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点击预览
-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点击预览
-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点击预览
-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点击预览
-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点击预览
-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点击预览
-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点击预览
-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点击预览
-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化 学2016 年 3 月说明:1.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满分为 100 分。2. 答卷前请将答题卡的有关项目填、涂清楚,请用 2B 铅笔将第Ⅰ卷的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中,Ⅱ卷的答案(包括作图题)用黑色中性笔填写到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的无效。第Ⅰ卷 (选择题 共 60 分)选择题(本部分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3 分,共 60 分。 )1.在电影院、宾馆等公共场所,常使用一种电离式烟雾报警器,其主体是一个放有镅﹣241( Am)放射源的电离室。 Am 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A.241 B.146 C.95 D.512.下列互为同位素的是A. H2 D2 B. 14N 14C C. 16O 17O D.金刚石 石墨3.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A.氨气 B.四氯化碳 C.氮气 D.过氧化氢 4.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族可能是A.主族 B.副族 C.Ⅷ族 D.ⅦB 族5.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或说法正确的是( )A.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18g 18O2中含有 2mol 氧原子C.Ca 2+ 和 Ca 是同种元素,且性质相似 D.NaHCO 3的电离方程式:NaHCO 3=Na++HCO3﹣6.下列离子中半径最大的是A.Na + B.Mg 2+ C.O 2- D. F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I 的原子半径大于 Br,HI 比 HBr 的热稳定性强 B.P 的非金属性强于 Si,H 3PO4比 H2SiO3的酸性强C.锂所在周期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HNO3D.常压下,0℃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在 4℃时密度最大,这些都与氢键有关8.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酸性;H 2SO4H3PO4 B.非金属性:ClBr C.热稳定性:Na 2CO3NaHCO3 D.碱性:NaOHMg(OH) 2 9.同周期的 X、Y、Z 三元素,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 HXO4、H 2YO4、H 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含氧酸的酸性 H3ZO4>H 2YO4>HXO 4 B.非金属性 X<Y<ZC.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 X、Y、Z 减小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 X、Y、Z 的顺序减弱10.已知 1~18 号元素的离子 aW3+、 bX+、 cY2﹣ 、 dZ﹣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质子数:c>d B.离子的还原性:Z ﹣ >Y 2﹣C.氢化物的稳定性:H 2Y>HZ D.离子半径:X +<Y 2﹣11.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A.砹的氢化物不稳定B.硒化氢比硫化氢稳定C.氢氧化锶比氢氧化钙的碱性强2D.铍的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镁弱12.已知某元素的化合价为+7 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一定处于ⅦA 族B.该元素可能是氟元素C.该元素的某种化合物可能具有漂白性D.该元素的单质一定是非金属13.元素 X、Y、Z 原子序数之和为 36,X、Y 在同一周期,X + 与 Y- 电子数之差为 8。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A.同周期元素中 X 的金属性最强B.原子半径 X>Y,离子半径 X+ >Y -C.同族元素中 Z 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D.同周期元素中 Y 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14.W、X、Y、Z 均为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 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4、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阴离子的还原性:W Z B.单质的沸点:WY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YX B.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X WZ C.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 WZ D. 元素 X、Z、W 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16.根据表中 7 种短周期元素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元素④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元素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元素②氢化物的沸点小于元素⑤氢化物的沸点C.元素②⑥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D.⑦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17.V、W、X、Y 均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如表所示:Y VX WV 的最简单氢化物为甲,W 的最简单氢化物为乙,甲、乙混合时有白烟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X>W>V>YB.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C.X 的最高价氧化物能与 V、W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D.甲、乙混 合时所生成的物质为离子化合物,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键18.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四种元素中只有一种是金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QB.元素 T 的离子半径>元素 R 的离子半径3C.与 W 同主族的某元素形成的 18 电子的氢化物分子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D.Q 可形成多种同分异构体19.短周期元素 X、Y、Z、W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 Y、W 的原子序数之和是 Z 的 3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XZC.Z、W 均可与 Mg 形成离子化合物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W20.已知丙~庚元素在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其中己的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有强脱水性,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 2 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丙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 28B.常温下,庚的单质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庚己戊D.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第Ⅱ卷 (选择题 共 40 分)21.X、Y、Z、W、L、M 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 X、M 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Y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2 倍,Z 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W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元素,L 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1)X 的元素符号为 ;L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2)Y、M 的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用 化学式表示)(3)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原子序数比 Y 多 2 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Z、W 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现有几种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T 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 Ne 原子电子层结构X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2 倍Y 其单质之一是空气中主要成分,最常见的助燃剂Z 形成双原子单质分子,黄绿色气体(1)元素 X 的一种同位素可用来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 ;(2)画出 T 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3)写出实验室利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单质 Z 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4)由 T 和 Y 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阴阳离子个数比为 1:2 的过氧化物,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_。写出该物质的一种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T、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八种短周期元素(用字母表示)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如下图所示。Y ZX W4根据判断出的元素回答问题:(1)y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z、d、e、f 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是 (填离子符号)。(2)g 和 h 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元素 e 和 g 组成的化合物 B 的电子式为 。化合物中离子半径 较大的是_____(填离子符号) 。(4)下列可作为比较 f 和 Na 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是________。 (填序号)a.测两种元素单质的硬度和熔、沸点b.比较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的碱(或酸)性强弱c.比较两种元素在氯化物中化合价的高低d.比较单质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5)z 的氢化物和 d 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 d 的氢化物(产物之一) ,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有人建议将氢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ⅣA 族,请你从化合价的角度给出一个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化学试卷参考答案1.D 2.C 3.C 4.A 5.D 6.C 7.A 8.C 9.D10.D 11.B 12.C 13.B 14.B 15.A 16.B 17.C 18.B 19.C 20.C 21.(每空 2 分,共 12 分) (1)H 第 3 周期第ⅣA 族 (2)CH 4HCl(3)CO 2 2H2O2 2H2O+O2↑(4)Al(OH) 3+OH﹣ ═AlO 2﹣ +2H2O22.(每空 2 分,共 12 分) (1)(2)(3)MnO 2+4H + +2 Cl- =Mn2+ +Cl 2↑+2H 2O(4) 作供氧剂(5)NaOH+HClO 4=NaClO4+H2O23.(每空 2 分,共 16 分) (1)第二周期第ⅣA 族 Al 3+(2)HCl H 2S(3) S2-(4)bd(5)4NH 3+50 2=4NO+6H 2O(6)氢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或者氢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 0 1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科目:历史一、选择题(每题 1 分,44 题,共 44 分)1.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2.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4.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 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5.《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A. 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B. 产品低劣, 影响农业生产 C. 价格昂贵,加重农民 负担 D. 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6.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7.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28.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9.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10.《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 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A. 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 诸侯权力增强C. 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 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11.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12.16 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13.《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14.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15.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 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C.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16.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 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3是( )。A.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B. 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C. 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 D. 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17.“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 正确的是()A.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 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C.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18.有学者认为,18 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 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19.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 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 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 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 人民就业机会缩减2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 1500 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C.圈地运动 的发生 D. 宗教改革的发端21.在 16 世纪的一百年里,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英国也上涨了 155%。面对这一现象,下列群体中最高兴的应该是( )A. 封建地主 B. 农民阶级C. 资产阶级 D. 工人阶级22.1500 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飘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23.17 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24.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第二次工业革命25.16~18 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大批美洲国家的独立 B.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新兴工业城市的大量出现26.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4……火车还教会人们守则,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 )A.火车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7.据统计,1850 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 243 项,1870 年为 4132 项,1900 年达到 8784 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28.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29.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令人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B.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D 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30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31.19 世纪 60 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32.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 根深蒂固33 在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最初的投资者往往是一些官僚、地主,主要是因为他们( )A.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B. 认识到创办实业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C. 受到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D. 意识到创办企业可以赢得大量的利润34.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 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B. 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C.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D. 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35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商领商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必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最主要意图是( ) 5A. 限制民族资本 B. 追随外国资本主义C. 保护民族资本 D. 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36下图是漫画作品《修墙》。墙上的文字是“封建专制制度”,有一位头戴花翎、留着长辫的官员把一张写有“西方先进技术”的纸条粘在墙上,并说:“这样修补好,就安全了。”这幅漫画揭示的是( )A.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B.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C.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D.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3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 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38漫画反映历史,下图是反映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从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 封建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C. 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D.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39.1895 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 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40.“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6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41.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42.1989 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43.1962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 30 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44经济学家厉以宁 1959 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该诗体现了他对A.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B.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C.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二、非选择题(三道大题,共 56 分)45.(28 分)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中国各历史时期农业技术发展简表历史时期 发展概况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修建都江堰、郑国渠;测定 24 节气秦汉时期 二牛抬杠、偶犁、楼车;代田法魏晋时期 翻车;耕耙耱技术;《齐民要术》隋唐时期 曲辕犁、筒车宋元时期 高转筒车;《农桑辑要》;《授时历》明清时期 水力风车;《农政全书》⑴根据材料一,概括精耕细作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2 分)材料二 明清时期,全国有四大名镇,即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佛山镇和湖北的汉口镇。这四大镇各有特色:朱仙镇以木版年画闻名全国;景德镇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以产瓷器闻名于世,“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佛山镇以手工业著称,“诸宝货南北互输,7以佛山为枢纽,商务益盛”;汉口镇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有“九省通衢”之美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特点。(9 分)但这些城市的后续发展一直受阻,其阻碍原因是什么?(6 分)46.(12 分)观察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时中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在工业布局和结构上有何特点?(6 分)出现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 分)47.(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 世纪中叶到 17 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非洲、美洲、远东的沿海地区相继纳入以欧人为主导的世界性贸易网络。欧人东渐虽然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但他们以通商为目的的远东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从 l6 世纪到 l8 世纪前期,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对西方的贸易一直保持巨大的顺差,导致长达 280 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摘编自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材料二 世界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是逐渐形成的,18 世纪 30 年代到 19 世纪 60 年代,新兴工业国的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而且使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越来越超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向国际领域发8展,演变为“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在 19 世纪末,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汽车、钢铁、化工等产品取代棉纺织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交易货物。同时,由于资本输出在这一时期也登上各国经济交往的舞台,从而使国际资本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摘编自雷兴长《世界经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引起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当时世界贸易的特点。(10 分)(2)概括材料二,概括世界市场体系发展的阶段特征。(6 分)9历史1.B 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 A 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 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D.故选 B2.D 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 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 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 A 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 项无从体现; C 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3.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D。4.B 从材料“一州唯两家能织”、“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可以反映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故 B 项正确;“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说明手工业技术没有推广,也没有通过家庭得到传承发展,故 A、D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毫州出的轻纱比较出名,并没说明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故 C 项错误。5.B“铁器,民之大用也”,铁器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但官营手工业主要铸造“大器”,“民用钝弊”,其生产的农具残破不锋利,产品质量低劣,以致“割草不痛”,连草也割不断,影响农业生产,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内部管理僵化,产品价格昂贵,原料匮乏等问题,故 A, C,D 项错误。6.A 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 A 项正确;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 B 项错误;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 C 项错误;“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 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 项错误7.【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B 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 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 B 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 D 项错误8.B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AC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 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 B。9.A 北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B 项错误;文娱场所多由私人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功能上存在区别;“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A 正确10.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鲁国初税亩改变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故选 D。11.C 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 中现象。12.B 从材料中的“地多烟草、木棉 ”和“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可知②正确,从材料中的10“转卖四方”可知③正确,①和④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 B 项。13 B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材料“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为解决这一问题,商鞅变法时,实行“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所有制。这就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正如材料“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故应选 B14.A 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推行 “重农抑商”政策,分析四个选项,A 项描述的即是“重农抑商”。15. 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先说“几乎家家经商”,再说“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显然这两者是有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实行土地私有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商人致富后,为了提高地位,往往投资于土地,所以 A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农作物,所以 B 项不正确;而材料也没有反映农作物商品化的问题,所以 C 项不正确;材料也没有说战乱,所以 D 项不正确。16.B 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我国正处于乾隆年间,综合国力还是很强大的,但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脱离于世界发展的大势,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所以中国的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17.D 题中所述政策为 “海禁”政策。A、B 、C 三项分别涉及了“海禁”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海禁政策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D 项为正确答案。18.D 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19. D 依据材料中“沿海居民……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由此可见海禁政策下,沿海居民惯熟船务之舵工,不能胜任其他工作,为谋生,或走险为贼驾船,更多的是无所事事。故选 D。A、B、C 三项与材料无关。20.【考点】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的开辟B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 14 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公元 1500 年前后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推动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故 B 项正确;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准备了条件,但与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无关,故C 项错误;宗教改革的发端,传播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无关,故 D项错误。21.D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价格革命的发生,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势力遭到削弱,而从事商品交易的资产阶级则获得了暴利。22.B [解析] 本题以欧洲 航海家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500 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故 B 项正确。23.【考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A【解析】结合时间“17 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制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故 A 项正确;英国打败法国是在 18 世纪“七年战争”,故 B 项错误;17 世纪上半叶当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故 C 项错误;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是在 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故 D 项错误。24.【答案】A11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世界概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 A 项符合。25.B 26.C27.【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政府鼓励发明专利)C 海外市场主导着科技发明的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叙述德国的科技专利,未涉及其他国家,因此不能得出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从1850 年到 1870 年德国统一,到 1900 专利授予书目激增,说明统一的政府有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故 C 项正确;引进技术发明不属于专利,故 D 项错误。28.【考点】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D 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 A 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 B 项错误;随着 18 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 C 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 ,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 D 项正确。29.B30.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 A 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 C 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 D 项错误。31.D [解析] 本题以江浙地区经济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时间 19 世纪 60 年代。A 项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一致;B 项中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而且“家家置纺车”,应该表现的是小农经济,不是民族工业;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故正确答案为 D 项。32.D [解析] 本题以 1853 年中国与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为切入点,考查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53 年是英国侵占印度之后,也是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棉纱在中印两国出现销量的差别,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英国商品的抵制。故答案为 D 项。33.C外商企业、洋务企业的利润,刺激着一些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34.D 近代东南沿海地区较早受到外国的侵略,外来商品的冲击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35.D 从材料可知其目的是“收回洋人夺去之利”,就是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36.B 材料揭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所需知识分析回答37 C 陈旭麓的观点说明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表现为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8 B 西方先进技术与东方封建制度嫁接说明中国引进西方科技巩固封建统治,即洋务运动。39【考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2A 从时间信息与张謇的状元身份入手,理解“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的含义。BCD 项题干无从反映。40.B 本题以一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衰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一战爆发后,受利润的刺激,国人纷纷投资纱厂。但战争一结束,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本国纱布对外有无输出,外国纱布纷纷涌入,本国纱厂一蹶不振。由此可以看出②④是一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而①③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41.C 通过题干的“计划收购”“严格控制”,体现出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生活的干预管理和控制,纳入计划,同时根据基础知识——1953 年开始一五计划,所以 C 项正确。其它选项可以依次排除,A 项经济的恢复发展是在 1949-1952 年底完成的,时间不符,错误。B 项错在政权建设,这也是在 49-53 年恢复时期就已经完成的。D 项错在统购统销与提供劳动力没有必然联系。42B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 156 个工业项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 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薄弱,A 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CD 错误。43A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2 年”“农村人民公社”“在当时”等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960 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字方针,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故 A 项符合题意。44.D45.(28 分)⑴表现:①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②改进耕作技术;③兴修农田水利;④重视农时;⑤总结推广农业经验。(9 分,每点 3 分,任答 3 点即可)原因:①人多地少;②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③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4分,任答 2 点)⑵新特点: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城市经济职能加强;③城市专业化程度高;④南方城市发展较快;⑤城市数量增多等。(9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 原因: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②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③政府推行海禁、闭关政策。(6 分)46、(12 分)特点:①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附近;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相对缓慢。(6 分)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西方列强侵略控制了中国的矿藏资源,使中国重工业难以发展。(6 分)47、(16 分)(1)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4 分)特点: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欧洲主导;东西贸易扩大;中国处于贸易顺差。(6 分)13(2)阶段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与农业分工,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或国际商品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产品交流,开始出现国际资本市场。(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