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心得体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承和身边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一样,我最近也在关注一档央视制作的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 。节目组以精巧独到之匠心,用时代的旋律赋予古诗词全新的活力和美感,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传统文化。而在近期的一期节目中,有一首经典、一个故事触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观众的心弦。节目中,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故老人王之炀隔空对唱长恨歌 ,令不少人当场落泪“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三年前,患有肝癌晚期的老人王之炀操着古老的乐府曲调,在视频中用颤抖的声音浅唱低吟着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位老人幼时曾学过一些乐府诗词的曲调
2、,数十年后仍牢记于心,其中就包括这首长恨歌 。老人身患重症,心心念念的却是要把这些失传已久的曲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听到。令老人欣慰的是,在其外孙女通过微博发出“希望能有人将长恨歌翻唱出来,圆老人心愿”的求助后,三天内,网络上竟有几十首网友们录唱的长恨歌出现,或悠扬婉转,或如泣如诉,赋予此曲调新的生命力。如今,老人已不在世,但这首濒近失传的曲调也因老人和网友们的共同努力得以传承,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真实故事。我们被故事本身所感染的同时,亦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所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强大力量所震撼。文化传承的意义如此重大,使我联想到与其对应的硬币的另一面,也是近期全国“两会”的
3、高频热词之一创造。伟大的文化始于创造。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闭幕式讲话中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古人先贤辛勤劳作、发明创造,造就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滋养中国人民的文化土壤。伟大的文化亦源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如果说文化创造造就了我们的文化和精神之“根”的话,那么文化的传承
4、便在乎如何把“根”留住。正是无数像王之炀老先生在内的文化传承者薪火相传的辛勤传承和守护,方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亦方使我们眼前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得以继承和发扬。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二者间的关系亦应是相得益彰、相互融合,互为基础、互相依托。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创造和建设先进文化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和起点。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讲话中都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说明文化本身及其传承形式的创新对于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而近年来央视制作、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 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栏目,便是传统文化在传播传承方式上创造和创新的典型范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与传承的交替和互补中行进、发展且未曾中断,这便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撑。让我们再回到篇头的故事。王之炀老先生六、七岁时于私塾中所习得的乐府曲调,便是他内心深处一颗小小的种子。谁又曾想到,这颗种子在几十年后竟会散发如此巨大的能量,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美好。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能种下一颗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使之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