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docx.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1940394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上空的大气有着不同的运动规律,它们有的称为季风带,有的称为大气环流,它们按照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影响着大气的表现。以下是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

3、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 “活动 2”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第三部分 “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活动”是风形成的具体知识应用

4、。我们打开窗户,有时会感受到一阵阵风吹来,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大气运动是怎样发生和进行的?大气水平运动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相关的问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自主学习: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学: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要受到大气什么样的影响?地面增温后又以什么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大气受热过程有什么重要性?2. 整合、梳理知识:学生自己完成大气受热过程先后顺序的梳理,要求能够对照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用知识框图形式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对知识重新整合与梳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3. 成果交流与展示:学生上讲台指图

5、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实物投影展示知识框示意图1. 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和反射。2. 说明太阳辐射被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被称为长波辐射。3. 读太阳辐射各种波长范围图,分析:( 1 )太阳辐射的主要电磁波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等( 2 )太阳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 50 %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较少。4. 强调 “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扫除知识障碍,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强调重点结论)完成 P30 活动题(学生自主完成)( 1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保温作用。( 2 )月球上没有大气,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

6、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热量散失很快,温度迅速下降;地球上有大气,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和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留在大气中,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很少。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先进行“活动” ,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实

7、验。(教师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实验的材料尽可能考虑容易获取,如冰块可以用雪糕代替等,实验步骤尽可能具有操作性。教师应该预先进行试验,以确保实验成功。)概括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强调发现学习。)师:这种现象会不会发生在自然界中呢?在自然界中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1.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引导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A 、 B 、 C 三地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高度越高,气压越低,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的运动。(2)A 受热, B 、 C 冷却,空气出现上升和下降运动,使得空气密度变化,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高

8、低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变形。(3)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差异,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上空和近地面都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构成热力环流。2.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知识框图形式示意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太阳辐射地区不均 地区间冷热不均 空气上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空气水平运动(风)(构成了热力环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师: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陆地与海洋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下面我们来完成陆地与海洋之间热力环流。由学生根据教材 P33 内容,自主解决。( 1 )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情况相反

9、。图 :陆 低,海 高;图 :陆 高,海 低( 2 )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3 )(略)( 4 )白天海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陆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用生活中可见的地理现象进一步理解、验证理性知识,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三、大气的水平运动师:热力环流中包括空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从前面所了解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来看,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在板图上解释水平气压梯度、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师: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水平” 两字,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风是水平运动,地球又在自转运动,你又联想到什么呢?(地转偏向力)引导学生在板图中分析大气运动受力与风向的关系。1.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针对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板图能够分析风的动态形成过程,依然是有效的。同时分析中要注意与物理学科力学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完成 P35 活动题。第( 1 )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同一图中等压

11、线密集 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 气压梯度小,风力小。( 2 )(实物)投影学生画出的风向。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并说明风向的定义。(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同时使学生在使用中有新的发现)【 评析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要求,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这一要求,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梳理知识,学生的实验活动、学生的画图析图,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探究和发现,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性认识和体验,并上升到理性

12、认识,最终学会知识迁移和延伸。教学设计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建立起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本设计还强调了体验性学习,强调了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体验。资料宝库 城市热岛环流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使城市和附近的地区相比,气温偏高, 城市好象一个温暖的岛屿,在气象上称之为 “ 城市热岛 ” 。 据观测,城市“热岛效应”一般可使市区的年平均温度比郊区高 - 。 如北京为 9 ( 1966 年 2 月 2

13、2 日 ) ,上海为 ( 1979 年 11 月 13 日 )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成为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效应会产生许多危害: 城市热岛效应会加重空气污染。由于城市 “ 热岛 ” 与周围郊区存在高低温差,市区的热空气往上升,郊区的冷空气吹向市区,以填补热空气上升后形成的空缺,而上升后的热空气受到高层建筑的阻挡,很难吹向郊区,这样,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风向总是由郊区吹向城市的,因此,城市上空的污染物难以通过正常的空气流动扩 散出去,使城市终日笼罩在一个大 “ 尘罩 ” 下,空气污染就更加严重了。 城市上空的冷

14、热 气团相遇后,可能往上直冲 XX 多米,使来往的飞机上下颠簸,摇摇欲坠。这种气团还是产生龙卷风的温床。 郊区的水汽在夜间通过冷却后,降落在地面上,便形成了露珠。而市区的水汽则和烟尘结合,凝结成雾,笼罩在城市上空,若遇阳光明媚的日子,极易产生化学烟雾。城市绿化、水面和城市风是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因素。通过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下垫面的热特性,是消减城市热岛效应有效和切实可行的途径。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绿化的总体水平,是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关键措施。绿洲气候冷岛效应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昼夜均比附近的戈壁显著要低,最高气温甚至可低 30 左右,蒸发量约小一半。这说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 ( 戈壁或沙漠 ) 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 。绿洲上空的这种效应,使湍流发展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源、种草种树和发展农业,是很有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