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同步测试卷(十四)第三部分 模块检测卷模块综合检测(A 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 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以“指”为信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 2 000 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泥印了。很明
2、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期盛行封泥制。那时的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在送出文书时,将竹简木牍用绳子捆束,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印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 “盖印时阑之以指耳” ,或同时捺压印章指印。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当时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 。所谓“画指” ,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人、保人(指中间人) 等的姓名,然后各人在自己名字下方 ,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
3、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 “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元 851 年,阿拉伯商人索拉曼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 ”唐以后,官府中的兵丁名册、狱词等,均有以指纹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存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休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
4、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 。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证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面子上都好看。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先民在掌
5、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B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出现在距今 2 000 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C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D按压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具备法律效力。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B西汉初期,在竹简上“画指 ”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
6、签署契约的做法。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之一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印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B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 ,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了 2 000 多年。C索拉曼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契约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
7、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压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傒斯幼贫,读书尤刻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咸器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延祐初,钜夫、挚列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 ,叹曰:“是方可名史笔!”升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
8、应奉。南归省母,旋复召还。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集贤学士王约谓:“与傒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当无施不可。 ”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子孙。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书奏用儒臣,必问曰:“其材何如揭曼硕?”间出所上太平政要策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经郎揭曼硕所进也。 ”其见亲重如此。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累增至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蠲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
9、之。傒斯少处穷约,事亲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欢心,暨有禄入,衣食稍逾于前,辄愀然曰:“吾亲未贫食尝享是也。 ”故平生清俭,至老不渝。友于兄弟,终始无间言。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为文章,叙事严整,语简而当;诗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大典册,及元勋茂德当得铭辞者,必以命焉。殊方绝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节选自元史揭傒斯传 ,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 吏之贪墨病民者 /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B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
10、闻/ 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C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 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D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 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 /则尤不曲为之扌弇覆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 ”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D菽水,豆和水,形容生活清
11、贫。成语 “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揭傒斯在诗文、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他年轻时就有文名,受到程钜夫、卢挚等名公显宦的器重;朝廷重要的文书,显宦的铭辞大都请他撰写。 B揭傒斯在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监修国史的李孟读了他撰写的功臣列传 ,赞叹其为史家笔法,并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C揭傒斯受到皇帝的信任和赏识。他担任授经郎教授有功勋的皇亲国戚的子孙读书,每当中书省推荐官员,皇帝都会拿揭傒斯来作比较。D揭傒斯非常孝顺,一生清廉节俭。他有了俸禄以后,生活稍微好一点,就会想到他的父母,觉得自己的父母没有享受到这些。7把文中画横线的
12、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译文:_(2)中书因傒斯言,遂蠲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 89 题。客 意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 注 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客中忆二女高 启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注】 了了:了然,清楚。8元好问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客意”?请简析。(5 分)答:_9两首诗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1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 ”两句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漂荡在无边江面上。(2)李白蜀道难中“_,_ ”两句用“五丁开山”的故事极言蜀道开通之艰难。(3)韩愈在马说中,用“_,_ ”两句斥责了那些不懂千里马,对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并说“天下无马”的人。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最好的作品何一飞县文联作家蒋单嘴上经常挂着一句话:我笔下都是高洁之士。这倒不是他吹的,他写的大多是医家、书家、藏家系列小说,笔下人物都有高士之意,作品在省内外很受好评。蒋单本人也是个高士。别看
14、他是个作家,却长得五大三粗,满面油光,有水镇人喊他屠夫。他呵呵地认了,完全没有被作践的样子。他确实做过屠夫,上世纪 70 年代初知青回城后,先是在肥得流油的县肉食水产公司系条油油的裙子卖肉。据说手上功夫甚是了得,卖肉不用秤,全凭手感。但他摸惯了杀猪刀的手硬是喜欢上了码字儿,并且写得小有名气。80 年代初,县里成立文联,就把他调了过来。那时肉食水产公司这个单位肥得不得了,文联却是清贫单位,人家笑他米箩跳到糠箩,他就笑笑。后来肉食水产公司倒了,人家说他有眼光,他也只是笑笑。蒋单喜欢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也肯帮忙。搞运输的刘老板加盟某大品牌家具公司,新开了一家家具城,要挂一副对联,上联取自品牌公司的
15、企业宗旨:以人为本,构建绿色社会;上联弄好了,却没有对得上的下联,找了许多写手也没有合适的,最后找到了蒋单。怎么弄个这样的上联?蒋单问,言下之意这上联不咋的。他不待刘老板回答,自己泡了杯茶,顺着浓浓的热气喝了一大口,放下杯子说,有了,下联是:让爱做主,营造温馨世界。水镇人都说这是绝对,而且极适合家具城用,把刘老板喜得拿了两条蓝芙蓉王烟来答谢。蒋单没收,说刘老板要是方便的话,以后文联搞文学讲习班你来个小赞助吧。县里招商引资,引进了大老板张董事长在县里建一个大型电子厂,总投资三千万,前期投入一千万。张董事长来签约那天,给县领导提了个要求,要在水镇找个作家给他的老爷爷也就是他父亲的爷爷写个传记。光绪
16、年间他父亲的爷爷在水镇做过县令,勤政为民,爱民若子,后来累死在任上。这样一个小要求,县领导满口答应,说这书安排我们县里在全省有名的作家蒋单来写。蒋单本来在写一个长篇,但还是爽快地应了下来。招商工作是县里大事,自己虽是一介文人,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何况县领导一再强调,这也是县里交给他的一件政治任务。张董事长特意在水镇最大的酒楼设宴款待蒋单,为了显示高规格,还请了县领导作陪,陪酒的是演出团几个时尚妖艳年轻貌美的女演员。席间,张董事长说,蒋先生要不到我公司来,做个策划总监,月薪五位数怎样?蒋单淡然笑笑,说谢谢张董事长抬爱,我这辈子怕是放不下这支笔啦。张董事长说是要蒋单写,其实只是要他修改润色、署个名
17、而已。张董事长自己带来了一部已写就的传记,交给蒋单,说仅供你参考,希望蒋先生能在两个月内完成,我给你两万元酬金。张董事长说完,从他精致的皮包里拿出了一沓崭新的钞票。蒋单接过书稿,却不接那钱,双手抱拳对大家作个揖,说张董事长慢喝,我不胜酒力先走一步。说毕,迈开腾腾大步走了。过了五天,蒋单却把书稿退给了张董事长,说这书他写不了,也不能写。张董事长以为蒋单嫌钱少,叫秘书从财务室拿来 5 万元钱, “啪”地一声砸在蒋单面前。先给你 5 万,张董事长说,写完再给你 5 万,蒋先生总该满意了吧?蒋单像是被羞辱了一般,屠夫性格就出来了,拿起钱径往张董事长身上砸去,愤然说道,我这一生,何曾被这劳什子累过。蒋单
18、曾私下对朋友说,这个张董事长怕不是地道人,可能是来圈钱的。这话叫蒋单说准了,后来张董事长果真骗了县里一千多万的扶贫款跑了,只给县里留下了一块价值几十万的烂厂房。这是题外话。张董事长把这事告到了县领导那里。县领导一个电话把蒋单叫了过来,狠狠批评了蒋单一顿,说他得罪的不是一个老板,而是得罪了县里的财神爷,得罪了全县干部群众。然后又许诺说,县里正在调整干部,只要把书写好,可以把他调到文化局当局长。蒋单拒绝了。他说,我查阅了县志,张董事长的老爷爷是水镇县史上最大的贪官,当时水镇人送他四字:天高三尺。意指他搜刮民脂民膏掘地三尺。他也不是累死任上的,而是被暴怒的饥民打死,这些县志上记载得清清楚楚。领导说,
19、你不要管这些,把书写好,把这老板给我留住就行了。他老爷爷贪不贪,现在有几个水镇人知道?就是这书出来了,有几个水镇人会看。张董事长不过是拿回老家炫耀炫耀。蒋单说,我不能写这书,我一生极恨贪官,如玉之笔岂能黑白历史,为贪官作传。领导火了,把桌子一拍,你不写这书,明天我就下你的岗。蒋单二话不说,从领导宽大的办会桌上扯过纸笔,当即打了辞职报告,一撇一捺,刚刚正正,力透纸背。最后将笔一扔,昂然说道,水镇也不会有人写这书,谁写我都不放过。水镇人没看过蒋单的辞职报告,但他们都认为蒋单的辞职报告应该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
20、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结局是水镇人认为辞职报告就是蒋单最好的作品,更突显了深刻的主题。B蒋单原本在肥的流油的县肉食水产公司卖肉,而后却调入了清贫的县文联,后来肉食水产公司倒了,这说明他很有眼光。C帮刘老板的家具城对出了下联,虽拒绝了答谢,却希望刘老板以后可以给文联提供赞助,这说明蒋单结交朋友是有目的性的。D张董事长要给自己当过县令的老爷爷写传记,起初蒋单很爽快的答应了,这是因为他认为帮助县里招商引资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E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2)文中第二段多次写蒋单的“笑”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21、_(3)小说中说蒋单本人也是个高士,他具备高士的哪些品质?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答:_(4)小说第九段写张董事长圈钱的事,作者说“这是题外话 ”,既然是“题外话” ,是否删除?说说你的看法。(8 分)答: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徐中舒:我的治学之路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在师范教授国文课的是前清举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提倡作明白浅显的古文,编集了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面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
22、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他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师范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终因所学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一直到 1925 年我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在辍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文。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23、乐之者” ,就是这个道理。我因为古文基础比较坚实,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接触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我年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曾发表过木兰歌再考 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看法;然而治史要求处处证实,中国古史中未知数甚多,要取得一点突破,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非常不易的,要尽量避免其他干扰。一个人精力有限,要同时在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便放弃了对文学的爱好,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
24、工具书也不过是一本康熙字典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从王国维先生抄写甲骨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 ,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之中。 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一文是我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端。后来我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时,便循着这个方向陆续写出了耒耜考 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等一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看法。二十年代后期,以安阳殷墟的田野发掘为标志的我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了。我在三十年代初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写出了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开始了利用考古
25、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的尝试。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成为我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考古学知识也成为我治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了。此外,由于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用边裔民族的资料阐发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样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我系统地学习民族史是在解放以后,虽然当时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兄弟民族具体而微的材料使我得到极大的启发。我研治中国古史六十余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尽管我现在早已逾古稀之年,也还要继续扩充基础知识,譬如在音韵学方面,由于自己口耳方面的限制和没有进行长期的训练,至今尚不能真正掌握,还须不断补课,生命
26、有限而学无止境。(有删改)相关链接: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首先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来确定最起码的基础范围,即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去掌握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切忌在学习之始就把基础学习的面铺得过宽过大,盲目地去追求所谓博,反造成学习重点不突出,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精力分散,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而一事无成,造成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选自徐中舒 先秦史十讲 ,有删改)他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深知物力维艰,终身极为节俭,生活上只求衣能蔽寒,食能果腹而已。徐中舒被驱逐出川大校园,蜗居一间 20 平方米的门房。一些学生也为之抱不平,他却处之泰然,反而勉
27、励学生:“士志于道 ,搞学术研究的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作出贡献,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小事。 ”(选自彭裕商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徐中舒早年受教于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派独特的“家法”为徐中舒此后的文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徐中舒两次考上理科专业却中途辍学,最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走上古史研究道路,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C徐中舒早年本已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略有小成,后来却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是因为中国古史中未知领域尚多,相比之下更有研究的价值。D近现代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使徐中舒放弃了早年所追随的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治学理路,终于在古史研究中开辟出新的境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E徐中舒在文中多次引用论语中的名言阐释解说,生活中也曾引述论语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