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课件+试题)(打包9套)北师大版必修3.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2017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课件试题打包9套北师大版必修3.zip优化方案2017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课件试题打包9套北师大版必修3.zip
201608083124.doc
201608083125.doc
201608083126.doc
201608083127.doc
201608083128.doc
20160808355.ppt
20160808356.ppt
20160808357.ppt
20160808358.ppt
  • 全部
    • 201608083124.doc--点击预览
    • 201608083125.doc--点击预览
    • 201608083126.doc--点击预览
    • 201608083127.doc--点击预览
    • 201608083128.doc--点击预览
    • 20160808355.ppt
    • 20160808356.ppt
    • 20160808357.ppt
    • 20160808358.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适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B.样方法中位于样方的边缘或顶角的个体均要计数C.标志重捕法可以在上次捕获、标志并释放后随即进行重捕D.标志物的脱落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解析:选 D。样方法常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弱的蚜虫和跳蝻等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计数时只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数量;标志重捕法中,动物在上次捕获、标志并释放后需要 过一段时间,等其重新混合均匀后再进行重捕,这样才能使标志和未标志的个体被捕获的概率相等,根据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志个体数 M=再次捕获个体数 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 m,标志物的脱落(即 m 值偏小)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B.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率解析:选 C。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种群密度会因种群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如我国某地的野驴,每 100 km2还不足两头,而在相同的面积内,仓鼠的数量则有几十万只。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时种群密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降低。3.(2016·四川南充高二期末)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解析:选 C。由图中看出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下降。4.如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②在 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 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 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①② B.①④C.①③ D.③④2解析:选 C。 “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为 K/2 时斜率最大,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在捕捞鱼群时,种群数量等于 K/2 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获得量大且不影响资源再生。5.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 c 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 f 点,ac 段可看成是指数增长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 g 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 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 c 点D.根据指数增长数学模型 Nt= N0λ t,可知种群呈指数增长时其增长速率不能用图乙表示解析:选 A。图甲中 c 点种群增长最快,对应图乙中的 f 点,ac 段有环境阻力,故不能看作指数增长;图乙中 g 点种群增长速率 为零,种群数量将不 再增加;c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鱼类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 c 点可以保证持续高产;指数增长数学模型中 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设定时间段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故种群增长速率是不断变大的,与图乙中的曲线不符。6.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 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 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 b 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 b~c 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 c~d 段相似解析:选 A。环境发生变化,则种群数量有多种可能,可能先减少后增加,也可能是大幅增加再减少,但数量的变化曲线仍符合逻辑斯蒂增长;b 点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出生率增加,死亡率也会增加;天敌的大量捕食使该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年龄结构影响的是未来的种群数量,结构发生变化,未来种群数量可能大幅增加,种群密度增大,其 生存斗争也会增大,也可能大幅减少,种群密度减小,其生存斗争也会减弱,其变化过程符合c~d 段。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3解析:选 D。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的分布。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植物群落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有关。8.下列关于群落中物种生态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独特的生态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物种生态位的重叠是导致种间竞争的根本原因D.因生态位相似而引发的竞争的唯一结果是一种物种灭绝解析:选 D。生态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生态位,利用不同的资源,既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可以缓解物种间的竞争,使多个物种可以并存。生态位相似既可能导致某个物种灭绝,也有可能引起生态位分化,出现多个物种共存的结果。9.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级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解析:选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 项正确;群落演替朝着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B 项错误;初级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C 项正确;森林阶段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更明显,增强了对太阳光的利用能力,D 项正确。 10.(2016·泉州高二检测)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解析:选 A。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反映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而林下不同生物种类的差别则是反映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群落的这种结构特征体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11.(2016·甘肃天水秦安一中高二期末)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 1916 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 100 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注:纵坐标为单一物种总干重所占百分比,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A.1916~2016 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B.1941 年比 1916 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2016 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从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选 D。1916~2016 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降低,但有些种群密度没有下降,A 错误;1941 年比 1916 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 错误;2016 年时,农场中4的生物群落物种数减少,分层现象日趋不明显,C 错误;化肥使用后使种群数量和单一物种的总干重变化,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 正确。1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人类活动不一定能使演替按照人们预期的方向进行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解析:选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物种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越趋于稳定;群落演替是群落朝着一定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它是群落内部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13.有几只老鼠由于寻觅食物而到达了另一新的生活空间,并定居下来。开始时鼠群的增长十分缓慢,后来逐渐加快,到一定密度又突然减缓,直至完全停止,呈现如图所示的“S”型增长曲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 A→B 看,鼠群数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开始一段时间内种群的基数________,幼鼠不能________,产生后代个体数________。(2)从图中 C 开始,鼠群迅速增长,其原因是基数开始________,种群内________个体占多数,而________个体少,种群进入迅速________期。(3)从图中 D 开始,鼠群的增长受到明显限制,其原因是栖息地的____________有限,从而导致________加剧。(4)E 点时鼠群的增长完全停止,保持在一个________的水平上,这个水平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5)当处于____________水平时,种群的增殖速度最快。(6)当居民发现鼠患时,在捕杀老鼠的同时,最好的办法是设法降低______________,断绝它们的食物来源,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解析:在一定区域内,种群的数量和密度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当某个种群的少数个体进入一个原先没有此种生物的适宜环境中,开始时由于种群内个体数少而增长缓慢,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增加量加大,到达一个中间点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伴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环境阻力也越来越大,因为生活资源和生活空间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增长速率减缓,直至完全停止。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基本恒定的水平上,这个基本恒定的水平就叫环境容纳量。如果用曲线来表示这 种增长趋势,它呈现“S”型,生态学上叫逻辑斯蒂增长。实际生活中,如要控制有害生物,最好的办法是设法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少食物、栖息地等生活资源,那么种群的数量必然会减少。答案:(1)小 生殖 少(2)增大 中幼年 老年 增长(3)生活资源和生活空间 种内斗争(4)基本恒定 环境容纳量(5)环境容纳量的一半5(6)种群的环境容纳量14.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陡坡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 方法是________。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 是________。(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上升。在陡坡上,物种②密度最终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能耐受弱光。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最终的优势种是乔木,因此乔木在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2)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可增加对大气中碳元素(CO 2)的固定。答案:(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 2)15.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现有一已演替至灌木阶段的农田,在外界条件基本不变,且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将来有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上的演替进程比初级演替更快,主要原因是土壤条件优越,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2)如果图中曲线 B、C 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种类数或个体数的 变化,则曲线 B 表示____________,曲线 A 表示该群落所含________的变化。(3)该农田在演替至森林阶段的进程中,________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优势种发生变化;如果该农田在灌木阶段遭遇一场火灾,烧掉了灌木下的草本植物,但对灌木影响不大,则演替进程________(加快/基本不变);但是________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析:(1)初级演替是在原来没有植被或者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而题中的弃耕农田中具有种子或其他繁殖体。(2)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越来越丰富,曲线 C 表示植物种类数的变化,曲线 B 表示植物个体数的变化。随着物种的丰富化,植物光合作用6固定的能量增多,形成的有机物增多,A 曲线可表示有机物量或生物 量的变化。(3)草本植物阶段物种数少,外来物种入侵对其影响大;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1)种子 繁殖体 (2)植物个体数的变化 有机物量(或生物量) (3)草本植物 基本不变 人类活动1群落的演替[随堂检测]1.群落初级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①裸岩阶段 ②苔藓阶段 ③森林阶段 ④灌木阶段 ⑤草本植物阶段 ⑥地衣阶段A.①②③ B.①⑤④③C.①②④⑤③ D.①⑥②⑤④③解析:选 D。正确顺序是①裸岩阶段,⑥地衣阶段,②苔藓阶段,⑤ 草本植物阶段,④灌木阶段,③森林阶段。2.下列有关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级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级演替B.初级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级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级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级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级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级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选 C。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均是初级演替,故 A 错误;无论是初级演替还是次级演替,群落内都会有竞争现象,故 B 错误;无论是初级演替还是次级演替,只要条件具备,都能演替形成森林,故 D 错误。3.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选 A。甲地植被消失,地下部分保留,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级演替;乙地生物全部消失,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级演替,A 错误;甲地因气 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可重现森林,B 正确;初级演替最先定居的是地衣,然后是苔藓,C 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 正确。4.(2016·中山高二检测)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级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各种群的 K 值提高解析:选 C。将天然林砍伐后种植单一的巨 尾桉,属于人为影响的次级演替,该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下降;单一的巨尾桉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单一,若混种其他林木可以改善该地区的环境。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群落中优势种不同于前一群落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2C.初级演替既可以起源于陆地也可起源于海洋D.围湖造田说明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选 B。群落不同,群落中的优势种也不相同;群落演 替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初级演替在水体环境和陆地环境中都可能发生;围湖造田是人类的活动使水生群落变为陆地群落,说明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6.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1)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2)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3)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A.地衣和苔藓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D.森林阶段解析: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群落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随土壤有机物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类开始增多。答案:(1)有机酸 土壤 (2)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3)A B[课时作业]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级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选 C。理解群落演替的本质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级演替,A 错误。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 错误。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 错误。2.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级演替(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B.草原的放牧演替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3解析:选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是从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演替而成的,这一阶段湖底有机物的积累,主要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天长日久,湖底逐渐提高,湖底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属于初级演替。B、C 、D 三项原有的土壤条件并没有被破坏,属次级演替。3.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解析:选 B。两种演替有许多不同,如起点、经历的时间、演替的速度、影响因素等,但最主要区别应是起始条件不同。从原先没有过植被的环境出现植物是初级演替,原有群落失去了原有植被,被另外植物代替,是次级演替。4.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分别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恢复林植物种类数为 137 种,自然恢复林植物种类数为 226 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B.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多样性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级演替解析:选 D。A 正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B 正确,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 正确,人工恢复林植物种类数为 137 种,自然恢复林植物种类数为 226 种,故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植物多样性低;D 错误,由于退化林地有种子或繁殖体,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级演替。5.图 1 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 2 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 1 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级演替B.形成顶级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多样性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解析:选 C。图 1 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级演替,A 错误;形成顶4级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 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 错误。6.下列关于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演替是群落类型发生变化的现象B.群落的结构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破坏时,群落的演替方向可能发生改变C.其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解析:选 D。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 若无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7.(2016·扬州高二检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 )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B.只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物种总数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解析:选 B。大多数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存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总数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8.图 1 表示 4 个不同地区的 4 种森林群落,其中不同的树轮廓表示不同树种,每一树轮廓分别代表 10 个个体,根据图形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 1 的群落中,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的是西部群落B.若调查图 2 所示地区群落物种数,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是 S0 m2C.在样方设置与抽样过程中要遵循样方面积大小均等和随机取样等原则D.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推移,群落最终将演替成图 1 中的大片森林解析:选 D。四种群落中,西部群落的树种最多,故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西部群落,A正确;图 2 所示地区样方面积为 S0 m2时物种数不再增加,故调查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图 2 中的 S0 m2,B 正确;抽样过程中样方面积大小应均等,并要随机取样,C 正确;干旱荒漠地区由于缺乏水分,群落不一定能演替成大片森林,D 错误。9.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小型土壤动物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 率(%) 物种数 个体土壤有机5数 质(g/kg)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乙 不干预 8 9 28 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 :选 B。移栽植物后,生物的种类增加,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 项错误;移栽植物后,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 项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 项错误;群落演替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后就不会随时间延长而继续加剧,D 项错误。10.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 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解析:选 D。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级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级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级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级演替,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11.(2016·山西大学附中高二模拟)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一般为(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解析:选 A。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增多,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营养关系变得复杂,群落的稳定性提高。12.(2016·衡水高二检测)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6A.S 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R~S 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C.R 时和 T 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 时之前和 T 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解析:选 D。R~S 段群落可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种群遭到了破坏,但仍保留了一部分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演 替应属于次生演替; R 时和 T 时,生物种群类型数量相同,但具体种群类型不一定相同;群落演替普遍存在。13.请补充下列演替过程:(1)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在杂草的覆盖下,________条件会得到改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土壤表层________物质逐渐增多,________能力逐渐增强,这将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几年后,一些小________便会生长起来,并成为________。再经过一段时间,________开始出现。高大的________占据了更多的空间,________逐渐减少,________逐渐蔚然成林。(2)弃耕的农田肯定会演替为森林吗?为什么?答案:(1)土壤 有机 保水 灌木 灌木丛 乔木乔木 灌木 乔木(2)不一定。通常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可以成为森林,但如果在缺水等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很可能只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14.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 C,做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3)在 a 年的优势种是______,在 d 年的优势种是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______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______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解析: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也随之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有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量来说,其比值 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则山毛榉占优势;7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答案:(1)O~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15.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群落演替 灌草丛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层数 2 3 4 5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光能漏射率(%) 62.2 44.7 3.3 1.1续 表群落演替灌草丛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总初级生产量(t·hm-2 ·a-1)17.43 55.50 116.61 150.81净初级生产量(t·hm-2 ·a-1)1.50 14.52 23.88 26.00生产量总生产量/总呼吸量 1.09 1.35 1.26 1.21注:叶面积 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________增多有关。(3)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能量的速率,而净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固定并贮存能量的速率,统计数据表明在由针叶林到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有下降趋势,试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表中数据表明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由灌草丛开始的,因此,这种演替属于次级演替;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表 现出层数增多,群落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2)生态系统的截光率=1-漏射率,因此,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增大,这可能与群落中植物种类增多、分层增多有关。答案:(1)次级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2)增大 分层 (3)随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全部生物的总呼吸量不断增加,而绿色植物可利8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1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随堂检测]1.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及每个物种个体数目多少B.生态缸中的水生植物、小动物、土壤和水构成群落C.高山上不同海拔植被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种间关系、群落边界都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解析:选 D。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缸中的植物、动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构成群落;高山上不同海拔植被不同是由高山地形的起伏从而造成不同海拔温度不同,导致植被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研究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群落边界等,都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2.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 18 种,个体数平均值是 109 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 15 种,个体数平均值是 209 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小型动物类群物种多样性的大小是( )A.甲=乙 B.甲乙 D.无法确定解析:选 C。要明确优势种与物种多样性的区别,物种多样性应由生物种类决定。种类越多,物种多样性越大;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解析:选 D。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 项正确。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因受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等因素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C 项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树下光照的强弱,肯定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 项错误。4.下列关于生态位重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在同一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B.生态位重叠一定伴随着竞争C.当生态位部分重叠时,两个物种可以共存D.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两种生物形成了减少竞争甚至避免竞争的形态和行为适应解析:选 B。在自然界中,当同一群落的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然而生态位重叠也不一定伴随着竞争,这要看资源的多少;生态位部分重叠时,两个物种可以共存,且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两种生物形成了减少竞争甚至避免竞争的形态和行为适应。5.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 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2种群数 个体数样地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人工绿地 15 9 4 185 75 21林地 13 8 3 190 91 19农田 11 9 3 88 110 20注:第一层为距地表 0~5 cm;第二为距地表 5~10 cm;第三层为距地表 10~15 cm。A.目测估计各土层中土壤动物多样性时需预先确定多度等级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多样性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解析:选 D。目测估计各土层中土壤动物多样性时需预先确定多度等级是实验前的需要,不能从表中数据得出,所以 A 项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绿地、农田和林地相同土层土壤中的动物类群多样性差别不大,B 项错误;人工绿地、农田和林地不同土层的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 项错误;农田中人为活动频繁,第一层个体数少于第二层,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D 项正确。6.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 中层 下层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2)此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环境因素有关?________。(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____________。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植物和动物都表现出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栎林中植物的分层主要由光照决定。(3)由于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同时动物的这种分层现象可以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答案:(1)垂直结构 (2)光照 (3)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竞争[课时作业]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一片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解析:选 D。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生活的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A 选项仅包括了部分植物,B 选项仅包括部分植物和动物,C选项仅包括部分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均不符合群落概念,只有 D 选项包括了一片山上的全部生物,可称为生物群落。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3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辛普森指数越大,表 示生物群落的物种数越多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解析:选 B。所有的鱼是指多个物种,既不构成种群也不构成群落。3.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概率降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物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斗争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物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的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物种消失解析:选 D。自然界中物种间的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不会使一种生物消失。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解析:选 D。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强度不同引起的,上层光照强,有利于高大乔木生长,乔木之间光照减弱,适于灌木生长,林下光照弱,适于耐阴的草本植物 生长;而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不同的动物因食性的差别而分布于不同层次。如杜鹃吃高大乔木的种子,主要分布在林冠层,而以草籽为食的动物则在林下层活动,如画眉等。5.下列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垂直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 源的能力C.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D.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解析:选 D。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6.(2016·吉林扶余一中高二期末)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选 C。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称为垂直结构。树林里多数鸟类生活在树冠,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环颈雉生活在底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 C 项正确,A、B、D 项错误。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优势种不发生显著变化C.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解析:选 D。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A 错误;在群落发展变化4过程中会有优势种的变化,B 错误;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的,C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正确。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B.指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C.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D.生态位仅决定于生物生活的环境解析:选 C。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9.为提高产量,农业上常采用间作。高矮作物,深根浅根间作时,作物间( )A.生态位完全重 叠 B.生态位部分重叠C.生态位不重叠 D.都有可能解析:选 B。本题中的“高矮作物”说明两个物种的地上部分所利用的空间等资源存在重叠, “深根浅根”说明其地下部分利用的空间资源等有所不同,所以可判定,两者间生态位只有部分重叠。10.群落中出现分层现象,是由于( )A.生态位重叠 B.生态位分化C.种内斗争 D.种内互助解析: 选 B。分层现象是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空间高度上,这里体现的不是生物生态位的重叠,而是生态位的不同。物种生态位不同,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发生生态位分化的结果。11.微囊藻和颤藻是江苏某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蓝藻类,其中一种在 4 月中旬至 7 月初是优势种,另一种在 8 月至 10 月初是优势种,下面是科研人员在水温 20 ℃时对两种藻类生长的研究,分析错误的是( )时间/d密度/×106个·mL-1 ) 0 2 4 6 8 10 12纯培养微囊藻 0.2 1.0 3.1 7.8 12.3 15.0 15.1纯培养颤藻 0.2 0.8 2 4 9.2 11.2 10.9混合培养微囊藻 0.2 0.3 1.2 2.3 7.0 10.7 10.5混合培养颤藻 0.2 0.5 1.5 2 3.5 3.0 3.25A.在 4 月中旬至 7 月初微囊藻是优势种B.纯培养微囊藻时种群呈逻辑斯蒂增长C.混合培养中颤藻的竞争能力始终小于微囊藻D.检测两种藻 类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法解析:选 C。图中数据是在水温 20 ℃时测得的,该温度接近于 4 月中旬至 7 月初温度,无论单独培养还是混合培养,达到 K 值时微囊藻的数量要高于颤藻,因此 4 月中旬至 7 月初微囊藻是优势种;纯培养微囊藻时种群呈逻辑斯蒂增长;在混合培养中,0~4 d 颤藻的竞争能力强于微囊藻,在以后时间中,微囊藻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竞争能力强;根据表中数据,每毫升培养液中两种藻类的数目较多,两种藻都属于蓝藻,体积微小,因此采用抽样检测法检测。12.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 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6∶5 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甲强乙弱的趋势B.甲、乙两物种的生态位重叠C.甲、乙两种群的竞争实力相当D.甲或乙种群的现实生态位小于基础生态位解析:选 C。甲、乙混种在一起,由于它们都需阳光、水分、养料等,即它们的生态位重叠,所以两者存在竞争,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甲的竞争力高于乙;对于自然状态下的生物群落中物种占有现实生态位小于基础生态位。13.下图表示 3 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甲和图乙中 3 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分析图甲中 3 个物种与图乙中 3 个物种,回答下列问题:(1)图________中的物种,种内斗争更激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________中的物种,种间竞争更激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环境资源受到破坏,图________中的物种________更容易灭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解析:分析两图,可以发现,图甲中的物种,其生态位宽度较窄,种内个体对资源的选择性有限,所以种内斗争会非常激烈。图乙中的物种,生态位较宽,种内个体对资源的选择余地较大,所以种内斗争相对较缓和。图 甲中的三个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小,故种间竞争较缓和,而图乙中的三个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非常大,故种间竞争会相当激烈,其中物种 2 独占的资源最少,所以当环境资源受到限制时,其最容易灭绝。答案:(1)甲 图甲中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较窄,种内个体对资源的选择性有限(2)乙 图乙中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大(3)乙 2 物种 2 独占的资源最少14.如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方,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选取 3 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 n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株/m 2。(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多样性是决定群落的最重要因素。要探究某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要用样方法,求种群密度时应取平均值。(2)图甲的景观上方为乔木,下方为灌木、草地,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不同植物对光的需求度不同所致,所以能充分的利用光能,群落的结构主要有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上的差异。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恒定 ③(n 1+n 2+n 3)/(3S0)(2)光照 垂直 ①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715.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 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A 所示。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F 所示。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 1 少。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1)组 1 中,甲种动物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 20 mL,则第 40 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解析:由组 1、组 2 和组 3 的实验结果,可推测 C 曲线可代表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 B 曲线可代表甲和乙混合培养时甲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D、E 曲线代表组 3 情况下乙、丙两种水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情况。(1)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根据题意,容器中的生物没有迁入和迁出。由图可知,在 40 天时,容器中乙种群数量是 600 只,其种群密度为 600/20=30(只/mL)。(2)①两种鱼的生存场所不同,它们之间不存在竞争,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D 和 E 代表的类似。两种鱼都生存在水的底部,一种在河流中央底部,另一 种在临近河岸底部,体现的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②所描述的情景和组 2 情景相同,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B 和 F 代表的类似。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 只/mL (2)①D 和 E 水平 ②B 和 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