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1-5章导学案(无答案)(打包10套)新人教版必修3.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1-5章导学案无答案打包10套新人教版必修3.zip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1-5章导学案无答案打包10套新人教版必修3.zip
2016053011.doc
20160530110.doc
2016053012.doc
2016053013.doc
2016053014.doc
2016053015.doc
2016053016.doc
2016053017.doc
2016053018.doc
2016053019.doc
  • 全部
    • 2016053011.doc--点击预览
    • 20160530110.doc--点击预览
    • 2016053012.doc--点击预览
    • 2016053013.doc--点击预览
    • 2016053014.doc--点击预览
    • 2016053015.doc--点击预览
    • 2016053016.doc--点击预览
    • 2016053017.doc--点击预览
    • 2016053018.doc--点击预览
    • 201605301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产业转移 【学习重、难点】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 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干知识梳理】(一) 、.产业转移概况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 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2、分类: 产业转移和 产业转移。3、目的: 、 、 。思考:87 页 1----3 题(二)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1)劳动力因素:具有 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 以减少 。(3)市场因素:为了避开多种限制,直接到 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 2、其他因素:的变化、 调整、原生 产地的 、 严重等。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可2分 析如下:(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1) 、经济发达的地区: 、 、 ,推动经济的创新活动优势比较明显,第 产业比重高。(2)2、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差,第 产业比重低,第 、第 产业比重大。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A、发达国家或地区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的 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可顺利实现 ;B、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加快本国或地区的 ,缩短 时间,加快 进程 。(2)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A、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 期或 期 的产业;发展 中国家占据 。B、发达国家发展处于 期或 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 3。(3)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 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 ,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 。(4)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1)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常常引起 增加 ,如日本; (2)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 。【小组合作探究】一.产业转移的规律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 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4误区警示 产业转移一定会伴有污染的转移。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的环境,实现产业升级,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接 受这些产业,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会因为污染严重而牺牲本国的环境。但是这不能说产业转移一定会伴有污染的转移,其转移的产业也包括劳动力密集型及市场导向型的产业,这些产业的转移,其 污染可能是比较小的。另外,只要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引进项目时提高环保标准,也会防止污染的转移。【达标检测】一、选择题下图是“我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 1~2 题:1. 有关我国产业转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经济区转移5B.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 济圈等地区转移D.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2. 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三角地区经济腹地广阔,吸引产业转移B.长三角地区能源丰富,众多重工业迁入C.环渤海地区海运便利,滨海新区协作条件好D.中西部地区山川秀美,适宜高科技产业入驻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产业,主要包括航天、生物、信息、医药等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二是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样的转移,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如此就有了“腾笼换鸟”之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3. 吸引苏南地区部分产业 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的因素是 ( )①劳动力工资水平 ②土地价格 ③政策 ④市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 “腾笼换鸟”对苏北某市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读“甲、乙两地某同类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价格表” ,回答 5~6 题:生产成本/元地点技术 原料 劳动力 其他市场平均价格/元1990 年 1 5 8 4 28甲2010 年 1.2 6 18 6 321990 年 1 5 6 2 28乙2010 年 1.2 6 10 3 325.关于两地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润较高的是甲地B.从乙地迁往甲地可以降低成本C.该企业可能是啤酒厂D.该企业迁移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劳动力6.该类企业转移带来的主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 ②移出地短期内可能有人员失业 6③不利于移入地产业结构调整 ④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综合题7.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下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图示区域每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原因,绘制了下面框架图,请帮助他们完成。7(2)国家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是由于本区域具有 和 的优势条件。(3)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课后学习反思】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3.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主干知识梳理】(一) 、区域的内涵读教材第 2 页第一、二、三段完成第 1、2、3 题。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___________单位,它是人们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_________、形状和__________。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____________;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___________。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区域既是上一级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_______ _。(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读图及教材第 2、3 页,对比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环境差异:(1) 地理位置:A___________位于北纬_______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________的入海口。B___________大致位于北纬 43—48 度,地处_________的中部。(2)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方面的差异: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2气候条件 _____________气候 ____________气候土 地条 件_______为主,多为_________,人均耕地面积______全 国平均水平。________为主,多为_______,人均耕地面积_____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 件贫 乏 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等矿产2.读教材第 2、3 页,对比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耕作类型 ________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__________主要作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作物熟制 一年_____熟到_____熟 一年____熟商业贸易 发达 落后工业 重要的_________基地 ____________基地(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开发早期: 2、随着科技的进步: 3、农业社会: 4、随着工商业的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一、 区域差异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 ,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要关注各要素间的联系。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3(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农业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方法技巧 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的一般步骤:(1)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Error!(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限制条件等。(3)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产生的原因。二.区域不 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 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4析。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二、三产业或一、三、二产业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二、一、三产业或二、三、一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 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二、一产业【资料拓展】窑洞: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客家土楼: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 1900 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蒙古包:蒙古包也称“毡包”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5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吊脚楼: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楼阁,建造并不容易。楼而有“脚” ,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 ,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竹楼:说是楼,其实它只有一层,只是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 50 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养猪圈牛。至于傣族人为什么自古以竹楼为家,大概是因为住在高悬于地面之上的地方,一来可以防潮,二来可以防野兽【达标检测】阅读甲、乙两组图,回答 1~2 题:1.甲、乙两组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2.甲组左图中 P 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动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读图,回答 3~4 题:3.关于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6A.两地区全年盛行西南风 B.两地区气候形成原因相同C.两地区的主要河流水量丰富 D.两地区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4.关于两个三角洲目前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易受风暴潮侵袭 B.乙地区常受台风影响C.甲地区经常发生海啸 D.乙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下图为“某一地区的区交通线发展过程图” 。读图,回答 5~6 题:5. 图中,可以反映出 ( )A.区域发展速度不断加快B.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产业比重逐渐提高C.区域交通线增多并不断完善D.区域内联系逐渐增强,与区域外联系逐渐减弱6. 在区域发展晚期 ( )A.核心区域的发展速度显著高于外围空间B.区域发展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C.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增大D.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二、综合题7.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材料二7(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下表。商品粮基地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甲乙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丙 旱涝灾害频繁(2)丁区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地位下降,从外地调入粮食量逐年增多,其自然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要说明箭头 A、B、C 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4)为增强“北大荒”品牌的竞争力,北大荒农垦集团在今后生产中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课后学习反思】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学习重、难点】1、理解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理解我们能源消费结构形成的原因3、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及环境的影响【主干知识梳理】(一)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原因)?1.自然原因(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2)自然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经济原因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二) .西气东输工程1.西气东输工程的线路:?2.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2)矿产资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很低。(3)长期以来北煤南运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1)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2)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3)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2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 油气发展战略3.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 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环境的影响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小组合作探究】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所示(以西气东输为例):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配置 西气东输工程3资源调出地区①资源储量丰富;②资源产量(或潜在产量)巨大;③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巨大,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天然气消费量小,天然气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较慢资源调入地区①经济发达,资源消费量大;②区内资源储量小或资源产量难以满足消费需求;③资源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小,经济发达,能源 消费量大,而其他能源生产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制约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严重环境问题二. 资源 跨区域调配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意义项目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 提高生活水平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三. 西气东输的影响地区项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对社会经济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 长点缓解能源紧缺状况,推动经济发展4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以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西气东输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东部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a.管网改造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等配套系统;b.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将极大地推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影响促使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资料拓展】西电东送:1、 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送往广东2、 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地区3、 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 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达标检测】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国四地(四地相互之间大体等距离分布)某种重要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 。读图,回答 1~2 题:51.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四地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①→④C.③→④ D.②→③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初步走向示意图” ,回答 3~4 题:3.二线管道与一线 管道两线分界点地名和二线管道到达的最南部的城市分别是( )A.中卫、南宁 B.靖边、广州C.鄯善、南宁 D.兰州、上海4.该工程建设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 )A.缓解能源紧缺 B.改善水体质量C.促进减排 降污 D.保证能源安全2011 年 4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油和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透露,我国传输天然气的又一条能源“动脉”——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即将开工建设。按照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计划,这一管线西段(新疆霍尔果斯—宁夏中卫)将于 2012 年投产,东段(宁夏中卫—广东韶关)预计 2014 年投产。届时,三条西气东输管线将与陕京一、二线以及川气东送管道共同组成国内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综合天然气管网。据此回答 5~7 题:5.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输送的天然气将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要气源地的是( )6A.中亚 B.南亚 C.西亚 D.乌克兰6.有关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工程建设路线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B.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建设该工程的主 要原因C.线路途经地区能源十分短缺D.城市分布是影响该工程管道干线与支线布局的重要因素7.有关该工程建设积极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B.改善沿线地区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C.完全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 D.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二、综合题8.读“我国西气东输一线主干管道示意图” ,回答(1)~(5) 题:(1)天然气按其来源和形成,应属于来自__________的能量。(2)“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西起轮南油气田,它位于图中 A 所表示的__________自治区,东到 B 表示的__________市。(3)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有何特征?(4)下列说法属于对西部地区开发主要意义的是(多选) ( )A.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B.促进西部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7C.增加就业机会D.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E.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5)“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哪些?【课后学习反思】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学习重、难点】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主干知识梳理】〈一〉、城市化与工业化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二〉、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地理条件是什么?1. 具体表现是什么?2. 3. 表现为:4.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第 二 阶 段 时间问题主导产业特点原因影响【小组合作探究】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下图所示:3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二者比较如下: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时间 1979~1990 年 1990 年以后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支持力度大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存在问题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减缓; 支撑产业升 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主要 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4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影响产业升级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推进“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城市规模急 剧膨胀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不相适应,“城中村”现象普遍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建设项目多,大量占用耕地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珠江水质恶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率,实行达标排放酸雨现象严重火电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大力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发展核电等新能源;节约用电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B.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会抑制工业化C.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但水平基本相同D.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差异2.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最关键条件是(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是著名的侨乡 D.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据此完成3~4 题:53.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 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广佛同城化后,其 GDP 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 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 ③工业用 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 。读图,完成 5~6 题: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6.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二、综合题7. 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6(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2) 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有何影响?【课后学习反思】1区域农业发展 【学习重、难点】1、 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三大地形单元的分布状况。2、掌握东北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地区各类农业区的生产状况。4、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主干知识梳理】(一) 读图 4.1 和 4.3 东北地区包括 些省份。 东北地区的地形都有哪些?(二)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 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 生产基地。2、自然条件: A 耕作制度: 年 熟(1)气候条件,大部分属于 气候, B 生长季节: 月冬季 ,夏季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 作物品种: 作物无霜期由南向北部依次 , D 农事活动: 播 收。年降水量 毫米。(2) 地形条件:包括 , 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3)土壤条件: 和 土广泛,土层深厚, 含量高,肥力 ,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1) ,邻近辽中南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 、 等生产资料。(2) ,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3) ,一方面使农业经营规模 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 的发展。思考: 读图 4.4 和 4.5: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影响东北自然条件南北向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 东北地区东西向积温的分布规律是? 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主导因素是什么?(三)农业布局特点1、东北地区可划分为 大农业生产区域,依据是 、 、 和 及 的不同。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1)分布区: A 松嫩平原,B 三江平原,C 辽河平原。(2)主要作物: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D 大兴安岭,E 小兴安岭,F 长白山。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降水偏少的草原区具体分布区有: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区域 分布地区 主要农产品耕作农业区 玉米、 、 小麦、 水稻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的 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长白山的 , ,延边的 ,辽东丘陵的 。畜牧业区呼伦贝尔地区的 和 ,松嫩平原西部是 的商品生产基地。(四)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 1/4 多, 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1)分布: (2)大型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 地区之一。3.地区专业化生产(1)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读图 4.10 思考:3(2)北部主要种植________。 (3)中部主要种植________。(4)南部主要种植________。(二) 、农业发展方向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自 20 世纪以来,由于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__________退化。(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2.发展方向(1)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须从改善 入手,坚持 相结合,坚持 的统一(2)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平原区面向国内,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③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①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②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小组合作探究】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1. 自然条件地理条件 特征 影响4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 整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 平原面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2. 社会经济条件二.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形成条件区域 特色农业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陆、空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 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5花生产基地 丰富,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市场对长绒棉需求量大海南岛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 花卉种植业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三.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且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如下表所示:特点 成因或表现 意义商品化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规模化人少地多,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机械化 人少地多,高度机械化 提高生产效率区域化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的前提商品粮基地建设须具备的条件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运输方便。四.东北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类型 问题 原因 对策耕地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林地草地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资源利用失调环境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人口剧增,土地利用不合理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保持水土,黑土培肥;营林为主,合理 采伐,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区,恢复退化的湿地。②加快农业技术6湿地环境其他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市场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质量低、成本高,作物品种较单一,林产品和畜牧产品商品率低的应用和推广。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等【资料拓展】我国主要农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农耕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牧区内蒙古高 原、青海牧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达标检测】一、选择题读图,完成 1~2 题:71. 对图中所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B.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C.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D.地貌以山地、平原为主2. 与太湖平原相比,东北平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主要是因为 ( )A.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B.黑土被开垦后土壤肥力下降C.降水较少,水分不足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经营粗放读下面区域图,完成 3~4 题:3.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4.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据东北三省农业部门 2012 年 10 月 29 日发布的消息显示, 2012 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 2 360 亿斤,比 2011 年增加 260 亿斤。但由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因此要稳定粮食价格,必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粮食稳定增产。据此完成 5~7 题:5.东北地区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①耕地面积广阔 ②粮食单产高 ③土壤肥沃 ④劳动力丰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东北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B.便利的交通条 件 C.农业生态环境较好 D.城市和工矿业发达7.目前不属于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是 ( )A.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 B.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 D.常受低 温冷害的影响二、综合题8.阅读材料,回答(1)~(3)题:材料 三 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历 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 ,国家 进行大规模开垦,如今“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 ,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简述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两条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2)东北黑土广布,在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举 3 条即可)?8(3)根据材料分析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三江平原停止围垦后,耕地不再增加,其农业发展的出路何在?【课后学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