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课件+习题)(打包12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课件习题打包12套.zip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课件习题打包12套.zip
2016062702129.ppt
2016062702130.ppt
2016062702131.ppt
2016062702132.ppt
2016062702133.ppt
2016062702134.ppt
2016062702135.ppt
201606270248.doc
201606270249.doc
201606270250.doc
201606270251.doc
201606270252.doc
  • 全部
    • 2016062702129.ppt--点击预览
    • 2016062702130.ppt
    • 2016062702131.ppt
    • 2016062702132.ppt
    • 2016062702133.ppt
    • 2016062702134.ppt
    • 2016062702135.ppt
    • 201606270248.doc--点击预览
    • 201606270249.doc--点击预览
    • 201606270250.doc--点击预览
    • 201606270251.doc--点击预览
    • 20160627025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 (2015·广东潮州二模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 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 种文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CA线索二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重大举措: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化繁为简 —— 数字化记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核心 —— 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种制度 —— 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双重影响 —— 封建社会初期的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的消极影响。三大发展趋势 —— 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实力遭到削弱;皇权加强,相权遭到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封建政府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四个阶段 —— 萌芽 (战国 )、确立 (秦朝 )、完善 (汉至元 )、强化 (明清 )。AB1.察举制(1)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2)影响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线索三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B1【优化方案】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三步 通史模块集训(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1.(2015·浙江四县市高三 5 月联考)在中国古代社会, “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接点是(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选 B。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禅让是在位执政者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并没有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 A 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体现了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 B 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血缘关系,所以不是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 C 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而不是血缘,因此也没有将“国”和“家”联接在一起,故 D 项错误。2.(2015·湖北宜昌高三 5 月模拟)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解析:选 B。材料未反映青铜铸造业衰落,故 A 项错误;西周早中期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有贵族化的倾向,战国中晚期,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说明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折射出贵族政治经济实力的下降,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青铜器的需求减少,故 C 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乐制度不可能在战国时期废除,故 D 项错误。3.(2015·南京师大附中高三 5 月模拟)《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B.城市居民全员参 与休闲娱乐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解析:选 A。题干中“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的描述体现出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 A 项正确;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的说法有所夸大,不符合历史事实,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故 D 项错误。4.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 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2解析:选 C。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作用。材料的含义主要是:因为有了子贡,使鲁国得到保存,使齐国产生了混乱,使吴国被攻破,使晋国变得强大而且使越国成为霸主。这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政局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故 C 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应选 C 项。5.(2015·山东潍坊高三 5 月模拟)《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解析:选 C。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 A 项错误;秦始皇实行 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 B 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 C 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 D 项错误。6.(2016·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 19 所名校调研)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内朝” “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选 B。汉武帝时期提拔亲信近臣,设置内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负责执行,与此前的“功臣丞相”和此后的“学术丞相”不同,是前后两种丞相的转折点。汉武帝时期刺史职能是监察地方而不是监督丞相;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内朝达到限制丞相的目的;昭宣后的丞相群体是“学术丞相” ,出现在汉武帝之后。7.(2015·山东临沂高三模拟)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 《诗经》 《尚书》《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周官》 《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贵族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解析:选 D。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 A 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 B 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 C 项错误;太学的设立体 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 D 项正确。8.(2015·陕西高三教学质检)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 同替换为社会不公解析:选 C。宗法制度退出了政坛,但是宗法思想并没有退出政坛,故 A 项错误;“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表明选官制度不受门第影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为门第等级,士族世袭政治特权,该变化表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故 C 项正确;“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材料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39.(2015·浙江金华十校 高三调研 )某同学这样讲述“洛阳纸贵”的典故:“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 ,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这段讲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A.造纸术没有被发明B.都城在长安而非洛阳C.尚未发明雕版印刷术D.没有赋这一文学形式解析:选 C。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东汉时蔡伦将技术改进,故 A 项错误;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故 B 项错误;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故 C 项正确;赋是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西汉时发展起来,西晋时期仍是主要的文学体裁,故 D 项错误。10.(2015·山东临沂高三模拟)《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 牒。 ”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解析:选 D。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 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 ,可知为主张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品德方面的考察,故 D 项正确。11.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下列有关唐代文化现象表述正确的有( )①出现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②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赵体”③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④民间出现“曲子词”A.①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 C。唐朝晚期(公元 868 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故①正确;“赵体”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 创立,故②错误;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故③正确;唐代时期, “曲子词”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12.(2015·北京东城区高三练习)下列选项描述了下表中史实的共同特征,其中最恰当的是( )● 派 文 臣 出 任 州 郡 长 官● 交 子 的 出 现● 理 学 的 创 立A.新旧交织 B.汇聚交融C.适时应变 D.从乱到治4解析:选 C。题干表中的“交子”属于全新的事物,不能体现新旧交织的特征,故 A项错误;题干中“交子的出现”不能体现汇聚交融的特征,故 B 项错误;题干中“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交子的出现”是适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理学的创立”是适应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需要,三者都能体现适时应变的特征,故 C项正确;“交子的出现”不能体现从乱到治的特征,故 D 项错误。13.(2015·山东济宁高三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 “________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文中的“________”涉及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C.行省制 D.军机处解析:选 C。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分封制下分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不能说是行动的中央政府,故 A 项错误;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不是“宰相府的派出所” ,故 B 项错误;行省制下各行省长官相当于是由中央机构中书省派出的官员来管理地方,故 C 项正确;军机处属于清代的中央机构,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故 D项错误。14.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A. “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B. “以天下之广,皆 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C.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D.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解析:选 C。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废除丞相制度。材料指出秦朝设立丞相,短命而亡;汉朝至宋朝期间的丞相也多为奸佞小人。可见,材料认为宰相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故 C 项与材料主张一致。15.(2015·四川眉山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高中版)”部分目录。征集到部分修改意见,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第六章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第三节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①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烙印 ,应该删除部分子目②资本主义萌芽是史学争议话题,根本不存在,应慎选③增加社会生活和习俗,以利于全面了解明清社会风貌④增加同时代外部世界演变的史实,形成历史的整体和全局认识A.①②④ B.③④C.①②③ D.②④解析:选 B。明末农民战争是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明亡清兴的具体现象的说明,在整个目录中所占比例不大,没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烙印,故①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和结果,史学界存在争议是正确的,但“根本不存在”说法有违史实,故②错误;目录中经济史仅存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而5未涉及社会生活史,根据多元史观的理念,应适当加入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史,以便全面了解明清社会风貌,故③正确;多元史观要求我们学会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即历史的中西结合,用世界眼光看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适当增加明清时代外部世界演变 的史实,有助于更好认识明清史,同时有助于形成历史的全局和整体认识,故④正确,B 项符合题意。16.(2015·江苏淮安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 。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解析:选 B。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才上升为官方哲学,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度下,中央通过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国家实行国有专营制度,把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2015·河南濮阳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古代经 济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命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 ”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 )A.成为饮食文化中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解析:选 C。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大批商人来扬州进行食盐贸易,故 A 项错误;明中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 B 项错误;从材料“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命靠着食盐贸易发家”说明扬州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故 C 项正确;私商成为商人主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18.(2015·广东揭阳高中一模)古代有一个学者,他认为“学百姓”也就是“学孔子” ,学得“一般吃饭” “一般睡觉”的百姓日用之“常情” ,即是“学得一个真百姓” , “才是一个真学者” 。这个学者的思想可能受到哪一学派的影响( )A.老庄道学 B.魏晋玄学C.程朱理学 D.阳明心学解析:选 D。王阳明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强调良知良能在起点上,圣人与愚夫愚妇是一样的,双方具有“平等性” ,题中“学百姓”也就是“学孔子”也体现了圣贤与百姓是一致的,因而题干体现的思想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选择 D 项符合题意。619.李贽在给孩子们上课时出了一个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着媳妇手,孩子打破老子头。 ”孩子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难住了。李贽给出的谜底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说明李贽( )A.激烈批判“存天理,灭人欲”B.以“异端”自居,挑战正统思想C.重视生活,提倡“工商皆本”D.以生活实例启发教育孩子解析:选 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主张。本题材料新颖,突出能力考查。材料没有体现出李贽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排除 A 项。他提出“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观点是对正统思想的大胆挑战,故 B 项符合题意。 “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排除 C 项。李贽所说的不是生活实例,排除 D 项。20.(2016·安徽蚌埠高三质检)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 ,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 “以符体制” 。乾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解析:选 C。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朝贡体制。材料中对英国使臣称呼变化,说明当时中国外交思维落后,故 A 项错误;当时中国主权和领土很完整,故B 项错误;材料中乾隆皇帝下旨把使臣称为“贡使” ,体现了清政府“天朝大国”的传统“朝贡”体系的观念,故 C 项正确;材料“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 ,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 ‘以符体制’ ”说明乾隆皇帝对外面世界缺乏深刻了解,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1 题 13 分,第 22 题 25 分,第 23 题 12 分,共50 分)21.(2015·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 功能是毋容置疑的。——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材料四 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7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3 分)(2)据材料一、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2 分)(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4 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4 分)解析:(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进行归纳;第二小问职能,据“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回答。(2)唐朝监察制度的突破,据材料二“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 “以皇帝为监察对象” “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概括回答。(3)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据材料三“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 “形成地方三重监察” “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回答即可。(4)第一小问特点,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严密,但始终是为皇权服务;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这决定了监察制度作用有限。答案:(1)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2)突破:设置谏官;劝谏皇帝。(3)表现:废谏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地方形成三重监察;形成完整的法规。(4)特点:监察权力与皇权相连(维护专制);逐步严密。原因:为君主专制服务,属于人治。22.(2015·湖北七市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 300 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 1.5 倍。——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 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 ” “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 ” 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8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16 分)(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9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农民地位的变化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土地政策变化、商业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等角度说明;第三小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信息从政府收入、土地所有权、农民利益等角度归纳;第四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三信息从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信息从国家与农民、经济种类及经济结构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从经济发展与农民利益等角度分析。答案:(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主要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不抑兼并等。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主要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2)趋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市场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23.(2015·山东淄博模拟)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478 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材料二 据《汉书》 《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二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公元 29 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公元 59 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材料三 据新华网报道,2005 年是孔子 2 556 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5 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 月 28 日 8 时 10 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世界各地的 30 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 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 3 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3分)领域 信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9(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 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5 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 (4 分)解析:(1)政治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鲁哀公下令”说明诸侯强大,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兴起;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来分析;文化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书册等保存起来” “并且按岁时祭祀”来答。(2)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二中的四次祭孔可以得出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汉代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的举措来答。(3)第一小问继承,结合材料三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第二小问创新,结合材料三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 “世界各地的 30 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 以特别节目的形式……向全球直播”作答。第三小问益处,可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分析。答案:(1)每个领域任答一点。领域 信息政治现象 诸侯强大(祭孔);以孔子为代表的士阶层崛起 经济现象 衣、冠、车、琴的生产;建造房屋文化现象 儒学产生;祭祀文化流行;制作使用书册(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 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实践。(3)继承: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创新: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共同主办;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等共同参与;CCTV 向全球直播活动实况。益处:有利于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开展全球性研究与普及。(言之有理即可)1【优化方案】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第三步 专项训练1.(2015·广东汕头二模)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修辞差异( )A.由地理环境决定B.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C.由经济形态决定D.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解析:选 B。地理环境会对思想发展有影响,但不会导致“中国的纵横家……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现象出现,故 A 项错误;从“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 ,可知是中国实行等级制度,君主掌握政权,“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 ,可知体现的是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民众参与政权,故 B 项正确;经济形态对思想文化有影响,但材料内容“由经济形态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古希腊不存在文明程度的高低优劣,故 D 项错误。2.(2015·四川宜宾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在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在一些重要的古典文化中心,如希腊、中国,人类的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下列主张能证明此观点的有( )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人 是万物的尺度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④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选 C。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故①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②正确;“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英国莎士比亚的名言,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 时期的杰出代表,主张人文主义,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出自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上认识了自我,其对理性的尊崇和 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成为启蒙运动的源头,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3.(2015·浙江丽水模拟)在中西方灿烂文化的源头,都有思想家提出我们今人所谓的相对主义思想。下列思想家中具有“相对主义思想”的是( )①墨子 ②庄子 ③普罗泰格拉 ④塞内卡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 析:选 B。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提倡节俭和“尚贤” ,没有相对主义的思想,故①错误;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故②正确;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具有相对主义的思想,故③正确;塞内卡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宣传同情、仁爱,没有相对主义思想,故④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4.(201 5·浙江宁波模拟)“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 1609 年来到地球。如果他在当2时的北京和伦敦之间瞬间移动,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中国商人叫卖粉彩瓷,英国农民收获马铃薯B.中国女人穿着旗袍,英国男人正去工厂做工C.中国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英国绅士争睹莎翁戏剧D.中国小孩放着鞭炮,英国市民乘坐火车机车解析:选 C。粉彩瓷在清康熙晚期出现,1609 年是明朝时期,故 A 项错误;工厂制度形成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时期,故 B 项错误;科举考试从隋朝 一直延续到1905 年,莎士比亚(1564-1616 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故 C 项正确;火车机车出现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时期,故 D 项错误。5.(2015·江苏淮安模拟)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 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特点,而烟草的传播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 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历史资料选辑》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角度,指出材料二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3)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商业革命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欧洲的主要影响。(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影响不同于欧洲的社会原因。解析:(1)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技术的稳步发展” “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 “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概括即可。(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宋代在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3)第一小问含义,依据材料三中“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 “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以及美洲、非洲与欧洲粮食经济作物的交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角度思 考。(4)依据教材内容概括,宋代政治上的专制制度、经济上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文化上僵化的理学思想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使得宋代商 业革命影响有限。答案:(1)原因:生产率的提高(或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农业发展);人口 数量的增加。3(2)科技: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文学: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艺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思想:出现了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3)含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或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增强);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原因:政治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理学思想后来日益走向僵化。1第 1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5·山东潍坊高三模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王位或皇位传承的主要方式。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需求B.宗法观念的延续C.儒家道德的影响D.社会习俗的约束解析:选 B。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与小农经济无关,故 A 项错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王位或皇位的传承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 B 项正确;儒家思想出现之前题干中的现象就已存在,故 C 项错误;王位或皇位的传承与社会习俗无关,故 D 项错误。2.(2015·广东肇庆高中毕业班三模)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材料中的“变”最早出现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唐朝解析:选 B。 材料“封建诸侯 ,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点;“其势不得不变”说明要变革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B 项符合题意。3.(2015·武汉调研)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者不出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贱耳,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 ”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解析:选 B。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商周时期都城在天子统治的中央,辗转运送各种赋税,最远也不过五百里,秦统一六国之后,运输成本增加“一钱之贱耳,十钱之费” 。作者比较的目的不是在于说明分封制下的赋税运输成本低,而是在说明当时中央集权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民众赋役负担的增加,更没有提及苛政,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 D 项 错误。 4.(2015·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考试)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解析:选 C。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说从战国到秦汉官员的来源发生了“变化” ,不是在说2官僚政治秩序的“稳定”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耕农阶层的分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讲到了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官员来源的变化,从“州部” “卒伍”到“布衣” ,说明了官员的来源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稳定,故 D 项错误。5.(2015·辽宁锦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后汉书》载:“建武年间, (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选 B。曲辕犁出现在唐朝,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提高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B 项正确;导致生活贫困的原因是当地“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 ,故 C 项错误;导致生活贫困的原因与农民意识的落后无关,故 D 项错误。6.(2015·济南高三 3 月模拟)如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 B.①②③C.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 B。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 “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B 项符合题意。7.(2015·山东济宁高三 5 月高考模拟)汉武帝时, “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 ”这一经济措施( )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3解析:选 A。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 A 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最早开创于西周时期,故 B 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之间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 D 项错误。8.(2016·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 D. “学在民间”解析:选 A。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兼并,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 B 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 C 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 D 项错误。9.(2015·山东淄博高三 5 月阶段性诊断考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 B.墨家C.法家 D.道家解析:选 A。材料意 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仁政主张,A 项符合题意。10.(2015·山东临沂高三 5 月模拟)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 ,“多狂悖无忌讳之语” ,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 ,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 “朕以无德” “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解析:选 B。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 “朕以无德” “是皆朕之不明”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故 B 项 正确;士人官僚的 “规谏”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故 C 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11.(2015·北京海淀区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政府开始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儒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4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解析:选 C。本题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三个历史特征表明这是战国时期:“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 “地区性”而不是全国性,说明当时是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废分封行县制,开始形成局部的中央集权国家;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禁止农民弃农经商;战国时期儒家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春秋末年出现的,故 A 项错误;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学术开始下移,故 B 项错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故 C 项正确;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故 D 项错误。12.(2015·浙江余姚三模)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 到 B 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文学和思想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实现统一大业A.② B.③C.②④ D.①④解析:选 A。根据 图示中 A 到 B 阶段是从七种文字演变为一种文字的表现,可知由 A到 B 阶段是指秦完成统一,造纸和印刷术都不是出现在秦朝,故①错误;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②正确;秦朝时期思想受到严重的禁锢,故③错误;秦完成统一推动了文字的统一,而不是文字统一推动国家统一,故④错误,选择 A 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 分)13.(2015·河南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阶段性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 ,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 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5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8 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12 分)解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一个制度的作用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皇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等社会权力架构思想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有人把“东亚经济模式”称之为东方“儒家资本主义” 。美国 1999 年出版的《孔子住在隔壁:东方在教导我们西方应如何生活》一书指出:“东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成为繁荣的工业社区,社会奇迹也伴随着经济奇迹而产生,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通常坚守着儒家的教导。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 2004 年 11 月 21 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 2013年 9 月,全球已建立 435 所孔子学院和 644 个孔子课堂,分布在 117 个国家(地区)。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其兵半用;利出十空者,民不守。重刑明民,大制使人,则上利。行刑,重其轻者,轻者 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罪重而刑轻,刑轻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韩非子 》(1)材料一中两幅图中孔子的造型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4 分)(2)从 55 岁到 68 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却“四处碰壁” ,为什么?材料二实际上说明了什么?(8 分)(3)韩非子为君主专制设置了系统性的度量标准,即所谓法度。据材料三归纳这些法度体现的原则。结合韩非子所处时代谈谈你对其“法不阿贵”观点的认识。(8 分)(4)据孔子和韩非子的学说在各自时代所起的作用,谈谈从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 分)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先秦时期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第(1)问,结合图片和图片主题进行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实际上是归纳孔子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了儒家思想的现实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三提炼概括;第二小问,注6意要辩证分析问题。第(4)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上升到一般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方面来归纳。答案:(1)图一中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谦恭 礼让;孔子所行的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与“和”的精神。图二再现了孔子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2)碰壁的原因:孔子生活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富国强兵、称雄天下是各国统治者的愿望,而孔子的“仁” “为政以德”的主张不能适应诸侯称霸的需要,故当时儒学备受冷遇。说明:经济增长与其背后的文化存在着必然联系,儒家传统是东亚地区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孔子思想的认同感日渐加深。(3)原则:平等、稳定、重刑。认识:韩非子关于“法不阿贵”的主张,显然是对“刑不上大夫”的大胆挑战,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其所处的时代,这种平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主义基础上的相对平等。(4)孔子的学说未受统治者重视,而韩非子的学说受到秦王嬴政的推崇,这反映出一种思想或理论能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是否适应时代需求,能否正确反映时代的发展主题和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