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蒲江县科技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2022年7月目 录1、 “十三五”科技发展回顾(一)取得的成效(二)存在的主要问题2、 “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二)总体目标(三)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重点1、推进先进科技应用2、创新市场主体引育3、建设创新创业载体4、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十三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三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创新驱动发展”核心,突出“抓项目、引人才、建平台”等重点,做好科技创新服务,着力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我县整体科技实力逐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十四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取得的成
2、效1、科技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以来,我县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激励若干措施的意见(蒲委办201716号),蒲江县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蒲府发201721号),蒲江县促进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蒲府发201724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2、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十三五”以来,全县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支持70多项,项目资金2200余万元,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类二等奖1项,市专利奖金奖1项和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至2020年,全县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
3、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5家,市级科普示范基地3个,市级科技创业苗圃1家,市级科技信息服务站11个,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产值65.72亿元,技术合作交易额0.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支出总量1.23亿元。(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我县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项目申报、专利挖掘、项目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2、校院企地深度融合不够。利益捆绑机制不完善,没能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效果不明显。3、创新意识需要转变。创新政策宣传不够,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高,需要抓紧转变
4、观念,加强自主创新。二、“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战略,主动融入成都市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地支持创新创业和科技人才培养,立足产业功能区建设,深化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成果
5、和产品逐年增多,自然灾害防治、粮食生产安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运用不断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科技企业数量达到50家以上,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载体20个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2亿元以上,科技创新氛围明显增强。(三)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重点1、推进先进科技应用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推进先进科学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实施传统农业升级计划,重点围绕柑橘、猕猴桃、茶叶等产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绿色储运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冷链运输系统技术、
6、农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创新活动,努力推动一批关键性、实用化、有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应用系统服务农业产业,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加强科技创新,鼓励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全面提升蒲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整体科技创新能力。(2)加快推进工业智能化围绕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在人才引进与培育、科技投入与转化、创新机制体系建设等方面着力,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努力推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技术研究机构、科技
7、成果转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大学生实习基地等,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自主创新平台,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机智能等技术和装备研究与应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2、创新市场主体引育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引进高校院所创新成果,壮大技术创新人才队伍规模,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全面提升蒲江自主创新能力。(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创建或引进重点实验室、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开
8、展技术交易,促进更多科技要素聚集。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引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推动建立同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专家创新平台,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产业技术创新队伍。到202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0.3亿元(输出),高新技术企业达40家以上。(2)深化校院企地融合发展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整合高校、市场、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建设产业功能区共享创新研发机制。密切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依托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德国先进工业科技研究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打造校院企地融合发展利益捆绑机制。搭建创业创业苗圃、众
9、创空间、孵化器等多层次双创载体,举办创新峰会、创新大赛等校院企地深度融合项目。(3)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围绕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和蒲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KUKA机器人授权研究院等载体,引入国际先进的人才培育和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建成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基地。继续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发挥各级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作用,鼓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创新转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创新服务。3、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
10、点,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创新研发平台集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蒲江自主创新能力。(1)建设企业主体的创新平台构建校、院、企、地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引导企业完善内部创新发展规划,建立创新发展激励机制和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合作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鼓励和引导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鼓励企业以合作研发推广、技术成果交易、联合创办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开展协同创新,共享研发成果。坚持“引进来” 和“走
11、出去”并重,加快推动中德(蒲江)产业新城、天府农创园吸引和聚集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等科技型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拓展市场,发展壮大。(2)加快集聚创新研发平台依托重点科技企业、产业功能区基地、中德(AHK)职教培训中心、KUKA机器人授权研究院以及农业专家大院等力量,鼓励建设各种类型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梯级创业孵化体系,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支撑能力。加强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推动工业4.0孵化创新中心、国家农药创新工程中心、医疗器械创新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水平
12、,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2个。(3)打造创新创业园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载体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打造“孵化器+宿舍”、“孵化器+商业空间”等创业社区,支持建设“孵化+创投”模式的新型孵化器,鼓励创客空间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建设职教创新区、农创园等科技创新产业园,壮大产业规模。开展嘉树众创空间、国家川藏铁路创新成果产业基地、四川省植物源农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白酒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医疗器械创新基地、健康植保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创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服务机构为初创科技企业
13、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努力把两大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以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创业园。4、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人才来蒲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1)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扶持,支持人才创业和项目研发,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权益保护、项目扶持、岗位评聘等在内的激励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从住房保障、配偶调动、子女入学、户籍办理、医疗保健、沟通联系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强化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完善创业融资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面向创新创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专利奖励和补助政策,加大德(欧)等外资企业来蒲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加强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加强对蒲江创业人物、创新企业、创新成果、创新产品的宣传,大力发掘有创新潜力的特色企业或团队,让创新创业者成为受人尊重的公众人物,营造有利于年轻人创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厚植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