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德育创新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摘 要】当前我国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挑战,注重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德育作为一种教育目标来培养创新人才,德育改革不仅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研究主题而且也是社会的需要。【关键词】德育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如今,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和强盛的重要支柱。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也决定了,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创新,力求构建一种以德育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为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以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创新理论为主题,完善创新性人格、塑造以创
2、新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激发创新的环境为条件。可以说,从德育创新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探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也是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 1.德育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结合1.1创造型人才的定位创新能力由知识、能力、素质这三大要素构成,而所谓的创新人才就是创造异质性知识的主体。从知识种类来看,创新人才又包括知识创新人才、技术与产品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和制度创新人才等。但是,不论哪种创新人才,总的来说都具有许多性格优势。创造性人才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因而能够冲破旧的传统观念,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方法,勇于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创造性人才一般具有很好的洞察力和百折不挠、
3、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善于举一反三,取得异常的成就。 在这过程中,创造性人才又不乏勇气和幽默感,所以在对任何情境、任何事情都能提出可选择变换的新思想的能力。1.2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对知识的要求无论从数量还是范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教育质量一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还存在许多与应试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弊端,由于学科教育侧重于学习现有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技法因而缺乏对学生自身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乃至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都要以创造性人才为依托。因此,加快现有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的改革,建
4、立与素质教育实施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是我国教育的适时而需。1.3德育创新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德育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德育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切入点,是以学生为本,通过构筑精神支柱来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以创新教育著称的西方,一直都延续着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及独立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才
5、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 2.德育创新在创造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1坚定政治立场,完善道德判断能力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处在转型期,由于受西方特有价值观的影响,我国主流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取向也逐渐转向多元化。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由此产生许多不良心态。现在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向学校蔓延,许多青少年会出现一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心态,可以说创造性人才的伦理道德取向正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和选择。作为人的精神支柱,理想和信念是德育的首要内容。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做一
6、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新青年,有必要对创造性人才进行德育教育以坚定其政治立场。但是,在日常道德生活中,不仅会出现是与非、善与恶、有价值与无价值间的判断与选择,而且还会还经常遇到一些诸如是与是、善与善自身的矛盾,因此有必要选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以完善道德的判断能力。一方面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采取积极地引导;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讨论教学法结合实际情况,启发创造性人才主动思考,并且做出明确的判断。2.2激发创新认识,提高创新思维以德育为指导一是有助于消除教育评价标准的认识误区,二是可以摆脱对创新
7、神秘莫测的心理障碍,从而树立自信心。这是因为,在我国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评价标准都是以“听不听话”、“是否掌握了标准答案”为依据来判断学生的优劣。为了改变这一教育尺度,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德育为指导,正确的引导学生正视创新,鼓励学生增加自信心。与此同时,注重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再者,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新思想的基础,有创造性的脑力或体力劳动才会出现创造性的成果,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因而,培养创新人才,就要从人的生理潜能出发,注重德育和哲学教育在创新思维能力发
8、展中的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2.3发展创造个性,提高个人素质众所周知,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全面注重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就创新本身而言,非常注重个性的发展,失去了个性也就谈不上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国素质的教育的核心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所有目标都重要。”所以,创造型人才要全面发展其的个性倾向与心理特征,在这个层面上而言,通过德育发展个性,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第一,从德育角度出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和人格,使
9、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培养创造性人才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使之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第三,保持对事物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开阔的思路、激发创造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因而,创造性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入手培养其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由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搭建起来的集体主义是新时代德育的重要内容,因而,为了实现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统一,培养创造性人才也必须重视实施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 3.
10、以德育创新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途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模式都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在向学生机械的灌输知识的同时很少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只是机械的听话、顺从和懂事却缺乏个性的塑造。如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积极发挥德育在发展学生创造性中的独特功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转变教育理念以德育为指导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是适时而需。第一,以思想政治课为主导,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般而言,大部分学校所开的思想政治课都是以对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为突破口,通过马列主义、公民基本品德、民主法制等基础理论思想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
11、悟,建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德育。第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是建设德育的重要教育功能,通过对寝室、社团和班集体的德育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参考文献】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教育研究,2001.李洪基.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1).吴道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点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