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角度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1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角度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摘要】长三角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通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规模等级的城镇使其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的城市群落。面对新一轮经济转型发展浪潮,长三角不失时机地提出走创新型城市群发展道路。本文从长三角产业竞争力角度,选取长三角支柱性产业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产业结构具有向“三、二、一”合理布局演化的趋势。由索罗模型测度的产业技术进步情况表明长三角产业技术进步明显,但近几年有所放缓,这意味着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所基于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前景不容乐观。因此,
2、本文建议应当从制度创新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入手,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以为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铺平道路。【关键词】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区域产业竞争力;索洛模型Abstract: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competitive regions. Variou
3、s scale levels of cities contribute a large system of city communities. Facing the wave of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eizes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innovative city clus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
4、s,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triangle pillar industriesmanufacturing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 industrial structure turn to an evolutionary trend of “Three, two, one” rational distribution. Measured by the Solow Model, it shows th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
5、industrial technology progress significantly. But it has slowed down in recent years, which means th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 innovative city cluster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s improvement is not optimistic.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system innovat
6、ion and foster unique industrial clusters, also we should rely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make regional industry upgrading, so it can pave the way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 innovative city cluster.Key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innovative city cluster;
7、 regional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e Solow Model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层深入,城市群的经济功能及社会功能日趋显著,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与衡量,很大程度上转变为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合作与竞争,将决定 21 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因此,各国纷纷致力于构建自己的大型城市群。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提出,城镇化将是十二五期间带动经济增长、抵御国际经济不稳定、改变国内不平衡发展现状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将是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而培育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的区域创新型城市群更是
8、着力点之所在。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在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发展潮流中应当将自己定位为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知识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技术服务为纽带的创新型城市群,以此来突破长三角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创新型城市群概念的界定和特征分析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创新型城市群给出明确的定义,其思想主要散见于对创新型城市的提法中,因此我们可以在创新型城市以及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等相关概念基础上给出一个创新型城市群的概念,即创新型城市群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促进城市群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并依托新型产业集群和制度创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角度
9、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2新等进行资源高效配置的新型城市群。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资源共享、利益互补的前提下,合理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有机互动,使知识和科技在城市群内部流动起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使创新成为城市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创新型城市群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以制度创新为前提创新型城市群是能够始终营造一种创新氛围的经济区域,它能配合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需要,在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配套设施等各方面上给予集群城市以全面支持。它不断引导、鼓励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进而形成一种创新“空气” ,使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
10、,它是一种以创新求发展,向创新要效益的城市群模式。其中制度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群的前提,因为从国外大城市群发展的经验来看,技术优势、区位优势、战略优势、资源优势只有在“制度创新”的前提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它的特点在于自成体系,即能够通过在官、产、学、研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总结与摸索规律(如图 1 所示) ,完善自身创新体系或创新网络的构建,并在创新系统的建设中激发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城市群竞争力增强,以及国家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创 新 服 务机 构 政 府 企 业 高 校 和 科 研 机 构 图 1 官 、 产 、 学 、 研 互 动 模 式
11、(2)以特色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为引擎从城市群发展的产业特征来看,城市群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相凝结的混合形态,一般应具备三大产业群:即主导产业群、主流产业群和创新产业群。而本文定义的创新型城市群应该是依托于创新产业集群。当然,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以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也是创新型城市群的重要特点之一。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源导向阶段,此时由于该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加工的模式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起步;第二阶段是投资导向阶段,通过区域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硬件环境方面的投资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
12、技术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后一个阶段是创新导向阶段,此时由于该地区已经在经济发展上获得了“后发优势” ,并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赶超。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通过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调整产业结构和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着力培养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角度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3和优势产业集群,这种优势产业集群应当是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领域,只有以这些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动力,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长盛不衰。(3)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和产业升级为基本任务创新型城市群产业结构应该是高度合理化的,产业构成以创新型产
13、业为主。同时,它又表现为三次产业中的服务业要比较发达。另外,产业升级的速度加快,这主要得益于城市群合理的圈层布局:一级圈层与次级圈层间产业关联度高且合理分工,能够顺利承接上一圈层的产业梯度转移。而一级圈层依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能够不断提高自身产业层次,在同行业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为城市群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保障。二、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与产业竞争力分析随 着 外 向 型 经 济 的 发 展 , 通 过 积 极 融 入 全 球 产 业 链 ,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以 全 球 制 造 业基 地 为 特 征 的 全 球 区 域 正 在 形
14、 成 ,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的 国 际 地 位 由 此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强 化 。上 海 这 一 国 际 性 大 都 市 的 带 动 , 使 得 长 三 角 城 镇 群 积 极 融 入 全 球 城 市 分 工 体 系 , 全 球性 的 巨 型 城 市 网 络 雏 形 已 然 显 现 。 长 三 角 移 民 人 口 占 常 住 人 口 的 比 例 不 断 提 高 ,2009 年 该 地 区 GDP 总 量 占 全 国 比 重 达 到 了 21.4%, 其 科 技 水 平 、 医 疗 质 量 、 文 化 设 施 、环 境 治 理 、 港 口 交 通 等 方 面 排 名 均 位 列 第
15、 一 ,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正 逐 渐 由 提 高 外 部 硬 环 境转 向 内 部 软 环 境 的 优 化 。对 于 跨 度 三 个 行 政 区 划 的 长 三 角 而 言 , 要 积 极 推 进 创 新 型 城 市 群 建 设 最 终 的 落 脚点 还 应 在 于 合 作 体 制 创 新 和 区 域 内 各 城 市 产 业 竞 争 力 的 整 体 提 升 。 在 体 制 创 新 方 面 可 以说 已 经 有 许 多 尝 试 并 取 得 了 一 定 成 效 , 国 家 也 先 后 出 台 了 若 干 旨 在 促 进 长 三 角 经 济一 体 化 的 政 策 文 件 。 另 一 方 面
16、, 制 度 创 新 和 区 域 一 体 化 又 直 接 体 现 为 区 域 产 业 竞 争 力的 提 升 , 因 此 长 三 角 产 业 竞 争 力 的 强 弱 和 提 升 快 慢 是 检 验 其 创 新 型 城 市 群 建 设 的 一 个 重要 维 度 。(一)长三角产业竞争力总体分析近几年来,长三角城市群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包括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优势)以及外资优势,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也称块状聚集经济区。到目前为止,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 8 大产业集群:汽车、石化、机械、电子、钢铁、纺织、服装、食品等产业。可以说产业集群在长三角已是遍地开花。如果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
17、业集群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更多的是一种外资“嵌入型”的产业集群,是外资驱动型的产业集群发展。它依靠广东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尤其是港资和台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并也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但是这种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弱,根植性较弱,集群聚集效应稍差,集群具有可“迁移性”。而在长三角内,其中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原生型”的发展模式,为明显的市场驱动型。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它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生产性企业子群落与商贸服务性企业子
18、群落并联耦合,根植性较强,集群聚集效应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苏南和上海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与当地的政府行为有关,是一种政府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如苏南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长三角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是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依靠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丰富劳动力来进行粗放式的简单再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不高,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即使是在发展较快的制造业也多是依靠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进行加工,顺利的承接了国外的产业转移,成就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角度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4了长三角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基地。由于长三角
19、各市及省际之间行政壁垒的存在,长三角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相当严重,根据有关学者计算(王俊杰,2006)江苏与上海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在 0.80.9 之间波动,而江苏与浙江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则更高,达到了 0.9 以上的水平。长三角产业布局上条块分割、重复布点等情况比比皆是,各地产业结构在调整方向上也存在趋同现象。社会经济资源是否实现了最优配置,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呈现出来的。在经济区域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并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二)长三角制造业升级分析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
20、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 30 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也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长三角区域内发生的制作业升级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缩影,但是从产业发展和竞争的区域差异上看,却意味着存在不同的产业升级机制,即长三角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制造业各行业发展和竞争中的选择机制,由于它们选择了不同的竞争战略和公司战略或具有各自特定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制造业升级和创新获得
21、与众不同的表现。表 1 2004 年2009 年长三角与全国工业总产值比较 单位(亿元)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长三角工业总产值 51441.1 64029.4 79144.5 98366.2 113909.8 119265.9全国工业总产值 187220.7 222315.9 316589.0 405177.0 507448.0 548311.0所占比重(%) 27.5 28.8 25.0 24.3 22.4 21.8表 2 2004 年2009 年长三角城市群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年份所占比重(%)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第一
22、产业 4.6 4.1 3.7 3.4 3.3 3.4第二产业 55.9 55.0 55.0 54.4 53.5 50.8第三产业 39.5 40.9 41.3 42.2 43.2 45.8图 2 长三角城市群 2004 年2009 年三次产业构成比较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局,江苏统计局,浙江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从图 2 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整体呈现产业升级特征,虽然近几年长三角经济增长速度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角度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5明显回落,但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由于所占比重已经很低,基本上处于一个稳定状态,工业比重则逐年小幅下降,服务业这几年表现为稳步上升。以 2008 年为
23、例,三次产业结构由 07 年的 3.454.442.2 调整为 3.353.543.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 01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 0.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了 1 个百分点。概括上文对长三角工业总量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长三角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吸引外资、私营企业水平以及轻工业部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2)长三角产业结构演化趋于“三、二、一”的合理布局。长三角三地产业结构虽然整体有趋同倾向,但仍各自有所差异。除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三地工业结构配置的初始条件差异以外,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政策资源和以改善招商方式为主的
24、生产性服务资源等方面也展开激烈的竞争。这些都是导致长三角三地工业所有制结构以及制造业升级路径不尽相同的原因。(三)长三角产业技术进步情况分析上文分析未能反映长三角产业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面我们以索洛模型为框架,对长三角产业技术进步情况进行探讨,其理论框架将采用具有中性技术的生产函数。假设投入产出满足:YA(t)f(K,L) (1)其中乘数因子 A(t)表示一段时间内技术进步的累积效应,资本 K 和劳动 L 分别是 t的函数。对(1)式中的 t 求全导数并除以 Y 可得:(2)dtLfAdtKfdtd / 定义 , 代入可得:kY1L(3)1/KtAttt又因为 ,所以(3)式可以写成:1K(4)
25、11/()dYtdtdtLtA由于索洛模型可以用来测度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我们用该式来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进行分析。令 = , = , = ,且其值分别由各年度的固定kt/)(lt/)(yYdt/)(资产净增长率以及在岗职工增长率和制造业产值增长率来测算。 (见表 3、表 4) 。表 3 长三角制造业产值增长率( )江苏 浙江 上海2002 01803 02406 011832004 03772 04559 024662006 02661 02607 016322008 02097 01632 01095表 4 长三角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增长率江苏 浙江 上海klklkl2002
26、 0.1261 0.0185 0.2023 0.0531 0.0245 0.05082004 0.2403 0.0556 0.3733 0.0930 0.1243 -0.0145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角度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62006 0.1966 0.0298 0.2080 0.0230 0.1270 0.01372008 0.1662 0.0152 0.1625 0.0264 0.1014 0.1820劳动产出弹性 ,假定工资按劳动边际产出计算,于是 可以用工资总1/YL 1额占产值的比重来表示,资本产出弹性 (见表 5) 。1K表 5 长三角制造业 1、k 值江苏 浙江 上海1k1k
27、1k2002 01148 08852 01143 08857 00713 092872004 00935 09065 00835 09165 00504 094962006 00735 09265 00724 09276 00407 095632008 00646 09354 00767 09233 00463 09537由表 3、表 4、表 5 的数据我们可以根据公式(3)来计算制造业技术进步率,从而得到表 6。表 6 长三角制造业技术进步率( )dtA/江苏 浙江 上海2002 0.0666 0.0554 0.09192004 0.1074 0.1060 0.12932006 0.0818
28、 0.0661 0.04122008 0.0533 0.0111 0.0044由表 6 中的数据可进一步计算出,2002 年至 2008 年的 6 年间,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累积技术进步率分别为 30.91、23.86和 26.68,其中江苏省的技术进步最快。假定 2002 年的技术累积效应 A 值为 1,根据 A(t+1)=A(t)1+( ) ,可以计算dtA/出各年的 A 值(见图 3) 。图 3 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的技术进步比较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角度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7从图 3 中我们可以看出浙江和上海技术进步变动的轨迹基本一致,三个地区的技术进步速度较为均匀,但明显可以看出从
29、 2006 年以后三地区的技术进步速度都有所回落。从表6 中我们发现江浙沪三地的制造业技术进步率在 2004 年分别达到各自的峰值,都超过了10,其后各自的技术进步速度都开始放缓,尤其是在 2008 年更是达到了这几年来的最低值。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 08 年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导致各地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另外,从表 4 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上海的制造业劳动增长率波动比较大,04 年一度出现了负的增长,表明上海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而 04 年后上海的资本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0左右的高速增长,所以表现出了一定的技术进步效应。三、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的对策分析通过以上实证分析,不难发现长三角
30、创新型城市群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第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技术进步速度放缓。因此,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要实现创新型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促进区域要素流动、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和人才等。因此,可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间相互合作(主要以投资参股、控股、买断、兼并等各种方式体现出来) ,实现资本在长三角城市群区间内的高效运作。另一方面,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一个重要条件便是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长三角各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性
31、产业集群且初具规模,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打破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充分整合区域内各种现有资源,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利用。2、制度创新助推长三角城市群转型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长三角城市群正面临着整体转型的考验,为了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优势,不断提高长三角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度创新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其主要措施有:第一,建立城市区域的空间模式多重型网络模式;第二,创新城市行政区域的法律制度;第三,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第四,推进城市群发展的制度一体化建设等。3、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区域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长三角
32、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产业优势和低端的要素配置优势,而缺乏自主产权、品牌、技术等高端要素配置优势。因此,长三角要想由世界制造中心转变为世界创造中心,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通过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品牌培育、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等举措来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对企业和政府而言,一是要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规模企业;二是要鼓励中心企业创业,加速科技型民营企业、科技型乡镇企业的发展;三是要培育创新体系,包括建立产、学、研的“三螺旋合作模式” ;四是要完善技术市场。此外,长三角城市群各级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时,还应当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打造若干具有
33、国际竞争力的巨型龙头企业地方龙头企业展开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然后通过龙头企业联合控股区域内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由紧密层和松散层组成,具有塔形组织结构的巨型企业集团,这是实现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目前,长三角各个城市内部的强强联合和组建企业集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可以尝试在更大范围(如高科技和传统产业领域)内进行企业跨地区并购活动。跨地区企业集团的组建要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展开,在集团内部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角度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8和集团成员之间建立合理的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因此,各地政府之间首先要达成共识,围绕共同的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培育可以在全国乃至国际同行业中具
34、有相当市场竞争力的巨型龙头企业集团。(2)以园区经济、块状经济为载体发挥各自优势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特色产业集群与特色工业园区是相伴而行的。在区域产业整合中,也应该对区域内众多的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对园区建设中出现的新一轮圈地运动倾向应坚决予以遏制,对过于分散的园区予以调整和合理布局。一些创业园区、孵化器可与高新技术园区整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以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在促进园区经济和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显然起着主导作用,合理引导园区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相互配合推动园区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这一点上来讲,长三角各级政府需要做到“
35、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最具区域竞争力的长三角进行实证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像长三角这样的城市群的发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是起到决定作用的。在未来中国要进一步提升其国家综合实力就必须培育出若干创新型的城市群,而这若干城市群理应是世界级的城市群。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几个国家,它们都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世界级城市群。因此,创新型城市群的构建为快速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途径。参考文献: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2007. 2 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
36、ree Press,1990.3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张兆安.大都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 李国平.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6 李廉水. Roger R.Stough. (美)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M.科学出版社,2007.7 牛凤瑞、盛广耀.三大都市密集区:中国现代化的引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Paul Krugman.Innovation and agglomeration:Two parables suggested by city-size di
37、stributions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995,079 陈俊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0110 郑恒 长三角城市群,离“世界级”有多远J.浙江经济,2009,0811 张虹 创新型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12 李佐军 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J.对外经贸实务,2008,0313 刘琦 论创新型城市群的产业创新以长株潭 3+5 城市群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14 张建 长三角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对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15 郁鸿胜 制度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化课题J.浙江经济,2007,1116 何天详 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1217 吴志华、周小芳.创新型都市圈建设与新型工业化2006 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