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椐不同类型的童话来选择教学策略低年级教材以童话、寓言为多,充满了童真童趣。二年级的童话教学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教育童话,对学生进行努力学习、勇往直前的教育,如小鹰学飞、青蛙看海。一种是知识童话,向学生介绍动物、植物、生理及天文知识等,如:小动物过冬。儿童的思维明显带有童话特点,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教学童话故事,就要遵循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摒弃对故事的理性分析(过分关注道德教育),根椐不同类型的童话来选择教学策略。一、凭借想象,熟悉形象。首先凭借老师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感知形象。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形成,主要还是依
2、靠接受性学习。儿童又正好是天生的幻想家,老师可依据他们爱幻想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时,配上音乐、图片,描述故事内容。运用描述的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引导儿童通过联想走进童话中的幻想世界。教学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时,老师描述导入:同学们,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青蛙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青蛙终于看到了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形象的媒体再现等形式,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使其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
3、。其次依靠学生的复述,再现形象。童话故事也是通过语言文字塑造虚拟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感受童话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作者在童话人物形象中所寄托的人文意识。教完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再引导他们配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说,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语言描述上呈现。此时,“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学生有可能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二、趣读课文,走进情境。低年级童话,语言优美、明快、活泼,语言反复,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最适合朗读的体裁之一。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读的过程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 只有当儿童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
4、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营造氛围“趣读”。音乐是渲染情境,引发想象的有效手段。如教学小动物过冬,播放欢快的动感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和谐的氛围,从儿童愉快的表情和摇头晃脑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已感受到了三个好朋友在一起“日子过得很快乐”,仿佛身临其境,情绪得到感染,读书入境生情。画面同样是引领儿童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中,为使孩子们体会到青蛙面临的困难,引导他们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青蛙要登上山太艰难了。有的学生说:“青蛙和大山比起来就像一只小蚂蚁站在巨人脚下一样。”有的学生说:“山腰间都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学
5、生说:“青蛙太小了,又不会飞。”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读起书来便倍加用情。充扮角色“活读”。分角色读,情思交融。对于童话中对话多的文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分角色读,把学生引入童话的角色中去,从语言、情感、思想的交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分角色朗读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能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应是实在的,严肃的,认真的阅读。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自然地朗读、自然的表演、自然地流露。同样,台下的同学才能观察出朗读同学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情感、态度。三、演中感悟,催化体验童话故事富有情趣,通过肢体扮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
6、自然天性。用“玩”的方式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玩方式。再者,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演课本剧,情景中体验。所谓课本剧表演,即把童话情节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表演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故事的重点词语,用神态、动作来表现,把重点词语的“神”外显,引导学生“演”中“悟”,“悟”中“演”。其形式自由,方法灵活,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培养阅读兴趣,张扬个性的效果。角色替换,模拟中体验。角色替换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替换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把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情感出于内心,而外显于动作。这样的“游戏” 让学生体验人物情感,使课堂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