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媒体,古诗教学飞翔的翅膀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张莉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诗歌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代诗歌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可“古调虽好空自爱,今人无心多不弹。 ”由于诗歌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情感、境界、人文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差距,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 以前,一直感觉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突飞猛进,为古诗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爱诗、读诗,还可以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意思,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
2、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一、 字斟句酌,品味语言美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字用得很巧妙。教师可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江并作简单介绍: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有黄金水道之称。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有可能会提出:既然长江是“黄金水道” ,肯定来往船只很多,可为什么诗人只见“孤帆”呢?对“孤”字的探究,
3、既是对“为什么只看到一条船”这个问题答案的猜想,又是学生创造性的释放,还是引导他们深入感受李白和孟浩然深厚感情的过程。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二、创设诗境,感受意境美拉斯金曾说过:“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 ”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正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作品” ,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春晓描写了诗人孟浩然昨夜听到的各种声音,表达了对春天风光的喜爱和对春天在不
4、知不觉中逝去的惋惜之情,读了之后感觉如同一幅生活小景。如何让学生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陶冶呢?采用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眠欲晓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开课伊始,师动情地说:“同学们,春天已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处处闻啼鸟” 是听觉形象,播放一段春天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学生顿时浮想联翩,感觉仿佛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到处是百鸟欢腾的景象,由心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爱春之情。一段“ 嘀嗒、嘀嗒” 的春雨声正如永不停歇的钟声,不仅回响在学生的耳边,也敲打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很容易就能产生时间不等人的
5、感受。 “花落知多少” ,虽然未闻花落之声,但藉声示形,滋生视觉形象,学生由风雨联想到落花纷纷的场景,体会到了诗人惜春之情。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使学生渐渐进入“感受春天,欣赏春天,赞美春天,留住春天”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
6、妙。三、 感情吟诵,体会情感美。梁实秋曾回忆他的老师朗诵时“咬牙切齿,声震屋瓦,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 ,学生细心聆听,在理解古诗内容之前,已经相当地体会到文章的精妙,朗诵时如鼎沸,如蛙鸣,如鸟喧,如蝉噪。学生在读通文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吟读,又会有一种情感的涌动。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时就自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一般的意境,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课文,将静止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在音乐声和声情并茂的感召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
7、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通过一次次的诵读直接与作者展开了对话。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这句话,对情感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得可谓精辟。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在学游子吟一诗时,师说: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后观看课件,配乐播放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有了以下一番所得。生 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
8、,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生 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生 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儿行千里母担忧,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需要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这样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学生从中发现爱,并积极地表达爱,于
9、是“情”与“诗”就接触了,就对话了。五、搜集资料,延伸平台美在教学古诗前,就布置上网内容、要求,在网页中寻找文字信息,还有图片、图像信息,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说教更有效。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让学生在网络中查找白帝城位于何处。一查便可得知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北侧的白帝山上,是三峡的起点,乘船从白帝城顺流而下至江陵的速度极快,因此“千里江陵一日还”应是对自然景的真实写照。学生在学前便在网络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自主选择收集信息,对作者的生活、创作背景进行详实地了解,在课堂上能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理解。在不断的查询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就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慢慢地把这股激情拓展到其他古诗的学习上,真正达到“学海无涯” 的境界。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多媒体为古诗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