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父母应学会的十个“教育细节”细节之 1 餐桌教育每天晚上的进餐时间是贝贝一家最热闹的时候。开饭前,贝贝会争着帮爸爸、妈妈摆摆碗筷;吃完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贝贝讲述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和学到的东西。爸爸、妈妈会时不时地因为贝贝讲的趣事乐的哈哈大笑,爸爸也会不失时机的针对一些小事情与贝贝展开讨论,以达到教育儿子的目的。因此,贝贝觉得晚餐时段是他最快乐的时间,因为他不但可以和爸爸、妈妈畅所欲言,还能学到很多东西。正如故事里所说,餐桌教育可以达到很多目的:首先,让孩子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和责任心。
2、其次可以借机让孩子学习用餐礼仪,如:要等家人或是客人都坐下才可以动筷子;好吃的东西要先考虑到别人,而不能把好吃的菜都放在自己碗里;吃饭咀嚼东西以及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声响;挟菜时不能东挑西翻;自己先吃完了,要招呼其他吃饭的人慢慢吃等等。再次,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在饭桌上父母应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懂得与他人共同分享的道理,有好吃的大家一块吃,让孩子懂得心中要有他人,不能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能让孩子认为“妈妈吃鱼头,我吃鱼肉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家长还可以充分利用“进餐时间”在餐桌上与孩子进行沟通,寻找餐桌上令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发表自己“高见”和谈论“新
3、闻”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还有利于活跃进餐的心理气氛。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利的。当然,这里所倡导的“餐桌教育”并不是说平时不教育,到吃饭时再进行教育,更不是在吃饭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而是要充分利用全家人共同进餐的机会,适时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细节提示1创造一种愉悦的进餐气氛。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吃饭前播放一段轻音乐。2父母要注意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爱惜粮食和尊老爱幼、礼貌待客的优良品质。3让孩子按时按量进餐,教育子女不要偏食、挑食,更不能暴食。细节之
4、 2 “床头”教育98 江苏高考状元小华曾这样告诉记者:我是全校前五名里惟一一个没有戴眼镜的学生,我的好视力和好成绩全都归功于十多年来妈妈对我严厉的“床头”教育。原来,在小华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在她的床头贴了一张“三不准”:一不准躺床读书、写作业;二不准睡懒觉;三不准床铺凌乱就去上学。这“三不准”如同鲁迅当年课桌上的那个“早”字一样时刻激励、鞭策着小华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很多家长都抱怨一大早就把孩子从床上拎起来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尤其是当你在早上还有很多事情想做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周末,许多孩子都抱着要“补觉”的心理,日上三竿还在床上呼呼大睡。更有甚者,明明早就醒来了,但就是赖在床上不想起来。
5、一旦形成了贪睡、赖床的坏习惯,孩子就容易变得懒散,注意力不集中。这不但会影响孩子按时就餐和上学,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久而久之,“赖床”成了滋生孩子“懒惰”的温床。事例中小华的父母就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成功的典范,睡懒觉、躺床看书等看似一些孩子生活中的小细节,但正是这些小细节成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不利因素。对此,父母应尽早对孩子进行“床头教育”。比如:为孩子在床头摆放一个小闹钟每天叫醒他上学;严肃地告诉孩子赖床、懒惰的人必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曾经有一个不用坐班的母亲就在家中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因为起床晚了而误了两节课。孩子埋怨母亲为什么不叫醒他时,母亲平静地告诉他:闹钟已经响过两次
6、了,可你还赖床不起,所以你必须承担因懒惰而付出的代价,就是因为迟到而误了两节课带来的懊悔,从此,这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可以看的出,一次小小的惩罚对孩子是触动很大的。这位聪明的母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样,诸如孩子不愿叠被、整理床铺之类的坏毛病,家长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床头教育”对其进行细节教诲,培养孩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细节提示1、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例如从不躺床看书、从不睡懒觉等等。2、鼓励孩子早睡早起。3、可以将闹钟设定早一点,给孩子一段起床缓冲的时间。细节之 3 “书桌”教育小张是个热心的小伙子,可就是做事没条理。他的工作台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乱:画好的图和没画完的图摞在一起;电脑显示
7、器上放着他的公文包,公文包上还放着咖啡杯、眼镜、磁盘;桌面的其他地方则分布着笔筒、各种图纸和模型、食物、创可贴、毛巾、钥匙、相框、手机把桌面盖个严严实实!因此,不但别人从他的工作台上找不到要用的东西,有时候他自己都找不到!当有人问他为何不把办公桌整理整理时,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从小就不会收拾书桌,刚整理出头绪来,过一会儿就又乱七八糟了。”所谓“书桌教育”就是教育孩子从整理书桌开始,懂得将各种物品归类,使其井井有条,从而培养一种生活的有序性。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整洁、有条理。让孩子在简洁、整齐、舒适的家中愉快地生活。以孩子小小的书桌为例,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教科书应
8、该放在什么地方,完成的作业要放在哪里,各种学习用具用过后应该放回原处。自己的课外书、小画册等,不用的时候也应该放回原处。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做事总是做不好,我往往要重复做一遍,还不如我直接做了省事。”其实就算孩子的书桌乱得一塌糊涂,家长也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那样只会加速孩子的依赖性。家长可以先提示孩子或者为他做一两次示范,以后就要督促他亲手收拾自己的“方寸天地”。“万事开头难”,培养孩子“自觉收拾自己物品”的好习惯也是如此。“书桌教育”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当孩子有了整理书桌的意识,“让一切井井有条”也就不那么难了。同时,整理书桌也意味着孩子要先分析、归类,随后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整
9、理。所以,“自觉收拾自己的东西”对孩子们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细节提示1、给孩子制作一张“整洁考绩表”,为孩子书桌、抽屉的整洁程度打分。2、对孩子创造性的整理归类给予及时的奖励。3、书桌教育的同时,鼓励孩子一步步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细节之 4 “悦览”教育家住鞍山市铁东区的王女士从图书馆给上小学的儿子借了一本学习用书,没想到第二天孩子就把书还回去了,理由是这本书是妈妈借的,他不感兴趣。有关人士呼吁,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别把自己的意向强加给孩子,除了要让孩子“阅读”以外,更要注重让孩子“悦读“。“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爱书的种子”是很多家长都已经意识到并付
10、诸实施的一件事情,然而如何让孩子“悦读”(即快乐的读书),如何使读书效果达到最好,却让很多父母着实困惑。如果你为孩子选择的书不是孩子“悦览”的,那就远远达不到阅览教育的目的。作为父母,首先应了解孩子读书的兴趣,按孩子的要求给他买书。在孩子看完书之后,最好与孩子就那本书进行交流,并给他提出一些建议。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不同的,如果要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书,父母就应该对孩子适合读什么样的书有所了解。为引起孩子的兴趣,家长可先讲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尤其是其中趣味性强的游戏或字谜。如果孩子平日离不开音乐,不妨买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在不经意中递给他,只说一句“这本书你可能会喜欢”。一旦他产生兴趣,就不
11、仅会读完这本书,而且可能还会再要一本。 当然,孩子能否“悦览”也在于家长的细心培养,在孩子没有进入书的世界之前,家长可以先让孩子明白读书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不能只停留于讲道理的层面,而应该让孩子自己体味到读书的美妙。当孩子能够自己体会到读书的好处的时候,他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了。总之,兴趣是一切的导航,父母不仅要让孩子阅读,更要让他“悦读”,让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这样孩子才会从心底由衷地“悦览”,并将阅读当作伴随他一生的获取的精神财富的好习惯。细节提示1、在家里给孩子一个专门的书架,方便孩子随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2、每天设定固定的读书时间。3、别让孩子把时
12、间浪费在无意义或内容不健康的书上。4、在孩子读书后,家长要与孩子进行交流。细节之 5 “审美”教育李女士的两个孩子成功地考取了清华大学,她曾对朋友讲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女儿爱美。还在幼儿园时,当她看到一些小朋友着装艳丽,或戴项链、手镯,就不免会流露出几分羡慕。她悄悄地问我:娟娟涂红指甲好不好看?在孩子穿戴方面的选择上,我从不硬性规定哪些可以穿或哪些不可以穿,我不能剥夺女儿爱美的权利。同时,这也是为了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但我会注意培养孩子的审美品味,因为品味最能反映人的气质。我让女儿留心校园里“扮酷”的现象,有的孩子追求名牌服饰、有的孩子奇装异服、还有的孩子染着红色的头发,我要女儿自己去判断美
13、与不美。女儿后来告诉我,那些同学大多是工薪阶层,更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扮酷”其实是为了获取衣饰的自尊而掩饰自卑心态。对于女儿的这种认识,我倍感欣慰。这么多年,女儿在衣饰和学习用品等物质享受上从不与人攀比。她不是有意无意地压抑自己,而是具有了审美的自信心!”在充满物质诱惑的现实社会中,让孩子拥有一种富于个性的协调美,保留一份自尊自信,少一份自卑自贱,不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美是非常重要的。像这位母亲一样,塑造孩子审美的心灵,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爱美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但是如何使孩子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还需要家长施以巧妙的方法加以培养。父母们可以
14、让孩子领悟大自然壮丽之美:带孩子去观看一望无际的大海、观看一轮红日从大海中升起的情景;带孩子看看无垠的长空和星星,还可以经常带他们去欣赏品味高雅的艺术展览,让他们领悟气质之美。懂得了美,孩子就会逐渐产生高尚的精神境界。爱美的人会追求美、创造美,会克制卑下的心理,去追求美的境界。美与真与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美的追求必然会推动孩子对真理的追求。美也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动力和评价标准。对美的追求会推动孩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自我进取。细节提示1.创造朴素、整洁的家庭生活环境。2.培养孩子文明的言谈举止。3.培养孩子健康优美的体态和仪表。4.让孩子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细节之 6 “打电话”教育晚上,秦
15、若正要做功课,忽然发现忘了一门作业,就马上打电话给同学一鸣。秦若听出来接电话的是一鸣的爸爸,就说:“我要找一鸣。”这话被妈妈听见了,却没有说什么。等他放下电话后,妈妈问:“开始是谁接的电话呀?”“是一鸣的爸爸。”秦若回答。妈妈说:“那你是不是应该说:叔叔,您好,请帮我找一下一鸣好吗?”秦若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打电话是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获取信息的必要方式之一。除了教会孩子使用电话外,文明用语的传授也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不会接打电话,从表面上看是孩子自身的没有礼貌,其实这是一种道德的残缺,是不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因为,接打电话时间的选择和语言的使用,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因此,“打电话教育”
16、也日益成为家庭细节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对于打电话的很多细节,父母应从小就逐步给孩子灌输,如:白天一般宜在上午 8 点以后,节假日应在上午 9 点以后,晚上应在 22 点以前。在无特殊情况下,不宜在中午休息时间和就餐时间打电话,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打电话前先确认对方的电话号码,仅凭记忆容易拨错。一旦拨错应向接电话者表示歉意,说“对不起,我打错了”、“打扰您了”等。接通电话后先问对方是谁,然后说你要找的人。比如说:“您好!请问您是吗?请您帮我找一下。”而不要简单地说“给我找。”如果对方问你姓名,一般应告诉对方,而不应说“你管我是谁!你是谁呀!”打电话时如果对方不在,一定要使用祈求敬语:“请(麻烦、劳
17、驾)您帮我找一下。”而不能说:“喂!给我找。”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有时候电话中一句不太慎重的话语可能会葬送一段友谊。“越是亲密的人,越要注意接打电话的方式,以及电话中的措辞和声调。千万不要因为不会接打电话伤害自己的朋友。”不合时宜地接打电话,还会导致人生许多机会的丧失。小时候会接打电话的人,长大了大多会知道怎样与人相处和交流,也会懂得尊重他人。细节提示1、接打电话教育应从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开始培养。2、经常锻炼孩子帮大人接、打电话,注意孩子用语是否规范。3、以身作则,以自己规范的接打电话礼仪影响孩子。细节之 7 “悄悄”教育一位善于观察的父亲,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和妻子带着八
18、岁的女儿到野外踏青。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女儿很兴奋,不时蹲下来,对那些开得鲜艳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儿说着什么。我很诧异,问女儿:“你对花儿说些什么?”她回答:“我对花儿说,你们今天开得真好看。”“你为什么要蹲下来对花儿悄悄说话呢?”女儿说:“这样花儿才能听见呀。”听了女儿的话,他心中感慨万千:连孩子都知道对花儿说话要蹲下来轻轻地说,而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又是怎样做的呢?人们常常喜欢把孩子比喻成花朵,然而在“花朵”面前,父母与之交流、沟通,又有几次是悄悄说的呢?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父母发现孩子有过错时,常常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他们以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而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19、那么,家长们就有必要来学学如何“悄悄”教育。按照孩子的心理特点,用“低声细语”的悄悄对话方式教育孩子效果更好。孩子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高声训斥会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以致引起反感,根本听不进家长的话,也就谈不上教育效果了。有时,高声训斥虽然能暂时制止住孩子的不良言行,但孩子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会产生对立情绪,引发孩子的沉默、固执等对抗方式,甚至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坏习惯。作为一种良好人际关系的反映,“悄悄对话”体现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尊重和依赖。当父母用低声调教育孩子时,孩子会察觉到大人的沉着和
20、威严,从而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这时,父母也就有时间来冷静地观察孩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低声细语与孩子进行悄悄对话,孩子感到自己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能使孩子真正领会大人的话是正确而重要的,从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大人所讲的道理。常用这种温和亲切的低声调来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增强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的自信心,增进子女和父母间的关系。孩子也能从这种“悄悄教育”中找到自尊与自信,这对他今后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细节提示1.父母要提高自身修养,不要养成大喊大叫的习惯。2.面对孩子的错误要耐心地听孩子讲述原因,避免自己的苛责伤害到孩子的自尊。3.“悄悄教育”还体现在不
21、当着外人的面数落孩子,给孩子保全“面子”。细节之 8 “恋前”教育“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小心翼翼地行驶,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还载不动如此神圣的职责。”一位母亲在女儿 16 岁生日那天,郑重其事地在送给女儿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她的朋友不理解地对这位母亲说:“你这么早给她写这些干什么啊,她又没有早恋。”很多家长都会有和她的这位朋友一样的想法,他们从不对孩子讲述有关“爱情”的话题,对其讳莫如深,似乎“爱情”两个字是病毒,是细菌,捅破了这层纸,孩子就会感染,失去抵抗力。而当孩子真正出现早恋倾向的时候,家长又会如临大敌、束手无策。其实,早早对孩子进行“恋前教育”是非常有必
22、要的一个教育细节。首先,父母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是一块感觉迟钝从无浪漫情怀的木头,也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一本正经无欲无求的正面教员。因为如果那样,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形象就会变得刻板加虚伪,没有丰富的人情味,而这将使他们失去对家长的信赖和尊重。最可怕的是,如果孩子真面临早恋困惑而又对家长关闭了心灵之窗而得不到疏导时,早恋的苦闷就会无处宣泄,有的青少年因郁闷而自尽,有的放纵情欲。这时,很多父母才追悔莫及。既然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的问题,何不早些给孩子打“预防针”?其次,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爱情不是可耻的东西,青少年萌生接近异性的愿望也是心理、生理发展的必然。家长不必对此大惊小怪,而要
23、正确引导,因为孩子们的感情是幼稚而纯真的,没有掺杂成人世界中金钱、物质、名利、地位等私念,家长要在尊重这种高尚情感的同时告诫他们早恋的危害。家长要通过劝说让他们明白对异性的好感绝不等同于爱情,要告诉孩子,他们现在的年龄是无力扬起爱情之舟的。当父母以平等、信任、尊重、友好的态度对待孩子们,家长的“恋前教育”才会取得成功,才会培养出自尊、自爱的孩子。当孩子真正面临类似的情感困扰时,她才会早有免疫力,对少年的“朦胧情感”有一种清晰、理智的认识。细节提示1、“恋前教育”适合于十二岁到十六岁的孩子。2、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些格调高雅的言情片。3、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异性,减少其对某一异性的依赖
24、。细节之 9 “待客”教育日本学者多湖辉曾在一本着作中提到他到一位美国教授家做客的情形。由于女主人身体欠佳,接待他的是教授和他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刚进门,孩子便彬彬有礼地做自我介绍,并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教授寒暄一阵后,孩子又说自己平时对日本很感兴趣,知道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去日本看看。待到午餐结束时,孩子又十分周到地对客人说:“今天的饭菜可口吗?不知合不合您的口味?”其态度之大方,谈吐之得体,令人惊叹。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如此待客有道,必定是他的父母精心培育的结果。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没有意识到“待客”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5、当家里来了客人时,总是家长去热情地招待,而将孩子漠不关心地丢在一边,让孩子自己玩;或是家长把孩子赶出客厅,让孩子去一边呆着,别碍手碍脚。其实,这样做是在无意中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中国的礼仪要求一个人在客人面前有良好的举止,家长须教育孩子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文明礼貌。训练孩子“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不只是健康教育,同时也是行为教育、形象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让孩子举止端庄、大方、文雅,同时也展现他们富有个性的言谈举止。孩子文明举止的养成,更重要的在于矫正,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在举止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要随时注意并予以矫正。例如:一些孩子
26、在客人面前乱说乱动、挖鼻孔、说话时左顾右盼等等。这些行为,一开始就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进行矫正。有人来做客,父母还要教育孩子不能随便要这要那,不能乱翻客人的东西;要热情地邀请客人坐,给客人端茶;与客人吃饭时,不能因为某一道菜自己喜欢就强霸着等等。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融入社会,尽快地成长起来,家中来客时,让孩子参与招待是很有好处的。一方面,孩子通过观察,可以从父母及其他长辈身上学习礼仪和待人接物;另一方面,参与待客,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胆识和得体的言谈举止。细节提示1、平时就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提高其在家里的参与意识。2、外出做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3、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
27、与接待、倒茶、端水果、谈话等活动。细节之 10 理想教育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讲述了他十多年来自己经历的“理想教育”: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爸爸带我到北京玩,爸爸把我带到清华大学西门前,对我说,这是我们中国最好的大学,你长大了一定要到这里来念书。还专门给我在清华西门前照了一张相。虽然这次只是从清华门口经过,但是爸爸那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从此,考上清华大学就成了我的梦想。每当我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或者是浪费了本应学习的时间时,我就会在心里告诫自己,这样做是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必须改正,下次一定要注意。每当我想放松一下,或者是禁不住诱惑想放下功课和同学们随便玩的时候,脑海里就会突然冒出这个理想,给
28、我警醒。每当有人在我耳边说,读书没有用,还是早点赚钱,乘机享受青春的疯狂生活时,我总会告诉自己,我有自己的梦想,不能没有目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这样,目标和理想一直成为我学习的动力、长鸣的警钟、快乐的源泉。去年,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这个多年的理想!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灌输知识,还包括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培养他为实现理想、奔向目标而应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毅力。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父母要做一个播撒阳光的人,告诉孩子任凭风吹浪打,也不能动摇对理想的追求。从这名清华学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力量,当孩子在心中有个既定的目标时,他为之努力奋斗的决心也会格外坚定。很多父母抱怨孩子
29、没有出息,学习成绩很差,可能就是因为家长忽略了理想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每天只知道在家长的逼迫下写作业、学习、练习弹钢琴,却很少有时间思考自己真正的理想。也有许多孩子小的时候就会说出豪言壮语:将来想做科学家、想当工程师、想当音乐家,父母大多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其实人的理想犹如前行道路上的明灯,父母要做到的是如何让孩子不偏离明灯的方向,意志坚定地奋勇前进。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目标确立了,才会有奋斗的方向,才不会在执行计划的时候迷失自己。当家庭教育从培养孩子每一个小小的梦想开始,又何愁孩子将来不成功呢。细节提示1、要根据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帮助、引导孩子树立理想。2、理想教育不
30、应只盯在学习上,如果孩子有其他方面的天赋,父母也要积极鼓励。3、要经常督促孩子把理想化为持久的行动力细节之 12 “棍棒”教育2004 年 11 月 18 日,8 名四川南部县初一女生因不满父母的“棍棒”教育集体离家出走。据这些女孩反映,平日在家都有被父母动辄打骂的经历。玲玲和小雨的母亲最爱打孩子的头和脸部。她们不愿也不敢与父母沟通。有什么心里话,也只是和几个要好的同学讲。因而,这次下半学期考试后,当有人提出考得不好回家要挨打后,8 个孩子不约而同选择了离家出走。“棍棒教育”引发恶果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了,然而很多父母还是无法从思想上根本摒弃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31、情可以理解,但他们对待孩子的过错似乎除了棍棒别无他法,这样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也永远难以消除。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也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有些孩子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可见棍棒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即便有效也是暂时的,只能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等到棍棒的威胁一解除,原来的坏行为很快就会复发。从棍棒教
32、育中,孩子们学到的除了粗鲁的待人方式和粗暴的言语外,就是在当权者(家长)不在时如何投机取巧来逃避挨打而已。他们根本就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无法改正错误,更谈不上学习更好的行为。而且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他们自卑、胆小、孤独、撒谎、情绪压抑等不正常的性格。可以说,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作为父母,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永远摒弃这种教育方式。棍棒下绝对开不出鲜花来,更培养不出健康的人格。细节提示家长控制情绪三法1、多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体谅对方。2、在怒火上升时多调节自己的情绪,屏气深呼吸。3、在有动手打孩子的冲动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一缓。细节之 13 “攀比
33、”教育“我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呆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这是北京朝阳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小飞和记者聊天时说起的一段话。“攀比教育”是现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都喜欢像小飞的父母一样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如果自己的孩子生得俊俏,学习又好,又很会说话,自然父母脸上也光彩。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便觉得处处不顺眼,不给孩子一口好气
34、。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有时可以使孩子有学习的榜样,如果父母引导得法,可能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大多时候会让孩子产生类似小飞这样的逆反心理。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一旦自己的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说:“你看谁家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而你又“怎么怎么样”。家长这样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目的是激励起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他向别人的孩子学习,而结果却不甚理想。首先,这会让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使亲子关系受到影响。父母老夸别人的孩子,孩子就会感觉怎么父母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还欣赏呀,他们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呀?其次,家长经常性地念叨,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厌烦之感。父
35、母总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而且总认为他比不上别的孩子,孩子心里就会想,反正我怎么努力父母还是不满意,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再者,父母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有时会使孩子产生妒忌心理,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人生在世,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只和高的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便容易使自己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失败。细节提示1、不要以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苛求自己的孩子。2、多夸奖孩子在某一方面的长处。3、当孩子老拿自己跟别人比的时候,做家长反而要纠正孩子这种不正确的倾向。细节之 14 “一指禅”教育着名家庭教育专家周弘
36、的女儿周婷婷自小失聪,是个别人都认为出息不大的聋哑儿童,然而周弘却凭借着自己对女儿独特的赏识教育,改变了女儿的一生。周婷婷八岁就可以背圆周率一百位,小学跳了两级,十六岁成为少年聋人大学生,二十岁留学,不久前又被美国两所名牌大学录取读博士学位。成为了家庭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当被问及何为“赏识教育法”时,周弘幽默地告诉大家:我习惯于在女儿面前树起大拇指,不断地鼓励她表扬她。我女儿小时候不管干什么事,只要我在身边,大拇指总是晃来晃去,我从不用食指指着女儿脑袋说她笨,你们看现在我大拇指的肌肉多么发达。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义。在孩子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与这位教育专家相反的是,很多父母
37、却习惯用食指对孩子指指戳戳:别的孩子都那么聪明,你怎么那么笨?是谓“一指禅教育”。这样的教育,早晚会培养出坏孩子,做父母的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也不可因为孩子“没出息”就指指点点地嘲笑孩子,造成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有些父母习惯于采取讽刺、挖苦、辱骂和威胁等方式管教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人格将会被扭曲而畸形发展,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当孩子被指着脑袋说愚蠢或者笨拙时,这些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产生了。还有些孩子对父母的嘲笑会耿耿于怀,只是因为没有反抗的力量,暂时埋藏在心底,一旦长大了,往往会寻机报复。这些都极大程度地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初
38、衷。 父母应当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尊严,当家长不假思索地指着孩子厉声斥骂时,是否应该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于双方都无益,一方面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或自卑心理,给他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父母们都应多翘“大拇指”,少用“一指禅”。细节提示1、对幼儿园、小学生只管竖起大拇指。2、对中学生或者长期受压抑的孩子,突然竖起的“大拇指”可能会让他们一时接受不了,家长们可以用“”手势。3、多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不可“出口伤子”。细节之 15 “条件交换”教育小雪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
39、她要求很严格,奖惩很分明,她如果听话,学习成绩好,父母就很爱她;如果不听话,考试成绩不好,则必定挨骂甚至挨打。由于父母给予她的爱是有条件的,为了得到这份爱,小雪不得不舍弃童趣和童心,抑制自己的很多本能欲望,经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就连偶尔产生与朋友玩一玩或想看看电视的欲望,心中也感到焦虑和不安。时间一长,她这种为得到父母的“爱”而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行为方式,便逐渐固定下来,并影响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此事例中,小雪父母实行的就是“条件交换”教育,即用女儿的优异成绩来换取父母对她的爱。其实,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是一种天性,是没有条件和理由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见这样的话:“你要乖、要听话,妈妈
40、才爱你,才给你买玩具,你要是不乖、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也不带你出去玩了!”这样的说法也许可以取得管束的效果,但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这样一个观念:“我乖,妈妈才爱我;我不乖,妈妈就不爱我!”这样,父母对子女的爱自然而然地被冠以某些条件和前提。首先要指出的是,为人父母者应无条件地去受孩子,爱孩子本身,而不是只爱他的表现和成绩。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你是爱他的,无论责任、荣誉、苦难、欢乐,你都愿意无条件地与他分离与承受一切。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性格才会健全地发展。不可否认,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鼓励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奖励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什么事都冠之以条件,就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会
41、认为:“只要我成绩好,父母就会对我好!”那么,他的学习目的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他们会把取得父母的赞美与鼓励作为学习的动力与目标,无法懂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同时,“条件交换”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事事害怕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所带来的后果,从而生活在紧张压抑的情绪当中。总之,“条件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做事情会有很强的目的性,可能短期内父母的条件交换会对孩子的行为有触动作用,但久而久之,条件交换容易使孩子的学习目的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形成作弊的诱因,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都是不利的。细节提示1、不要常对孩子说利诱的话。2、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家长而
42、学。3、对孩子的出色表现多进行精神奖励。细节之 16 “吓唬”教育一个七岁的小姑娘从小就非常调皮,很少服从家长的管教。一次,她在院子里吃饭,上蹿下跳,家长怎么说她,她都不安分。于是,姥姥就吓唬她说:“你再不吃饭,小心饭里掉进壁虎屎!壁虎屎有毒,没有颜色看不出来,吃了眼睛就瞎了!”小姑娘听了害怕了,虽然把饭吃了,可是以后无论碰什么东西都会问妈妈,那上面有没有壁虎屎。大人说没有,她还反驳:“壁虎屎没有颜色,你又看不出来。这两天,我的眼睛好像看不清楚了,是不是吃了壁虎屎呀?”中国家长恐怕都有类似小姑娘姥姥这样的“绝招”: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大人的意志时,为了贪图省事或者掩盖自己的无能,许多家长拿出恐
43、吓的办法来。例如:“再不睡觉鬼(或大灰狼)就要来了”、“不听话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或就把你送给别人)”、“不好好吃饭老虎就要来抢了”,如此等等。对父母而言,“吓唬教育”似乎是使用方便而又十分奏效的方法,打骂要花力气、费精神,吓唬只需用吓人的语言加上严厉的神态就够了,如“你要是不考 90 分以上,你就不要回家!”或“你要是读不好书,以后去扫马路。”但事实证明,吓唬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还害了孩子。因为吓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强刺激,使孩子紧张,长期受吓唬的孩子胆小、懦弱。如果常用吓唬法,还会降低父母的威信,因为父母说的可怕后果并不总会出现。孩子到了初中以后,更不能吓唬了,因为孩子逆反心理强了,父母
44、吓唬之后,孩子表面上臣服,可心里一定会嘀咕:“我非不我偏要我才不怕”人的害怕心理是随着年龄增长,在与他人思想交流以及对外部世界认识过程中出现的。每个人都会有害怕心理,害怕心理太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自信心不强。中国孩子的自信心不够,与家长在他们小时候这样的吓唬是有很大关系的。与其等孩子稍大以后再鼓励他们要有自信,不如从小就杜绝吓唬孩子,杜绝“吓唬教育”。细节提示1、家长可采用耐心劝导、转移话题、缓和情绪等方法代替“吓唬”教育来管教调皮的孩子。2、对于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最好要通过鼓励来代替“吓唬”教育。3、对因被吓唬而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要多加以开导、鼓励。细节之 17 “分数”教育一位做教育工作的年轻
45、母亲向别人谈起她对自己孩子“分数”的感受,与一般的母亲有很大不同。“我希望儿子将分数看淡些,他太在意别人对他的期望了,分数带给他的压力阻碍了他个人的成长。孩子的成绩好固然好,但成绩好坏并不能显示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实际上,创造力和想象力才弥足珍贵。”“我试着和孩子讨论课外的游戏及活动,这些活动不具任何分数竞争的色彩。如果我和孩子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我愿意带孩子多做一些户外活动,收集一些花草,询问一些科学性的问题,并让他以不同于学校的创造性思考方式学习各种事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分数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语。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实际上,现在中国家庭
46、教育大都仍属于分数教育。在“分数”教育盛行的今天,事例中这位母亲对分数的看法似乎更值得父母们借鉴。分数教育是中国应试教育在家教中的反映,而家庭的分数教育是学校的分数教育的反映。许多父母并不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不顾一切地逼孩子拼命读书,从而让孩子稚嫩的心灵承受超负荷的重压,孩子非但没有做知识的主人,反而沦为分数的奴隶。那些成绩一般的孩子由于能力或其他因素所限,常常难以达到家长的高要求,因而遭到父母的否定。孩子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而且会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进化成自卑,由厌学变成厌世。父母要尽量放弃传统的
47、“分数教育”(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创造性思维。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分数高低为荣辱,更不要把孩子人生的最大砝码仅仅压在学习成绩的拔尖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格和良好的动手能力,远比考试成绩第一名还是第十名更为重要。细节提示1、永远不要对学习不好的孩子表现出失望。2、仔细发掘孩子除学习外的其他才能。3、父母要端正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细节之 18 “面子”教育某市重点中学初二男生小音,是一个难得的音乐天才,在全国和市级管乐器比赛中多次得奖。但是,小音的父母却向老师
48、和心理医生反映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对学习管乐器也一直坚持练习。可是,他平时总是表现得情感淡漠,得了奖也没有激动的表现;在家里也不大说话,他是怎么了?”心理医生问:“知道孩子从什么时候成了这样?原因是什么?你们经常与孩子聊天吗?你们关心过孩子的心情吗?是不是把孩子变成了为父母争面子的工具呢?”小音的父母显然对这些问题从未思考过。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他们觉得孩子成绩好、会弹钢琴、会画画,自己就会觉得很有面子。于是家长就会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惜重金把孩子培养成“栋梁、绅士、淑女”,不允许孩子失败。孩子没考好,便冷眼相待;孩子犯了点错误,就
49、认为他没出息。殊不知父母的这种“面子教育”无形中给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剥夺了他本应快乐的生活。小音就是长期生活在这种压力下,才变得十分冷漠。王林凯是 2004 年济南的高考理科状元,可他在中考时却连重点高中都没有考上,这对当时踌躇满志的他是个不小的打击,同时他也觉得愧对父母,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我没有给你们争面子,没考上重点中学。”他的父母却很平和地对他说:“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给谁争面子,即使你没有上重点中学,我们也一样爱你,只要你尽了最大努力,你就没有给我们丢脸。”后来王林凯上了高中以后,始终牢记父母的话,终于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种教育方法,确实值得家长们学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但绝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梦想的延续,当作自己长面子的工具,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吧。成绩也好、各种技能也罢,都要因人而异,切不可让你们的殷殷期望与所谓的“面子”成为孩子前行的包袱。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就已经是每一位父母最大的骄傲了,“面子教育”要尽快丢弃。细节提示1、对于孩子的失败要理智分析,摒弃“觉得丢人”的错误想法。2、告诉孩子凡事只要努力争取了就不算失败,没有“丢面子”一说。3、学会正确面对孩子的“成功”,不要过于虚荣。细节之 19 “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