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三个代表”是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三个代表”是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历史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三个代表”【 正 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经历革命、建立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遭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立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立的党”。面对新的情势、新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不断履行好执政兴国的神圣职责?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必定的历史性选择,是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一、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是处理社会根本矛盾马克思所提示的消费力
2、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社会的不断,是推进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把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科学地概括为社会根本矛盾。执政党能否处理长期执政面临的社会根本矛盾,事关执政的前途和命运。由于执政的任务,归根到底,确实是要努力使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相习惯,从而不断地解放和开展消费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进步,保持社会与经济协调开展。唯其如此,执政党的地位才能稳定,执政才能长久。需要指出的是,执政党所要处理的社会根本矛盾,主要不是马克思所指的消费关系成为消费力的桎梏引发的那种剧烈冲突状态的矛盾。而是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经济
3、根底与上层建筑相习惯的一面为主,相矛盾一面为次,是总体上的相习惯与部分的不相习惯的矛盾。以及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不相习惯的一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相习惯的一面下降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呈现出总体上不相习惯与部分相习惯的矛盾状态的矛盾。可见,在消费关系没有完全成为消费力的桎梏,尚未导致社会根本矛盾到达最剧烈的冲突状态之前,在执政的特别长时期里,执政党所要处理的主要是如此两类较为缓和的社会根本矛盾。这两类状态的社会根本矛盾尽管相对缓和,它们却同样阻碍消费力的开展和社会进步,如不能及时得四处理,消费关系就会最终演化成消费力的桎梏,从而引发社会革命,导致政权瓦解。因而对执政党来说,在执政
4、的大多数时期,所要处理的社会根本矛盾,主要是这两种状态的根本矛盾。在执政的实践中,执政党如何千方百计使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相习惯,使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相习惯;如何尽一切力量不断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不断保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开展,这是执政的永久主题,也是执政党的永久使命,又是一切执政党面对的共同难题。二、共产党执政长期探究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途径处理冲突最剧烈的社会根本矛盾,马克思已经指出理处理的途径,即通过社会革命变革消费关系,为消费力开拓前进道路。显然,执政的共产党是不能通过社会革命的途径去处理较为缓和的两种状态的社会根本矛盾的。一是由于它们的矛盾没有到达需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去处理
5、的程度。因而,即便是发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准革命去处理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也必定是一个错误。二是由于执政党倘假设通过社会革命去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等于本人起来搞垮本人的执政地位,推翻本人的政权。因而一般来说,只有与执政党锐利对立的阶级和政党,才会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现存的政权,去到达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目的。那么,执政党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处理长期执政面对的如此两种状态的社会根本矛盾呢?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性难题。由于在不同形态的社会和消费力开展的不同阶段,社会根本矛盾的详细内容、表现方式、冲突程度和范围各不一样。执政党对根本矛盾的认知程度和处理根本矛盾的实践才能也各不一样。执政党如何处理消费力
6、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使它们不断处于相习惯状态,这是中外执政党都大伤脑筋的难题。共产党执政后,为了找到在执政条件下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在20世纪进展了长期的艰苦探究。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不久,列宁便着手研究苏联的经济征询题,政治征询题,文化征询题,首开了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探究。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征询题,民族征询题和文化征询题的研究,实际上是这一探究的接着。到50年代和60年代,苏联和南斯拉夫进展了一些政治经济的改革,70年代匈牙利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一个改革的浪潮,以及80年代后期苏联再次进展改革,其本质都能够说
7、是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为处理本国社会根本矛盾进展的一些探究。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这些探究由于走入歧途而惨遭失败。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同样为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处理中国社会根本矛盾而进展了长期的艰苦探究。在建国初期,毛泽东领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征询题等著作,开场了这一探究的历程。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以开展消费力为主要任务的道路,是这一探究获得的初步成果。8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领导全党进展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我们党处理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的探究推向一个顶峰。进入新世纪,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把我们党处理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的探究推到一个新
8、的更高阶段。“三个代表”理论的产生,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处理社会根本矛盾找到了一条根本途径,这确实是党必须不断成为“三个代表”,坚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执政,通过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途径去处理中国社会根本矛盾。如此,党就能够不断处理中国社会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进步,保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开展,永保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长治久安。三、“三个代表”提示了人类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实践规律为什么按照“三个代表”执政是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由于“三个代表”表达了社会根本矛盾运动与人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实践的本质联络。这种联络
9、是人处理社会根本矛盾必须遵照的实践规律。纷纭复杂的社会根本矛盾有其本身运动的规律。人处理根本矛盾的实践活动看似杂乱无章,无一定法,事实上也有其必须遵照的根本实践规律,只是过去由于社会开展水平对人的认识的制约,人们未能觉察它的存在。“三个代表”理论的创立,将这一规律提示出来,为人们找到了一条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对马克思提示人类社会存在着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人尽皆知。但是对社会根本矛盾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什么本质联络,人们却缺乏深化的探究。事实上,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不是天然的存在物。它们都是人的社会实践制造的产物。是人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
10、动制造了消费力与消费关系,制造了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也是人的这些活动不断导致它们产生矛盾;又是人的这些活动不断处理它们的矛盾。因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制造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源,又是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归途;既是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决定性力量,又是阻碍处理根本矛盾的障碍性力量。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的载体,社会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在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根本矛盾的存在和开展,取决于人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的存在和开展。一旦人类停顿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根本矛盾也就停顿了矛盾运动。 由于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
11、的矛盾的产生、开展,乃至处理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而,世界上不存在离开人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根本矛盾。因而,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既要到根本矛盾的实际当中去寻找,又要到人处理根本矛盾的正确实践中去寻找。从人的正确实践中去寻找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实践规律,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无视社会根本矛盾运动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恰恰相反,尽管人是社会根本矛盾的制造者和处理者,但是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一经被人制造出来之后,它们的矛盾运动规律会反过来对人的实践产生制约作用。人只有从它们的矛盾运动规律中,找出处理它们的矛盾的实践规律,才能找到一条处理它们的矛盾的根本途径。“三个代表”理论对
12、社会根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化认知,在于它提示了人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实践活动与根本矛盾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络。即:先进消费力的开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的三大动因。因而开展先进消费力、开展先进文化、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类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制造历史进程中,这三大实践活动尽管长期进展着,但只有当它们符合先进消费力的开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它们才是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够有效地处理社会根本矛盾,从而推进历史进步。否则,人们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实践就会遭到失败。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
13、志为转移的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实践规律。四、代表先进消费力的开展要求是处理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矛盾的根本途径消费力与消费关系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一般的看法,认为是由消费关系不习惯消费力的开展要求造成的。这种认识尽管正确,但今天看来还需要深化。由于消费力的开展要求是多方面的。从消费力开展要求的范围看,有对科技的要求、对资本的要求、对劳动者素养的要求、对体制的要求、对教育文化的要求等等。从不同层次的消费力开展要求看,有先进消费力的开展要求,有一般消费力的开展要求,有落后消费力的开展要求。只要消费关系不习惯消费力的这些开展要求,就可能产生诸多矛盾。征询题是,在消费力开展的众多要求中,什么要求在消费力与消费关
14、系的矛盾中占主要地位?在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的众多矛盾中,什么矛盾是它们的主要矛盾?不认识明晰这个征询题,只是一般地认为消费关系不习惯消费力的开展要求导致它们产生矛盾,只是一般地按照消费关系要适宜消费力的开展要求的规律去处理它们的矛盾,并不一定能够凑效。我们只有抓住消费力开展众多要求中的主要要求,抓住消费力与消费关系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处理它们的矛盾。代表先进消费力的开展要求的命题启示我们,在消费力开展的众多要求中,先进消费力的开展要求是居主要地位的要求。在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的诸多矛盾中,消费关系不习惯先进消费开展要求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消费关系与消费力的其他矛盾,都是由于这个主要矛盾的
15、存在而产生的。人们明白消费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消费力处于相对爽朗的状态。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层次的消费力都处于一样的爽朗状态。在不同层次的消费力中,只有先进消费力最具活力,最具开展优势,总是处于最爽朗的状态。因而消费力与消费关系互相习惯的平衡,总是最先被先进消费力的开展打破,从而引发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的其他矛盾。这是由整个社会历史的演化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处理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的矛盾,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满足先进消费力的开展要求这一途径去处理。由此可见,代表先进消费力的开展要求,是执政党处理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矛盾的根本途径。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处理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的根本途径一个社
16、会的经济根底建立之后,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上层建筑特别是认识形态文化的上层建筑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认识形态文化的开展变化,对经济根底起着三种不同的作用。一种是与经济根底同一性质的认识形态文化的开展,将其所包容的先进成分充分发挥出来,能够促进经济根底的稳定和完善。今天人们看到比拟完善和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根底,确实是在资本主义认识形态文化几百年不断开展的促进下稳定和成熟起来的。因而,为了不断稳定和维护经济根底,执政的资产阶级要坚持独尊资本主义文化。另一种作用,是与经济根底不同性质的先进的认识形态文化的开展,会唤起人们变革现存的经济根底,建立新的经济根底。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开展起来的与封建
17、经济根底性质不同的新文化,中国“五四运动”中开展起来的与封建经济根底性质不同的新文化都起到了这种宏大作用。因而,历史上执政的反动阶级,为了维护落后的经济根底,总要压制和扼杀先进的新文化的开展。再一种作用,是当认识形态的文化与经济根底的性质不同,又落后于经济根底时,它会对经济根底起腐蚀破坏作用。因而,一切执政的阶级都要扼制落后文化,防止它对经济根底的破坏。认识形态文化对经济根底的这三种不同作用,导致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产生两大矛盾:一是先进文化与落后的经济根底的矛盾。如资本主义文化与封建社会经济根底的矛盾,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根底的矛盾。二是落后文化与先进的经济根底的矛盾。如封建文化与资
18、本主义经济根底的矛盾,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根底的矛盾。在建立政权时期不太长久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一般情况看,落后文化与先进经济根底的矛盾,是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主要矛盾。这时说的落后文化,指两类文化。一类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文化。另一类是指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根底的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根底要稳定和完善,而这两类落后文化却对它起损害和瓦解作用的矛盾。低水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根底的矛盾,则表现为这种水平的文化不能充分满足社会主义经济根底的稳定和完善的需要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主要面临的是落后文化
19、与先进经济根底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主要矛盾。如何样处理这个主要矛盾呢?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命题作出了正确的答复。由于在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的能动作用中,先进文化起着如下决定性作用:(1)一个社会新的经济根底的建立,要靠先进文化的力量为之开道。(2)一个社会新的经济根底建立后,要靠先进文化的力量去稳定它,完善它。(3)一个社会经济根底的崩溃,总是由于其先进文化的失落。先进文化的这些决定性作用,在20世纪中苏两国经济根底的一兴一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中国与俄国在上个世纪能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根底,首先是得益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的广为传播
20、,唤醒人们起来革命的结果。90年代苏联经济根底的崩溃,败祸起于苏共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的放弃。中国经济根底的不断稳定,则维系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从毛泽东思想开展到邓小平理论再开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证明一个真理:先进文化兴,与之一样性质的经济根底则兴;先进文化衰、与之一样性质的经济根底则亡。执政党要扼制落后文化对经济根底的损害,只靠行政的力量去扼制,仅是治标之策。治本之道,则是靠大力开展先进文化去淘汰落后文化和取代落后文化。可见,在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的能动作用中,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先进文化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执政党
21、必须不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处理我国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的根本途径。 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凝聚人民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通过代表中国先进消费力的开展要求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途径去处理社会根本矛盾,需要有实践的主体来承担这一历史性的艰巨任务。显然,这一任务必须由执政党率领广大人民共同来承担。由于社会根本矛盾的运动,实际上是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因而处理社会根本矛盾,必须依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制造者。人民是通过他们在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实践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制造历史的。不管是处理消费力与消
22、费关系的矛盾,仍然处理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如此。我们特别难想象,近代以来的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革命等一系列制造历史的伟大事件,假设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斗能够获得成功。我们也无法想象,改革开放20多年,假设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能够制造出这一段振兴中华的辉煌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实践主体。社会根本矛盾既是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表达的,又是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去处理的。因而,执政党能不能不断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本人的四周,并带着他们去处理社会根本矛盾,这是征询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指出,工人阶级政党要能够团结广大人民
23、群众,必须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然而,如何样代表人民的利益,却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开展需要不断探究的征询题。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是开展变化的。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民利益要求,与社会主义建立时期人民的利益要求不一样。改革开放前广大人民利益要求,与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人民的利益要求又不一样。那么,作为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才能忠实地代表好人民的利益,将十几亿中国人民凝聚起来去处理社会根本矛盾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命题,科学地答复了这个征询题。这一命题深化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代表人民利益理论的精华。即以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去保障人民的整体利益。如此,执政党就抓住了代表
24、人民利益的根本。从党的历史看,但凡党比拟好的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人民的整体利益就得到比拟好的实现,人民与党的关系就特别亲切,党的事业就不断获得成功。而但凡偏离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人民的整体利益就会遭到损害,人民同党的关系就会疏离,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代表人民的利益,关键是要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保障人民的整体利益。这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作出的最好证明。特别是最近几年,全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开展更好,人民得到的实惠更多,广大人民群众同党的关系更加亲切了。而过去的20多年,恰恰是困难和风险最多最大的20多年。党之因而能够团结和带着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成功地处理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获得今天的辉煌成就,说到底,确实是由于党不断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的凝聚了党心和民心,党才获得了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力量与智慧。这说明,不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领导人民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综上所述,“三个代表”理论的创立,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找到了一条正确处理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要坚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管社会如何样开展,时代如何样变化,党都能够带着人民不断处理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为国家和民族的开展不断制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