓦斯爆炸C.a 地透水事故和 b 地瓦斯爆炸 D.a 地瓦斯爆炸和 b 地透水事故右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右图右下角照片)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6.图右下角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最可能是A.流水沉积作用B.冰川沉积作用C.风力沉积作用D.海浪沉积作用7.图中最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8.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有关研究报告称,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灰尘落在落基山脉高峰上,可导致峰顶被积雪覆盖的时间减少一个月或更久,由此可能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普遍认为,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很多土地受放牧、农业和矿业开发的影响,土壤沙化程度不断加剧,致使更多灰尘飘至山峰上。据此回答问题。9.材料中未显示的环境问题的是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全球气候变暖10.材料中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是A.差异性 B.整体性 C.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 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 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下列各3题。11.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C.江南丘陵 D.西西伯利亚平原1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3.陡崖顶部与湖泊水面的最大高差约是A.149 米 B. 151 米 C.249 米 D.251 米14.对图示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流量较大,汛期多在夏秋季节 B.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终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 D.河流入海口附近冲积扇较发育4下图为某沿海岛屿 20°纬线的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5.该岛甲、乙两地 ( )A.1 月降水最大 B.7 月气温最低C.甲为热带季风气候,乙为热带雨林气候 D.8 月~12 月气温逐月递减16.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背风地带 B.海拔较高C.受沿岸寒流影响 D.距海较远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 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地壳运动、泥石流、滑坡 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下图为太平洋沿 30°纬线的表层水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有关图中 a、b、c、d 四处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a—西邻荒漠地带 B.b—洋流由北向南C.c—常年高压中心 D.d—全年温和多雨19.夏至,a 海域日落之时,d 海域最有可能欣赏到( )A. 当日夕阳 B.前夜渔火 C. 同日星辰 D.次日朝霞520.对于水循环来说,水汽贡献率最大的海域是( )A. a B. b C. c D. d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1.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22.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主要是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图 7 为“M 地至重庆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中①、②、③三个地形区都是大型盆地地形,读图回答下列小题。23.M 地至重庆一线未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是 A.新 B.青 C.川 D.陇24.在下面四幅地貌景观中,M 地形区及其附近不常见的地貌景观是板块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动力来自海底扩张,运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高大山系的成因、火山地震现象。读“板块活动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25.图中的板块有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626.冰岛位于A.板块的生长边界上B.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C.板块的消亡边界上D.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读某大陆沿西海岸线降水量空间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27.该大陆是(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28.图中纬度 10°~20°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蒸发旺盛 B.终年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D.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如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下题。29.R 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7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0.导致自然带沿 OF 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40 分)31.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7 分)材料 1:地球表面是由众多大陆、岛屿与海洋组成的,世界上海陆面积比例是三分陆七分海,全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材料 2:各大陆的面积与平均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图甲)。材料 3:某海域海底地形剖面图(图乙)。材料 4:部分岛屿轮廓图(图丙)。8(1)图甲中 X 大陆是_______________,Y 大陆是 。(2 分)(2)图乙中代号 E 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________,B 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________。(2分)(3)图丙中①所对应的国家多火山地震是因为该国地处___ ________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2 分)(4)③岛在④岛的 方向。(1 分)32.读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每格 1 分,共 10 分)(1)填出自然带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2)该州赤道东部地区是______________高原,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__分异规律。(3)E 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其气候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自然带 A→C→D 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33.读亚欧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6 分)(1)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 B (4 分)(2)A 自然带所在地的夏季气候特征是 ,冬季气候特征是 。 (4 分)9(3)a 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形成基础是 差异。b 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 (6 分)(4)B 地区季风的形成原因是 。 (2 分)10参考答案1.A 2.A3.D【解析】试题分析:2.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常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 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心部分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如图中的 A、B、D 就是背斜,C 就是向斜。3.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向斜与背斜的情况相反,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背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谷,向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山,这种情况称为“地形倒置” ,是外力作用的典型体现。所以“A.向斜”正确。 “D. D 处地势较低是因为这里容易被侵蚀而成的侵蚀平原”正确。考点:向斜背斜构造的结构特征。4.C5.D【解析】试题分析:4.读图,根据岩层结构不连续,结合岩层类型为沉积岩或沉积物判断,甲地是岩层断裂下陷区域,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C 对。5.读右图,a 地是背斜构造,是煤气积聚的地方,容易发生瓦斯爆炸。b 地是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容易发生透水事故,D 对。考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质作用,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6.B7.D【解析】试题分析:6.观察此沉积层内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可发现各种粒径的沉积物混杂在一起,没有体现外力的分选作用。在外力的分选作用下,溯河流而上,河流沿岸沉积物颗粒粒径逐渐增大;在同一地点,自上而下,沉积物颗粒粒径亦由小到大。故图中沉积物应为冰川融化后堆积形成。B 正确。7.河流交汇处 4 因水运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更容易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D 正确。考点:沉积作用、聚落8.D【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广布地区,由于长期的流水溶蚀而形成的。点评:知识性试题,简单题。9.B10.B【解析】119.根据材料叙述:“很多土地受放牧、农业和矿业开发的影响,土壤沙化程度不断加剧”反映土地荒漠化现象,进而引起沙尘暴和全球气候变暖,没有提及水土流失问题。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10.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11.A12.D【解析】试题分析:11.根据材料,R 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 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所以①所示的自然景观位于热带雨林景观,对应地区是亚马孙平原,A对。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B 错。江南丘陵是亚热带季风气候,C 错。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亚寒带针叶林,D 错。12.读图,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是辐射差额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A、B 错。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是干燥指数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C 错,D 对。考点:不同区域自然带类型差异,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13.C 14.A【解析】13.读图,海岸线海拔为 0 米,图中等高距为 50 米,湖面的海拔在 50-100 米之间。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算出,陡崖顶部海拔高度在 250-300 之间。所以最大高差约应是小于 250米,C 对。A、B、D 错。14.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流量较大,汛期多在夏秋季节,A 对。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下的植被,该地是季风气候,B 错。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气温年较差大,C 错。河流入海口是沿海平原地区,形成三角洲地貌,冲积扇较发育地区是河流出山口,D 错。15.B 16.A【解析】试题分析:15.由材料及其经纬度位置,结合世界主要岛屿分布,可确定该岛屿是马达加斯加岛;由气候统计图可知该岛屿降水最多在 2 月份, 7 月份气温的最低;8 月~12 月气温逐月增加;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可以甲为热带草原气候,乙为热带雨林气候,故选项 B 正确。16.图中甲、乙两地分别马达加斯加岛的西、东两侧;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东西两侧分别形成的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其原因是受地形影响,东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位置,多地形雨,加上暖流的影响终年高温高湿,而西侧位于背风位置,雨影区,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故选项 A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地区、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1217.A【解析】 引起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是它们长期作用的结果。地震和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泥石流和滑坡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18.C19.C20.B【解析】试题分析:18.据图可知,8 月份水温高,可知为北半球,且位于 30°纬线上,可知该海域为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a 位于 120°E 附近,位于我国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 处位于副热带太平洋西侧,可知流经该处的洋流为日本暖流,自南向北流;c 位于太平洋中部,下垫面性质均一,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 位于太平洋东部,美国西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19.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a 在地方时 18:00 之后日落;a、d 两地地方时相差约 16 小时,故 a 海域日落之际,d 海域的地方时在 2:00 之后日出之前,即两地处于同一天,此时 d 海域最可能欣赏到同日星辰。20.水汽贡献率最大即蒸发量最大。b 位于副热带太平洋西侧,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使蒸发量加大;a、距离陆地较近,受陆地影响大,水汽蒸发量较小;c 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蒸发量小;d 处位于副热带太平洋东侧,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蒸发量小。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方时的计算;水循环21.A22.D【解析】试题分析:21.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分析。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从地理角度是指当塞北冰雪覆盖时,此时正值江南杏花盛开,说明南方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塞北所处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所以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故选项 A 正确。2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是因为塞北到江南的纬度差异,造成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引发的热量差异,所以二者产生的基础主要是热量,故选项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3.D 24.D【解析】试题分析:23.通过读图分析,①②③分别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根据所学知识,M 地至重庆一线未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是甘肃省,因此 D 项正确。24.图示四幅图地貌景观分别是冰川侵蚀地貌、流水沉积地貌、风力沉积地貌和流水侵蚀13地貌(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因此西北地区 M 地形区及其附近不常见的地貌景观为喀斯特地貌,D 项正确。考点:剖面图的判读和定位;地貌景观的判读。25.C26.A【解析】试题分析:25.读图,图中板块俯冲处是消亡边界,板块生长处是生长边界,所以有 3 个板块,C 对。26.冰岛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上,A 对,C 错。位于美洲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不是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B、D 错。考点:板块构造理论,生长边界,消亡边界。27.C 28.D 【解析】试题分析:27.根据纬度及降水量曲线的变化,30°—40°纬线大陆西岸在 6 月份降水较多,12 月份降水较少,所以该大陆位于南半球,A 错。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大陆在 40°S 以南没有陆地,B、C 错。只有南美洲大陆符合,D 对。28.南美洲纬度 10°~20°地区的大陆西岸,沿岸有势力很强的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导致沙漠延伸到南纬 8°附近,所以降水少,D 对。纬度低,蒸发旺盛地区,降水多,A 错。南半球不受东北信风影响,B 错。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 错。考点:该题考查世界地理概况。29.B30.A 【解析】29.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判读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纵坐标由 O 到 F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带性,由山麓 R 地区向上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高山草原带;横坐标由 O 到 E 体现的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R 自然带位于温带荒漠带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之间。综合分析可知,R 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30.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自然带沿 OF 方向体现的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山地垂直地带性自然带变化规律。31.(1)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2)大陆架,海沟(3)亚欧,太平洋(4)东南【解析】试题分析:(1)读图,X 大陆面积较小,但海拔最高,是南极大陆。Y 大陆面积最小,是澳大利亚大陆。14(2)图乙中代号 E 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大陆架,B 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海沟。(3)图丙中①所对应的国家是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该国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4)根据经纬度判断,③岛在④岛的东南方向。考点:大洲的特征,海底地形结构,板块构造,地图上的方向。32.(1)A 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2)东非 热带草原 地方性分异规律(3)热带沙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沿岸寒流降温减湿影响(4)纬度 热量【解析】试题分析:(1)非洲是一块热带大陆,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赤道横贯大陆中部,南北半球所跨纬度相当。太阳辐射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这样,在自然带的地域分异上,体现为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赤道附近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依次出现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2)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非洲东部东非高原上,形成了热带草原带,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它的形成是因为地势高,改变了水热状况。(3) 赤道以南的 E 自然带地区,因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再加上沿岸地区有寒流经过,寒流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该地降水少,趋缓炎热,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赤道以南的 D 自然带属于地中海气候,7 月份受西风的影响,降水多。(4)据图可知:自然带 A→C→D 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其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热量是其形成基础,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3.(1)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 分)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 分)(2)炎热干燥 温和多雨 (4 分)(3)由赤道到两极的 热量 由沿海向内陆的(6 分)(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 分)【解析】试题分析:(1)图中 A 处位于大陆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因此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亚热带季风的自然带。B 处位于其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其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据上题,A 为地中海气候,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3)a 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为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因此体现的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以热量为基础。b 方向的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方向上更替,因此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4)B 地区的季风属于温带季风,它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应用、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1湖北省松滋市一中 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化学试题(时间:90 分钟 分值 100 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 I 卷(选择题,共 50 分)一、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2 分,共 50 分)1.在 ① 丙 烯 ② 氯 乙 烯 ③ 苯 ④ 甲 苯 四 种 有 机 化 合 物 中 , 分 子 内 所 有 原 子 均 在 同 一 平 面 的 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四种离子 aW3+、 bX+、 cY2- 、 dZ-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W、Y 的原子序数 ac B.离子的还原性 Y2- Z-3.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 17、中子数为 20 的氯(Cl)原子: Cl2017B.CO 2的电子式: C.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CCl 4分子的比例模型:4.W、X、Z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W、X 是金属元素,Z 是非金属元素,W、X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相互 反应生成盐和水,向一定量的 W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中逐滴加入 XZ3溶液,生成的沉淀 X(OH) 3的质量随 XZ3溶液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d 点对应的溶液中:K +、NH 4+、CO 32﹣ 、I ﹣B.c 点对应的溶液中:Ag +、Ca 2+、NO 3﹣ 、Na +C.b 点对应的溶液中:Na +、S 2﹣ 、SO 42﹣ 、Cl ﹣D.a 点对应的溶液中:Na +、K +、S0 42﹣ 、HCO 3﹣25.下列元素的原子在形成不同的化合物中,既能形成离子键,又能形成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是A.K B.Ca C.I D.Ne6.干电池原理示意图如图,电池总反应为:Zn+2NH 4+═Zn 2++2NH3↑+H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为电池的负极 B.Zn 极上发生氧化反应C.电流由锌极流向碳极 D.H 2在 Zn 片上生成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热稳定性:H 2OHFH2S ②沸点:C 5H12 C2H6③ⅡA 族元素的阳离子与上周期稀有气体元 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④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 族到ⅡB 族 10 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⑤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⑥已知 H2SO4(aq)+ 2NaOH(aq)=2H2O(l)+Na2SO4(aq) 放热 114.6kJ , 则中和热为57.3kJ·mol-1⑦两个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只可能形成共价键,而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一定含离子键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⑦8.将足量的稀盐酸加到由下列物质组成的固体混合物中,只能发生一种类型反应的是A.Al、Cu、AgNO 3 B.Na 2O2、Na 2SO3、BaCl 2C.CaCO 3、Na 2SiO3、CH 3COONa D.Ba(NO 3)2、Fe(OH) 2、NaOH9.下列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符合右图的是( )A.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B.石灰石高温分解反应 C.镁和盐酸的反应 D.氧化钙和水反应10.某鱼雷采用 Al-Ag2O 动力电池,以溶解有氢氧化钾的流动海水为电解液,电池反应为:2Al+3Ag2O+2KOH=6Ag+2KAlO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g 2O 为电池的正极 B.Al 在电池反应中被氧化C.电子由 Ag2O 极经外电路流向 Al 极 D.溶液中的 OH-向 Al 极迁移31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NH 4HCO3溶于过量的 NaOH 溶液中:HCO 3- +OH - =CO32- +H 2OB.Cl 2通入水中:Cl 2+H 2O=2H+ +Cl - +ClO -C.用氯化铁溶液腐蚀印刷线路板上的铜:Fe 3+ +Cu=Fe 2+ +Cu 2+D.明矾溶液与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Al 3+ +2SO42- +2Ba2+ +4OH- =AlO2- +2BaSO4↓+2H 2O12.C(s)+H 2O(g) CO(g)+H 2(g)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增加 C 的量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C.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 N2 D.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 H2O(g)13.标 准 状 况 下 , 使 NO2 和 O2 按 4:1 的 体 积 比 充 满 干 燥 烧 瓶 , 将烧瓶倒置于水中,瓶内液面逐渐上升,假设烧瓶内溶液不扩散,则最终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14.下列关系图中,A 是一种正盐,B 是气态氢化物,C 是单质,F 是强酸。当 X 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 X 是强碱时,过量的 B 跟 Cl2反应除生成 C 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当 X 是强酸时,A、B、C、D、E、F 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 可能是 H2SO4B.当 X 是强碱时,A、B、C、D、E、F 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 是 HNO3C.当 X 是强酸时,C 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D.B 和 Cl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15.向 Ba(OH) 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若缓缓加入稀硫酸直至过量,整个过程中混合溶液中的导电能力(用 I 表示)可近似地用下图中的曲线表示的是A.A B.B C.C D.D16.下列现象中,是因为发生加成反应而产生的现象是A.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C.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17.意大利罗马大学的 Fulvio Cacace 等人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 N4气体分子。N 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A.N 4分子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N 4分子中只含有非极性键C.1molN 4分子所含共价键数为 4NA D.N 4沸点比 P4(白磷)高18.如图所示,杠杆 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入浓 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过程中,不考虑铁丝反应及两球的浮力变化)( )A.杠杆为导体和绝缘体时,均为 A 端高 B 端低B.杠杆为导体和绝缘体时,均为 A 端低 B 端高C.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 端低,B 端高;为导体时,A 端高,B 端低D.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 端高,B 端低;为导体时,A 端低,B 端高19.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A(s)+2B(g) C(g)+D(g),下列叙述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④B 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⑤v 正 (C)=v 逆 (D)⑥v 正 (B)=2v 逆 (C)A.①④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⑥ D.只有④20.A、B 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质量一定时,无论 A、B 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产生的 CO2的量均相等,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①同分异构体;②同系物;③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④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5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21.Ⅰ:下列各项分别与哪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1)夏天的食品易变霉,在冬天不易发生该现象 ;(2)同浓度不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块和镁块,产生气体有快有慢 ;(3)MnO 2加入双氧水中放出气泡更快 .Ⅱ:在一定温度下,4L 密闭容器内某一反应中气体 M、气体 N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比较 t2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大小 V 正 V 逆 .(填“>” 、 “=”、 “<”)(2)若 t2=2min,计算反应开始至 t2时刻用 M 的浓度变化表 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t 3时刻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反应物的转化率为 .(4)如果升高温度,则 V 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2.Ⅰ.① H 与 H;②O 2与 O3;③正丁烷(CH 3CH2 CH2 CH3)与异丁烷 ;④13甲烷(CH 4)与丙烷(C 3H8) 。(1)互为同位素 的是______ (填序号,下同) 。 (2)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 (4)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II.A~E 等几种烃分子的球棍模型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D 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A 的二氯取代物有 种。(2)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是 (填结构简式) ;(3)A 与氯气反应可以生成多种物质,试任写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C 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 (1)下图为实验室制备、收集少量 HCl 的装置。6① 制备 HCl 所用药品为浓硫酸和浓盐酸,则甲的最佳装置应选用下图中的 。② 请解释能用浓硫酸和浓盐酸制备 HCl 气体的原因 。③ 装置丙用来吸收过量的 HCl 气体,为防止倒吸,则烧杯中应该装入水和 。(2)以下为苯的取代反应的探究实验。①按上图所示的装置图连接好各仪器。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在 A 中加入适量的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体,在 B 中加入少量铁粉,塞上橡皮塞,打开 K1,开始进行反应,放入适量混合液后,关闭 K1。写出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装置 C 的作用是 。④反应结束后,用试管取少量 D 中的溶液,加入 (描述试剂和现象) ,则证明 B 中的取代反应已经发生。⑤把 B 中的固液混合物体过滤,分离出液体混合物 ,按下图方案精制含有苯和溴的溴苯。其中试剂为 ,操作名称为 。24.甲、乙、丙三种化合物均由氢、氮、氧、铜四种元素中的两种组成。常温下,甲是一种含氮质量分数为 87.5%的液态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中某种主要成分的相对分7子质量相等;乙和丙是铜的两种常见氧化物,乙是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的还原产物。试回答下列问题:(1)甲的结构式 。(2)甲是一种二元弱碱,则甲与过量硫酸反应的产物为 (写化学式)。(3)甲和丙反应的产物中含有乙和一种气态单质,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4)向乙的固体中加入过量硫酸酸化的硫酸铁溶液,乙固体完全溶解,得到透明溶液。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参考答案1.B 2.A 3.C 4.C 5.C 6.B 7.D 8.C 9.B 10.C 11.D 12.A13.C 14.C 15.C 16.A 17.B 18.D 19.A 20.A21.(1)温度;(2)反应物本身性质;(3)催化剂;Ⅱ:(1)>;(2)0.25mol/(L•min);(3)75%;(4)增大;22. (共 13 分)Ⅰ(1)①(2)④(3)③(4)② II. (1) 1 (2)CH 2=CH2CH H (3)CH 4 +Cl2 CH3Cl +HCl CH3Cl +Cl2 CH2Cl2 +HCl光 光CH2Cl2 +Cl2 CHCl3 +HCl CHCl3 +Cl2 CCl4 +HCl光 光(4)CH 2= CH2+H2O CH3CH2OH催 化 剂23. (1)① c ②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吸收了浓盐酸中的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促进了HCl 气 体的挥发,所以可以用浓硫酸和浓盐酸制备 HCl 气体 ③ CCl 4(2)③ ,吸收溴和苯的蒸气。④ 少量 AgNO3溶液,如果有淡黄色沉淀生成。⑤NaOH 溶液(或者 Na2SO3溶液等合理答案)、分液、蒸馏24. (1)(2)N 2H6SO4 (3)N 2H4+4CuO==2Cu2O+N2+2H2O(4)①2Fe 3++Cu2O+2H+==2Fe2++2Cu2++H2O1湖北省松滋市一中 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时间:90 分钟 分值 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邓小平南方讲话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罗斯福新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 ,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 ,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 ,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3.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 “安全网”的出现( )①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②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③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④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①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19 世纪的欧洲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A.家庭观念的淡化 B.手工工场的发展C.工厂制度的确立 D.垄断组织的出现6.16 世纪英国街头戏剧有这样一段台词:“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 ”对这台词的解释( )①说明这时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济②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④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2A.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B.①②④ 正确③错误C.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7.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 19 世纪的西欧, “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 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 “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 , “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 )①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场增多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工 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 1949-1952 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 1952 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9.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据记载,江南制造局的工人在 1867 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 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工资相对较高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工资收入自然较高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11. 有一把剑,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12.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己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3.20 世纪 70 年代 ,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 “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3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 。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B.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D.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4. “在保持国家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把大工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 ”这些内容应出自(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C.战后资本主义调整 D.新中国三大改造15.据学者估计,在 1750~1800 年间, “已开发世界” (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 1880 年时, “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 年,更达到 3 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16.1962 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A.打破“大锅饭” ,实行按劳分配B.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C.减轻农民负担D.改革经济体制17.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18.基辛格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书中说:自 1980 年以来, (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80 年代在拉丁美洲,1994 年在墨西哥,1997 年在东南亚,1998 年在俄罗斯,1999 年在巴西。到目前为止,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A.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和被遏制的C.经济危机具有向外蔓延的危险性D.跨国公司是遏制危机的主要力量419.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B.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C.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D.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20.1957 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已经引发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B. “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21.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 ,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 ,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 ”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陶瓷业的分工较细 B.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C.工人领取计件工资 D.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22. “对美国政府有利的事就是对通用公司有利”是流行于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谚语。这则谚语揭示了( )A.大企业与国家政权关系密切B.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的扩张C.世界经济制度化的发展趋势D.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度加强23.1961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 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24.1961 年 5 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 2000 万职工中,有 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5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25.1748 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 )A.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26.有学者认为:苏联和东欧模式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无法化解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 。该观点反映出( )A.全球化趋势对各国经济模式具有制约作用B.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C.外部环境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起决定作用D.中央集权体制和国有化政策阻碍世界经济发展27.截止 2015 年 4 月 15 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 57 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 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这表明( )A.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28.1970 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实行“虚君共和” , “中国很统一,但经济发展慢,欧洲不统一,但经济发展快。还是虚君共和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为重点B.主张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C.跳出了一放就乱和一统就死的怪圈D.强化统一领导和中央集权的原则29.下图反映的是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 C到 D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一五”计划的完成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C.国民经济的调整D. “文化大革命”的开展30.1932 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 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 11 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6(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渡过经济危机C.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D.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简答题(40 分)31.(10 分)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材料: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 ,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 。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清朝前期(1644 年─1840 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10 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 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目录第一章 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第二章 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第三章 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第四章 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第五章 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第六章 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第七章 --------------------------------------------------李克强第八章 ---------------------------------------------------厉以宁结束语:-----------------------------------------------------厉以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 (12 分) (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33. (10 分)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7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10 分)34. (10 分)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箫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传》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 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苏联真相》材料三 在 80 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 70 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 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 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 分)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1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3 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2 分)(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1 分)8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解析: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罗斯福新政也吸取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有益的东西,②④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则完全排斥市场经济,①③不符合题意,所有带①③的选项都不正确,即 ABC 三项均排除。只 有②④正确,故选 D。2.A【解析】试题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有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又有墨西哥这一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是“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 ,A 项符合题意,正确。欧洲联盟不仅仅是经济合作,其合作领域涉及到了政治、军事等方面,且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相近,B 项排除。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盟,C 项排除。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经济组织,D 项排除。故选 A。3.D【解析】试题解析:材料是对福利国家的描述,安全网指福利制度。它的实施,增加了政府开支,②不符合史实,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 ABC 三项排除。①③④的评价符合福利制度的实际,都正确,故选 D。4.D【解析】试题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后期则主要起消极作用,①符合题意,正确。苏俄新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起积极作用,②不符合题意,错误,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 ABC 三项均排除。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 20 世纪 30 年代起了一定作用,但二战后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③符合题意,正确。自由放任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起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为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因素,④符合题意,正确。只有①③④正确,故选 D。5.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说法错误,排除。B 项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排除。19 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快速扩展,大量工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C 项正确。D 项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无直接关系,排除。故选 C。6.A【解析】试题解析:16 世纪,英国的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是交换的经济,需要货币,故①的表述正确。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性,需要金钱享乐,而且越多越好,故②③是正确的。④错误,社会上并不是人人“都喜爱金钱” ; 另外, “喜爱金钱”的观念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非古已有之。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 A。7.B9【解析】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工业革命后,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①说法不符合史实,所有带①的选项都不正确,即 ACD 三项均排除。故选 B。8.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权巩固的相关知识。 “严重” 、 “困难” 、 “农民” 、 “地区” 、 “解放”等词汇都在 1952 年之前出现的频率高,A 项排除。 “敌人” 、 “解放军” 、 “中国人民” 、“美国” 、 “解放”等词汇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因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B 项排除。 “改造” 、 “经济建设” 是在 1952 年之后,C 项排除。 “中国人民” 、 “侵略” 、 “中国” 、 “美帝国主义” 、 “祖国”等词汇在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抗美援朝是 1950-1953 年,符合题意,故选 D。9.C【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百货公司” 、 “轻工业部” 、 “人民银行”等可知①③的理解是正确的。②④本来就是矛盾的双方,二者只能择其一,依据材料文字“资本家” 、 “打招呼” 、“搞厂容易” 、 “我们好做事” 、 “人民银行” 、 “增产节约”等信息可判断其时间应该在新中国成立后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④正确,②错误,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 ABD三项均排除。只有①③④正确,故选 C。10.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以史料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江南制造总局”代表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依据材料文字“工人 1867 年的收入,是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 4-8 倍”可以推断出 B 项正确;A 项表述错在“民用工业” ,排除。C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表述错在“民族资本家” ,排除。故选 B。11.C【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时尚未出现铁器,春秋时开始出现生铁,战国时铁器得到推广。因此,题中的“剑”最早可能铸造于春秋时期,故选 C。12.C【解析】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AB 两项均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D 项排除。依据材料文字“收买” 、 “造” 、 “转卖兴贩”等内容可知,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C 项正确。故选 C。13.A【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的抗生素指的是国家的行政干预,材料主旨为国家减少干预。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此时发生了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 A 正确。B 恰恰与题意相反。CD 与题无关。14.A【解析】试题解析:从“在保持国家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可知,国有制经济占重要组成部分,并同时发展私有制经济,这符合10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 A。BC 着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错误,托拉斯和辛迪加是垄断组织,不符合中国现实。15.C【解析】试题解析:1800 年后,西方国家正在进行两次工业革命,至 20 世纪初期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是其发展的根本原因。C 正确。AB 得益于 C。D 不完全正确,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在 19 世纪中后期。16.B【解析】试题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62 年,此时由于党内出现了左倾错误,故中共提出了八字方针,故 B 正确。AD 错误,它出现于改革开放后。C 不是主要原因。17.D【解析】试题解析:AC 无法从题中得出结论,古代农业依靠犁耕技术,B 错误。从图中可知,农民对农业有了高投入,这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 D。18.A【解析】试题解析:(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 。 说明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 正确。经济危机是不可以避免的,B 错误。C 是经济危机的特征,D 错误,排除。19.C【解析】试题解析:比较美英两国 1930 年和 1938 年的钢铁产量可知,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产量下降。A 错误。德日是一战的策源地,均受到一战的影响,排除 B。俄国是一战中的协约国,但是十月革命之后,苏联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选择 C。D 材料没有二战时期的数据,排除。20.A【解析】试题解析:1957 年,计划经济已经开始,计划经济理论当然也就已经付诸实践,其实也正是因为计划经济理论已经付诸于实践才引发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因为实行计划经济时人们总是认为市场经济也有优点, 而在实行市场经济时人们总是认为计划经济也有优点,另外,材料中的“货币、商品、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均是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综上所述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确已经引发了初探,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A,B C D未体现。21.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说明 A 正确;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 ,……年终再给少许”说明 B 正确;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 ,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说明 D 正确;C 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应选 C。22.A【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BC 与其无关,可以排除。D 从材料11中无法得出23.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 “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A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所以答案选D。24.C【解析】试题解析:“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 材料说明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断。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因此选择C。AB 与材料无关,D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25.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但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江西,D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州是交通枢纽,B 错误。而 C 错在“开始” 。因为江浙地区此时经济作物发达,农业种植减少,故而出现了题中的现象,故选 A。26.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故排除 B 项;C 项中“决定作用” 、D 项中“阻碍”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苏联和东欧模式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无法化解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表明全球化趋势对各国经济模式具有制约作用,故本题应选 A 项。27.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 项的表述与迄今,美国仍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 项应为 20 世纪 70 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陷入“滞胀”阶段所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2015 年” ,故排除;D 项的表述与迄今,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2015 年……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遍布全球五大洲……中国……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表明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故本题应选 B 项。28.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C 两项应为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70 年” ,故排除;由12题目中的信息“中国很统一,但经济发展慢,欧洲不统一,但经济发展快。还是虚君共和好”可知毛泽东主张通 过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的形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故排除 D项,选择 B 项。29.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 项发生于 1957年,B 项发生于 1958 年,C 项发生于 1960——1966 年,D 项发生于 1966——1976 年。故由图表中 C 到 D 阶段的时间“1960——1965 年”即可选出 C 项。30.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英国于二战后开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32 年” ,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英国的政治要求,故排除 C 项;D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不符,故排除;受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英国被迫部分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即“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故本题应选 B 项。31.原因:引种、推广高产粮食作物。取消人头税。社会相对和平稳定。 (6 分)影响:粮食供应不足。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 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答案主要是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和总结即可,例如,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可以养活更多的人,这是清朝前期我国人口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至于影响也是从材料中概括即可,例如, “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指的就是过度的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清朝时期的经济•清代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32.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结合目录,紧扣主题。答案示例:(12 分)建议: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一目。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一目。理由: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991 年发展到关键时期,摆在中国改革者面前,要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思考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只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找准方向。【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 设问,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均可,只要紧扣主题,符合历史史实即可。分析时注意抓住题干时间 1991 年,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改革开放的相关事实来分析,观察目录可知其主题围绕改革来展开,围绕这一主题可增加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一目,理由可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使农村和城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等角度来阐述。还可以增加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一目,理由可从 1991 年改革发展到关键时期,要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思考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只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找准方向的角度来说明。13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33.(1) (10 分)特点:海陆并举、由 陆路为主逐渐转为海路为主;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交流;中西贸易互通有无,品种多样。 (6 分)影响:促进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4 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海陆并举、由陆路为主逐渐转为海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 ,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交流;“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 ,中西贸易互通有无,品种多样。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34.(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 (3 分)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 (1 分)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3 分)(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 ;发挥市场作用。 (2 分)(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任答一点 1 分)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由“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可以概括出补贴农业;由“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减耕减产。第二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罗斯福放弃了自由放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在 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 ”可以概括出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 ;由“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概括出发挥市场作用。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材料描述了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改革,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及中国的农业改革,由他们的成败中我们可以从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角度回答。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恢复农业的措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农业的改革。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