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荆楚楷模罗官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XX在罗官章的个人简历上,最后一行只有几个简单的字:1997 年 12 月至今,退休,务农。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学习荆楚楷模罗官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XX 罗官章,现年 79 岁,拥有党龄 60 年,担任牛庄乡党委书记 13 年。1997 年,他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悄然回到老家牛庄,这一呆,就是 19 年。 牛庄、罗官章,一山、一人,本无关联,确因一片情紧紧连在了一起。1997 年 12 月 20 日,寒意料峭。刚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罗官章,悄悄回到牛庄村的老房子。第二天一早,罗官章就去爬山了。从屋前的招风岩,到屋后的
2、庙湾岭,他每天早出晚归,尽往山里钻。左邻右舍笑着议论说:“罗老在城里呆久了,回乡来锻炼身体享清福。 ”虽然心中藏着个“大秘密” ,他却是笑而不语。1977 年前,人们记忆犹新:“电灯不亮,广播不响,公路不通,牛庄就像无人区 ”。时任书记的罗官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干干看,自己修建金山水电站。说干就干。没有公路,罗官章就与 50 余名村民亲自拖着半吨重的变压器和设备材料在大山里行进,一身雨,一身泥。 “拉旱船,叫一个号子,板子和机械一起往下面嗦一下” 。如今,金山电站已发展成一个拥有三级电站,装机容量万千瓦,年纳税 70 万元的综合型电站。罗官章,回来了。“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
3、的粮袋子 ,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 。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 。多年来,罗官章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正如他所说, “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 。家在他对面的村民朱坤最有发言权, “从罗老回乡起,他就没闲过,不是在种什么,就是在养什么。 ”朱坤是跟着罗官章发家致富的,村里的百万元户,县里的“拔尖人才” 。九里坪村农民杨绪超三兄弟,原先住的是茅草屋,轮着穿一双破球鞋。1999 年初,罗官章登门动员他们种天麻,帮助贷款 3000 元,并免费提供部分菌种和技术指导。当年,三兄弟净赚 1 万多元,将茅草房换成 7 间砖瓦房。8 年后,杨绪超又建新房,还买了电视、冰柜、太阳能
4、热水器等,日子过的蒸蒸日上。罗官章就像一个烧不尽的“火种” ,点燃了乡亲们“挖穷根”的激情。19 年间,跟着罗官章种烟叶、药材、蔬菜的 1500 多个农户,累计增收亿元。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思达感叹:“老百姓的荷包能鼓起来,罗老有大半的功劳。 ”在罗官章家里,面积最大、布置最好的是书房。近 XX册书籍,十几种报刊。这里,应是宜昌海拔最高的农村书屋。“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罗老奉行一生。1998 年春节刚过,积雪未化。老罗和老陈怀揣 15000元,远赴陕西、山西学习天麻种植技术。这个老陈,正是罗官章的儿时朋友,从陕西地质调查队退休回乡的工程师陈孔
5、焕。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难在突破有性繁殖关。 “既然退休了,就别折腾了。何况技术难度大,搞不好,你这把老骨头会赔在大山里。 ”陈孔焕好心劝他。那晚,围着火炉,罗官章和陈孔焕谈到深夜。面对掌握致富的“金钥匙” ,罗官章取经途中四处碰壁。“别处能繁殖成功,牛庄也能行。 ”罗官章和陈孔焕一股“牛脾气”爆发,决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试验。第一年,失败。第二年,再失败。第三年,成功。XX年 5 月,终于在冰冻期长达 4 个月的高山上,成功繁殖了天麻的第一粒种子。此时,试验已进行 100 多次,观察记录写了整整三大本。与此付出的,还有罗官章的两个手指。 “锯掉的两个手指头落进一大堆锯末,找了半天
6、没找到。 ”谈起这事,罗官章的老伴李传春眼圈红了, “如果住在县城,就不会这把年纪还弄丢了手指头。 ”如今,牛庄乡天麻种植面积从 19 年前的 220 平方米发展到去年的万多平方米,共增收亿元。靠山吃山,还得以山养山。几十年从政经历让罗官章痛切地感到,前些年急于脱贫,对山林砍伐过度,欠下了不少“生态债” ,绿色发展,产业转型迫在眉睫。“这个老头子,为督促我们栽树,脾气犟得很。 ”和朱坤一样,一到年底,特别是开春,牛庄的天麻种植大户们,都会被罗官章逼着多栽树。近五年来,该乡累计补植林木10 万株,完成植树造林、通道绿化、退耕还林近万亩。党员干部带头干,勇于担责做示范,这是罗官章坚持了几十年的产业
7、扶贫“诀窍” 。XX 年,罗官章在产业扶贫路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失败。当年 8 月底的一天,罗官章的小院里突然变成了蔬菜市场。几十户农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销。原来,罗官章引进反季节蔬菜品种白玉春萝卜,在牛庄村 116 个农户推广种植了 196 亩。在 9 月份收购时,外出必经之路采花乡蓼叶池路段垮塌,大量萝卜滞留家中。一天召开五次会议,想尽一切办法联系老板外运,罗官章一刻也没有停。 “老百姓的卖了,安心了,我的不要紧” ,最终罗老自家的 8 万斤萝卜全部烂在了田里。村民李宽全种的亩没有卖完,罗官章自掏腰包,拿出 15500 元,赔偿种子、地膜和肥料。虽然“栽了跟头赔了钱” ,但罗官
8、章坚定地认为,搞活特殊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 ,高山蔬菜非搞不可。第二年,他吸取经验教训,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大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白玉春萝卜种植面积超过8000 亩,先后建设了 23 个冷库,农民增收 XX 多万元。牛庄人至今津津乐道的,还有罗官章领导的“白色革命” 。在全乡发展地膜包谷 5000 多亩,单产提高 100 多公斤,大大解决了百姓粮食紧缺问题。19 年来,罗官章带领村民先后试种过香菌、白肋烟、中药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种,还尝试养猪、养羊、养鸡和特种养殖,最终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个支柱产业。XX,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508 元,比 20 年前增长了近 1
9、06 倍。“他一辈子都在干一件事,那就是带领群众摘穷帽子。”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思达如此评价罗官章。时光阅,天地鉴,百姓评。罗官章,终于在耄耋之年,帮助山区群众搬走了那座贫困的大山。学习荆楚楷模罗官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XX 年满花甲的“县官”罗官章退休之后,没有在县上“发挥余热” ,也没在城里享受清福,而是和老伴带着行李,悄悄回到海拔1700 多米的老家牛庄。在那块被誉为“宜昌西藏”的深山老林里,罗老迄今已扎根 19 年。他像烧不尽的“火种” ,点燃了乡亲们“挖穷根”的激情,靠“三种”(种药材、蔬菜、烟叶),让千余农户的生活变了样:荷包有了票子,脸上有了笑容,高山有了楼房,路上有了私车。在牛庄农民
10、的心目中,他是真正的大山英雄,是优秀的共产党人。当前,我们党正在率领亿万人民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 ,正在决战“精准扶贫” 。在追求“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本报今起推出关于罗官章的系列报道。这位老党员的感人事迹和可贵精神,正是我们实施“精准扶贫” 、建设大城的现实引领和精神榜样。我们要学习他对党无限忠诚的可贵品质。入党 60 年,罗老虽经历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和委屈,但他对党的忠诚和信念始终如初。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在牛庄乡当过 10 余年“一把手” ,解决了农民的“粮袋子” ,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解决农民的“钱袋子” 。对此,他内心久久不得安宁。他深深地
11、感到,作为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这辈子不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 ,愧对党组织,愧对乡亲们, “死了也闭不上眼睛” 。这就是他毅然回乡的根本原因,更是他对党和人民群众忠心耿耿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学习他敢于为民谋福祉的担当精神。罗老退休回乡已不是“官”而是“民” ,手里也没有“权” 。要帮助解决“钱袋子” ,必须引导农民变观念,学技术,调结构,闯市场。推动这每一条每一项,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各种风险。稍有疏忽或失误,就会损害乡亲们的切身利益。如果“前怕狼后怕虎” ,缺乏敢于担当精神,罗老绝对不会迎难而上。正是因为敢于负责,他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种为了人民谋福祉而不惧风
12、险的担当精神,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我们要学习他渴求现代知识的科学素养。罗老深知,在牛庄这种高山地带,解决农民的“钱袋子” ,靠过去的传统做法是“此路不通” ,更不能“瞎整” ,必须带头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探索适合高山致富的新路子。于是,他先“更新”自己的脑壳,再给乡亲们当“二传手” 。为了掌握政策科技信息,他年年订阅多种报刊,坚持“天天读” ,累计记下几万字的笔记。为了钻研新技术,他带人千里迢迢到陕西、山西“取经” 。为了攻克天麻有性繁殖技术,他“屡败屡战” ,先后进行百余次试验。他不慎锯掉了两根手指,也没有停止探索。正是他这种百折不挠的求知举动,把新知识、新技术“转移”到高山, “转让”给农
13、民,让他们品尝到知识和财富的甜头。我们要学习他身先士卒的实干作风。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一勤天下无难事” 。罗老把自己最喜欢的这几句话用毛笔写在大纸上,放在家中最醒目的地方,时时警醒自己,鞭策自己。他说他这一辈子最崇拜的是“实干家” ,最看不起的是“日白佬” 。返回老家这些年,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每次试种药材、烟叶、蔬菜,他都是手握锄头,率先播种,等栽种成功后再向农民推广。由于长年累月的劳作,他的脸庞被晒成古铜色,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手掌糙得像松树皮。正是他这种身先士卒的实干作风,影响了乡亲们,带动了乡亲们,帮民挖掉了穷根,为党赢得了民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我党实施“四个全
14、面战略”的首要战略,举世瞩目。在这场决战中,需要众志成城,需要各方参与,更需要罗官章这样的共产党人的引领和带头。学习荆楚楷模罗官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XX 19 年前,湖北五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官章在退休第五天就回到了曾经工作的山乡,他放下一句话:“我以前解决了群众的粮袋子,我现在要回去解决群众的钱袋子” 。如今,80 岁的罗官章兑现了当年的承诺。在罗官章的个人简历上,最后一行只有几个简单的字:1997 年 12 月至今,退休,务农。罗官章曾经担任牛庄党委书记 13 年。尽管他和同事们一任接着一任干,海拔 1700 多米的牛庄乡仍然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大山深处生长着优质的野生天麻。罗官章退休后
15、的创业梦想,就是想把天麻做成牛庄的产业。但天麻三年才结一次果,没有根,没有叶,不好找。有一次,在锯菌材时,由于湿滑,罗官章的拇指和食指被瞬间锯掉,血流如注。十天以后,托着包扎着的左手,这个倔老头又走进了深山。经历三年 100 多次失败,罗官章终于培育出了一颗天麻种子。第二年,40 多平方米的实验田收获了第一批家养天麻,卖出了四万多块钱。罗官章毫无保留地把种植天麻的所有经验都传授了出去。罗官章家里有 8 亩地的试验田,19 年来,他在这片试验田里亲手种过天麻,种过烟叶,种过白玉春萝卜。每一次实验,他都是为了找出最优秀的高山品种。如今,全乡年产值超过五亿元。41 年间,罗官章一直在五峰县工作,每到一处,开山辟路,发展生产。1964 年,组织上提拔罗官章担任公社党委书记。每次离开,老百姓都是不舍。如今,这个“退休、务农”19 年的老党员,又看准了发展乡村旅游,琢磨起养山鸡,养羊,种大蒜。我们问罗老,已经 80 岁了,还要务农到什么时候,他回答:到起不来的时候。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默默为牛庄乡奉献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在外界人眼里,罗官章这么做是不值得的,但他们并不知道罗书记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与满足。我觉得罗官章的精神是伟大的,我要争取成为像罗官章这样的人,为群众服务,为人民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