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和谐呢?、解决主要矛盾,实现发展的和谐“木桶”效应告诉我们,短板制约着事物的发展。我国农村情况各不相同,制约当地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不相同。有的地方是医疗卫生事业滞后、农民因病返贫问题严重,有的地方是农民增收困难,有的地方是文化落后,有的地方是环保问题突出,等等。这些突出问题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的主要矛盾,要下大力气解决。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可迎刃而解。因此,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必须具体情况具体
2、分析,化解主要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二、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是财富之母。我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 22的人口。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从全国来看,1994 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就跌破了 16.5 亿亩的警戒线,1996XX 年,我国耕地减少近 1 亿亩,而且大部分是精华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大量占用耕地,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必须把保护耕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只有确保耕地不流失,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如果粮食出现了问题,不用说新农村建设无法进行,就是全国也将会出现不和谐,甚至
3、发生社会动荡。三、及时化解矛盾,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期”,而且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因此要正确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问题,及时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维护稳定,实现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和谐相处。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农业税的取消,乡村工作的一部分要及时转到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各种矛盾上来,加强对重大问题和纠纷的调查研究和提前预警。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干部要加强学习,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服务于群众,努力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改变和纠正当前有些地方以增加农民负担、甚至举债的形式实现村容村貌和农民住宅的改变,形成新的不和谐、不稳定的做法。四、提高干部
4、素质,实现政治文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要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和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没有新型的农民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存在不和谐,其主要因素是农民增收困难。一方面是剩余劳动力多,一方面是劳动力素质低,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差。因此,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鼓励他们走出去。同时,要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配乡村干部,为乡村干部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望高、群众信得过、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吸收到党支部来,并通过选举,以优秀党员的身份参加村委会。探索乡村干部队伍的“海选”,
5、把那些组织视野之外的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的人才选拔到乡村领导岗位上来,促进乡村的政治文明。五、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伟工程,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关注环保,决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那将遗害于子孙后代。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实施的“一池三改工程”和普及太阳灶工程,既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实现了节薪柴的目的、保护了林草植被,还处理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使农村家庭卫生状况得到改观,实现了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六、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在我国农村,还有一部分困难群体,他们的生活还比较困难,需要得到关怀和照顾。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要时刻关心和帮助这些困难群众,改善他们的处境,让这部分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特别关注失地农民、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家中,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