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习题)(打包9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习题打包9套.zip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件习题打包9套.zip
201606280222.doc
201606280223.doc
201606280224.doc
201606280225.doc
201606280288.ppt
201606280289.ppt
201606280290.ppt
201606280291.ppt
201606280292.ppt
  • 全部
    • 201606280222.doc--点击预览
    • 201606280223.doc--点击预览
    • 201606280224.doc--点击预览
    • 201606280225.doc--点击预览
    • 201606280288.ppt
    • 201606280289.ppt
    • 201606280290.ppt
    • 201606280291.ppt
    • 201606280292.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10 讲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1.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892—1894 年 1895—1903 年设厂数 53 463商办资本(千元) 4 697 90 801设厂数 19 86官办和官商合办 资本(千元) 16 196 19 469A.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解析:选 D。由题目中的时间“1895—1903 ”年可知这应为清末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排除属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 A、B 两项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 C 项,本题应选 D 项。2.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A.经济结构的变迁 B.列强的经济侵略C.民 族工业的兴起 D.自强求富的探索解析:选 A。该组图片依次反映了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此反映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B、C、D 项都是片面的理解。3.(2016·河北保定高三摸底) 1895—1911 年 1912—1918 年年投资额(万元) 800 2 2002年均办厂数(家) 19 80上述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 )A.都与政府的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B.轻工业、重工业均得到较大发展C.企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D.都为以后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解析:选 A。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国奖励实业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轻、重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规模,故 B、C 项错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五四运动后登上历史舞台,促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 1895—1911 年期间一直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故 D 项错误。4.下图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在 1899—1930 年间与外商占南通地区产量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大生纱厂对列强经济侵略有促进作用B.外商纱厂一直在中国拥有绝对优势C.国际环境影响了大生纱厂的发展D.大生纱厂主导了南通的近代化解析:选 C。本题以数据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准确分析与理解的能力,材料中 1912—1925 年大生纱厂超过了南通外商纱厂。一战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后大生纱厂又衰落,反映了国际环境影响了大生纱厂的发展,大生纱厂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外国资本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据此分析 C 项正确。5.(2016·甘宁青部分高中联考)1916 年,山西商人乔殿森集资 1.5 万两白银在太谷东关创办了利川蛋厂:该厂系诸人合资而成,对厂中伙友(员工)按商家惯例,根据其表现、业绩给予顶身股,年终按股分红。试办数年后,产品正式行销出口,效益颇丰。利川蛋厂“效益颇丰”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影响 B.国民政府重视C.经营理念创新 D.国家政局稳定解析:选 A。题中“1916 年”恰好处于 1914 年至 1918 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时间段,外国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侵略东方,故 A 项正确;国民政府重视是在 1927 年至1936 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B 项错误;经营理念创新也是其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1916 年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政局并不稳定,故 D 项错误。6.1915 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法》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 。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 。这些措施( )A.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推动国内贸易的发展3C.为四大家族的发展提供便利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解析:选 B。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更多的是便利国内贸易与维护国家统一 ,对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无明显影响,故 A 项错误;国内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国内贸易,故 B 项正确;此时四大家族还未产生,故 C 项错误 ;统一度量衡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D 项错误。7.1873—1910 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 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从材料中的时间 1873—1910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此时正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初步发展之时,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所以 C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A、B、D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目要求不符,答案选 C。8. 《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 ,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 ,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A.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B.体现了四川革命者强制人民剪辫易服C.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D.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解析:选 C。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错误,故 A 错误;从材料中“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 非必仿泰西”的信息可以看出大汉四川军政府对是否剪辫易服持宽容的态度,故 B 错误;从图 片标题“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可知剪辫易服在民国初期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 C 正确;大汉四川军政府是辛亥革命后四川地区成立的革命政府,从材料中“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的信息,可知大汉四川军政府是支持革命的,故 D 错误。9.1900 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解析:选 C。从材料 1900 年的时间点可以排除两项,B 项时间不符,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D 项应属于 1911 年辛亥革命的影响。A 项“废止缠足”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本题应选 C 项。10.1915 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立即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 ,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建成的消息4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上海航线解析:选 D。 《民报》刊物创办于 1905 年,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最早建成于 1909 年,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5 年,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先生”称呼在社会开始流行,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于 1920 年设立,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近代前期民族企业发展状况表创建企业(家) 投资总额(万元)厂数 年均增长率 数额 年均增长1872—1894 年 53 2% 470.4 21.41895—1900 年 104 17% 2 300 383.31901—1911 年 326 30% 8 620 783.71912—1919 年 470 60% 9 500 1 187.5材料二 1915 年,民国政府农商部对“章太和”竹椅颁发的四等奖证书材料三 一战期间,我国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前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状况。(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5(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4)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一战期间的国际形势,分析材料四中中国面粉业由战前的进口为主变为出口为主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1)问从材料一的表格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无论在工厂数量还是在资本数额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也有明显的不同。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发展较慢,甲午战后得到了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发展较快,达到高峰。第(2)问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发展较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刚刚出现,力量薄弱。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的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第(3)问从材料三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快速发展的特点有集中在投资较少的轻工业。从地区的分布上来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第(4)问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主要是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国民经济进入战时轨道,轻工业发展不足。答案:(1)①企业数量、资本投资额均持续增长。②1895 年前各项增长值较低。③1912—1919 年各项数据达到最高。(2)1894 年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挤压;外商企业的竞争;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民族工业自身力量薄弱。(任答两点即可)一战期间:辛亥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群众性斗争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3)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相对落后;主要分布在沿海等发达地区,分布不平衡;发展时间很短。(4)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一战期间,英法等欧洲国家卷入战争,国民经济军事化,对面粉的需求增加。12.在探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一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二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材料三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 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6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第(1)问首先判断出是宋代的城市;由材料一的“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和材料二中的“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可以知道这是反映城市里的市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第(2)问分析材料二可看出城市种种限制的取消,使得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生活的多样化,随之带动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第(3)问第一小问需要结合图片反映的现象来总结和概括。第一幅图片反映的见面礼节为作揖,第二幅反映了新式婚俗,第三幅反映的是大众报业,第四幅反映的是电影这种娱乐方式;综上可以 得出其趋势是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第二小问根据趋势就不难得出实质。第三小问原因需要从国内外两方面来思考。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可知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逐渐往更文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而这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对一个国家来讲其进步是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影响。同时还应看到文明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1)宋代城市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2)宋代城市突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城市经济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趋势:传统的陈规陋习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实质:文明开化。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造成中国社会的变化;经济上,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产生;政治上,辛亥 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民主趋势加强;文化上,受西方先进思想观念的影响等。(4)生产力和社会 经济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决定作用;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文明的载体,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出前后继承、发展的关系,又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补充、交融、促 进的关系;开放是文明进步的有力保障,历史的进步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1专题六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 11 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6·北京海淀区质检)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 1919 年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 ”文中的“他们”还( )A.掀起二次革命 B.倡导“实业救国” C.倡导民主科学 D.主张“尊孔复古”解析:选 C。二次革命发生于 1913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从“1919 年” “实在北京一隅” “倡导改良文学之论” ,可知与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有关,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思想,故 B 项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故 C 项正确;“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的逆流,故 D 项错误。2.(2016·山东淄博高三抽测)“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革命说法正确的是( )A.推翻满人政权,建立汉人专制政权B.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C.强调排满革命,建立统一民族国家D.主张反清复明,恢复汉人一统江山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民族革命的原故……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可知,孙中山认为的民族革命就是推翻满洲人的政府,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带有一定的排满情绪。所以答案选 C。3.(2016·北京西城区模拟)孙中山说:“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该文强调的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解析:选 C。材料“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说明孙中山认为完成民族革命以后还不能完全实现民主政治,还需要进行政治革命,创立民国。4.(2016·南京调研)1917 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 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解析 :选 B。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 ……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2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表明对当时政府挂羊头卖狗肉的统治形式强烈不满,希求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 项正确;A、D 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意图,C 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5.(2016·河北邯郸模拟)“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这反映了孙中山(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解析:选 D。A 项明显错误,材料虽然说地方上的一切资源为地方政府所有,但却是为百姓所用,并不是由地方政府随意支配,所以不是自主的。材料中并未涉及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孙中山土地纲领的实质是土地国有制,所以 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民族主义直到 18 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在 19 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民族主义推动了西欧民主化进程B.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发展C.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性质有变化D.民族主义推动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发生解析:选 D。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民族主义直到 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可知民族主义推动了西欧民主化进程,故 A 项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据“19 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信息可知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故排除 B 项;从题干信息和前面的分析可看出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性质有变化,故 C 项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中国的辛亥革命与题干中“19 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信息不符,故 D 项正确。7.(2016·东北名校调研)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 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 ”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解析:选 B。 “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说明革命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故 A 项错误;“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 ,说明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和谐互助,故 B 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平等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 ,故 D项错误。8.(2016·四川资阳模拟)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 ”下列主张与他的观点最一致的是( )A. “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B.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C. “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何可得开哉?”3D. “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解析:选 A。中国近代具有思想启蒙、文化改造意义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摒弃传统改变中国的现状, “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是胡适的思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 A 项符合题意;“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是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的思想;“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何可得开哉?”是梁启超的思想;“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主张,故排除 B、C、D 三项。9.(2016·吉林五校联考)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 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解析:选 D。材料说的是政治体制分权,故 A 项错误;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说法明显错误,故 B 项错误;三权分立体现的是中央政府机构中的分权,故 C 项错误;材料认为各省应该有内政的完全自由,但是涉及国家范围内的事务需要有中央政府管理,这是学习美国的分权制衡思想,故 D 项正确。10.下图《宽容》展示了北大各具特色的风流人物。其中辜鸿铭主张忠于中国之政教;刘师培主张君政复古;陈独秀主张民主科学等。由此可知,该画体现的实质是( )A.文化的全面革新 B.教育的重要意义C.大学的教育地位 D.开放的办学思想解析:选 D。图片的名称“宽容” ,以及其中代表人物的不同主张,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故选 D。11.(2016·江苏宿迁调研)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 ……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 ”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文学革命 B.弘扬传统文化C.提倡自由平等 D.否定西方文化解析:选 B。材料中从“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 ,到“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表明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B 项正确;A、C、D 项在材料中未有信息体现,故排除。12.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 “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4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解析:选 C。从材料信息看,这场运动主要是在文化领域,且具有爱国、反帝、否定中国旧文化的特点 ,在提供的选项中只有 C 符合这些特点,新文化运动具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弊端。A 项在学习西方制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宣传的工具;B 项并未在思想领域进行彻底的反封建斗争;D 项是在新文化运动后,并非仅仅 在文化领域。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 年)材料二 1914 年 7 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 , “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宣言》材料三 1923 年 1 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全集》(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为什么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认识。第(1)问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指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民权主义即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为平均地权,之所以说“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也就是说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2)问孙中山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说明当时民权主义还没有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华民国宪法被破坏殆尽,中华民国有名无实,由此可归纳出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第(3)问国民大革命之前,孙中山对旧民族主义进行了发展,开始明确提出反帝,坚持国家的独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并促成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答案:(1)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2)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有名无实。(3)认识:争 取民族自决,实现国家独立。影响:有助于三民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促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4.(2016·江苏徐州模拟)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早年俱以反孔非儒而蜚声中国思想界。近年来,有关陈、胡的思想史专著不断面世,一切已经尘封的历史将被重新解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儒学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家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5——《独秀文存》第 89—90 页材料二 记者非 谓孔教一无可取,唯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陈独秀书信集》第 103 页材料三 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中,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家”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册第 265—266 页材料四 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 “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相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绝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基本立场及原因。(2)根据 材料三,指出胡适对儒学的基本态 度及与陈独秀的区别。(3)根据材料四,指出晚年的陈独秀和胡适对儒学的认识有何变化?(4)陈独秀和胡适思想轨迹的演变对我们有何启示?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 运动的内容和对其的认识。第 (1)问材料“儒学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家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 人只得任取其一”即可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基本立场及原因。第(2)问材料三“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都是相当尊崇的……”即可说明胡适对儒学的基本态度及与陈独秀的区别。第(3)问根据材料四“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绝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可以概括出晚年的陈独秀和胡适对儒学的认识的变化。第(4)问启示要结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辩证地回答。答案:(1)基本立场:反孔非儒,但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原因: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与帝制复辟的工具,与西方民主、自 由、平等学说背道而驰。(2)态度:胡适对儒教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但对孔子和早期儒家是相当尊崇的。区别:陈独秀反孔激烈,胡适态度相对温和。(3)陈独秀早年认为儒学与西学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两者只能任取其一,而晚年则主张以儒学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胡适早年主张全盘西化,晚年则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理性,不再主张全盘西化。(4)要批判地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1专题六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 9 讲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1.(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提出“振兴中华”口号B.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C.台湾人民“鸣锣罢市” ,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D.洋务派提出“自强” “求富”口号解析:选 C。依据所学知识,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在 1895 年;兴中会是 1894 年成立的。故 A 项不符合史实。B、D 项均提出于甲午战争前,故排除,C 项反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正确。2.(2016·广东惠州模拟)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 1895 年算起,至 1915 年袁世凯“帝制自为” ,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解析:选 B。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破产问题,A 项错误;“一场甲午战争改 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自 1895 年算起……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说明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B 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 度超过西方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 律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D 项错误。3.(2016·成都模拟)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 《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相吻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相吻合。故选 D 项。4.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 ‘价值’与‘理性’ 、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 ”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2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解析:选 D。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 ‘价值’与‘理性’ 、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等关键信息表明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多样。所以答案选 D。5.(2016·江苏宿迁三校调研)“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解析:选 D。1901 年,清政府与英、法、美、日等 11 国签订《辛丑条约》 ,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这“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答案选 D。6.1912 年 2 月 11 日, 《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解析:选 D。本 题考查解读漫画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首先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观察漫画,“1912 年 2 月 11 日”说明了时间, “紫禁城传出了 ‘逊位’的声音”暗示 内容等,联想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的有关史实,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急切盼望结束君主专制的心情,D 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可以排除 A、B 两项;C 项从图文中体现不出来且本身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项。7.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 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解析:选 A。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实行的并不是联邦制,故 B 项与史实不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当时中国在西化程度上不及日本,C 项不符合史实。袁世凯曾经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他实行专制独裁统治,D 项错误。用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确答案。8.(2016·银川模拟)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 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3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 C。材料中“政治制度……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既点明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也表明这种学习缺乏与中国历史传统的融合,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符合这种认识的只有 C 项。9.1911 年 12 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 ”这说明孙中山( )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 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解析:选 C。材料旨在强调利用袁世凯的力量推翻君主专制统治,而非追求和平建国之路,A 项错误;“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表明孙中山没有被袁世凯表象迷惑,B 项错误;“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说明孙中山革命策略有合理性,C 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D 项错误。10.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 。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A.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B.武昌起义导致了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C.列强以武力威胁向革命政权施加了压力D.清政府和平交权实现了对袁世凯的妥协解析:选 D。 “光荣革命”是指英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A 项武装起义与“不流血”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也是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故 B 项错误;C 项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能够证明材料观点,故 C 项错误;从“和平交权”可知与“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变性质相符,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2016·广东湛江高三调研)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韩国国定教科书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些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认识甲午战争。第(1)问应该抓住中日甲午战争对朝鲜的影响来4分析,可得出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和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的信息归纳;对世界的影响从材料二中“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等信息得出;第二小问可从甲午战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变化来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认可的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甲午战争的结果、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二中“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的信息,可以看出其教科书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进入中国” ,同时丝毫看不到对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批判和反省。答案:(1)主要原因: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2)对东亚影响: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对世界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冲击: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 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 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中国人在精神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 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3)认可事实:日本战胜东亚大国中国,让世界大吃一惊;以此为转机, “列强诸国”以租借地形式开始瓜分中国。不能接受事实: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进入中国” ,同时丝毫看不到对日本侵占中国领土(辽东半岛和台湾)的批判和反省。12.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摘自 1911 年 11 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材料三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 19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 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嬴政创立的政治制度,并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效法美国”主张的?(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以秦朝确立皇帝制度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运用能力。解答本问应依据“朕为始皇帝”等信息判定政治制度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点则应结合所学知识述说皇帝的传承、地位和权力方面的特点。第(2)问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切入点,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问关键是理解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再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回答。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政治结构的三权分立原则,孙中山等革命派以美为师,实行共和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5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这是两者的共性。第(3)问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归纳能力。关键信息:专心于儒家经典、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 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依据关键信息,围绕思想和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为开放型试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史论一致即可。如果选择同意这一观点,那么,应从辛亥革命失败之处归纳;如果选择不同意这一观点,则应围绕辛亥革命的意义来分析。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主要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体现: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3)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观点:同意。 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