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对城市内涝工作指引(试行)目 录一、 总则41.1 适用范围41.2 工作原则4二、汛前工作指引52.1各级各有关部门52.2各企事业责任单位62.3城乡居民7三、汛中工作指引83.1当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黄色预警时83.2当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橙色预警时93.3当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时103.4当收到水文部门发布的洪水预警时113.5城乡居民12四、汛后工作指引134.1各级各有关部门134.2各企事业责任单位144.3城乡居民14五、其他指引155.1加强科学规划布局155.2加强韧性城市建设155.3加强设施维护管理155.4加强社会舆情引导16四川省应对城市内涝工作指引
2、(试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汲取省内外极端强降雨造成灾害的深刻教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灾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四川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21年修订)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指南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引。一、总则1.1 适用范围指导全省各城市各职能部门、责任单位及城乡居民从汛前、汛中、汛后三个方面强化灾害防御应对措施,在行泄洪通道、隧道涵洞、轨道交通以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
3、,地下商场、地下车库以及其他地下空间等重点区域开展城市内涝防范治理工作。1.2 工作原则1.2.1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应对城市内涝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基础,全面加强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1.2.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防灾减灾和非常态抗灾救灾相统一,建立健全城市内涝防御工作机制,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提升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1.2.3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要求,各城市人民政府履行城市内涝防治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层级响应、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二、汛前工作指引2.
4、1各级各有关部门2.1.1开展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对各类风险点、危险区域进行调查、辨识、评估、分级,制定城市内涝应急工作方案,强化实战演练。(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2.1.2加强应急准备,瞄准极端情况,考虑可能出现的大灾巨灾,制定完善城市内涝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补足应急抢险物资,全面强化薄弱环节。(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应急厅等按职能职责开展)2.1.3划定城市防洪安全区域、城市内涝避险场所和避险、抢险线路,适时开展沙盘推演和实战演练,及时发现疏漏并改进完善。(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应急厅等按职能
5、职责开展)2.1.4对城市行泄洪通道、调蓄空间、低洼地区、下凹式立交桥、隧道涵洞、地下商场、地下车库、轨道交通等内涝易发区域进行汛前排查,建立城市内涝风险隐患点台账,形成城市易涝风险分布图、风险隐患清单,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着力做好排水通道清淤疏浚,加强隧道涵洞、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城市低洼地的排涝泵站、挡水设施、临时抽排设施建设和检查维保,及时整治窨井盖丢失、破损等问题。大力推进地下管网病害治理与空白区排水管网建设。(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商务厅、省人防办等按职能职责开展)2.1.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向社会发布宣传避难场
6、所、避难线路、救援电话、自救互救措施等防汛抢险知识,提升社会避险救险能力。指导各中、小学做好内涝风险应急避难教育。(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省委网信办、教育厅、应急厅、省广电局等按职能职责开展)2.1.6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行业责任单位落实防汛措施,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应急厅等按职能职责开展)2.2各企事业责任单位2.2.1城市行泄洪通道、隧道涵洞、地下商场、地下车库、轨道交通等设施责任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建立防汛工作机制,制定针对性应急预案,明确指挥体系、岗位责任、抢险工作程序及预案实施等内容,并定期组织
7、演练。物业服务企业应当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分发宣传手册、业主微信群推送温馨提示等方式,向业主宣传防汛抢险知识,提高民众防汛意识和小区自救互助能力。2.2.2及时核查用于内涝防御的防洪沙袋、挡水板、排水泵等应急物资的种类与数量,补齐补强相应设备设施。2.2.3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在汛前加强巡查力度,重点对易涝部位、损坏堵塞严重的排水设施进行清理、维修、保养。电力企业应对服务区域内变压器、配电设备、应急电源配置等开展巡查,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汛期供电安全。2.3城乡居民2.3.1关注预警信息根据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计划,注意出行交通安全,谨慎前往山区、河道、城市低洼地带等重点防御区域。2.3.
8、2熟悉应急避难措施积极参与应急避险培训和演练,提升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等。熟悉居住地、工作场所周围环境、应急疏散路线、避难场所等注意事项,应急疏散时采用就近原则,迅速转移到避难场所或安全地带。2.3.3做好应急物资准备根据预警信息和实际情况,市民应适量储备照明、保暖、饮用水、食物等应急物资,以备紧急之需。三、汛中工作指引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气象部门和水文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研判汛情紧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确定应急响应等级,并视汛情发展态势,及时调整相应等级,组织实施灾害防御和抢险救灾。3.1当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黄色预警时3.1.1各级各有关部门(1)立即提醒各责任单位进入暴雨防御状态,督促
9、做好防御暴雨的准备工作。加强监测预警,气象、水文部门在提供大范围中长期预报的同时,加强短临预警预报。(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省气象局等按职能职责开展)(2)加大重点区域巡查监控力度,尤其要加强对下穿隧道、漫水路(漫水桥)、沿河道路及存在安全隐患路段的巡查监控频次,发现漫水、水毁、泥石流、滑坡、塌方等险情要及时通报,采取交通管制措施,严禁车辆冒险通行。(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等按职能职责开展)3.1.2各企事业责任单位(1)值班人员要在岗在职,密切关注暴雨动态及预警信息,及时通
10、知负责人和各责任人员,及早做好防御准备工作。(2)及时安排巡查人员检查重点区域防洪沙袋、挡水板设置和排水泵运维情况,保证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若发现设施破损、停止运行等,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标识,并及时开展应急维护。3.2当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橙色预警时1.上一级预警包含次级预警各项措施,下同。3.2.1各级各有关部门(1)立即组织开展暴雨橙色预警应对相关工作。(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按职能职责开展)(2)做好强降雨路段和积水路段交通管理,落实雨天“限速、控距、亮尾”管控措施,在易积水、易塌方路段前方设置执勤点位,指挥过
11、往车辆有序通行,确保公交车基本畅通,保障抢险救灾车辆安全畅通。(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等按职能职责开展)3.2.2各企事业责任单位(1)及时发现险情苗头,科学研判发展态势,及时启动相应等级应急预案。(2)负责人和责任人员均须在岗值班,随时待命,及时进行抢险救援指挥调度。(3)注意观察周围降雨及积水情况,安装防洪沙袋、挡水板等防御设施,开启抽排水设备,做好附近居民劝导与调度工作,确保安全度汛。(4)在重点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水情、险情、灾情信息。3.3当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时3.3.1各级各有关部门(1)
12、立即组织开展暴雨红色预警应对相关工作,逐级抽查相关部门响应情况,指导督促责任单位落实重点区域防御相关工作,该停学的停学、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该停运的停运。(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教育厅、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应急厅、省气象局、省能源局等按职能职责开展)(2)各岗位在岗值守,人尽其责,确保各级指令和信息上传下达及时、指挥调度有序;若出现险情,负责人员立即赶赴现场,靠前指挥、组织抢险救援工作。(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应急厅、省消防救援总队等按职能职责开展)3.3.2各企事业责任单位(1)立即进入
13、紧急状态,各责任单位负责人、责任人员、值班人员加强值班值守。(2)应急救援人员在岗待命,保证能随时进行抢险救援工作。(3)加强重要风险点现场值守人员配备,配置必要的应急通讯等设备,确保通讯畅通。(4)发现电梯、发电、供电、供水、供气等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5)对隧道、涵洞等易涝区段,及时警戒,必要时采取封路措施,有序疏散群众,杜绝侥幸心理。(6)发生险情后,各责任单位要及时展开自救互救并第一时间向应急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请求支援。(7)因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危及运营安全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可以暂停部分区段或者全线网运营,根据需要及时启动相应应急保障预案,做好客流
14、疏导和现场秩序维护,并报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同时及时向社会公告。3.4当收到水文部门发布的洪水预警时各城市人民政府或应急部门启动应急预案,根据水文部门发布的预计洪水位等信息确定城市安全区域,组织居民向安全区域转移,保障物资供应,做好临时安置工作。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应采取果断措施,全力保障城市“生命线”通畅。因洪水等自然灾害危及运营安全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可以暂停部分区段或者全线网运营,根据需要及时启动相应应急保障预案,做好客流疏导和现场秩序维护,并报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同时及时向社会公告。各级各有关部门及企事业责任单位根据城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开展城市行泄洪
15、通道、隧道涵洞、地下商场、地下车库、轨道交通等易涝设施的巡检工作,及时警戒,必要时采取封路措施,有序疏散、转移群众,杜绝侥幸心理,克服麻痹思想,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3.5城乡居民3.5.1户外自救(1)尽量减少外出,非必要情况不外出。若已经出门在外,应注意观察交通情况,尽快到就近避难场所进行暂避。室外避险过程中,应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以及广告牌,防范雷击等意外发生。若发现有高压线塔或电线杆倾倒,或遇到断裂的电线塔在积水中时,应迅速远避,并报告电力等相关部门。避免在桥梁上长时间停留,避免登上河堤,不要进入隧道涵洞、地下商城、地下人防工程等区域。
16、(2)驾驶员应谨慎驾驶,尽量绕开隧道涵洞、低洼路段,避免涉水行驶。车辆进水熄火后,请勿尝试启动发动机,应第一时间报警求助。车辆被困涉水区域时,应及时打开车门,弃车转移至安全地带;若无法打开车门时,应降下车窗并尽快撤离车辆;若积水完全淹没车辆,水压导致车窗无法下摇,可使用防盗锁或安全锤砸破车窗玻璃逃生。(3)乘坐公共交通应根据广播指示、工作人员指引尽快疏散或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切忌擅自行动、推挤踩踏。(4)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及时向应急救援等部门上报并等待救援。3.5.2居家自救(1)检查电器、燃气等设备,做好雷电防护措施,妥善保管贵重物品及设备。关好门窗,处于城市低洼处的居民可采取在家门口放置挡水
17、板、堆置沙袋或堆砌土坎和配置小型抽水泵等措施防御应对。当积水入室,应切断室内电源,防止触电。家中积水较深危及人身安全时,应迅速转移到地势较高处等待救援,宜身着救生衣或自制简易救生装备。注意老旧房屋破坏,提防倒塌伤人。(2)根据社区、居委会、物业等统一安排及时转移至安全区域,并照顾好老弱病残群体。3.5.3急救措施(1)当发生溺水、抽筋时,保持镇静,不要大幅度挣扎。放松肢体,取仰卧位,尽可能保持头部向后,使口鼻露出水面,并找到支撑物,帮助身体上浮。(2)发现他人遭雷击、触电、溺水或出现失温症状时,应首先保证自身安全,及时报警求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伤员进行急救。四、汛后工作指引4.1各级各有关
18、部门(1)收集汇总工作情况(险情、灾情、处置、效果)等,形成简报或专项书面报告。(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应急厅等按职能职责开展)(2)组织设施核查和修复工作,督促各责任单位进行灾情、险情再排查,严防次生灾害。对于因河湖倒灌导致的城市洪涝灾害,应根据水文情况,第一时间组织清理工作。对受损房屋建筑及时进行灾后排查、评估和隐患整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灾后消毒和疫情防控。(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能职责开展)(3)及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告知民众灾情状况、设施恢复现状、城市运行状况等信
19、息。(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4.2各企事业责任单位(1)汇总受灾具体情况(险情、灾情、处置、效果)等,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2)及时开展重点区域排水和安全隐患排查,做好用电、防疫消杀、房屋结构安全评估等灾后恢复工作。(3)开展灾后使用条件评估论证,做好设备设施检修、维护、恢复等工作,对关键设施开展细致排查,对受损设备及时更换,经安全评估通过后恢复生产,保障城市正常运行。4.3城乡居民(1)应全力配合相关部门及单位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并注意个人安全和环境卫生,防次生灾害,防触电漏电,防食物中毒,防病菌霉变,防疫病传播。(2)若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及时寻求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员帮助,进行心理疏
20、导。五、其他指引5.1加强科学规划布局各地应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及时编制或完善城市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加强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工作,统筹地上地下蓄滞洪空间,合理规划城市水系统排洪通道,强化外部河湖水位与内部排水系统标高衔接,合理确定地块高程和道路标高,加强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设计管控,系统规划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布局。(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5.2加强韧性城市建设积极推进蓄滞洪空间和安全工程建设,构建行泄洪通道,修复因历史原因封盖、填埋的天然排水沟、河道等排洪通道。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等
21、措施,减小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大力推进地下管网排查与病害治理工作,加强空白区排水管网建设,在外水顶托严重的区段改造或增设泵站,系统改造雨水排口、截流井、阀门等节点,确保过流断面标高衔接满足要求。(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等按职能职责开展)5.3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建立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日常巡查和维护制度,组织专业队伍或委托专业机构负责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运行维护。汛中对地下室、下穿通道、地铁等重点易涝区段要安排专人值守,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江河湖水倒灌,及时清理堵塞排水口,强化内涝应急管理。汛后加快城市河道、调蓄空间和排水设施的功能恢复,确保城市运行正常。(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等按职能职责开展)5.4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普及防汛减灾、紧急避险等相关知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舆论引导、信息发布机制,积极回应舆论热点,消除公众疑虑。(责任单位:各城市人民政府;指导单位:省委网信办、公安厅、应急厅、省气象局、省广电局等按职能职责开展)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