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在如何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三十年来世界历史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举不胜举。中国的发展是个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旧的问题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的过程。中国目前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应当说,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正常的。我们是辩证唯物
2、主义者,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矛盾和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坚持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然而,当前,在如何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把枝节当主流,只看问题不谈成绩。不论什么事情,先讲问题和不利一面,对成绩忽略不计,以为这样就是“客观公正”,而讲成绩似有“歌功颂德”之嫌。如果不能在大好形势下挑出毛病,似乎就不够“客观”。比如,对我国发展形势不能说“大好”,一些专家学者看阴暗面多,看积极面少。二是对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出
3、现是不可避免的,不承认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个过程,企望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这在对待收入分配差距、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三是洋教条盛行。热衷于炒作西方学术界的新名词、新概念。总是把西方的那一套标准、尺度、模式等套用到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凡不合乎西方的标准、尺度、模式,就认为是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比如一说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一谈收入差距必然要套用基尼系数;一说社会稳定就寄希望于中产阶级的扩大;一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惟一基础;一讲政府作用就主张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四是一些媒体肤浅浮躁、跟风炒作。现在翻开报纸杂志,
4、打开互联网,总是看到大量转自国外的报道和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不少尚能较为客观地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新动向、新问题,对中国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所做的分析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在不少西方学者笔下,对中国的观察和结论常常是“危机”、“失衡”、“出轨”、“失范”、“泡沫”、“威胁”等危言耸听的字眼,对于这些曲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夸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某些问题,别有用心地做出一些毫无根据的主观结论的文章,以及出于保护本国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夸大产品质量问题,“妖魔化”中国产品的倾向性观点,出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或文化上利益的需要,传播各种版本的中国“崩溃”和“威胁”的论点,
5、国内的一些媒体常常不加分析批判、不惜版面地跟风转载,甚至出现不少附和的声音。五是社会心态失衡,对待问题抱怨情绪大,指责多。由于过分夸大甚至是曲解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更因为不是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不承认矛盾的客观性,不承认解决矛盾需要过程,因而误判形势、误导舆论成为一种现象。互联网上的博客文章和大量跟贴在很多问题上就弥漫着这样的情绪。客观地、理性地看待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纠正错误的观点,消除不良倾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时,之所以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从认识上说,最根本的在于一些人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个重要思想武器。马克思
6、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强调事物是发展的,防止静止地和孤立地观察问题。客观地、理性地看待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纠正错误的观点,消除不良的倾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了使人们对此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下面就一些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以分析,以正视听。1、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宣传,只讲“形势大好,不讲问题”固然不对,但“只讲问题,不讲形势大好”也是不对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历史上,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宣传曾经出现过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片面做法,“形势大好,不是小好”一度成了惯用语,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停滞时期,这类宣传不仅效果
7、不彰,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质疑。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又产生了另一种倾向,不论什么事情,先讲问题和不利一面,如果不能在大好形势下挑出毛病,似乎就不够“客观”。过去只讲“形势大好,不讲问题”是一个极端,固然是不对的,但“只讲问题,不讲形势大好”当然也是不对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今年 7 月 19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我国 GDP 同比增长 11.5。这当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根据这个数据,有经济学者和分析家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很快赶超德国居世界第三位。这当然也是令人振奋的消息。但奇怪的是,这样的利好消息竟被有些媒体处理成有“失控
8、的趋势”,甚至说“全面通胀时代来临”。又例如,近年有不少人总是抱怨中国为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保代价,把 GDP 增长对提高综合国力、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贡献置之脑后,更有所谓“民间环保人士”搞了个“绿色 GDP”,按此测算有的地区 GDP为负增长。这正呼应了某些美国学者的说法,认为中国的真实增长率只有 4.5到 6,因为中国的统计并未把工业化发展带来生态破坏计算在内。这个绿色 GDP 是什么?它能代表生产力,能增加就业,创造财政收入和利润?众所周知,我国近年财政收入每年增加 20以上,是 GDP 的一倍。难道这不说明生产力的增长是真实可靠的吗?按他们的逻辑,原始社会的绿色 GDP
9、最多,因为生态保护得最好。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GDP 衡量的是生产力水平,这是世界公认的标准,而并未见谁用所谓“绿色 GDP”来做生产力发展的标准。当然,发展生产要注意保护生态,不能以毁灭性的手段追求 GDP,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把保护环境绝对化。中国所经历的是所有国家要达到经济成熟必经的过程。发展和增长,才是最“绿色”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DP 没有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落空。我国外贸自 1994 年以来持续高速增长并连续保持了 13年的贸易顺差。据报道,XX 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实现 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 23.3;顺差 1125 亿美元
10、,同比增长84.3。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 1.3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由于持续的贸易增长与巨额顺差,引发了大量的贸易摩擦,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持续的升值压力。有些人看到这些问题,就主张要遏制外贸的增长,这也是夸大问题的反映。外贸的持续增长与顺差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一种表现,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获得发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效。外贸的增长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较高的贡献率,也是我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内外两种资源战略的实际成效,也体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认识我国外贸增长态势的关
11、键概念之一是外贸依存度。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外贸依存度基本都在 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接近 70。有人认为这个比例过高了。能机械地判断这个比例高低吗?不能也不应该。外贸依存度提供了一个评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所带来的风险程度的参考指标,但它不是惟一的指标,就其本身的性质来看也不是一个静态的、孤立的指标。外贸依存度高低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是以一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状况密切相关的。当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较为稳定时,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应该解读为我国对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对国际交换中的经济利益的最大享有,不是风险,而是机遇。反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12、紧张时,哪怕只有 20至 30的对外依存度都可能危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安全。要辩证地认识外贸依存度,努力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不失时机地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对待顺差问题时不能只看到问题的复杂就要遏制外贸上涨,正确态度是有效地削减顺差,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2、简单地抛开历史规律,指责现实问题,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也于解决问题无补。再拿环境保护来说,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把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达到完善是人类的理想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不付出一些发展的代价,人类应力所能及地减少这种代价,保持发展的持续性。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工业
13、化,他们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西方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著名的十七、十八世纪的“雾伦敦”就是典型代表。直到上世纪初这顶帽子还戴得很牢。有些人去了欧美,回来说那儿的天最蓝、水最清。这也是事实。但从雾都茫茫达到今日水平,它们经历了几百年。北欧一些国家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完善,也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过程的。美国、日本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出现过严重的生态问题。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初级产品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对环境的损害。但不经过这个阶段就直接走到高级阶段是不可能的。现在一些所谓专家提出这个不能搞,那个污染大,化工厂不要,连垃圾焚化炉也不环保,这怎么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4、难到回到工业化以前才算环保吗?除环保问题外,其它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都只能减少损失,但不可能绕开,不可逾越。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必经的阶段。工业化使人类脱胎换骨,与农业社会相比,工业社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这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在生产关系上,工业社会遵循的是市场法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问题更加复杂。最近,中国少数企业生产的劣质危险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与美国企业 100 年前的行为并无多大的差别。在美国公司自己拥有值得保护的大部分知识产权之前,美国在许多年里也一直忽视许多国际知识产权协议。日本的不少公司的做法在上世纪与美国相像
15、。由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带来的问题,不少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制度的作用并不大。资本主义逃脱不了,社会主义也逃脱不了。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走他们的老路,应吸取教训,尽力减少并避免损失,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快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实现工业化资本主义用了三百年的时间,而我们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缩短发展时间是可以的,但有些规律、有些矛盾和问题是难以逾越的。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们还会关注一些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问题,比如生态环境、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体制等等,我们要针对不同时期发生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已积累了一定财富,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来用于社会保障,解决部分群体收入低的问题,
16、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等才有可能。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同阶段,任何政策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很多问题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才慢慢出现,被人认识,引起重视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似乎动辄得咎,西方社会把破坏环境、劣质产品问题的罪名都扣到我们头上,这不但不公正,而且是别有用心。简单地抛开历史规律,指责现实问题,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也于解决问题无补。很多西方国家已经是后工业化,大量矛盾在发展的过程都解决了,现在却要当“教师爷”。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不是没有出现过。在发展中不可能不出现问题,关键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不要以现在我们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
17、的现状相比,而要看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更有效,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更小。3、热衷于炒作西方学术新名词、新概念,搞洋教条行不通。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洋教条主义倾向,动辄就用西方的那一套理论框架、概念体系等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这里举两个常见的例子,略做分析。如看待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很多人简单套用国外的基尼系数来分析,得出我国两极分化严重的片面结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 年为 0.18,1981 年为 0.29(此前被国际上认为这是世界上分配最公平的国家),XX 年为0.458,XX 年为 0.459。XX 年,居民个人年收入和人均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达到 0.5
18、29 和 0.561,并且,每年都以 0.1的速度递增。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是 0.350.4。有些人据此认为,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由此出现了各种看法,议论纷纷。对待这一问题,我的态度是:关注但不要惊慌。我赞同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切、理性分析和对策建议,但不赞同对这个问题简单和教条地套用西方的标准和模式,加以过度渲染,因为过度渲染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对现存的问题和矛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社会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应当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逐步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表明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和竞争的形成,养懒汉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平均主义制度被打破
19、了;我们也要看到,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拉大问题,党和政府并非听之任之,而是高度关注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国际上提出的基尼系数,我们既不要轻视它,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但也大可不必顶礼膜拜和迷信它。我不相信印度的基尼系数比中国小,但却从未听到西方国家说印度的分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印度尚有 3 亿人属于最贫困的贱民,生活在饥饿之中。国情不同,发展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你以为穷途末路,我却柳暗花明。比如,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一国通货膨胀的国际警戒线是 4。我国 1994 年的通货膨胀达到了 21.7,当时就有不少人叫喊“中国经济要崩溃了”,结果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崩溃,而且还继续
20、发展。西方国家用他们的思维看中国社会,永远不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4、所谓“崩溃论”、“危机论”、“威胁论”等等,没有一个成真。伴随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热点”和世界发展的“支撑点”,不少新版“中国威胁论”又纷纷出现。诸如“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商品威胁论”、“中国科技威胁论”,“中国文化威胁论”等。甚至最新流行的全球暖化议题也扯上了中国,罔顾发达国家应对温室效应负主要责任的事实,目前世界 70的温室气体是发达国家在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却宣扬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威胁着人类的未来。这显然违背历史,也不符合现实。再如所谓“中国能源威胁论”,宣扬的是中国是国际能源的“掠食者”,中国无限制的能源资源“胃口”
21、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且不论这种论调与事实根本不符,提出这种论调者可能忘记了,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造成中国承接了许多高能耗加工制造环节,从而减轻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能源供给压力。更不要说以世界平均水平衡量,我国的能源人均消费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更处于低水平。难道只许发达国家消费能源,13 亿中国人民不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质量?近 30 年的改革开放进程证明,虽然历经风险、挫折,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从未减弱,这不但让某些西方传媒跌破眼镜,就是所谓经济学大家也难以破解其中之谜。这就是“中国特色”的魅力。什么“崩溃论”、“危机论”、“威胁论”等等,没
22、有一个成真。中国的发展并未按西方舆论的逻辑演进。他们当然理解不了。这也是他们屡屡失算的要害。用西方眼睛看中国问题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中国犹如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舰,昂首前行,中国媒体应该为此感到自豪,为中国的发展吹“进军号”,而决不能当“唱衰者”,一味放大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还自以为高明。这要不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尤其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舆论氛围,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培育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我党 80 多年的历史上,有一条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
23、、主观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尤其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舆论氛围,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培育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杂音、噪音的干扰,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错误认识和观点的侵害。为此:第一,要在全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做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率。当前,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从国际环境看,政治多极化、经
24、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输入的渠道和机会将会进一步增多,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新闻观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将对我们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各种观点和思潮将更加活跃。同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速度大大加快,使争夺舆论阵地的斗争更加激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研究、传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肩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尤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做表率。这就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求真上狠下功夫,特别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
25、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而后才有资格去咨政建言、服务社会。我国的战略学家在重新评估我国的安全战略时强调了六个方面,其中有两个就与新闻工作有关,一个是舆论,一个是意识形态。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才能保证新闻宣传在复杂的形势下不迷失方向,才能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胡锦涛
26、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各种矛盾和问题浮出水面,各种理论思潮激荡澎湃的形势下,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把握形势,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党和政府与人民协调各方利益以深化改革,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思想方针、战略部署和行动指南。在全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突出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和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做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27、观的表率。第二,不断健全中国主体意识。中国主体意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独立思考中国问题。中国主体意识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形成和发展的。过去,一味地模仿苏联模式是中国主体意识缺失的表现,现在中国思维“美国化”越来越重也是中国主体意识缺失的表现。这里涉及怎么样对待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问题。外国学者,有着各种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者对同一个问题,会引用不同的资料,并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吸取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他们所提供的资料时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即使是相当严肃的研究成果,也不
28、能照单全收。特别是如果把一些具有明显反社会主义倾向的观点当作所谓“新意”来接受,则更不可取。不断健全中国主体意识,在攸关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党的宣传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必须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学术问题,提倡自由讨论。特别应强调的是,在学术上既要提倡自由精神,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学术思想的充分自由是必要的,没有这种学术自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会有今天的面貌。但在讲自由精神的同时,不能忘了发扬批判精神。讲自由精神是为了追求真理,讲批判精神也是为了追求真理,同时也是为了捍卫真理。改革开放以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由太少,禁区太多,阻碍了学术进步,迟
29、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而现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批评太少,甚至没有批评,使得有些错误甚至是反动的东西得以恣意蔓延。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第三,大力倡导调查研究,把求真务实落实在每项具体工作中。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的作风,更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实践证明,每一个真知灼见,都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就难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容易被现象所迷惑,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就难以消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的社会现在需要倡导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
30、每个具体事情上。第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形成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舆论;形成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形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形成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各种声音,新闻媒体哪些可以报、哪些不能报,可以报的东西怎样报、报多少,都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个思想武器。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工作者队伍迅速壮大,大批年轻的同志加入了新闻队伍,有的还担负起一定的领导职责。年轻同志文化层次高,有朝气,热爱党的新闻事业,但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对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缺少切身体会,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缺乏政治上的鉴别力、洞察力。因此,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尤其需要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自觉性。(梅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