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姓名:付凯班级:建筑学院城市规划 0501 班学号:050120131导师:任云英 黄嘉颖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城市规划 0501 班 付凯) 摘要:本文在多学科的视角下,以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系统学,生态环境学这五个学科角度论述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并且对各个学科与城市规划方法的联系进行了简单地探讨。并且在最后用图表的方法表明了各种学科与城市规划方法结合的时间关系。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学 经济学 社会学 系统学 生态环境学引言:产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社会,环境,经济的问题。起初,为了追求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筑师通过对建
2、筑改造或对城市空间的改造来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社会目的。但是实践证明,试图通过一个学科来处理城市问题是片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问题的逐步深入,从 60 年代开始,人们相继从多学科的视角来看待城市,探索每个学科之间与城市规划方法的可结合之处。一、从建筑学的视角审视城市规划方法建筑学的思维方式贯穿了近代城市规划方法发展的始终,他对 20 世纪的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代表事件:L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与形式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邻里单位理论与 Radburn 规划;F. L. Wright 的广亩城;Abercrombie 的大伦敦规划 ;英国的新城建设 ;Chandi
3、garh 规划和 Basilia 规划; 美国的郊区化和内城改造;雅典宪章 (1933 年 8 月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拟订) ;1.1.现代建筑运动的源起与思想根源1.1.1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急速变革,整个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1.1.2.为了追求当时的理性的社会秩序,建筑师通过对建筑改造和发展来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社会目的,建立理性的社会秩序。他们强调用全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材料面对全新的工业化社会的要求,反对复古倾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是全部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是以形式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提倡“形式服从功能” 。 在形式上提倡简单的形体造型和非装饰原则。体现新的建
4、筑审美观,建筑艺术趋向净化,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建筑造型要成为几何体形的抽象组合。也就是现在建筑运动所提倡的“少就是多”的原则。 注意应用新技术的成就,使建筑形式体现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工业化施工的特点。 注意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流动空间论(Flowing Space) ,有机建筑论(Organic Architecture)和开敞布局(Open Plan)都是具体表现。1.2.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对城市规划方法的探讨在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得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的。二十世纪 20 年代末,随着现
5、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欧洲的一些建筑师于 1928 年集会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在此次会议上发表的宣言中,提出了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准则。它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求有根本性变革,标志着理性的土地使用规划。 提出: “城市建设就是要把城、乡集体生活的各种功能组织起来。在城市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美学的标准,而只能是功能的标准。城市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居住、劳动和休息这三项功能” 。 “城市规划是组织集体生活的功能;它包括城市密集区和乡村。城市规划是在一切地区组织生活”。 “重新分配土地是任何城市规划的初步基础,它必须包括在土地所
6、有者和社区之间公平地分配为双方共同的利益所进行的工程带来的自然增值” 。 “而交通控制必须考虑到集体生活的功能。能用统计数字证明的这个有活力的功能的不断增强,说明交通问题先于一切的重要性” 。1.3 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对城市规划方法探讨的实例从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到雅典宪章的宣言1.3.1 勒柯布西耶的形式理性主义与功能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1.3.1.1 功能理性主义特征:在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的规划方案中,他充分阐述了从功能和理性的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理解,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他的规划构思表达了充分的功能理性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城市内部的
7、改造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由拥挤导致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保证阳光、空间和绿地。交通问题的重要性。1.3.1.2 形式理性主义的特征:这集中体现在 1951 年开始规划并建设的昌迪加尔与巴西利亚的规划。从巴西利亚的整个城市平面特征看,它呈现出严格的几何构图特征,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犹如机器部件一样规整而有序。这与他在建筑设计中寻找着某种控制线极为相似。虽然这些几何元素用于建筑设计中对于现代建筑的模式化的生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城市空间中运用这种几何关系是否适合城市的发展,勒柯布西耶并没有实际根据。从昌迪加尔的规划中
8、也可以看出柯布西耶的“形式现性主义”思想,例如:以象征人体的生物形态构成城市总图的基本特征,主脑为行政中心,设在城市顶端山麓下;商业中心位于全城中央,象征城市心脏;博物馆、图书馆等是神经中枢,位于主轴附近的风景区;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宛如右手;工业区位于东南侧宛如左手等。但是后来却出现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功能分区倒是了社会分化,构思与布局过于生硬机械、空间环境冷漠等。后来柯布西耶因其在追求形式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批判。1.3.1.3 对勒柯布西耶的规划思想的建筑学审视在 1950 年代,昌迪加尔与巴西利亚的规划由于严格体现了功能分区思想,布局规整有序,从而得到了普遍的
9、赞誉。但是 1960 年代以后,随着城市规划领域对人文,社会因素的普遍重视,他的规划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与批判。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他的理性主义思想最后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中的“功能分区”对于以后的城市规划发展、实践影响最为深远。并且提出了大批量生产、机械化建造城市的方法。1.3.2 F. L. Wright 的广亩城1.3.2.1Wright 的建筑思想:在 Wright 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平等思想。有机建筑 1.3.2.2 Wright 的建筑思想与其规划实践广亩城理论:F.L.Wright1932 年提出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 ,将城市
10、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广亩城市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他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 在广亩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Wright 认为广亩城市是一种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他写道:“美国不需要有人帮助建
11、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且完全是随意的”。1.3.2.3 对 F. L. Wright 的广亩城的建筑学审视F. L. Wright 在城市规划中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这正如他的流水别墅的风格一样,把自然因素运用的出神入化。因此他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使人们都回到广袤的土地中去,这与起建筑设计中的自然主义风格是一致的。1.3.3雅典宪章的伟大实践1.3.3.1雅典宪章的主要思想是功能分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
12、,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每一主要功能都有其独立性,都被视为可以分配土地和建造的整体,并且所有现代技术的巨大资源都被用于安排和配备它们”。1.3.3.2雅典宪章的建筑学审视雅典宪章受到建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深刻影响。认为城市规划就是要描绘终极蓝图,并且期望通过不断的城市建设活动来达到理想的空间形态,这是典型地用建筑学的方法论来解决城市规划思想。所以勒柯布西耶把建筑看作机器,把城市看作产品,只试图解决城市的物质空间布局的问题,导致了在城市规划中忽略了社会与文化的根基,而不能满足城市本质上发展的需要和人生活于其中的切实要求。因此到了 1960 年代末以后, 雅典宪章的主题思想受到了越来
13、越多的怀疑和批判。1.3.4.其他城市规划的实践 Abercrombie 的大伦敦规划 ; 英国的新城建设 ; 美国的郊区化和内城改造二.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城市规划方法2.1.对经济学与城市规划方法关系的认识经济活动是城市存在的基础,1950 年以后,在经济世界与地理交界的共同推动下,欧美学者在对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所进行研究中统一了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在经济学意义上对城市规划方法进行分析也有不同角度。 代表事件:增长极理论,空间扩散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前苏联的地城生产的系体中的地理论等。2.1.1 产业结构分类方面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生产结构对特定历史时期城市的结构的反馈作用不是
14、相同的,例如:在前工业社会时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由于产业经济,增长,总是小关联贯性较弱,所以对城市的结构的推动力是就较弱,而新工业社会时期,以资源为依托的大工业,经济增长总量较大,并联性强,所以它的结构演化速度快,而在后工业社会时期,以信息经济为主,它对知识的利用效率更高,因此更快地推动了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2.1.2 生产要素方面在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中,技术的进步是城市发展之根本动因。在工业化时期,技术进步改变需要求结构,促成资源在部门和区域上新的分配格局,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加强,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其他相伴因素,共同促成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在后工业
15、社会,围绕信息与信息加工的智能技术,加速了资本与劳动力的国际化,使城市空间系统规划超越了国家与区域的范围。2.1.3 空间经济方法(见 2.3)2.2 核心 边缘理论: 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离散形、聚集形、扩散形、均衡形;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发达;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落后地区,分为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理论应用:A、城市是核心,乡村是边缘; B、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2.3 空间经济方法的体现 空间扩散理论城市作为社会生活和生产力布局的集聚中心,是
16、由各个企业对规模经济的追求最终导致城市在空间上不断扩张而逐步形成的。集聚可以集中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并避免重复建设,可以把人口、物资、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要素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枢纽功能,从而降低各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因此追求规模经济是引起空间集聚从而形成城市并促使其不断发展演化的根本原因。受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城市积聚过程中,则可能出现城市过度膨胀而导致规模不经济。在此情况下,城市将通过扩散来进行空间优化,寻求可持续发展,当分散到一定程度后又需要走向新的集中。在经历这种集聚、扩散、再集聚的多重反复之后,最终在集中与分散的对立统一中达到地域空间组织的优化。每一次的集聚与扩散循环都是规模经济规律作用
17、的结果,只是同上一轮相比,新的集中或分散都是在更加广阔的区域范围内实现了空间优化。在集聚与扩散的动态演变中,城市从集中走向“离心”,在周边地区逐步发生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现象,多核心、多组团的都市结构进而形成。2.4 无论是核心 边缘理论还是空间扩散理论,他们都是从产业结构分类,生产要素等方面对市场经济如何在空间均衡分布进行的讨论。这种探索对于工业时期和后工业时期的城市规划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城市规划方法代表事件:公民参与,规划与人民,社会公选,新马克思主义、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生与死社会学的方法并不排斥分析城市规划方法中许多经济学的观点,但是对于经济学的观点,则有
18、两种认识:把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成因看作是经济的过程认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要素是布局形成过程的中心要素,它决定着城市空间与土地 规划布局3.1 人本主义思想的绽放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其中近代规划思想的大师 L.芒福德对现代城市规划中所充斥的种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予以坚决的批判,把那些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城市布局称之为“非城市” ,这样的规划也因而被称为非规划。从中可以看出 L.芒福德对于规划中社会问题的思考。3.2 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二战结束后,西方的城市规划方法在总体上延续了以理性与物质规划为主的思想路线。3.2.1 正如,Batty(1979)所描出的那样,1960 年代以前西新城市规划思想
19、是“以支离破碎的社会科学支撑传统的建筑决定理论” 。到了 1960 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已经到达了顶峰,随着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城市规划却没有提供一个温馨、自然的环境,反而造成了各方面的消极问题。3.2.2 而当时,一记者 Jane Jacobs 开始关注规划, “规划师在过去一直以自身的一套原则工作,一直自诩为人民服务,现在他们听到了外行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从专业理论的角度,规划师过去集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规划,而 Jang Jocobs 让规划开始注意为谁作规划。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学方法论开始被规划师所采纳。3.2.3 以洛彬矶作为现代主义城市的
20、代表。几乎汇集了所有现代城市问题:种族隔离和贫富悬殊、犯罪率高、人际关系淡漠与世隔绝,为汽车人而设计等等,不断涌现成为城市生活的毒瘤。而 1961 年,美国简雅各布的发表的 美国城市的生与死(The life and peath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要求城市规划者重新思考虑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制度的合理性,这是二战后城市规划开始由工程技术向关注社会问题转型的重要标志,这本书给当时西方城市规划界带来了一次“大地震” 。3.2.4.PHall 将 70 年代后西方城市理论的研究整体上称为“马克思论主导阶段”社会学家H,Gans 检讨了城市规划的过程和方式,认为人的生活是由
21、经济、文化、社会权力结构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规划师所认为的物质环境来决定的,从而表达了对城市规划作用新的认识。3.2.51977 年发布的马求比丘宪章对公众参与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士、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府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 马求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展, “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提出了“人民的建筑师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论断。3.2.6.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美国出现了与公民参与密切相关的一些新名词:综合性规划,联络性规划理论3.3 另一方面,社会学研
22、究对城市间流动也做出解释,尽管社会学研究更侧重于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而不是空间的解释,但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为与城市空间具有同构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有关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规划方法(空间系统)也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例如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进步改变职业结构,打开了向专业的技术职业的向上流动的渠道,这不仅仅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以及农业向工业的流动,而且它结果形成了新的社会分层结构,各种地位群体在城乡区域间各得其所,从而构造出工业社会特定的内在空间结构特征。四、从系统方法的视角审视城市规划方法4.1 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4.1.1 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五十年代末被引入到规划领域而形成了系统
23、方法论。在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论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批判,而系统方法论则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建设,尽管两者在根本思想上并不一致,但对城市规划的转换都起了重要作用。 现代系统思想就是将世界视作系统与系统的集合,它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系统方法则是以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等为手段以及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来研究事物整体规律。4.2 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方法应用的追溯4.2.2 五十年代初,美国 RAND 公司运用系统方法从事军事系统的研究。之后,P.M.Morse、G.E.Gi
24、mball 等人提出了系统工程方法,成为“曼哈顿工程”、 “阿波罗计划” 的运行基础。这些实例的成功促进了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发展,并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4.2.3.自六十年代中期后,在运输土地使用规划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方法,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向城市规划的整体转移。在系统论的思潮影响下,从 1960 年代中期以后,有关住房、交通、人口、土地使用、就业分布因素全部或部分地纳入城市空间分析的模型,分析也由静态转为动态的。4.2.4.McLoughlin 在 1968 年出版了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n Systems Approach一书,
25、详细阐述了运用系统方法认识城市和环境、系统方法论的思想和具体方法以及在规划各阶段的运用。 McLoughlin 指出: “对人环境的审慎控制必须坚决以系统观点为基础”。Chadwick 在 A Systems View of Planning(1971) 一书中,则将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循环过程更加空间化,他尤其强调目标表达问题的可量度形式,对方案评价更具操作性的方法,因此在以后的规划实施中更具实际意义。4.2.5. 到八十年代中期,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被其最积极的倡导者McLoughlin(1985)宣布为彻底失败。McLoughlin 认识到城市规划的传统始终没有能力也并不想来回答“城市
26、是怎样运作的”这样的问题,因此也就无法为规划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而只能在“正当的规划”、“社区”和“平衡 ”等之类既含糊有毫无意义的词汇组成的原则上绘制规划(plan )和地图。如果我们要想能够理解城市问题并提出合适的政策以改进城市以及城市中居民的生活,那就有必要将城市规划“放逐” (relegate)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但在更为广阔的空间经济学领域的相对边缘位置。4.3 系统方法与城市规划方法相结合的模型4.3.1.综合规划理论(comprehensive planning) 4.3.1.1.以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思想理论基础。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从整体上对
27、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些方案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4.3.1.2.综合规划的特征:综合性 总体性 长期性 集中在物质空间方面;将物质空间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成为一项政策手段。因此,任何一个方案的编制都是一次整体结构的重新组织。 在方法上,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揭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规划就是要组织和协调城市中各类组成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结果,规划的编制往往从理想出发,建立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最合理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城市规划又走向了终极状态。4.3.2.分离渐进规划
28、理论 4.3.2.1.这一方法论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核心就是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主要用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答,即使是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也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4.3.2.2.这一方法可以直接面对当时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即时的行动。这一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多学科的知识,也不需要对战略问题和可能方案的反复探讨、比较和评估。也不必陷于繁重的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工作。规划决策的基础相对比较可靠。4.3.2.3.因此,不存在唯一的决策或“正确的”结果而是有一系列没
29、有终极的、通过社会分析和评估而对面临的问题的不断处置;渐进的决策是一种补救的、更适合于缓和现状的、具体的社会政策方法,而不是对未来社会目的的促进。4.3.3.混合审视理论(mixed-scanning )4.3.3.1 由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组成。4.3.3.2.方法:简化的综合规划方法(基本决策)分离渐进方法(项目决策)4.3.4.连续性规划理论(continuous planning )4.3.4.1 成功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统一地考虑总体的和具体的、战略的和战术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操作的和设计的、现在的和终极状态的等等。4.3.4.2 在对城市发展的预测中,应当明确区分城市中的一些因素需要进行
30、长期的规划,有些因素只要进行中期规划,有些甚至就不要对其作出预测,而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统一的以二十年为期的规划。长期规划也应当表达出连续的行动所形成的产出,表达出从现在可是向未来的不断延续过程。五、从生态环境学的角度审视城市规划的方法代表事件:田园城市,城市美化运动,芝加哥规划、环境意识,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等5.1 对于生态环境学影响城市规划问题的认识5.1.1 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利用生态学方法解决城市规划问题是在 1960 年以后,而且在进入90 年后,尤为明显。但是,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已经可以看出运用生态学来指导城市规划的蛛丝马迹了。霍华德试图通过城乡结合的方式迸发新的生活,新
31、的文明,融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优点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 “绿肺”的概念可视为“田园城市”方案的空间手段的根源。这是当时人们对于最本质的生态环境的理解。5.1.2 欧美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也萌生了有关生态城市思想。城市美化运动首先以波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为开始。它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物质空间形象和秩序,以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的破坏性发展而失去的视觉美和和谐的的生活,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的生存环境。但是由于其阶层的独立性,而很少居民的福利出发,考虑在根本上改善布局的性质,它并未给予城市整体以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5.2 生态环境学影响城市规划的发展5.2.1.1950 年代城市生态环
32、境科学思想的兴起1959 年首先在荷兰规划产生了整体主义和整体设计的思想,提出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环境,以全面地分析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1960 年代,Mcttang 发生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研究了人类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强调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性问题,建立了一个城市与生态学的研究框架。5.2.2.1980 年代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的迅猛发展1987 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提出为生态城市思想提供了基础支撑。1990 年发表了可持续性环境的规划对策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全球 21 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行动纲领。这时生态环境科学对于城市规划的指导已经从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性问题发展到了从城市发展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城市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具有复杂而丰富的相互关联性上看待城市规划问题。5.3 但是,从城市发展的内部各种要素看,城市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具有很复杂的关系,而生态学这种方法论,他没有规定性的分析工具,在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上不具有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