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718123.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24.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25.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26.doc--点击预览
- 20160718195.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项脊轩志》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背诵文中有关名句。学习重点: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2. 品味平淡的生活琐事的深层意蕴,以及真挚感情。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以学为先 自主生疑学法指导: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通读全文,给生字注音,记录困惑,养成注音、质疑好习惯。3、再读课文,直至能流畅朗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在文中圈出重点字词并试推断词义,疏理字词句,说出每段大意。6、说出并整理词义:偃仰啸歌、万籁有声一、教材助读:1.拼写下列字词的拼音。 项脊轩 渗漉 垣墙 栏楯 冥然兀坐 异爨 老妪 呱呱而泣 阖门 长号 不自禁 扃牖 迨诸父 殆有 象笏 修葺 偃仰 鸡栖 于庭 先妣 顷之 顶呱呱 姊 2. 题目解说本 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到曾在太仓(现在的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 ,含有怀宗 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3.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 年) ,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 岁能文,20 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 《汉 书》 《后汉书》 ,加《三国志》称“四史” ) ,但考试不利,35 岁才中举,后 8 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 20 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 60 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 ,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 ,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二、自主生疑同伴互助 探究展学[研读探究]一、针对预习中“我的疑问”进行交流解疑二、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 ,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2)文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句是:(3)品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多可喜”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味由它构成的意境。三、整理重要文言知识当堂巩固 迁移运用解释下面加点的字及写出画线句的句式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1项脊轩志第二课时以学为先 自主生疑学法指导:1. 反复诵读,体味情感。2. 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把握以“喜” “悲”统摄全篇的写作特点。3. 结合课下注释,在文中圈出重点字词并试推断词义,疏理字词句,说出每段大意。4. 再读课文,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一、教材助读:1.解释一词多义为: 始为篱已为墙 以:以当南日轩东故尝为厨 以手阖门庭中通南北为一 能以足音辨认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执此以朝之: 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先妣抚之甚厚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他日,汝 当用之2.按要求回答问题。(1)描写先妣的语句有哪些?请写出。(2)描写先大母的语句有哪些?请写出。(3) “我”与妻子的情感怎样?请用结合关语句说明。二、文本研习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2,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二、自主生疑同伴互助 探究展学[研读探究]一、针对预 习中“我的疑问”进行交流解疑二、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你能从你学过的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吗?一到两句即可。2.你觉得文中哪些细节中折射的情感让你感动?谈谈你的看法。三、整理重要文言知识当堂巩固 迁移运用解释下面加点的字及写出画线句的句式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 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3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项脊轩志第三课时以学为先 自主生 疑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背诵名句。2、掌握本文 “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3、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一、教材助读:(1).一词多义始1.室始洞然 ( )2.始为篱,已为墙(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千呼万唤始出来( )以1.以当南日 ( )2.以手阖门 ( )3.能以足音辨人 ( )4.执此以朝 ( )5.以资政殿学士行( )一1.庭中通南北为一 ( )2.先妣尝一至 ( )3.六王毕,四海一 ( )4.用心一也 (专一) 顾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5.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 顾妻子( )6.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7.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8.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9.成语“瞻前顾后”( ) 置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2.内外多置小门 ( )3.沛公则置车骑 ( )去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 )2.比去,以手阖门 ( )归1.后五年,吾妻来归 ( )2.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 )3.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4.田园将芜胡不归 ( )过1.日过午已昏( )2.大母过余 ( )3.从轩前过 ( )(2).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 ,即去世的祖母。B.“三五之夜” 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十五”又称“望” ,如“丁卯年三月之望” ,即丁卯年三月十五日。C.“象笏” ,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D.“公” 、 “子” 、 “先”在文言文 中用作尊敬的称呼, “婢” 、 “妾”则常作女子谦称。二、自主生疑同伴互助 探究展学[研读探究]一、针对预习中“我的疑问”进行交流解疑二、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本文“可悲”部分的细节描写有哪 些?又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有人 说《 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 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三、整理重要文言知识当堂巩固 迁移运用阅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 ,完成后面的题目。婢,魏孺人①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②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媵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 )注:①魏孺人:指作者的前妻,姓魏,原籍苏州,后迁居昆山。明清时七品以下的官的妻子封孺人。②爇:音 ruò,烧。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魏孺人媵也 媵:陪嫁的婢女 B.事我而不卒 卒:死亡C.婢削之盈瓯 盈:满 D.曳深绿布裳 曳:拖2.下列加点的字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婢初媵时,年十岁 B.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尘泥渗漉,雨泽下注3. “也”在文言中作为一个语气助词,常常可以表示各种语气。下列各句中的“也”与例句的的“也”所表示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例:吁,可悲也已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婢持去,不与”的特定动作显示出寒花的调皮举止,活画出寒花的情态,而充溢其间的是盎然的情趣,形成了家庭主仆间融融的调趣氛围。B. “目眶冉冉动” ,小小的细节,将小女仆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神态刻划得惟妙惟肖。C.在文章第二节中,作者用平淡、朴 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两个“笑”字,自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悦。D.归有光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正因为如此,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1项脊轩志【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胜、三五、迨、爨、束发、过、归、制等) 、虚词(相、已、而等) ;2.圈画细节描写部分,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作者介绍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 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 、 《先批事略》 、 《思子亭记》 、 《寒花葬志》 。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 ,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轩 xuān 漉 lù 葺 qì 垣 yuán 迨 dài 爨 cuàn 妪 yù 妣 bǐ闺 guī 扉 fēi 呱 gū 阖 hé 笏 hù 扃 jiōng 牖 yǒu三、补充注释:1.轩: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 2.尘泥渗漉 :渗,透过。漉,漏下。3.雨泽下注:下,往下。 4.顾视:环看四周。5.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6.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7.垣墙周庭:周庭,把院子四周围住。 8.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籁,孔穴。9.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10.相为应答:对她作出回答。11.束发:15 岁。古人以 15 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盘到头顶上,谓之束发。12.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13.长号不自禁:自己忍不住放声大哭。四、概述全文内容,理清思路课文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写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现作者对书屋的深情和对往事的感慨。1.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与布置,重点写居项脊轩的乐趣。2.过渡段。 “多可喜”承上, “多可悲”启下。3.主体部分。着重写祖母、母亲的生前事迹,以抒发作者对人事变迁的伤感情怀。4.略写项脊轩过去环境的喧嚣,以衬出后来的幽静宜人。5.回忆亡妻。6.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五、分析课文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2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 ,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 ,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 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2.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 写的呢?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3.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楯, “亦遂增胜” ,也就此增添了光彩。4.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环境及人物活动: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借书满架” ,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 “偃仰啸歌” ,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5.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6.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7. “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 “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 ,而不是一片“死寂” ,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 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8.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 承上启下,接榫自然。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亦是可悲之事。9.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10.课文 第4段(即最后两节)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 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3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 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 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11.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举例说明。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 ,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 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