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 P47-49 的内容。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吨,对于千克和克这类较小的质量单位,学生可以通过拎一拎,称一称来感知,但吨是一个较大的很难直接感知的质量单位。教学中,先让学生感知较轻的学习用品,再感知五千克的大米,近而感知 25 千克的一袋大米,并认识到 4 袋大米 100 千克是比较重,10 个 100 千克是 1000 千克,1000 千克就是 1 吨。再通过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平均是 25 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1 吨认识到要有 40 个学生的体重加起来才大
2、约是 1 吨。教学目标:1认识、感知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2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了解一些较大物体的重量。3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新知的学习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课前准备: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3了解自己的体重。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谈话: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吨” 。 (板书)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重量单位?2激趣:1 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拿起你的学习用品,它们大约有多重?同学们的学习用品拿在手上感觉怎样
3、?3提问:有没有带以“吨” 做作单位的物体?为什么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老师也找来了一些以吨作单位的物体。出示幻灯片【评析:“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吨的知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吨”和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回顾以前所学重量单位的基础上,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没有带以吨做作单位的物体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以“吨”为计量单位的物体都较大,而且非常重。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借助直观形成表
4、象1感知较轻的物体谈话: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感受 1 吨的重量,我们先来感知一些轻的物体.提起你课桌上的 5 千克的大米,感觉怎样?和学习用品比起来,感觉怎样?老师带来了两袋大米,请大家估计它大约有多重?提问:一袋大米的重量是 25 千克,你能同时背起 4 袋大米吗?4 袋大米是多重?2感知 1 吨,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出示图,10 个 100 千克是多少千克?1000 千克就是一吨。板书:1 吨=1000千克千克可以用字母 kg 表示,吨用字母 t 表示。上面这个等式还可以怎样写?1 吨的物品你感觉怎样?3迁移、对比进一步感知 1 吨的质量3谈话: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估计体重。先听要求:
5、抱起你的好朋友并估计一下你好朋友的体重,了解真实的体重同时两人交换抱一下。看看谁的估计能力强,力气大。谈话:谁来告诉老师你刚才的感受?推算: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做是 25 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1 吨?用自己的方法来推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 40 个同学站起来,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大约就是 1 吨。【评析:如果通过抽象的东西来描述 1 吨有多重,学生根本是无法体验和感悟。教者通过一些具体化的、可感知的重量单位与之联系比较,让学生自已体验、感悟到“吨”。如搬大米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先去提起课桌上的 5 千克的大米,再自然引出问题:一袋大米的重量是
6、25 千克,你能同时背起 4 袋大米吗?4 袋大米是多重?从中感悟到了“吨”是很大的重量单位。创设生活情境: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1 吨?在探究中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学生初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三、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第 1、2 题。谈话:你们还想知道那些物体合起来是 1 吨吗?多媒体出示图片 看图说说各要多少是 1 吨?2想想做做第 3 题。多媒体出示:(1)家里的塑料桶可以装 10 千克水,提多少桶水才满 1 吨呢?(2)建筑工地上 2 块砖重 5 千克,200 块重多少千克呢?多少块正好重 1 吨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3想想做做第 4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场校对
7、。4谈话:在学校举行的“学当小交警” 活动中,小交警们在三水大桥上看到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 15 吨” ,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为什么?A、杨叔叔的车装载 8000 千克的煤。B、王大哥的车装载 200 袋面粉,每袋重 50 千克。C、李师傅的车装载 10 吨大米和 7000 千克的面粉。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5想想做做第 5 题谈话:我们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分别适于计量怎样的物品?试举例说一说。独立填写第 5 题: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6小华星期天去动物园玩,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7小明的日记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
8、45 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 250 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 1 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 80 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 8 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 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 150200 千克呢。 ”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1)师: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要向他学习什么?(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5四、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外延伸:像小华一样认真
9、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评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情境,使学生在练习的循序渐进地感悟到知识,而且设计了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观察,自觉地动脑思考。多种情境、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而且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这节课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活跃,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思维上的活跃。 】【策略分析】 吨的认识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六册的教学内容。“吨” 是较大的重量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不像克、千克一样,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掂一掂、称一称就能感受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抽象的东西,让学生来感悟 1 吨有多重,学生往往无法体验、感知。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思路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把有限的 40 分钟的课堂,变成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思考的广阔课堂,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在情境中生成悬念、探究生成概念生成新知,营造学生乐思乐学的氛围;通过多样性的活动,创设场景让学生充分体验;通过深度性的思维,迸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了 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