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10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2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3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4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5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6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7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8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9 岳麓版必修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 1 -教学主题 第 12 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必修二为,第二单元第 12 课展示了鸦片战争后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并探索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本课叙述了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碰撞交流的结果;既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近现代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美好生活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通过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学习,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工业文明和近代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学生在阅读史料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方面有所提高,从材料,图片中提取信息,理解、分析史料、解决问题、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方面已经起步,但主要是感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概述近代中国在服饰、社会习俗方面变化的史实,并从中分析得出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提供丰富的图片及文字材料来训练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断发与不缠足的政治含义及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分析断发的原因及婚姻的变化情况。 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训练学生全面归纳历史原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学会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2) 通过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理解清末政府和民国政府的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精神,学习康有为等先进人物引导时代潮流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和使命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 2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通过运用观察图片、阅读文献资料、文字材料、excel 表格形式、视频、PPT 课件等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生动、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地认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文字材料等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地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总结分析能力。同时大量历史资源的呈现,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 方法、手段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 展示吴老爷进上海——矛盾《子夜》文学作品资料。说明什么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说 阅读史料,。 引导学生 进入课堂 PPT 课件展示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感知历史现象 展厅一形体修饰 (一) 服饰篇 (二)断发篇 PPT 展示有关清末服饰的特点,男装,女装的变化、民国时期的服饰图片 出示材料: 断发的历史文献史料,概述短发历程,分析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成果 归纳总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成果 归纳总结 回答问题 PPT 课件展示 PPT 课件展示 历史文献 史料材料,图片 - 3 -(三)放足篇 展厅二:休闲娱乐 (四)报刊篇 (五)电影篇 展厅三:礼仪风俗 (六)社会风俗 发的原因? 展示图片、材料及视频 概述不缠足历程,分析其对妇女影响。 用 excel 表格形式总鸦片战争后服饰的变化及特点 展示图片、材料及 概述报刊发展历程,分析其对社会影响。 展示图片、材料及视频 概述电影在中国发展历程,分析其作用 展示礼仪、婚礼、丧礼的图片、文字材料, 概述社会风俗变化,分析其变化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成果 分析归纳总结 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图片、材料及视频资料 分析归纳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图片、材料分析归纳 回答问题 视频《妇女节百年回眸》片段 PPT 课件展示 - 4 -合作探究 第二环节:理解历史本质 出示材料及图片等 1.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和图片,分析归纳概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趋势 2、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成果学生阅读材料 小组合作探究 分析归纳 回答问题 PPT 课件展示 一起来探讨 应该怎样看待节日的“土洋”之争? 老师提出辩论的题目和具体的要求。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热烈的辩论中感悟文明的多样性 PPT 课件展示 归纳总结,建构体系 用思维导图形式 总结知识体系 学生自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PPT 课件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 1、真实直观性。使用了丰富的材料和图片来说明问题,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地认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生活趣味性。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联系学生以前所学的内容来讲解尽可能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以鲜活的历史、有激情的历史、平民的历史,学生的兴趣比较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主体实效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较为简单的史实性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了解,由老师引导学习较为抽象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一切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得出,充分地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总结分析能力。 - 5 -4、鼓励性。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的学生,适时适地地鼓励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参与师生的互动,并及时对他们进行肯定和鼓励。- 1 -教学主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后,随 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 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 阔画面。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 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2. 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 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条件允许可自制成小课件在课堂上交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兴趣爱好有一定差异,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自由选题进行适当的学习分工,然后再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重点是史论结合,通过图片、史料、影音影像等资料还原历史,探究学习,把知识和生活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多元史观,汲取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认识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一)使用的技术:录屏软件 CamtasiaStudio 制作微课程《影像中的行进中国》,PPT 制作技术、影视视频、excel 表格、制作概念图等。 (二)具体环节及效果: 1、播放影像,引入新课。播放《鸦片战争》视频中的片段,乾隆帝觐见欧美使节时围绕觐见礼节展开争论,导入本节课程,西方文明与中国古老文明相撞后,对中国传统- 2 -的社会生活和习俗产生哪些影响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2、本课通过 PPT 课件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大量历史资源的呈现,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 3、用 excel 表格形式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表格形式的对比往往对比项更全面,不易遗漏知识点,有利于理清思路,更容易得出全面的正确的结论。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影像播放,导入新课 播放《鸦片战争》视频中的片段,乾隆帝觐见欧美使节时围绕觐见礼节展开争论,导入本节课程,西方文明与中国古老文明相撞后,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和习俗产生哪些影响呢? 学生观看并初步感受中西方文明的不同,引出本节课主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近代以后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播放视频《鸦片战争》片段 (二)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关于古代和近代的生活变迁,教师提出三组探究性问题: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三组探究性问题;对比 新旧生活的有什么不同?感悟近代、现代社会的进步。Ppt 展示:第一、二、三组关于服饰、饮食、居住 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Ppt 展示封建时代和近代相关资料; - 3 -(服饰组) 包括鸦片战争进入近代以后中西合璧,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式服饰(列宁装)和中式便服(干部服)成为流行时尚。 再到改革开放的新风尚。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饮食组)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住宅组) 播放视频:《盛世中国》 出示 EXCEL《中国近现代服饰、饮食、居住变化 比较表》,师生共同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总结。 (三)、角色扮演,文明进步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社会习俗组) 问题探究:1、近代社会生活与风俗变化的特点通过三个小组展示漫画、扮演角色、对白等方式,体验新旧风俗的不同,认识旧风出示 EXCEL《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 比较表》,师生共同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总结。 - 4 -是什么? 2、造成这种变化的政治、经济、思想因素是什么?3、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俗的烦琐、落后,认识新风俗的文明与进步。 (四)课外延伸,知识拓展 辩论:你怎样看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西方进步文明之间的碰撞? 激发学生兴趣,在热烈的辩论中感悟文明的多样性,西方文明和传统文明都是人类宝贵财富。 播放影像资料《改革开放 30 年》,鼓舞信心, 培养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 本节课以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侧重于历史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实现高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贯穿了以下原则。 1、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但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2、趣味性。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 5 -的课堂教学气氛。 3、实效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 4、参与性。在创设历史情境中,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5、开放性。适当拓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关注现实。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涵,“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开放式的”。 6、鼓励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只关注那些思想活跃、表现积极的学生,还要顾及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适时适地地鼓励那些学困生勇敢地站出来参与师生的互动,并及时对他们进行肯定和鼓励。- 1 -教学主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教材分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 1840 年 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 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 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二、学生分析 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 2 -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本课利用影视资料、历史图片、史实材料等,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直观展示历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具体的历史概念。在导入时,利用电影海报图片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过程中利用历史图片、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近代社会衣食住行及生活习俗各方面的变化,并通过资料、史料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辨证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各种历史现象。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 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旗袍造型图片,引出旗袍的历史及近代衣食住行方面的变迁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讲授 将本课内容分为衣、食、住、习俗四个部分,设置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图片展示衣食住习俗各方面的变化,表格总结 探究 设置问题情境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合作探究 表格总结 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自主整合 PPT 课件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 课堂教学强调“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应该包括我们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历史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这节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如果没有丰富详实的图片、史料,课堂一定毫无生趣意义。所以我的这节课,并没有拘泥于严格意义上的“六环节”,而是把学生精彩展示与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在一起,让课堂随时随地的精彩。这节课上,我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精简详实的史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采用小组讨论和情境再现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1 -教学主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上一课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下启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在整个单元 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高考中本节课是命题的切入 点,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基本史实,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身边事入手,重点掌握①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②洋务运动的背景、活动、评价③民族工业的产生 于初步发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对虽有接触,但不够系统,欠缺事件间联系及理性思考;尤其思想史内容本身抽象,理论性强,更加重学习难度。高二学生不能只简单记一些概念、理论,而是要能自主学习,能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在史论结合基础上理解史实,并学会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考点聚焦:①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②洋务运动的背景、活动、评价③民族工业的产生于初步发展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音频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 预期效果使用视频导入创设情境效果非常好,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化难为易,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视频和音频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 ppt 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生回忆 视频、音频资料 讲授 三维目标 学生熟悉并记在课本空白处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讲授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出现什么变化?分析原因。 2、列举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 3.概括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学生总结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辅助教学 - 2 -4.概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条件、代表企业? 训练 小组展示,教师引领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解决 看课件 多媒体课件展示,研讨 教师指导 讨论解决 多媒体课件展示, 探究 探究一 ——列强入侵,自然经济的解体(浙江高考题节选,7分) 探究二:-----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端 探究三 —— 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学生小组讨论并各自展示成果 多媒体课件展示 课堂总结 PPT 展示本节线索、教师主导进行 学生树立本课体系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 利用图文材料,辅以高考题,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本课最大的特色是选择史料非常新颖,运用恰当,能够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探究史料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对于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的知识点,本节课成功的从一个更新、更高的角度诠释背景、过程、影响等,通过联系政治、思想提高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的能力。 - 1 -教学主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教材分析 岳麓版《历史.必 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主要是讲授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本课涉及的内容 繁多,所以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不宜作过多的补充。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在“新潮”的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所以必须说清“变”才能 分析出“变”的原因和影响。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对本课内容有过一定 的接触,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 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按设计的程序,辅以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探究、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各种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激发爱国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在教学中将使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材料的 PPT 呈现等方式。在教学环节的相应位置,通过 PPT 文字材料提供学生思考角度和参考依据,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呈现直观的视觉体验。预期效果是学生会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觉听觉体验,获得更好的视听享受,做到图文并茂。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 方法、手段等) 导入 1840 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凭借着蒸汽机走在世界最前列的英吉利电子资料搜集 互联网搜集 - 2 -人用坚船利炮叩响了封闭已久的中国的大门,他为中国带来了一个饱受屈辱但也充满变革的时代,变革无孔不入的改变着中国,大至国家政体、经济结构,小至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 那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近代人们的生活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欧风美雨影响下的中国,感受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同学带你看变化” 组织学生以“服饰展厅”“文娱展厅”“形体展厅”“礼仪展厅”为单位分组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如图片:长袍马褂、民国穿西装扎领带的男性、20 年代穿西装扎领结的青年、民国西装革履新青年、民国四位穿西装戴墨镜的知识分子、穿长袍戴礼帽、满族:传统旗袍、汉族:上袄下裙、新式旗袍、:作揖、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一夫多妻制的家庭、繁文缛节的传统婚礼、传统婚礼流程、新式文明婚照(20 世纪 20年代);图片:《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大公报、游戏报、晚清上海望平街报馆一角、中国最早的PPT 展示与操作 - 3 -电影广告、原始电影——西洋镜、《定军山》、北京天桥电影院、胡蝶 ;清朝的辫子、辫子的终结——辛亥革命、留短发的留学生、刚剪过辫子的“马子盖”头型及视频《百年中国》、音频资料 “老师带你看发展” 教师展示 PPT 中自己搜集到的相关图片、视频、音频资料,以“中山装里的民主理念” “从‘小脚女’到‘半边天’”“剪辫意为何?”“老报纸里的时代新风”“跪拜——握手”为主题,对学生上一环节中的讲解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升。 学生欣赏教师的展示如图片:“古代官服中的补子” “开国大典“”平民结婚照”,并从中获得知识上的补充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PPT 展示与操作 “我们一起探原因” 教师展示 PPT 中文字材料如民国《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 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等,为学生研讨提供依据。 学生依据教师提供 文字材料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PPT 展示 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就上一环节所研讨的问题进行回答和总结。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就上一环节所研讨的问题进行回答和总结。 电子白板操作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采取“同学带你看变化”、“老师带你看发展”、“我们一起探原因”等环节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最终得出结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 4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 PPT、 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视听享受和多元化的思考角度。尤其是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个环节是组织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资源, 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第三个环节中,教师展示自己在互联网中搜集到的 相关信息,会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搜集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挖掘更多的更加深入的知识内涵。最后一个环节,带领学生通过电子白板展示 小组研讨结果,能更加直观更加客观的展示学生的思考活动轨迹,对于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矫正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 1 -教学主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 19 世纪 40 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生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衣、食、住、风俗方面发生变化的表现。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通过问题探究、合作讨论、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生活,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四、教学环境 R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R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1 视频资料,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2 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3 运用问卷星,进行班级总体评价,个别同学、个别题目、个别选项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 方法、手段等) - 2 -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导入新课 通过教师的穿着引出问题 通过预习和教师穿着对比中西着装 情景创设 探究 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个性化疑难进行探讨,提出必须讨论的典型疑难(重点)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PPT,学生可以回看,暂停课前微视频 总结 教师引导 学生总结归纳,互评 PPT 展示 教师抽查,鼓励主动展示 学生展示,互评或质疑补充 评价 小组评价 整体班级评价,个别同学评价,题目选项评价 老师板书 小组长汇报分数 网络评价平台, 数据分析 研讨疑难,当堂解决 明确讨论疑难题目,必讨论,个性化疑难 学生讨论展示解决疑难 历史启示和感悟 学生体会,体验,感受,情感升华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 字左右 1.创设情景导学,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化疑难,通过合作学习,并能够在课堂上解决个性化疑难。 2.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概念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问卷星当堂达标、评价,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以评促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合作凝聚力和学生的成就感。 6.运用 TWT 公众网络平台的创新思维工具,制作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本课适合使用因果图工具和论证工具)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分组,请学生网络上作答后提交,教师在网络给予评价反馈。因为网络平台问题,暂时无法制作。- 1 -教学主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服饰的变革、断发与不缠足运动、报刊与电影、婚姻与丧葬风俗等方面 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每一目录都配以图片和漫画,便于学生形象理解,教材没有单独分析变化的原因,而是把变化的因素渗透到每一社会生活现象变迁的介 绍之中。教学重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 教学难点:探究近代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及影响 二、学生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 趣。所以我再教学中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 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服饰变革、断发放足、大众传媒、移风易俗方面变化 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革,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认 知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 2、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理解“人类文明是在交流融汇中不断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教学环境 R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R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 字 由于本节课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大量的形象生动的图片和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服饰变革的环节,我通过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了解近代服饰的变革。在讲授近代婚姻变革,我通过展示蔡元培的三次婚姻、近代征婚广告、1930 年阮玲玉主演电影《野草闲花》简介等史料,使学生了解了新旧婚姻的变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从而思考婚姻变革的原因。在探究环节,我通过展示一组材料让学生探究近代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导入: 教师讲解: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产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经济 上,随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也冲击着人 们的日常生活,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扑面而来。那么这种碰撞和交汇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接着利用 ppt 展示一组图片导入近代服饰 图片 讲授 情景一图片展示: 第一组:鸦片战争前后穿西装的明星扮演的时髦青年 第二组:穿长袍马褂的名人 第三组:中山装、穿旗袍的时髦女子 思考 1、近代人们的流行服饰有哪些? 2、近代服饰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学生解决问题: 1、 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旗袍、中山装等 2、特点: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国人又能结合中国传统,创造出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清政府进行了官定服饰变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人们可随心所欲的选择服饰 总结过渡:一组服装秀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流动的痕迹,而近代的断发与放足则是一场从头到脚的革命,它让我们更多的感受到鲜明的政治色彩,为何这样说呢? 小组合作探究 PPT - 3 -情境二:断发放足 第一组图片:图片 1、展示《还珠格格》中苏有朋的发型,放映资料清朝男子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第二组图片 当时人们的鞋子和三寸金莲 思考问题 1、由结辫到断发反应了什么实质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结辫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断发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符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 问题 2:从鉴赏“三寸金莲”到鄙视小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学生解决问题:由封建思想到自由平等思想的转变 问题 3:为什么说“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学生解决问题:其兴起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其发展受中国近代政府统治政策调整的影响。 梁启超先生曾发表这样的言论:“强男之头不如弱女之足。” 小脚女人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受封建思想束缚,迎合男人审美观。要解放女子小脚,必须先解放男人的封建思想 所以,不缠足也是反封建,带有政治色彩。 展示材料,加深理解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 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 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 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 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 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 4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6 分)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3 分)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4 分)总结过渡: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经过易服、断发放足,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在外观上一变而新,同时近代国人休闲娱乐活动也在变化着。接下来走进近代国人休闲娱乐:报刊与电影。 情境三:大众传媒 问题: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www.m1905.com,为什么? 由此得出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 接下来教师展示一组图片《民报》、《申报》、《新青年》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报刊知识大比拼 以表格的形式放映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知识大比拼 对报刊电影发展历程进行了初步掌握,从图片中可看出近代国人休闲娱乐之热闹。热闹的背后对近代的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自己读报刊和看电影的感受,谈谈报刊和电影有哪些作用? 材料 1、《时务报》,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896 年 8 月 9 日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笔。为变法改革作了广泛的宣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也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材料 2、《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材料 3、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学生解决问题: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实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总结过渡: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往的不断加深,西方社会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不断影响着中国人,中国- 5 -的各种礼仪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近代中国礼仪的革新。主要从日常礼仪、婚姻风俗以及丧葬习俗三个方面的变化来了解。 情景四:移风易俗 材料 1、马嘎尔尼觐见乾隆帝拒绝跪拜礼 材料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废除跪拜、作揖等封建陋习的法令政策 问题 1:人们的日常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代见面礼的变革体现了怎样的精神理念? 学生解决问题:相见礼仪从跪拜到握手,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 材料 3、图片一 :旧式结婚照、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照 图片二:新旧婚事过程对比表 材料四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问题 2、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 学生解决问题: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 材料 4、“1905 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思考 3、材料说明近代以来丧葬习俗有何变化? 学生解决问题:文明、节俭的西式葬礼开始兴起 总结过渡:通过以上展示,我们了解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合作探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因素。 材料 1、1640 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岳麓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 2、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方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 ——张凯之《中国历史》 材料 3、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 6 -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国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 4、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些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在政府的推动下,一些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营运而生。 ——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材料 5、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也开始了……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 张凯之《中国历史》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1.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物质文化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外部原因)2.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因素)3.政府政策的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政治因素)4.许多传统习俗不合乎时代潮流;西方民主思想带来影响(思想因素) 探究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体现了哪些趋势和特点? 材料一 在华洋杂处的通商口岸,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洋行职员,纷纷仿照洋人穿起了西服、西裤。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拜孔子,有人着长袍戴礼帽,女扮男装也成为一种时尚。————岳麓版教材 材料二 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朝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将辫子自自然然的垂于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的将剪下的辫子珍藏起来 。 ————《上海研究资料》 材料三 “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 ————岳麓版教材 材料四 “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封闭保守转而面向世界,由盲目排外转为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趋进。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具有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 探究三、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为什么近代中国生活变化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得出: 影响: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主革命;改变思想观念 总结 小结: 在西方工业文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政府及先进中国人合力作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革命,改变人们思想。一句话:变化来自于在西方工业- 7 -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训练 学案练习题 学生自主完成 研讨 展示材料探究近代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 PPT 评价 班级整体评价、小组互评与自评相结合 学生讨论评价 延伸升华 与现在生活比较 学生体验感受、情感升华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 学案前置,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点,以便上课时集中解决这些问题。 2、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多组图片和史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小组合作探究,当堂小组评价,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4.学习方法指导,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和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5、总结升华。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