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976475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姓名:于群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口学指导教师:李仲生2011-0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II Abstract Family planning policy has been brought into effec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past 30years, it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in al

2、leviating the serious conflict among population,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is policy has resulted in tens of thousands of only children. nowadays. the first only child-generation are swarming into another phase of life-getting married and supporting their own family. One of the issues th

3、is article focus on is how to calculate the quantity of only-child accurately. Based on the review of other demographic scholarss methods in population study. the article created a new mathematic model beween OR(only child ratio) and TFR(Total ferlility rate).to estimate the quantity of only childre

4、n in Yangtze Delta Area.According to result .the amount of only children in Yangtze Delta Area is about 22,740,000. The second focus of the thesis lies in the aging support in only-child family. after the survey of questionnaire. the author make further research towards housecare ,economic support a

5、nd emotional comfort to aging people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only-child generation are facing serious complexion in aging support .so.before their parents swarm into aging period.efforts should be made among government,society and theirselvs to lay a solid basis toward aging support. Key Words onl

6、y child quantity aging support family structure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

7、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1页 共44页-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人口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动态群体,一方面,人口内在各因素会随着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如人口性别比的高低之别,人口增长率的升降各异进而导致人口规模的变化等等;另一方面,在自然态势下,人口各变量的变化又都是循序渐进、符合经

8、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各变量不会发生跳跃式的变动,这一点也为人口发展的历史所证实,人口转变模式由原始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经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模式,一直到如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相反,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肩并进、同行不悖。 然而,在非自然态势下,由于外来因素的非正常干预,情况却很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此,一个地区的人口也是如此,政策干预便是其中之一,1973年,基于当时人口规模过大、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资源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愈发突出的国情,为把国家人口发展纳入正常、科学的轨道,中国政府决定在全国

9、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信中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自此,计划生育政策被理解为“独生子女”政策,三十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被提升至国策高度来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效果显著,中国政府的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计划生育有效遏制了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的势头,大大缓解了人口规模过于庞大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人口环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欢呼雀跃于人为干预下我国计划生育成效显著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人为干预生育行为下产生的人口学后果:第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而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10、却相对滞后,我国即将面临“未富先老”这一复杂而现实的老龄化局面;第二,在生育政策的直接作用下,产生了规模庞大的独生子女,从人口学角度而言,这一“运势而生”的群体是否有别于正常生育态势下的群体,其规模有多大、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会较之以前有何新变化及其影响、他们的婚育观又将如何,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为社会各界所关心。 本文研究的正是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产生的独生子女群体,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2页 共44页- 其特殊:一方面,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得益于信息科

11、技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在日趋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群体具有许多不同于同时代非独生子女群体的特征,独生子女是其所在家庭关注的核心和焦点,他们承载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期望。总之,成长背景的复杂性给赋予了这一人群体许多新特征,因而独生子女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 时至今日,独生子女一代也将逐步走向婚姻,各自建立家庭,承担起侍老抚幼的责任,本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估算独生子女规模同时,探讨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的状况,并就未来的完善独生子女养老支持做更深一步的探讨。 1.1.2 研究意义 每一项研究都应当也必须有明确的研究意义,即为什么从事该研究,研究的目的和价值何

12、在。明确了研究意义,不仅有利于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选取,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道明了研究的目的,突出了研究的价值。本文题为“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养老支持研究”,顾名思义,本研究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独生子女规模的论述。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生育水平并没有完全反映人们真实的生育意愿,国家人口的生育计划性和个体家庭的生育计划相冲突,致使人们的生育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独生子女承载了父辈厚重的期望,对许许多多的传统家庭来说,当养儿防老的愿望难以企及、多子多福的期盼无法兑现时,他们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和精力都寄希望于“一枝独秀”上,这样的家庭究竟目前有多少,如何进行科学的估计,这是本文关

13、注的一个焦点。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分析。有别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一代步入家庭阶段后,家庭结构相对简单的同时却也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根因于相对简单的血缘亲缘关系,独生子女子女一代理所应当的继承了父辈的物质遗留;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责无旁贷的承担了对亲人经济上支持、生活上照料、情感上慰藉的三重责任。正是这一简单却复杂的局面,我们不禁困惑,这样的一种家庭结构养老支持状况如何,未来对独生子女及其父母本身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 第三,区位因素的深入剖析。本研究选定长江三角洲的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客体,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经济圈,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经济增长潜

14、力都位居全国前列,都与人口内在各因素的发展变化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将独生子女规模的估计及其对家庭养老支持的研究置身于区域背景下,进行深入了解剖,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独生子女规模变化趋势,对现行生育政策执行的长期效应进行反馈;同时,这一地区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因而,该地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面临的境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3页 共44页- 可作为整个我国整个独生子女群体家庭面临类似问题的缩影,并且,由于该地区独生子女家庭具备更强大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对这一地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的分析结果具有实际推衍和参考价值,这也正是本研究价值所在。 1.2

15、研究综述 一般而言,研究者在正式进入某一领域的研究之前,需要对前人在相同或相近领域的研究状作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这样不仅可避免由于闭门造车而导致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损耗;同时,掌握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也便于研究者沿用或者改进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型以进一步提高研究效度;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适用方法、技术、模型对研究成果进行校验,有效规避了研究的误差,因此,详实的研究综述,是学术研究必不可缺的一环。 1.2.1 关于独生子女规模估计的文献回顾 大规模、全面的人口数据调查涉及面很广,需要各省市、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这往往是单个或几个学者或者机构的力量所不能及的,因而,尽管学

16、界对独生子女规模估算的理论方法、模型早在80年代就有了研究,但对独生子女规模的实际估算大都出现在1990年以后,其中,大多数都是对全国独生子女规模进行估算,少部分则是对个别地区甚至特定年龄段的独生子女规模估计以及预测,其中比代表性较强的文献有 张二利、陈建利用是学界较早对独生子女规模进行估算的学者,他们利用1988年2%生育节育调查和38万人调查的资料推算独生子女规模,根据他们的估计,截止1995年,我国累计独生子女数已达8000万,这也与南开大学人口所李建民等学者使用孩次递进比方法对独生子女数量估算结果接近。 杨书章、郭震威利用国家计生委1997年开展的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的统计信息,通过

17、分别测算城乡地区一孩妇女数,估算了当时城乡地区我国独生子女规模及所占比重,计算结果是截至到1997年,我国城镇地区约有独生子女5600万,农村地区独生子女3200万,合计8800万;此外,杨书章、王广州还提出可以利用计算独生妇女率来估算生子女的数量,并且在分别构建了队列妇女独生概率公式、一般独生概率公式、时期独生概率公式在基础上,对2000年末和2007年末的独生子女规模分别做了估算,根据他们的测算,2000年全国0-17岁独生子女规模为9547万,2007年,30岁以下的独生子女规模超过1.5亿。 王广州根据城乡生育政策的不同,在进行独生子女规模估计时将独生子女分为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

18、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4页 共44页- 镇、乡村两块,同时采用马瀛通等人创建的年龄-孩次递进模型,把育龄妇女的生育过程进一步细化,根据育龄妇女当前所属年龄以及孩次状态,计算育龄妇女生育下一孩的生育概率,以及育龄妇女生育孩次的属性。在数据的选取上,利用2005年1%人口调查做人口规模的估计,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小误差,进行进时期预测时,作者结合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和五普数据,最后得出结果:2005年我国018 岁独生子女总量在1.1 亿人左右,且2020 年前将保持在1.11.2 亿人之间。 有别于利用胎次递进模型对独生子女规模的估计,郭志刚则是利用原始普

19、查数据,估计出各出生队列的独生子女-孩次比例的方法,对独生子女规模等信息做出了估计,并对90年普查数据做了详细的分析。 王金营假设,把一横断面的分年龄生育模式作为一队列妇女终身的生育模式,计算该分年龄段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作为这一队列妇女一生生育子女的个数,并以此作为基础,推算出独生子女比重与总和生育率的关系,分城乡推断我国独生子女规模,最后得出结论:到1995年,我国约有独生子女8950万人,其中城镇独生子女5226万,乡村独生子女3723万。 宋健则是按照活产子女数口径和存活子女数口径,利用2000年0.95原始数据,分别推算了城、镇、乡、生育一孩的妇女数量,在此基础上,假设城镇地区生育一孩

20、的妇女和农村地区第一胎为男孩的妇女都不再生育,农村地区第一胎为女孩的妇女都将继续生育,根据这个假定,在最后对估计结果进行校正后,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城镇独生子女为6140万,农村独生子女3206万,合计9436万。 风笑天根据国家计生委每年公布的独生子女领证人数,加上每年超过独生子女证领取年龄的独生子女人数,在此基础上,对全国独生子女分城乡进行了估计和推测,最终得出结论:2005年,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在8300万到9000万之间。 吴瑞君等结合抽样调查与人口普查,分别采用母亲推算法、子女推算法、调查法三种方法对苏州市独生子女规模做了估算,三种方法得出结果十分接近,估算结果分别为:114.4

21、7万、114.67万、114.49万,作者最终选取了方案一即母亲推算所的结果为基准,认为截至2000年11月11日,苏州市独生子女规模为114.47万人,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独生子女规模变动做了2001-2015为期15年的预测。 黄润龙运用“五普”原始数据,把独生子女证的领取人数和按政策生育独生子女数,分别作为估计独生子女的上下限,得出结论是:2000年11月,全国25岁独生子女的规模在7802万到9872万之间。 明艳分析2005年全国1%人口调查数据后,得出如下结论:2005年,我国30岁以下独生子女规模达1.6亿,且我国14-30岁独生子女规模独生子女性别比高达126.7,远远高于非独生

22、子女性别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5页 共44页- 1.2.2 关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的文献回顾 学界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的研究,产生了丰硕成果,其中包括对独生子女未来婚配概率、家庭结构、养老模式问题、家庭面临风险等等,既大规模实地调查访问,也有小范围深度挖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杨书章、郭震威则利用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推算,构建数学模型,模型测算结果表明,城镇“双独”家庭的比例将从1991年的0.35%增至2020年的接近40%;与此同时,郭志刚、宋健等学者以1990年数据为基础,以现行生育政策为框架,提出了“x2”

23、模型,分城乡计算了不同时期独生子女未来的婚姻组合类型及其期望概率,根据他们的估算结果,如果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未来我城镇国双独婚姻概率最高为34%,其中单独婚姻所占比例最大,达50%,农村则以 “双非”婚姻和“单独”婚姻为主,“双独”概率的最高值也不过7%左右。 风笑天利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五大城市的调查数据,对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做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同时子女的婚姻状况与他们的家庭结构密切相关;另外,独生子女父母家庭进入空巢家庭的时间与非独生子女父母进入空巢家庭的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风笑天还曾通过对湖北省五个省市的

24、实地调查,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居住意愿、居住现状、未来情形分别进行了分析,文章得出结论:未来我国独生子女父母家庭养老将面临现实情况与主观预期难以完全匹配的两难境地。 原新从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通过从代际年龄、人口支持、老龄照料三个层面的分析,文章得出结论:第一,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并没有很多学者所设想的那么严重;第二,独生子女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很差,独生子女的身故或者意外身亡,对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一点也与学者穆光宗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看法不谋而合。 刘鸿雁,柳玉芝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上海两地独生子女比率及对其未来婚姻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其预测结果表明,

25、在不久的将来,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将占较大比重,由之对独生子女带来很大的家庭养老负担。 陈自芳通过探讨子女与父母间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关系后,指出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一对夫妻只养育一个子女形成的数量上的不对等,通常会导致父母在养育子女期内对独生子女进行过度供给,进而造成独生子女的人格缺陷,与之相反的是,当父母年迈时,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供养则供不应求,针对上述现象,作者提出建议,父母应将年老前年对子女提供的相对过剩的供给,转化为积蓄,以确保自身养老的需要等对策 夏传玲、麻凤利则是利用多项指标量化家庭养老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26、第6页 共44页- 女数量对晚年父母养老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是:子女数量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脸、以及精神慰藉三个功能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或者说影响甚微。郭志刚、张恺梯在研究框架中增加了老年人的年龄及其它相关变量,他们得出与夏传玲、麻凤利二人的结论相反,他们认为,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家庭供养起着显著作用,因此目前,子女数量仍然是重要的的养老因素。 何芸、李建权深入分析了我国家庭结构所发生的巨大转变、由此带来的养老压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新的家庭结构下养老模式的做出了探索。 1.2.3 对文献综述的总结 学者对独生子女的估计沿用方法各异,得出结果也不尽相同,方

27、法、模型的选取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研究者要明确所选取方法的适用条件,然后才进一步进行校验、 缩小误差,提高估计的准确性,如果采用孩次递进模型,应该知道孩次递进比模型的潜在假设是育龄期结束前无死亡、迁移、丧偶、离婚以及非婚生育;而队列分析法则只有在生育率和死亡率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做出准确的预测,简言之,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只要应用得当,都可得到较为合理、准确的结果。 在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的研究方面来看,这一领域的取得的学术成果丰厚,但从总体看来,学者们在有些问题上存在一致性的同时,在很多问题上却又存在很大的分歧,比如学界一致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抗风险能力小、独生子女家庭将面临父母养老这一难题,

28、这毋庸置疑,但对于是否应该放宽生育政策,城乡新婚夫妇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是否比非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形势更加严峻,以及对未来“双独”婚姻比例的估计都存在不小分歧。 1.3 研究的理论方法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准确性,估算独生子女规模时,本文数据主要是利用五普数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采用队列分析法并构建独身子女比重OR与总和生育率(TFR)的关系模型,对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进行估算;而在分析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时,主要是利用独生子女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研究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的现实状况,探索完善独生子女养老支持的对策。 1.4 本文结构安排 本文主体结构一共分

29、为五大章,各章主要涵盖如下内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7页 共44页-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本研究沿用理论方法、结构安排。 第二章论述长三角人口状况简介。其中包括区域概念的确定、人口规模与增长、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教育结构、城乡构成、民族结构。 第三章是估算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利用五普数据和2005年1.325%人口抽样调查等相关数据,构建独生子女比重(OR)与总和生育率(TFR)之间的关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计算长三角独生子女的总量。 第四章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研究,在

30、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分析独生子女面临的家庭养老支持状况,并围绕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精神慰藉三方面探讨未来独生子女在养老支持方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为对策与建议。立足前四章,对独生子女规模及其家庭养老支持结构现状进行总结,探索有助于完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的可行性方法。 *图1-1: 全文主体架构 绪 论 独生子女 规模估算 独生子女养老支持研究 对策与建议 长三角人口 状况简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8页 共44页- 2 长三角人口状况简介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本文的长三角概念 “长三角”全称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

31、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则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包括江苏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其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连成一线成为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直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南界,东止于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 从经济角度上来看,则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浙江、江苏经济带,它也是目前我国经济规模总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同时也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指出了长三角的重要地位。 如上所述,不同的立足点会对长三角的

32、区域空间有不同的解读,考虑到人口和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所提到的“长三角”则是指经济学角度上的 “长三角”定义,即以上海为龙头的江浙经济带两省一市。 2.1.2 独生子女的涵义 独生子女,简单说来,即没有兄弟姐妹的的孩子。具体来看,在各省市具制定独生子女条例中,以下情形中的孩子可以视为独生子女: (1)夫妻双方只生育一个子女或所生育子女只有一个存活的 (2)无子女的夫妻依法只收养的一个子女 (3)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成人且没有兄弟姐妹的 (4)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离异后,一方依法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独生未再婚或与无子女的人再婚但没有生育的。 (5)再婚夫妻,双方各有一个子女,原夫妻关系存续期

33、间所生育子女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或者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且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 但是在实际统计过程中,尤其是普查资料报表中,都是以分性别、孩次等形式的刘志彪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9页 共44页- 来统计的,因为育龄妇女产子个数和孩子数是一一对映的,这在客观上使得条件(2)(3)中个人或机构养育的独生子女无法统计,假如一个妇女在生育一个孩子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如生育的男性偏好,或者胎儿先天患有某种疾病等

34、等),将第一胎送给没有孩子的家庭,之后该妇女生育了第二胎且不再生育,在这样的情况下,从统计口径上看,这两个孩子都不是独生子女,但实际上都应该算做独生子女纳入统计,本文在对独生子女总量进行估计时,采用的资料都是普查资料、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形式的数据,对领养这块难以纳入统计,所幸这类事件又属于小概率事件,所以在这加以说明。 2.1. 3 诠释长三角独生子女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所提长三角独生子女限定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独生子女,结合我国人口统计的客观现实,简单讲来,本文对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的估算实际上就是计算这一地区的独生子女的人口总量。 2.2 人口规模及其增长 表(2.1)是

35、长三角历年人口数据,长三角区人口总量一直在不断增长,由1982年全国人口第三次普查的11126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4825万人,增长了33.25%。而其中各地区的增长幅度又有区别,图2-1即为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这个曲线图中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第一,承前述,长三角人口总量一直是在不断的增加。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口较高速增长,这一时期,人口总量上升的同时人口增长率均呈上升趋势;到了第二阶段,人口总量继续保持增长,但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率有所放缓。 第二,人口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具体表现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浙江二省,不论是在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其增速处于较高位置。

36、详细分析表中数据可算出历年人口净增长量,从1982至2009底,上海、江苏、浙江净增长人数分别为735万、1672万、1292万,由此分析上海市之所以增速高于江浙二省,并不是因为人口净增长比江浙两省多,相反,受制于地域空间及城市容量等因素,其人口净增长量最少的。上海市的人口增速快的原因在于基数小,因而人口增长的单位效应更为明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10页 共44页- 表2.1 长三角地区历年人口数量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资料计算而来 图2-1 长三角人口年均增长率11.0051.011.0151.021.0251990年

37、2000年2009年上海江苏浙江长三角*资料来源:同上 2.3 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直接反映了一地区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在数量和结构的匹配程度,一般而言用性别比来衡量,即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个数。实际操作中的常用指标有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人口性别比、分年龄性别比、死亡性别比等等。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量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性别比由生物学规律决定,介于103107之间,超出这个范围即可认定为性别比失衡;总人口性别比则是某一人口中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表(1.2)是根据五普数据所计算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总人口性别比。

38、 表1.2 2000年长三角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与总人口性别比 指标 上海 江苏 浙江 长三角 全国 出生人口性别比 110.64 116.73 114.06 115.13 117.79 总人口性别比 105.68 102.55 105.51 103.92 106.30 向洪,张文贤等.人口科学大辞典.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年份 上海 江苏 浙江 长三角总人口 1982年 1186 6052 3888 11126 1990年 1334 6706 4145 12185 2000年 1674 7438 4677 13789 2009年 1921 7724 5180 14825 首都经济

39、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11页 共44页- *资料来源:根据五普数据汇总而来 从出生人口性别比来看,长三角省市、乃至全国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失衡现象。长三角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13,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10.64、116.73、114.06,均高于正常取值区间的临界上限107, 这说明长三角地区生育意愿呈现与我生育国文化一致的男性偏好现象,而且,伴随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偏好正在弱化,这也说明经济水平的发展有助于缓解性别比失衡。 从总人口性别比来看,结合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计算出上海、江苏、浙江总人口性别比与出生人

40、口性别比的数值差分别为4.98、14.18、8.55,说明就地区间死亡率的高低之别,概而言之,江苏最高,浙江其次,上海最低,长三角总体上低于全国水平。 2.4 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也称人口年龄构成,指在一定时点、一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所占中比重。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的综合作用结果,也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人口年龄结构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有很多,老年系数、少儿系数、老少比、抚养系数等等,图2-2 是利用五普数据绘制的长三角年龄结构类型的条形图,该图清楚的显示了长三角以及年龄结构类型,结合

41、表(2.3)、表(2.4),可以解读出以下信息: 单位:% 图2-2 长三角年龄结构类型020406080100上海 江苏浙江长三角全国0-1415-6464+*资料来源:五普数据绘制而成 向洪,张文贤等.人口科学大辞典.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12页 共44页- 表2.3 长三角年龄构成类型图 单位:% 指标 上海 江苏 浙江 长三角 全国 0-14岁 7.90 13.76 14.02 13.10 22.89 15-64岁 79.06 74.51 75.33 75.37 70.15 64+ 岁 13.04 1

42、1.74 10.65 11.53 6.96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资料来源: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公布数据运算而来 表2-4 长三角地区人口抚养系数 单位:% 指标 上海 江苏 浙江 长三角总人口 全国 少儿抚养系数 10.00 18.46 18.61 17.38 23.68 老年抚养系数 16.49 15.75 14.14 15.29 13.04 总抚养系数 26.49 34.21 32.75 32.67 36.72 *资料来源: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公布数据运算而来 第一,长三角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地区性差异,与江苏、

43、浙江两省相比,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少儿抚养比更低,老年抚养比则更高。从抚养系数来看,则是上海市的抚养系数较低,其它两地较高。结合统计口径看,由于国家统计年鉴是统计的地区常住人口,上海做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吸纳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量人口,毫无疑问,迁移到上海的人口大部分为劳动力人口,上海总人口本来就不及江浙二省,迁移的单位效应更加明显。 第二,长三角地区的年龄构成与全国相比,从数字上看,长三角地区总人口抚养系数略低,这是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该地区吸纳了其它地方的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增多,分母效应较大,抚养系数变小。 第三,长三角已跨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地区的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

44、比例达7%,即说明该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从表(2.3)可判断,长三角64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1.53%,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又以上海市老龄化最为严重,老年人口比例高达13.54%。 2.5 城乡人口结构、教育结构与民族构成 2.5.1 城乡人口结构 城乡人口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城镇人口比重越大,说明该地区人口素质越高,人力资本越雄厚,城市化水平越高,产业结构也相对比较发达,相反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越小,则说明该地区人口素质较低,城市化水平越低,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落后。图2-3是2009年年时长三角的城乡人口结构图,通过该图,我们可以得知 首都经济

45、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13页 共44页- 第一,2000年到2009年9年时间里,长三角整体城镇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50.1上升到2009年的59.86,上升了9.76个百分点,说这明长三角城镇化进程较为迅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第二,地区内城乡人口的结构化差异。与江苏、浙江二省城镇化的进一步提升相比较,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只提高了0.3个百分点,似乎城镇化在上海已经显得“步履维艰”,但反观整体数据可以看到,上海市城镇人口比重在2000年已经高达88.3%,即上海城镇人口规模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与之相反,江浙二省城乡人口结构却依然有很大

46、的上升空间,可以预见,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逐渐升级,未来江浙二省城镇人口比例还将继续提高且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单位:% 图2-3 长三角城乡人口结构54.357.6 59.8641.4948.6750.0188.688.30102030405060708090100上海 江苏浙江长三角2009年2000年*资料来源: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与五普数据汇总计算而来 2.5.2 人口教育结构 教育水平是衡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人口再生产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意味着该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

47、,人力资本越雄厚,同时该地区的发展潜力也更大。目前,国际上通用反映教育程度的指标有受教育年限、入学率、每十万人大学生比例等等。表(2.5)是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教育结构数据表,对比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表2.5 长三角人口教育结构 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 第14页 共44页- 地区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合计 2000 2009 2000 2009 2000 2009 2000 2009 2000 2009 上海 26.55 18.18 38.20 34.09 23.89 25.07 11.36 22.66 100 10

48、0 江苏 43.69 35.26 38.37 41.95 13.80 15.75 4.14 7.04 100 100 浙江 49.58 42.12 35.53 35.80 11.49 12.55 3.40 9.53 100 100 长三角 43.56 35.41 37.40 38.79 14.27 15.85 4.78 9.94 100 100 全国 47.72 38.67 36.52 40.94 11.95 13.69 3.81 6.70 100 100 *资料来源: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与五普数据计算得来 第一,总体看来,从2000年到2009年,长三角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整体上有了较大提升,与全国的人口素质稳步提高的趋势相吻合。长三角教育程度为小学及的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43.56%下降到2009年的35.41%,下降了8.15个百分点;同时,高中及大专以上人口比重则由19.05%升至25.79%,上升了6.74个百分点。 第二,就长三角内部教育水平而言,教育结构还存在较大差异,显然,上海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江浙二省高,而且其高学历人口增长较为突出,就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