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推进山地旅游的调研参考报告钟山区通过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充分展现地域特色、激活旅游人力资本,注重以会促旅、以赛促旅、以节促旅,倾力打造旅游城市,旅游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钟山区第三产业龙头和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近年来,钟山区依托各种山体、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注重社会文化生活风俗等人文资源的融入,按照建立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的,大力开展山地旅游,倾力打造旅游城市,旅游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我区第三产业龙头和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旅游总人数达21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8.59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累计增长224.84%。一、主要做法(一)注重根底先行,加
2、强山地旅游“竞争力”。一是抓景区景点建立。围绕构建“现代都市精品景区特色城镇漂亮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先后投入资金40余亿元,倾力打造水城古镇、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月照养生谷、大河现代都市农业园、韭菜坪、三湖三池等景区景点。二是抓旅游路网建立。围绕构成市区“旅游经济圈”,把全区旅游景点“串点成线”的目的,投入近6.2亿元施行了灵山寺环寺公路及联络线工程、梅花山景区公路、东明路、月照养生谷旅游环线、大湾至韭菜坪旅游公路等景区公路工程,投资近4.3亿元修建下扒瓦到大河旅游公路,打通了月照养生谷与大河堡景区链接通道。同时加快了农村通组公路和村际断头路建立,“十二五”期间
3、建成240余公里通村公路,打造旅游快捷线和循环网。三是抓配套设备建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等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提高城乡效劳水平,辖区现有旅行社22家、星级酒店2家,床位31514张,乡村旅游村寨15个,挂星农家乐38户,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强力打造城市功能效劳,为游客提供温馨的消费环境。(二)注重文化植入,提升山地旅游“生命力”。将文化之“魂”融入旅游之“体”,丰富山地旅游内涵,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开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到达4.42%。一是交融三线文化。施行文化精品工程,建成贵州“三线建立博物馆”,与国家级媒体合作,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
4、三线,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二是交融民族宗教文化。多层次交融和包装民俗文化资源,申报了一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彝族铃铛舞、“四月八”苗族文化节等旅游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施行了灵山寺、观音阁等宗教文化旅游工程,不断丰富山地文化旅游元素。三是交融农耕文化。施行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凉都国学馆)博览园工程,将中国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进展有机的结合,打造六盘水市的休闲度假产品。(三)注重产业交融,强化山地旅游“聚合力”。一是旅游与农业同体。围绕农旅一体,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农旅开展之路,打造大河堡、月照养身谷等农旅交融“新样板”;引入30余种现代农业科技种植技术,竭力打造农业科普基地
5、,提升了农业的观光质量和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旅游与体育同步。充分发挥气候、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的优势,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的交融开展,构成了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金牌赛事、自行车挑战赛、中国凉都定向越野赛、凉都六盘水城市公益徒步等文体赛事品牌,吸引了近30万次群众参与,成为钟山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是旅游与健康同行。围绕建立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的,走好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依托红豆杉基地,打造“紫杉”品牌;加快推进水月园区中药材市场、养生养老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工程建立,打造凉都医药保健生态园;加快推进农村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及康体养老工程建立,全
6、面提升凉都养老产业开展。(四)注重民生改善,扩大山地旅游“辐射力”。一是促进城市靓丽转身。加强凤池、白鹤公园等城市广场、公园的改造提升;施行城区可视山体绿化工程,推进城乡一体绿化建立;加快智慧城市建立,将景区、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特色美食、气象等要素纳入智慧旅游平台,展示“贵州屋脊中国凉都”良好形象,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带着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山地旅游产业扶贫的聚拢作用,通过景区建立,带动贫困地区的水、电、路等根底设备建立;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景区开发,有效助推其脱贫致富;依托景区开发,大力施行“一户一技”培训工程,协助、引导周边群众、城市居民到景区就业、创业,实现旅游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
7、。三是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9.7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石漠化治理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2020年,森林覆盖率到达47.5%;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和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备,城镇污水处理率到达86.2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到达98.7%。(五)注重“三变”带动,助推山地旅游“开展力”。一是精心打造旅游品牌。钟山区紧紧围绕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的,以旅发大会为平台,以旅游景区建立为抓手,以“三变”改革为动力,强力推进“黑”资源变“绿”资源、“死”资源变“活”资源,“冷”资源变“热” 资源,着力做好“绿色”生态、“白色”滑雪、“彩色
8、”文化三篇大文章,将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与山地旅游结合开展,精心打造“中国凉都”旅游品牌。二是充分展现地域特色。抓住荣获国家住建部批准的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区等契机,坚持一寨一特、一寨一景、一寨一品,2020年启动全区20户以上村寨“1+N”(“1”即一个自然村寨,“N”即改厕、改厨、改圈、小湿地、小广场、小阁楼、道路硬化、庭院绿化、观光步道、生态产业、农村电商、免费WIFI、民族文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扶贫+”“旅游+”“产业+”“文化+”“互联网+”元素)提级改造,在施行改造过程中,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和运营协议,农户将满足居住需求外的充裕房屋交由公司按照星级标
9、准出资进展改造、装修、统一运营治理或引入第三方运营,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酒吧、KTV、超市等商业业态,在公司运营有效期内,按照商定占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红,真正把“漂亮乡村”建成瓜果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三是激活旅游人力资本。按照“围绕产业搞培训,依托公司保就业”的思路,以“培训对象本土化、教学实习一体化、培训保障惠民化、培训治理标准化、新型农民职业化、民风民俗文明化”的要求,创新“三变+旅游+就业培训+扶贫”的职业教育方式,对区域内有意愿、有劳动才能、有就业才能的城乡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农民工、部分致富带头人等群
10、体进展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技能、善运营、明白治理的旅游人才,让贫困人口变导游、变职业农民、变驾驶员、变村干部、变创业者、变产业工人、变农业经理人等,充分挖掘和激活贫困人口中的人力资本。(六)注重宣传推介,提升旅游品牌“妨碍力”。一是以会促旅。按照“立足钟山、占据贵州、主攻周边、辐射全国”宣传促销思路,到各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大力推介钟山旅游。截至2020年6月,已成功到广州、武汉、重庆、长沙、大连、深圳、成都等城市进展旅游宣传推介,发放旅游宣传手册8000余册。二是以赛促旅。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提高凉都品牌知名度。例如2020年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竞赛共有2.6万人参赛,吸引近20万游客和运发动到
11、六盘水消夏避暑。CCTV5对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进展直播,提高“清凉马拉松”、“19度的夏天”知名度。三是以节促旅。举办各种文化节,吸引媒体和社会关注。目前钟山区举办5次各类节庆活动,吸引游客90万人参加和观看。今年7月29日在明湖湿地公园举办中国凉都旗袍文化节,3000名佳丽在明湖湿地公园1.13公里的彩虹飘带桥上进展集中展示,同台竞技走秀。构成“三千佳丽走虹桥”的壮观场面,并申报吉尼斯纪录,提高超湖湿地公园知名度。二、存在的征询题“十二五”期间,钟山区山地旅游业开展明显加快。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征询题。(一)根底设备建立比拟滞后。钟山区旅游产业尚在起步阶段,旅游根底设备还不完善,特别是旅游
12、交通通达性较弱,尽管建成了一些旅游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旅游景点分布分散、景区之间的交通设备不完善,游客到达景区的便捷性较差。(二)在与周边县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景区之间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串线成网等方面较弱,旅游产品在全省、全国的妨碍力较低,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中远程市场的吸引力严峻缺乏。此外,现阶段我区旅游人才缺乏,导游水平较低,也妨碍了钟山旅游形象的宣传。(三)旅游市场活力缺乏,企业投入总量不大,在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加强。旅游客源市场覆盖面小,客源构造不优,在游客当中,群众游客多,高端游客少;一日游多,过夜游少;散客多,团队少,整体消费水平不
13、高。三、对策和建议(一)加快旅游根底设备建立,补齐短板。全力推进城市大道延伸、高速公路联通、国省干线晋级、机场航线拓展等,提级改造现有景区道路,快速推进国学馆、梅花山、大河堡、月照养生谷、大湾镇“韭菜坪”、汪家寨“顶峰坝”等景区道路通达性建立;加快旅游大数据运用,建立智慧旅游效劳平台,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建立,推进所有3A级以上景区实现智慧旅游全覆盖;加大景区接待效劳设备改造晋级工作力度,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征询、住宿、餐饮等效劳;围绕旅游做靓城市,大力开展地下人防工程、水城河改造、城市综合廊道建立任务,实现城市建立与景区开发一体化,城市品牌与旅游形象一体化,城市治理与旅游治理一体化;全面提升瑶池、
14、凤池、明湖、德湖、天湖根底设备,建立城市“海绵体”,改造提升城市公园,打造凉都会客厅。(二)加快景区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旅游治理体制和运转机制。理顺旅游局、乡镇、景区治理处、旅游公司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明晰权利,加快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标准的旅游治理体制。快速推进韭菜坪、梅花山等体制改革。充分利用政策杠杆的撬动作用,全面放开景区运营性、治理权,开展壮大旅游“三变”开展平台,围绕消夏避暑、健体养生、山地运动大力开展资源招商、运营权招商,鼓舞和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娱乐、餐饮、住宿和旅游根底设备、景区开发、文化产业开展等工程建立,参与景区运
15、营治理,破解景区开发建立的资金瓶颈,构成大投入、大格局、大转型的良性场面。引导紧紧围绕旅游业开展的需要,通过本地人力资源开发与专业人才引进相结合,着力抓好行政治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从业人员四大队伍建立,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三)加快山地旅游产品开发,做精景区。唱响“世界这么热,我要去凉都”品牌,紧扣“清凉”这一稀缺资源,开发极具山地特色的避暑气候产品。大力开展山地体验旅游,坚持以旅游聚人气,以健康揽人心,聚合旅游资源要素,为中国凉都品牌塑“形”。高标准建成梅花山滑雪、韭菜坪山地户外运动、月照养生谷山地养生体验、汪家寨“顶峰坝”民俗文化体验、凉都国学馆国学农耕文化体验等山地旅游工程建立,不断提高山地旅游产品开展水平。施行“由近及远、远近结合、东西连接、南北贯穿、重点打破”的客源市场开发战略,加强与全国知名景区、各大旅行社的合作,全方位、多方式、深层次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促销活动,不断推出卖点,提高景区(点)知名度,确保客源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