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8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8套.zip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8套.zip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1读懂“诗家语”检测2017042521.doc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1读懂“诗家语”课件20170425218.ppt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24角度鉴赏诗歌的形象检测2017042522.doc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24角度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20170425219.ppt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34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检测2017042523.doc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34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20170425220.ppt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45角度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检测2017042524.doc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45角度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20170425221.ppt
  • 全部
    •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1读懂“诗家语”检测2017042521.doc--点击预览
    •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1读懂“诗家语”课件20170425218.ppt--点击预览
    •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24角度鉴赏诗歌的形象检测2017042522.doc--点击预览
    •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24角度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20170425219.ppt--点击预览
    •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34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检测2017042523.doc--点击预览
    •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34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20170425220.ppt--点击预览
    •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45角度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检测2017042524.doc--点击预览
    •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45角度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20170425221.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读懂“诗家语”题组一 把握思想情感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燕子矶 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题目: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答案:诗人借钓者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 ① ,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 ② 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 ③ 发,始觉看花是去年。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 。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 答案:(1)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2)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 ,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次鄂州卢 纶 ①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 ② 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卢纶(748—约 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②估客,指商人。(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 “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答: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答: 2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 “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 “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 “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题组二 概括思想内容专练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苏 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 (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答: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答案:(1)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2)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 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题目: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答案: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3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 “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雪晴晚望贾岛 [注]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1)题目为“晚望” ,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答: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答: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进行作答。(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 ;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题组三 评价观点态度专练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雨叹三首(其一)杜 甫雨中百草秋先烂,阶下决明 注 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注: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题目: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评说该诗“语虽委婉,而寓意深切” ,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 答案:①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如决明般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②“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心,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作为的伤感,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4(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答: 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2)“无人省” “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 ② 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 ③ 满芳洲。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答: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答: 解析:(1)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可抓住上阕中“湖海” “落日”“君山云气” “草木” “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色。(2)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 “远思渺难收” “徒倚栏干久” “吊沉累”“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答案:(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14 角度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组一 人物形象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其六)戎 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 ② ,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2.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浣溪沙苏 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 ① 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多病。这里是词人自比。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形象。答: 答案:“沈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知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情怀的寂寞。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李 白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1)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答: (2)苏轼曾言“太白诗飘逸绝尘” ,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飘逸”表现在哪里。答: 答案:(1)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向往隐逸生活;与郑少府志同道合、感情深厚。(2)从写景看,本诗描述白鹭四散飞去,散落青山,好像下到青山上的几点雪,十分轻盈飘逸;从写人看, “我”不辞路途遥远寻访友人,不想没有见到友人,就又回到陵阳钓鱼,2行踪飘逸,性情洒脱;从语言风格看,以“我”入诗,率真自然,毫不隐晦自己的性情,清新飘逸。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瑶瑟怨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题目:诗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我们在答题时,常常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很少使用鉴赏诗歌的术语。这虽然是细节性问题,但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分数的高低。例如“闺怨诗” “幽怨哀伤”等词语就是常用术语。答案: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中刻画了一位因与丈夫或意中人别离而生悲怨的女子的形象。诗中写的是“梦不成(睡不着)”之后的所感、所见、所闻,表现了女主人公幽怨哀伤的情感。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答: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答: 解析:(1)此题实际是分析诗中情感, “恨”的对象在“天涯” ,联系下文中的“月”“心里事” ,可知此“恨”应为思念远方亲人的怅恨之情。(2)考查诗歌中人物的形象题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在解答此题时,关键是如何读懂诗歌的内涵,考生可以从诗歌的题目和诗中情感色彩浓厚的“恨” “摇曳”等词语入手,体味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的形象。(3)做炼句的题目,重点是对该句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读懂诗歌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题目涉及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高冠谷口招郑鄂岑 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 ① 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注:①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答: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氤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答案:从“谷口” “涧花” “暮雨” “潭树” “春云” “檐峰” “鹿群” “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题组二 事物形象专练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 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8.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4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龚自珍漠漠春芜 ① 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② 。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③ 。注: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9.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晓入郡城 ①朱彝尊 ②轻舟乘间入,系缆坏篱根。古道横边马 ③ ,孤城闭水门。星含兵气动,月傍晓烟昏。辛苦乡关路,重来断客魂。注:①郡城:指作者的家乡秀水(今浙江嘉兴),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南明灭亡,作者离开家乡躲避兵火,第二年返回家乡时作此诗。②朱彝尊(1629 年—1709 年):明末清初诗人、词人。③边马:清兵的战马,因清兵来自东北关外,故称边马。(1)诗人“晓入郡城”时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答: (2)尾联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返归家乡,诗人为什么说“断客魂”?答: 答案:(1)诗人看到的是家乡遭到战火洗劫后荒凉残败、动荡不安的景象。百姓的篱墙倾颓残坏,清军的战马横据古道,水门紧闭,戒备森严,往昔繁华的城市俨然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城” ,夜晚星光闪烁,似有兵气扰动,月亮紧傍着拂晓的烟霭,显得一片昏黄。(2)①总括全诗,由叙述转到抒情,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覆亡、家园残败时的痛楚之情。②战乱后的家乡面目全非,河山已为异族所占有,自己作为这里曾经的主人,返归家乡却恍如置身异地的“做客”之人, “断客魂”三字饱含无尽的感慨和伤痛。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 ① ,壁里青灯乍有无。小雨愔愔 ② 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答: 解析:本题要求说明“乌” “马”意象的作用,诗言志,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回答。答案: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旅馆;疲马夜不眠,何况人呢?“乌”和“马” ,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漂泊之情。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瀑 布李 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答: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题组三 景物形象专练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题李世南画扇 ①蔡 肇 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 ③ 知村近,隔坞 ④ 闻钟觉寺深。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 “瑟瑟” “平” “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答案:画面大概: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中田园作王 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 答案:诗人借助于春天特有的意象春鸠、杏花、归燕、新历以及持斧整桑、荷锄理水等农民经冬后最早的劳动,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气、充满生活之美的春天到来的景象。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昭君怨·梅花郑 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请简要分析词中塑造的“梅花”这一艺术形象。答: 答案:两处的梅花虽然气质姿态有别,一为幽独,一为俊雅高洁,但是它们都纯洁傲岸,在下雪之时盛开。6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姜 夔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 ① 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 ② 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 ③ 枝。注:①茜:大红色。②九疑:即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南部宁远县境内,传说舜南巡时死于山中,娥皇、女英二妃千里迢迢前来此地,相思泣血,染红绿竹。③筠:竹子。(1)本词上阕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答: (2)《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说姜夔词“能以翻笔、侧笔取胜” ,请结合全词鉴赏词人运用了哪些“侧笔” 。答: 答案:(1)上阕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由在湘江岸边徘徊的主人公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和梅影构成的朦胧凄清的画面。为后文写红梅营造了清冷的环境氛围,描绘出潭州红梅独特的品格风貌,奠定了全词离别相思的感伤基调。(2)上阕由皋月及梅,由梅及人,借梅写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下阕前三句借鸥鸟飞去表示往昔的情事一去不返;最后三句则想象对方也在思念自己,如同娥皇、女英思念舜帝。作者将两地相思系于一树红梅,所以相思之情,愈翻愈浓,益转益深。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西 楼曾 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 ① ,卧看千山急雨来。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答: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14 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谿 叟景 云豁翁居处静,谿鸟入门飞。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露香菰米熟,烟暖荇丝肥。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题目:诗歌前三联是围绕尾联哪一个词来写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 解析:答题时,考生首先要找准关键词,要重点关注概括性的形容词,如本诗中应该是“潇洒” 。其次,要理解该词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本诗中前三联分别从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行为、饮食等方面表现出“潇洒” 。首联通过“鸟入门”这一细节,体现居住环境的悠闲潇洒;颔联通过“早起钓鱼”和“乘月归”体现主人公行为的自由无拘;颈联通过“菰米熟” “荇丝肥”这两个细节,说明主人公在山中衣食无忧,生活潇洒。答案:潇洒。首联以“鸟入门”体现居住环境的潇洒;颔联写主人公早出钓鱼,乘月而归,表现其行为无拘,自在潇洒;颈联以“菰米熟” “荇丝肥”体现主人公住在山中衣食无忧,潇洒自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阮郎归司马光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还。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1)本词上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请简要分析。答: (2)本词下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答: 答案:(1)“梦” 。开头“容易”二字表明一叶渔舟无意间进入春山仙境,人们领略到仙家生活悠闲的景象,颇有梦幻色彩;“朱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绮窗”句不正面写女子的姿容,而是透过玲珑的雕花窗和掩映的薄窗纱想象出女子的倩影;“相逢醉梦间” ,直接点出梦境,紧承上句朦胧恍惚之境,似真似幻。(2)善用叠词,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匆匆”体现了将要回归尘世的无奈, “寂寂” “潺潺”极写春山景色的美好,强化渲染了作者孤寂忧伤的心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秋夕远怀元 稹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1)请赏析本诗颔联的表达特色。答: (2)有人说,此诗最妙处是在时间推移中诗人的情感愈加浓烈。请结合诗句分析。答: 2答案: (1)本诗颔联选取了繁星、河汉、露水等景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由外部环境写到屋内陈设,层次分明;“白”和“清”表现了色调的清冷。(2)首联以“风飘叶渐轻”表现诗人内心因漂泊而产生的淡淡的忧伤;颔联由繁星满天到河汉露白,体现了由夜晚到清晨的时间变化, “逼”和“清”表明诗人凄清伤感的感情进一步加深;颈联的“丹鸟月中灭”是说萤火虫看不到了,表明美妙的夜景消失了;尾联中“况复”句表明诗人的感情又多了一重对远方人的思念,直抒胸臆,情感愈加浓烈。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题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答: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的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 [注] 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答: 答案:诗眼是“交情”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山溪渡” “风波”以象征意义,从而表现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6.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①[宋]辛弃疾白苎 ② 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 ③ 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答: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答: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1)本题考查通过鉴赏诗歌语言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2)本题考查通过分析重要诗句把握诗人创作风格的能力。(3)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3的能力。答案:(1)轻微、新鲜、清爽等。(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 ① 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 ② ,沙鸥相对不惊飞 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答: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答: 解析:(1)此词开篇点出季节,写了“木叶”渐稀、 “塞雁南归”两个秋景。 “晓云”二句以拟人手法描绘山间朝暮变化。 “瘦”字写山腰清晰而又柔和的线条, “肥”字点出秋雨之后水面宽阔之景。上片四景暗示词人心迹。(2)下片抒怀,叹自己年迈,愿与世无争,得此秀山丽水,更愿与沙鸥为伴,与父老为友。末句回应“久忘机” ,寄托的是超然闲远的情怀。赏析:词的开头点出季节“秋后” ,接着选写了两个带有秋天特征的景象:“亭皋木叶稀”和“关塞雁南归” 。 “晓云”二句中,一“瘦”字写出了山腰线条,清晰又柔和;一“肥”字点出了秋雨之后水面宽阔的情景。上片四句写景,暗示词人心迹。下片抒怀,叹自己年迈,自愿过这种恬淡、与世无争的生活。正因为山中有无穷的景致可供欣赏,让灵魂得以休息,可以保持一种独立的不媚世俗的人格,所以他人虽老,仍不改初衷,喜与沙鸥为伴, “柳溪父老”为友。答案:(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 ,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 ,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浣溪沙 ①姜彧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②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注:①1281 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②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题目:有人说, “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字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简要赏析。答: 答案:“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钓船归4贺 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题目: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答: 答案:联系“春深” “染衣” , “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 “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 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题目: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 “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 答案:“穿” “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 “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 “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 “穿” “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追 悼 [注](清)吴伟业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注:顺治四年(1647),吴伟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题目: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本诗没有这个特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藻,以极浅易的语言表现出了极深沉的感情。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岁暮归南山 ①孟浩然北阙 ② 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 ③ 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重点考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是先写景,后析情,最后总结: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答案: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义双关),韵味5悠长。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 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 “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 ,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题考查“炼字” ,属常见题型。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 ① ,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 ② 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 ③ 发,始觉看花是去年。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答: 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1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6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答: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 “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 “星河” ,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1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碧湘门 ①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 ② 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答: 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 “沉” ,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 ,宾语是“山” 。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 “疑”为“怀疑” ,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 ,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答案:(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7了描写的分寸。(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18.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舒 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 ① ,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 ,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答: 解析:(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 。答案:(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 ,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大意对即可)(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大意对即可)19.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与胡兴安夜别何 逊居人 ① 行转轼 ② ,客子暂维 ③ 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拴、系。(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答: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解析: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 ,一句写“客子” ,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答案:(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 。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2)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8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2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春 雪(唐)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村 居(清)高 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处。答: 答案: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2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请填在横线上。答: 解析:要先把握全诗的内容,读完全诗会发现,二、三、四句的内容都是“不系船”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 “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关键。答案:不系船。2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答: 解析: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亮)、听(猿声)两个方面,描绘出一种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诗人借助想象,扩大意境,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3.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 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9注:①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 “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 解析:“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 ”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 “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 ,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 “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答案:“蓑”字勾连“新绿” , “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 ① 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② ,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答: 解析: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 “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答案: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雨雪曲江 总 ①雨雪隔榆溪 ② ,从军度陇西 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答: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 “狐迹” “马蹄” “天寒” “地暗” “愁云” ,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由“从军” “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10答: 解析:要准确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本句描述的是船停下之景,小船像一只小鸟落在江面之上,诗人的船停下来,江水也像住下来一样。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