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辩论 激活了课堂福建省龙岩师范附小 李兰英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倡导, “教学应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活泼地获取结果。 ” 辩论 是一种争辩式的对话,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辩论场面:一身睿智、一针见血、一鼓作气、一箭双雕、一决雌雄近年,大专辩论会、港台辩论会。东南亚大学生华语辩论会,真是一场接一场,一赛连一赛,吸引了众多热心观众,深受男女老少赞赏,当然也被一代中小学生倾迷。也让不少的教师怦然心动,把辩论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引向新的学习天地。下面请先看一场十一册语文 23 课小抄写员的现场辩论:辩题;叙利奥半夜替父亲写签条应不应该
2、。正方:我认为,叙利奥虽然只有 12 岁,但他人小孝心重,知道父亲辛劳抄签,眼睛似乎坏起来了”(课文第 2 节语),帮父亲抄签条是在替年迈的父亲分忧解愁是在帮父亲共同挑起家庭重担。叙利奥抄签条应该!反方:很好,刚才对方辩友谈到叙利奥才 12 岁,你们想到没有,12 岁,这是一个什么年龄?这正是一个进入学校学习知识的年龄。不是吗?连他父亲:对他的功课却一点儿不放2松”(课文第 1 节语),还说“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课文第 4 节语).因此,叙利奥抄签条不合适啊!正方:是的.父亲确实对叙利奥的学习抓得很紧。可你们发现没有,父亲让儿子读书是“希望儿子早点毕业,找
3、个比较好的工作,来补贴一家人的生活”(课文第 2 节语),在这种家境中学习,很难保证叙利奥不失学,所以叙利奥替父亲抄书签,一是为父亲分解困难,二是为自己的继续学习提供保障。反方:不错,我方的观点就是要叙利奥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因为叙利奥的父亲“ 不因为孩子多 觉得累赘,一味爱着他们” (课 文第 1 节语),所以在 这种情况下,叙利奥更不应该放弃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搞好学习,就是对父亲的最好回报。正方:对方辩友,看来你对叙利奥还是不大了解,其实叙利奥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呀!“ 因为每天睡眠不足,早上起来疲倦,晚上复习功课的时候要打盹儿。一天晚上,叙利奥做功课,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课文第 1
4、0 节语),叙利奥受到了父亲的责骂,后来父亲“对 他的态度更加不好了”(课文第 15 节语),以至于最后“不跟他多 说话,甚至不愿意看见他”(课 文第 18 节语)。反方:所以我说,12 岁的孩子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不好,谁喜欢他呢?3正方:可是,叙利奥清醒地知道,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怎样地辛苦工作”(课 文第 16 节语),父 亲是“ 拿命在拼呢”(课文第 16 节语),因为“父亲是铁路上的 职员,还有几个比叙利奥小的儿女,一家人过着清苦生活,钱总是不够用”(课文第 1 节语)。反方:不管怎么说,叙利奥小小年纪,完成不了大人才能承担的生活重任。这样下去,既搞坏了身体,又耽误了学习,太不和
5、算了。所以我想,叙利奥和他的父亲都应停止这份难做的工作。正方:停止工作,你说得好听。叙利奥也常常对自己说:“从今夜起,真的不起来了” (课文第 18 节语),他知道父亲已经对他彻底失望了。 “可是一到十二点钟 ,这个决心不知不觉又动摇了” (课文第 18 节语),叙利奥太想帮助父亲了!而当时正处于 19 世纪的黑暗社会,丢了工作,出路在哪里?这和前一课主人公凡卡的命运不是一样吗?穷人的命运真苦哪每一次视野整合都会带来新的理解,带来个人精神世界的扩展和人生意义的获得及生活经验的增长。对话者的视野由于理解的存在而处于开发的运动之中,不断变化与扩展。再看第十册语文第 7 课乌塔的一段瓣论:辩题是:“
6、一个 14 岁 的小姑娘该不该独自一人游欧洲。 ”正方:我方认为,乌塔虽然仅 14 岁,但是,她在出发前4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旅行线路和日程;查询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买了欧洲各国旅游指南;读了许多有关这个国家的书籍(课文第 8 节语)因此,14 岁的小姑娘独游欧洲没问题。反方:对方辩友,你曾想过,这是一个多长的旅程啊!她只有 14 岁呀,这样独游欧洲,家长能放心吗?(课文第 8节语),你不觉得危险吗/正方:是的,那么长的旅程,很难预测,途中会遇到些什么困难或危险, “爸爸 妈妈,爷爷奶奶,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课文第 8 节语)但是,请听听小女孩多么有力的反驳呀!“ 爱孩子, 为
7、什么就不能让他 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课文第 9 节语), 对于这样一个有个性,有独立能力的 14 岁女孩独游欧洲大可不必担心。反方:我方认为,让一个 14 岁小女孩去冒这样的危险有必要吗?这又是图什么呢?正方:对方辩友,这你就不知道了,小女孩此游为的是锻炼意志,增长见识啊!“她还认真的告 诉我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呢。 (课文第 12 节语)乌塔知道,我们也知道,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到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他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课文第 10 节语)当一个人禁锢在一个小天地里,他的所见所闻就可想而知了。这就很容易让我们与“鼠目寸
8、光 ”,“井底之蛙” 的故事联系起来。就 这样,孩子们在5唇枪舌战中探索真谛,获得新知。德国理论家雅斯贝尔斯说道:“ 对话 是探索真理与自我的途径。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儿童长时间地毫无刺激他承做一种活动,其大脑皮层慢慢地就处于抑制状态。一个班级中,学生老是固定地运用单一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会慢慢地“ 萎缩” 起来。 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教学中,把瓣论引入课堂,就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求异创新的好方法。它变波澜不惊的“填 鸦” 学习为唇枪舌剑的“争斗”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小学生争强
9、好胜的心理,将枯燥的知识传承变为群情激越的对抗竞赛,学生谁甘落后?我认为,瓣论进入课堂,好处有三:一是提高了学生读书的效度。像凡卡这样一篇共有 31个小节,近 900 字的外国作品,用传统教法很容易使学生: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而 辩论课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地 读书,一遍又一遍地圈划。一遍又一遍合作探究,真是读熟了课文,读烂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达到了“烂熟于胸” 的境界。二是增强了学生的角色意识。是谁读书?怎样读书?课程标准指出:“阅读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把辩论引入6课堂,正是为学生
10、理解、体验、感悟、思考提供了一个训练场。为了表述自己的见解,学生必须自动翻阅课文,寻找文中“显性” 答案,绝不放过 一点“ 充足理由”;为了驳倒对方观点,学生又必须自觉阅读前课、后课、课外“隐性” 材料,以达旁征博引,以“一万 ”应“万一”。这种在以战胜辩 手为最近期目标的主角式学习积极性是空前高涨的。三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辩论中,辩手们要听,要思,要记,要驳,可谓是多感官高注意的智力竞拼。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追问,妙语连珠的陈述,固若金汤的答辩,另一方辩手需要的是聚集的倾听,优雅从容的心态,快速敏捷的分析,雄才大略的辩驳。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挑战性学习。辩论,是一种不同观点之间
11、的交锋,它必然引起学生独立思考,推进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体验;参与辩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尽力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然会竞相迸射。在辩论中,学生个性开放,学生的学习是紧张而愉悦的。不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怎能参与这激烈的辩战呢?实践告诉我们,辩论,孕育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巴西理论家弗莱雷告诉我们:“ 教育具有 对话性,教学应 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人人能充分地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及疑惑,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时时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促7进学生之间的对话,促进情感的共鸣,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得更加丰富、严谨,创造出文章的多重含义。辩论进课堂,教者,学者,不亦说乎?由此可见,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所以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即使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感与情感的交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因此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见解,相信学生能力,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体现魅力,才能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 ,让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 ”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