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类型【新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求诸己.doc

  • 上传人:无敌
  • 文档编号:197746
  • 上传时间:2018-03-23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16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求诸己.doc
    资源描述:

    1、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 ,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是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

    2、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含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 ,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

    3、,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

    4、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1字音字形(1)博弈(y) (2)自讼(sn)(3)百乘(shn) (4)揖(y)2重要词语(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用来的(2)子曰:“修己以敬。 ”:修,修养;敬, 严肃认真(3)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担心,担忧(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讲,讲习;徙,迁移,移向(5)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兵赋,泛指军政(6)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停止(7)逝者如斯夫!不

    5、舍昼夜:停止(8)不有博弈者乎:古代两种游戏。博,一种棋局游戏。弈, 围棋(9)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责(10)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犯错;更,改正(11)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饰,掩盖(12)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偏袒,包庇(13)为之犹贤乎已: 贤,胜过;已,停止,指无所事事3通假字(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通“悦” ,喜欢(2)今女画:通 “汝” ,你(3)君取于吴:通“娶” ,把女子接过来成亲4虚词用法(1)斯Error!(2)乎Error!(3)之Error!5词类活用(1)修己以安百姓:使动用法,使安定(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动用法,以为耻(3)揖巫马

    6、期而进之:使动用法,让上前6特殊句式(1)不患莫己知:宾语前置(2)是吾忧也:判断句(3)君取于吴:介词短语后置(4)巫马期以告:介词宾语省略7成语积累(1)中道而废: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2)逝者如斯:逝去的岁月就像这河水。(3)后生可畏:年轻人可以超越先辈,他们是值得敬畏的。(4)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整天吃饱了,什么事也不思考。8名句积累(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4)小人之过也必文。语段赏析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7、吾忧也。赏析 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道义不能趋赴,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 ,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赏析 孔子说:“仁很遥远吗?只要自己想达到仁,那么仁就会到来。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多种道德范畴的总和。因此, “仁”具有两重性:一是博大精深,广远无垠;二是具体而微,十分琐

    8、细。古往今来都有不少人认为,高尚的德行离自己很远,难以求得,这只是看到“仁”博大的方面。其实, “仁”也是细微易行的, “仁”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 “仁”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 “为人由己” ,不由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这里孔子强调了提高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认为“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依靠外界的力量,这种认识有其片面性。提高道德水平,环境不可忽视。既要有追求“仁”的意识,还应有提倡“仁”的环境。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赏析 冉求说:“并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力量不够。 ”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会

    9、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限,原地不动。 ”这是对冉求自我设置限制的批评。夫子之道,尽管博大精深,高山仰止,但并非高不可攀。冉求自称“力不足也” ,孔子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你没有用力,却说力不足,是自己为自己设限,裹足不前。孔子之道,即仁发自于内心, “我欲仁,斯仁至矣” ,心向往之,用心而已,岂有力不足者?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赏析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便内心自我责备的人。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

    10、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是十足的伪君子。重点研读114.42 章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6.30 章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见第五课“仁者爱人”)。由此看来, “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什么关系?推而广之, “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关系?“安人”和“安百姓”所达到的修养标准有什么不同?答案 “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完全对应,是同一事情的不同说法。后者是孔子所谓忠,前者是孔子所谓圣,前者高于后者。2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

    11、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 章,见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又说“为仁由己”(12.1 章,见第二课“克己复礼”) , “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答案 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是因为达到仁的标准不容易;但另一方面,仁又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而当时人们缺乏的正是对仁的向往和追求,孔子曾说过:“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致力于仁的追求,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最终达到仁。 “为仁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3孔

    12、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伤感有什么区别?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7.1 章,见第三课“待贾而沽”)的说法相比, “逝者如斯”的说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案 本章一般认为是孔子伤逝惜时的感叹。但这种感叹不是“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无病呻吟,悲苦哀愁,消极颓废。河中的流水滚滚向前,昼夜不息,孔子选取这样的意象寄托感慨,反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含有勉人为学、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意思。这种写法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有两点不同。一是抽象和具象的不同。一个是理性陈述,一个是形象比喻。前者比较抽象,后者意象鲜明。二是蕴涵深浅的不

    13、同。前者语意确定,令人一览无余,后者蕴涵颇深,耐人寻味。合作探究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请以“聆听先贤的教诲三省吾身”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面对着先贤的教诲,你的脸上是否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庄重与严肃?你的心灵这一刻是否顿觉圣洁与澄澈?探究 第一步,研读论语 ,摘录书中有关自我反省的语句,写出读书心得。第二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孔子关于自我反省的内容,探讨成为一位“仁者”的途径。第三步,搜集并研读孔子自我反

    14、省思想的研究文章,探讨孔子思想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第四步,结合当今科技文明的进步以及面临的社会危机,结合人们普遍的思想困惑,感受孔子自我反省思想在今天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第五步,写一篇 1 500 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考点一 使动用法【命题规律】一般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例题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浴乎沂,风乎舞雩( 侍坐章) 非有能硕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15、病梅馆记)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伶官传序)A BC D试解:_解析 为动用法, “为死”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答案 A点拨 有些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翻译时我们可把它 转换成一个及物动词,如句中的“弱”可译成“削弱” ,又如“秦王恐其破璧”中的“破”字,可译成“打破” 。但在用法上,我们还是把它们视为使动 用法。【考点总结】如同学习意动用法,掌握使动用法也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的特征并且区分类型。动词 的使动用法就是指 动词谓语,使 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使姜氏受惊。)焉用亡郑以陪 邻?(让郑国灭亡。

    16、)形容词也经常用作使动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长安君之位得到提高。) 君子正其衣冠。 (使其衣冠正。) 在文言文中,名 词也偶 尔用作使动词,如:吾 见 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与“肉骨”对举,它 们各自都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 “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 “肉”字是名词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白骨生肉。考点二 “之”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之”是常考虚 词,近三年高考均有涉及。(2)“之”的代 词、助词用法都考,但考助词用法多见,考助词用法中,又多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例

    17、题解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作师说以贻之 宋何罪之有 填然鼓之 行不知所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A BC D试解:_解析 结构助词, “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译为“他” 。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动词, 译为“到,往” 。与同,与同。答案 A【考点总结】“之”字用法归类1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可译为“它”(它们) “他”( 他们) 。作 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作师说以贻之。 使之然也。人非生而知之者。(2)指示代词

    18、,表近指。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或不 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2)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 省去。例:宋何罪之有?(5)结构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 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省去。例:顷之,烟炎张天。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 师。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求诸己.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9774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