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我国城市规划与生态坏境建设摘要:在城市的扩张过程中,自然生态被无情地蚕食。人口聚集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刺激了大生产的扩张,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资源掠夺,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这促使我们不能不重新反思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的关系,不得不重视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协调统一。而我国更是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研究意义和现状入手,较为详细的阐明及列举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接着,介绍了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及两者关系。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
2、境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坏境; 可持续发展; 协调统一引 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旦生态与环境失衡,最终受到损害的是我们人类本身。研究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如何通过规划、管理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在城市建设规划实践中迫切需要探索的课题。同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城市居民最关注的话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一点便是不当的城市管理与规划所致。因此,应该对传统的规划管理对象和手段进行拓宽,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城市容量管理以及城市环境敏感地区、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管理,通过有效地措施完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人
3、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一、研究的意义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使人们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随着生态意识的逐步觉醒,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绝对必要性。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为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被公认为是世界性“生态危机” ,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 “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配置城市资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指导城市建设活动的主要职能。能否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充分考虑区域与自然环境条件,使规划要素与生态条件相协调,处理好人与环境、自然与
4、社会、生产与生活,以及现实与将来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关键。二、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我国正值城市化飞速发展之际,环境恶化趋势难以遏制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 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 个,
5、2000 年达到了 667 个,其中 200 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 13 个,此外还有 2 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人口压力、工业化压力以及市场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
6、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负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三、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及两者关系广义地说,城市规划建设就是城市规划管理者通过计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动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调动城市的各种资源,去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狭义地说,城市规划建设即为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1)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是指影响
7、城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广义的城市生态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社会生活等社会环境;资源、市场条件、就业、收入水平、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经济环境;以及风景、风貌、建筑特色、文物古迹等美学环境。城市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按人的意志,经人类加工改造形成的适于生存和发展人工环境,它既不是自然环境,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环境。人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建造者,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员,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部分融合而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具有一定的负荷能力。(2)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对象,城市规划的对
8、象是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它们都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人口、社会环境,是城市规划的物质基础。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既决定了规划、管理的方向、方式、方法和效果,又决定了城市规划的特点和重点。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有限的空间、环境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从古到今,在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思潮,都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宗旨。城市规划决策系统是指城市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组织编制审批管理。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不但使城
9、市建设和经营管理更经济,而且是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基础。如:工业用地的合理规划布置,绿地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等合理布置,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合理的城市总体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重要前提,它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的集中回收与治理。四、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1)局部的成效与反思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农村城镇已迈开了城市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重大。生态学应用是现实中的一种存在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
10、作者的理想。而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则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2)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
11、,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
12、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3)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
13、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4)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经过若干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初步建成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网罗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贴近自然、溶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为实现生态城市奠定基础。结 束 语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自然生物圈的重要活动,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
14、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自然界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态环境施加的任何影响,环境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董卫, 王建国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2;【2】 孙明,吴斌等,城市规划中生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3;【3】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出版社,1997;【5】 张兵,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理性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