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动世界中的奠边府战役与日内瓦会议(四篇)1954 年奠边府战役的历史背景分析第 38 卷第 1 期Vo1.38No.1郑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0URNAL0FZHENGZH0UUNIVERSITY2005 年 1 月Jan.2005变动世界中的奠边府战役与日内瓦会议(四篇)编者按:二战后,在东西方抗衡对峙中,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 ,军事较量与外交折冲相伴随,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强权霸道依然故我,现代科技革命开始勃兴,现代化,全球化逐步形成新的高潮.直至 2O 世纪 8O 年代末 9O年代初,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不复存在.追溯历史.可以明确的是,发生在 2O 世纪 5O年代的奠边府战役与日
2、内瓦会议,是当代世界演变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最近,我校越南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邀请中,法,越三国学者.成功举办了奠边府战役与日内瓦会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现选刊几住越南学和东南亚学研究者的一组文章,试图从某一方面或全球变局的角度,重新审视奠边府战役与日内瓦会议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力求表达一些学术新声.关键词:奠边府战役;日内瓦会议;亚欧会议;战后国际关系中图分类号:K3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204(2005)01015I-071954 年奠边府战役的历史背景分析戴可来(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1)1954 年的奠边府战役是终结法国东方殖民统治
3、的关键一役.19 世纪末和 2O 世纪上半叶,两大原因促成和加速了欧洲的衰落,使其丧失了世界领导地位,其一是美国和苏联的崛起,其二是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与此相较,法国国势之沦落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欧洲世界领导地位的丧失和法国的进一步沦落,是奠边府战役中法国失败的重要历史背景,这里就无需再论.本文着力从另外三方面因素来探讨奠边府战役,以期更好地解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一,作为国际政治伦理的民族自决思想的成长在地理大发现后,欧洲逐渐把非欧世界变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 2O 世纪,在具有反殖民主义传统的美国和革命的俄国诞生了代表人类进步方向,逐渐替代欧洲伦理标准而成为世界主流国际政治观
4、念的民族自决思想,它宣布了殖民主义的非法性质,这一国际政治伦理的进步,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看,决定了殖民主义覆亡的命运.2O 世纪上半期,苏俄的列宁和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是民族自决思想之集大成者和身体力行者.他们系统阐述了民族自决思想并使其逐渐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从而为非欧人民提供了自我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民族自决是指殖民地及附属国人民自由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主要是争取获得某种形式的独立或自治的权利.民族自决源于近代早期西方“天赋人权“ 思想,独立宣言 提出了美利坚民族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并实现民族独立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尽管它在当时世界政治中心的欧洲仅仅是一种思想,但它对世界历史
5、的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提出了民族自决的思想,并在革命后通过制定苏俄国家政策而得以昭示世界.和平法令宣布:“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的行为,不管这种强迫合并发生在什么时候,不管这个被强迫合并或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的民族的发展或落后的情形如何,最后.不管这个民族是居住在欧洲或是居住在远隔重洋的国家,都是一样.“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不仅如此,苏俄还积极声援和支持世界各地区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几乎与
6、此同时,为把美国规则加诸欧洲,也为了和列宁争夺意识形态的世界主导权.威尔逊也提出,“一,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二,世界上的小国同样有权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三,世界有权免遭源于侵略和对国家与民族权利的蔑视而导致的任何对和平的破坏“.他在 “十四点“中宣布:“在严格遵守以下原则的基础上,自由,真诚和绝对公正地解决一切殖民地争端:凡解决一切有关主权的问题时,居民的利益应与管制权待决的政府所提出的正当要求,具有同等的分量.“作为“ 新的国际秩序的预言家“1(PI13), 无论列宁和收稿日期:20041022作者简介:戴可来(1935 一),男,河南镇平人,
7、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事越南史,中越关系研究.王琛(1967 一),男,河南息县人,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战后美国外交与远东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杨保筠(1950 一)? 男,河南孟州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从事国际政治和东南亚问题研究.于向东(1958-),男,河南汝南人,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从事越南史与中越关系史研究.151.威尔逊的意识形态如何敌对,亦无论其政策背后的动机如何不同,两人的行动的确宣布了这一重要的国际规则的诞生,共同推动了世界政治伦理的进步,加上“欧洲交战国全都是失败者“,所以在 “一战“之后,民族自决思想必将在此后成为各国遵行的国
8、际法规范.罗斯福是威尔逊思想的追随者和光大者.罗斯福早就注意到.欧洲殖民制度对实现美国的世界秩序构想是一种严重障碍.他执政后开始把非殖民化作为美国对外政策而付诸实践.他首先确定了菲律宾的独立,向欧洲列强施加压力.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要求“尊重所有人民选择其愿意生存下的政权形式的权利.那些被以暴力剥夺走的领土主权和自治必须得到恢复“.温德尔?威尔基在 1943 年秋宣称.“这场战争必须意味着一些民族凌驾于其他一些民族之上的帝国的结束“.1945 年诞生的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 发展国家问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联合国宪
9、章是第一个正式规定民族自决权的国际条约.使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范.这一伟大的历史进步,宣布殖民主义违逆世界历史的潮流,其最后败亡已经是指日可待.二,亚洲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兴起欧洲的殖民统治激活了非欧民族的潜在力量,在 2O 世纪上半期引发了它始料未及并且无法控制的历史进程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兴起.亚洲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有两大因素,其一是根本性的,即伴随西方入侵而来的新社会因素和当地人民固有的民族自豪感.其二是情势性的,包括出自世界政治的激励和机会,俄国两次革命的巨大影响以及列宁,威尔逊与罗斯福的民族自决思想的影响.西方在入侵和统治的过程中瓦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构造.同时造
10、就了亚洲当地新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最重要的是受到西方现代教育的部分知识精英,他们领导了“从对外国人和外国优势的愤懑到大规模有组织的民族主义运动的转变“1(P154).西式教育和其他媒介传播的西方现代政治观念,对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形成尤为重要.国家平等和种族平等,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等观念都来自西方.在越南,即便法国人拒绝任何自治的想法,但都不能阻断越南人对法国现代思想的了解.越南人的民族主义最初大部分是法语和本地语学校的产物.但西方影响只是部分原因.被西方武断地判定为衰朽僵化,气息奄奄的东方文明,实际上潜藏着伟大的生命力.而殖民半殖民扩张者的欺辱,为之提供了发动或加速自身振兴的强
11、烈动机.亚洲各民族的自豪自尊是他们追求自主自强的最深刻,最持久的推动力.遭受法国残暴统治远甚于其他地区的越南人,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非常自豪.巴勒克拉夫指出,亚洲与非洲的民族主义运动尽管深受西方影响.但强调民族主义本身“并非诞生于对欧洲统治的反抗“ 这样一个事实也绝非无足轻重.亚洲非洲均是如此.上述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对欧洲侵略以前的历史的一种意识.所以,亚非的本土传统是十分重要的.来自世界政治的激励和机会使亚洲人奋起,并提供了他们的事业取得进展的一些重要条件.2o 世纪初叶,有两个事件强烈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兴起.第一.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欧洲的支配地位.更重要的是
12、.战争破除了东方国家人民对西方白人民族优越性和西方力量战无不胜?152?的迷信,表明了落后民族只要学会西方的技术和政治军事组织方式,就可以力克白人强国.其二是 1905 年俄国革命,它使亚洲以现代民族主义为特征的改革或革命的浪潮从土耳其,伊朗和中国一直波及到越南.而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再次催生了亚洲民族主义发展的空前良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两次世界大战提供的机会之外.俄国 1917 年的两次革命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由布尔什维克以如此无保留的方式昭告的民族自决,连同苏俄政府宣布放弃沙俄的一切殖民半殖民权益,在亚洲许多被压迫民族和国家造成了相当广泛,强烈地影响,而列宁与共产国际
1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的高度重视,更使亚洲的反帝反殖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外部推动.三,中国的复兴使越南革命有了强固的后方在东方以中国为力量中心的宗藩制国际体系中.宗主国国土安全是其核心功能,它同时还要保障属国的安全.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决思想在东方的传播,加上中国国势之式微,以及东方国际体系的瓦解,使中国必须把自己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建立在一个更为平等和友好的基础上,避免其成为外来敌对力量侵犯中国的跳板.现代中国需要的是建立在平等原则之上的睦邻友好政策,反对敌对国家侵略邻国或主导其内政外交,这实际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周边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上述原则早在国民政府支持
14、越南独立,反对法国重返印度支那中得到了说明.但是,中国内战所催生的新中国则以更为激进的行动支持越南的独立运动,这其中既有前述中国政府的原则动力,又有了中越两国均秉持的新的共产主义因素.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工中,斯大林把指导第三世界国家革命运动的领导重任赋予了中国政府,为中国援助越南注入了新的动力.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基于意识形态因素的推动,中国共产党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就应胡志明主席的要求,建议越南党派员联络,1949 年秋天越共中央派李班等人到中国,并决定派黄文欢为越共驻华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曾试探以承认新中国作为中国不支持越南革命的条件,中国政府根本不予考虑.1950 年
15、 1 月,胡志明主席来到北京要求提供援助,包括军事物资援助和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中国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毅然作出援越抗法的重大决策.3 月 9 日,中共中央联络代表罗贵波抵达越南,同胡志明主席商讨中国援越抗法的具体事宜;7 月,陈赓将军率部入越协助越南组织边界战役及处理有关援越问题;8 月,韦国清将军率军事顾问团入越;9 月中旬至 10 月下旬,越南采纳陈赓和军事顾问团的建议,发动了“边界战役“.歼敌近万名,扫除了中越边界地区的法军据点,打通了中越边境的大片地区,为越南部队轮流来华整休和中国援越物资输往越南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越南人民渡过了抗法战争的最困难的时期.1951 年
16、 12 月,中国成立以罗贵波为总顾问的颐问团.1952 年 9 月,胡志明主席再次来华,同中国领导人商谈越南西北作战和以后的战略方针等问题.1953 年 1O 月,中国根据越南形势的发展,任命罗贵波为援越政治总顾问,负责帮助越南党政建设和政策方面的工作,韦国清为军事总顾问,负责帮助越南作战和军事建设方面的工作.在奠边府战役中,中国顾问团参与参谋与指挥工作,毛泽东主席亲自关注战役的进展.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如既往地向越南人民提供了战役所需要的全部武器,弹药和军需用品,特别是保证供给,运送足够的炮弹,甚至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新式武器也运往奠边府,无私地支援越南人民.中国援助的各种炮弹
17、和新式武器,在奠边府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它对压制法军火力,打击法军飞机的空中活动,摧毁法军据点直至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境内装备训练的越军 75 式无后坐力炮营和火箭炮营,也成为夺取这次战役胜利的主力军.所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复兴,使越南革命得到了共产主义阵营的支持.并使其有了强固的后方,是奠边府战役胜利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当时的越共中央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参考文献1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奠边府战役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何不出兵干预?王琛(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1)奠边府战役的发生正值美国艾森豪
18、威尔政府上台以及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不久.朝鲜战争对美国的民众和国会议员的影响,共和党的治国理念与艾森豪威尔本人的经济思想,艾森豪威尔的欧洲第一思想,他不同于前任的冷战战略,其从外加压制造中苏分裂的企图,盟国,特别是英国反对干预以及予和平一个机会的立场等等,均影响到了美国政府对印度支那问题尤其是对奠边府战役的态度,使得美国军队此时大规模介入越南没有成为现实.随着冷战向东方的扩展,美苏全球对抗与越南事态日益紧密地联结起来.尽管胡志明在战后初期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并希图借以阻止法国殖民势力重返越南.但是,美国决策者已视之为国际共产主义在越南的代理人和彻头彻尾的共产主义者,美国的反帝国主义诉求在很大程度
19、上已经让位于反共产主义情绪,越南被视为新的冷战战场,越南独立运动也不再是反对欧洲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斗争.为了反对苏联集团,美国渴望法国支持德国的重新武装,希望欧洲在此基础上团结起来,而在越南的反殖民主义诉求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冷战需要,积极支持法国反对越南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成了美国印度支那政策的重要内容.那些赞成美国帮助法国恢复在印度支那影响的人还认为.绝不能由共产党人掌控印度支那的战略资源.所以,在 1950 年 2 月,美国承认了法国的保大傀儡政府.从 1950 年 5 月开始,美国扩大外援来帮助法国人,仅在这一年就给了 1.5 亿美元,19451954 年法国在越南所花费的 50 亿美元之
20、中,有 20 亿美元来自美国,1954 年,美援占了战争支出的 78.但是这并不能扭转战场日益恶化的形势.尽管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愿对共产主义在印度支那的“扩张“ 无动于衷,夸口要采取较其前任更具进攻性的政策.然而,这却是以不大规模军事干涉为条件的,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向来都是“欧洲第一“主义者,在他们的战略棋盘上 ,东亚的重要性不仅远逊于欧洲,而且还不如中东地区.他们急于把美国军队撤出朝鲜,打算从近海以威胁性的姿态遏制该地区的共产主义.朝鲜战争还没有结束,民主党政府就因而下台,艾森豪威尔也是在很大程度上靠着结束战争的许诺才得以上台执政,美国人民和国会不会允许他去再打一场战争,对此他是一清二楚的.上
21、述政策从其反对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计划中可见一斑,因为那将会把美国拖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中.另外,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在等待着中苏之间发生摩擦与对抗而不愿与中国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当然是美国对苏联冷战战略使然,也在于朝鲜战争给予美国的教训.虽然美国认为东亚地区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北京.但是,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知道中国不是苏联的傀儡,而且对在它们之间制造摩擦极感兴趣.共和党的治国理念与艾森豪威尔的经济思想催生了新的冷战战略.美国在 1951 至 1953 年实施了大规模军备扩充,这使艾森豪威尔对军费支出的增长忧心忡忡.他认为现有的军事预算过多,远远超出了武装部门履行其使命的需要.他决心要平衡预算,他担心军
22、备竞赛产生的赤字会极大地削弱美国,以至于可能引发美国的经济崩溃,使对手不战而胜.?为了削减军费支出,艾森豪威尔修正了美国的冷战战略.鉴于在贯彻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68 号文件的时候.为对付苏联的同类型优势武力的任何行动,杜鲁门政府一直努力地扩充常规力量与核力量,艾森豪威尔的“新面貌“ 战略则强调空中力量与核力量.以前的杜鲁门打算作出一种“对称“ 的反应,以堪与一比的力量来迎击苏联的试探.而艾森豪威尔的战略则是,即使苏联的侵犯行动由常规手段来推行,美国也可能以核力量在不是苏联人选择的地点作出反应,这是一种“非对称“ 的反应 ,目的是使美国掌握着主动权 .为了解释艾森豪威尔的战略,杜勒斯提出了“大规模报复“ 原则,美国可能以压倒性力量回击最轻微的挑衅.印度支那危机可以说是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新冷战战略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因为就在该战略定型之时,印度支那危机达到了顶峰,如果美国不派军队前来援救的话,法国将面临确凿无疑的失败,而且最终将被赶出印度支那,这促使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其既往的印度支那政策.就在法国准备在奠边府作最后抵抗的 1954 年 3 月下旬,法国总参谋长达利将军访美求援,引发了美国方面的讨论.空军参谋长内森? 特文宁将军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