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测试题三(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第卷 (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当下文艺批评缺什么:批判精神不断弱化赖大仁文艺批评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更重要的还在于,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立场上,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审美评判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给予规范与引导。当前的问题是文艺批评界自身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这种责任,由此造成了当今文艺批评的某些缺失,这种缺失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真正的文艺批评不能只就文艺现象谈论
2、文艺现象,而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在对当前文艺现象的观照中,发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趋向性的问题,对此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新世纪以来文艺现象显得更为复杂多样:一方面,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蓬勃兴起,与当代文学艺术相互影响渗透,并且在 市场消费主义的作用下,文艺现象极为芜杂,乃至存在种种“乱象” ,让人眼花缭乱迷茫莫辨;而另一方面,理论界一些人又不管现实情况如何,不断把西方流行的所谓“文学消亡论” “艺术终结论”等各种时髦理论引进来大加炒作,把文艺界搞得莫名惊慌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现实,当今的文艺批评有责任认真研究分析一下。二是缺少对文艺价值观的认真探讨
3、和积极引导。当今文艺已经充分开放多元发展,从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都已经不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艺究竟表现和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究竟形成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导向?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消费化、娱乐化、游戏化现象的影响下,一些文艺创作一味迁就满足这种现实需求,放弃了应有的价值立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价值观的迷乱;而文艺中这种迷乱的价值观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公众,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更大混乱。面对这样的现实,文艺批评理应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阶段测试题三 三是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和批判精神。文艺批评的本质是评判,其中既包括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更包括对不良文艺现象的
4、严肃批评,从后一个方面而言,文艺批评不能没有批判精神,否则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品格和功能。实际上当今文艺界的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媚俗之风比较盛行,然而文艺批评似乎并没有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批判精神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还有批评人格上的问题,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缺少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对于真正的文艺批评来说,包容不能没有原则,宽容不能没有底线,一切都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应当说,当今文艺批评所缺失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值得我们文艺批评界反思。(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5、是( )(3 分)A它不仅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还规范与引导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的审美评判与分析。B它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对在当前文艺现象观照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C真正的文艺批评可以有“ 包容”与“宽容” ,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D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等现象的影响下,当下文艺批评批判精神不断弱化。解析 A 项,见第一段第一句, “规范与引导”的是“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 。B 项,见第二段第二句,应是“在观照中发现的问题”而不是“在观照中出现的问题” 。D 项,见第三段, “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现象的影响下”文艺创作出现了很多问题。而非直接导致当下文艺
6、批评批判精神不断弱化。答案 C2对于“文艺”与“文艺批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文艺现象复杂多样,当今的文艺批评对这样的现实有责任认真研究与分析。B文艺批评中的批判精神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C当今文艺现象中的媚俗之风较盛行,文艺批评应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D文艺批评最应担负起引领文艺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责任。解析 D 项表述文中无据,正确表述是 “文艺批评理应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 。答案 D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文艺现象的种种“乱象” 。B
7、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是批评人格上的问题。C在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及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中,体现了文艺批评的批判精神。D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可以形成与建构正确的文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解析 A 项, “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蓬勃兴起”不是文艺乱象的直接原因。具体内容见第二段。C 项,原文表述为“其中既包括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更包括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从后一个方面而言,文艺批评不能没有批判精神” 。D项,此种表述文中无据。 “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属于第一方面的内容, “文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属于第二方面的内容。
8、答案 B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 ”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
9、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 。 ”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选自世说新语贤媛)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10、项是( )(3 分)A交礼竟,允无复入 竟:结束。B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收:拘捕。C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夺:夺取。D若才流及父 及:赶得上。解析 C 项,夺:改变。答案 C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允妇“聪慧”的一组是( )(3 分)故当有意,卿宜查之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如不称职,臣受其罪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若才流及父,当收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A B C D解析 为桓范劝解许允的话;是许允回答皇帝的问话,为自己辩解;是景王叮嘱钟会之语。答案 B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
11、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C许允作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经查实,用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解析 D 项, “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 ”错,因原文是“可少问朝事” 。答案 D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5 分)译文: _(2)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
12、云:“勿忧,寻还。 ”(5 分)译文: _答案 (1)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2)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和往常一样,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 不久就会回来。 ”【参考译文】许允的妻子是阮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特别丑。举行完婚礼,许允不再进新房,家里人为此十分担忧。正好许允有客人来了,新妇叫婢女去看一看,婢女回来报告说:“是桓郎。 ”桓郎就是桓范。新妇说:“不用担心了,桓范一定会劝他进来。 ”桓范果然劝许允说:“阮家既然嫁个丑女给你,本该有一定意图,你应该体察一下。 ”许允就回到内室,见了新妇以后,即刻就想退
13、出。新娘料定他这一走再也不会进来了,就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允于是问她说:“妇人应该有四种美德,你有其中的哪几种?”新妇说:“我所缺少的只是容貌罢了。可是读书人应该具备许多品行,您有几种?”许允说:“全都具备。 ”新妇说:“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许允面有惭色,由此对妻子敬重起来。许允担任吏部郎,任用许多同乡,魏明帝派卫队将领去逮捕他。许允的妻子出来叮嘱他说:“贤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去改变他,难于用感情去央求他。 ”押到后,明帝审问他,许允回答说:“(孔子说)举荐你所了解的人 ,臣的同乡,就是臣所了解了的人。陛下核查他们称职不称职,如果不称职,我接受惩处
14、。 ”审查以后,各个官职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许允的衣服破旧,明帝下令赏给他新衣服。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和往常一样,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 ”煮好小米粥等着他。一会儿,许允就回来了。许允被晋景王杀害了,许允的门生跑进来告诉许允的妻子。许允的妻子正在织布机上织布,神色不变,说:“早知道会这样呀!”门生想把许允的儿子藏起来,许允妻子说:“不关孩子们的事。 ”后来全家迁到墓地居住,景王派钟会去查看许允的儿子,如果才能品位比得上他们的父亲,就该把他们抓起来。许允的儿子就此向母亲询问,母亲说:“你们虽然都不错,可是才能不大,只要依循自己的本
15、心跟他谈,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不必极度哀伤,该停就停,也不要多问朝廷政事。 ”儿子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去做了。钟会回去,把情况汇报给晋景王,许允的儿子最终免遭祸患。(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新城道中苏 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 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 钲:古代乐器,形似钟,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崦(yn):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此处指山边、山脚下。8诗的首联是怎样写诗人准备起程时的情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 分)答:_解析 此题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怎样”这个词,思考
16、时可以从修辞、用字等角度进行。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分析,归纳总结即可。答案 一个“知”字,写东风好像老朋友一样为我送行,一个“断”字写多日的春雨停了,让我旅途顺利。这样拟写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既表现了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也决定了诗人旅途中的心情的愉悦。9.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6 分)答:_解析 二、三、四联描写较为生动,分析时先分析诗歌中描写的景象,进而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不难总结归纳出答案。答案 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 ,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 ,以“含笑”比拟桃花的艳丽,以“自摇”
17、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王羲之兰亭集序)(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 李清照声声慢)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诗三百 ,_,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荀子 劝学 )答案 (1)剑阁峥嵘而崔嵬 齐彭殇为妄作 (2)凄凄惨惨戚戚 云无心以出岫 (3)一言以蔽之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乙 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
18、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目 送龙应台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
19、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
20、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
21、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饮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至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
22、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文中的“我” ,是母亲,也是女儿。长长的牵引的目光中,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的
23、是目送者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B文章构思精巧,形散“神 ”不散。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的情感历程。在这些深情的目送中,向人们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依恋。C “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这句话揭示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D文章全部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写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E本文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与关怀。解析 B 项“向人们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依恋 ”错,是“母亲对孩
24、子及女儿对父亲”的深情依恋。D 项“文章全部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写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错误,其中有想象和联想。答案 BD12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 分)答:_ _解析 文中“目送”的 对象主要是儿子和父亲。根据文章的情节概括出目送的主要内容。答案 目送儿子上幼稚园。儿子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目送儿子登机。儿子上大学,目送儿子坐公交车去上学。父亲送自己到大学报到,目送父亲回去。父亲生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轮椅被推进自动玻璃门。父亲去世,目送父亲的棺木被推进炉门。13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 ,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_解析 两次“不必追”
25、,分别是针对着儿子的离开和父亲的离开而抒发的感慨。两次“不必追”在文章的不同位置,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概括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答案 内容上:第一次是文章第一部分写目送儿子之后, “我”一次次目送儿子渐渐长大并远离自己。感慨儿子与自己感情的疏离。第二次是在文章结尾部分,写父亲老去之后,感慨与渐渐老去的父亲之间的离情;无奈,伤感。作为母亲,作为女儿,只能无奈地目送,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都令人无限伤感。结构上:第一次既是对前文的小结,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次是对前面文章的总的感慨,既是对儿子,也是对父亲的感慨;收束全文,深化主题,引人深思。14这篇散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你认为目送
26、与背影的主题意蕴相同吗?请深入探究。(8 分)答:_解析 要从目送与背影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上、性质上来探究这个问题。探究时要结合两文的具体内容,要言之成理。答案 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作者着力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这父子感情表现得细腻、真实、深刻。父子间这种真挚的感情,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到拣定座位、千万叮嘱,再到亲自去买橘子,都体现了父亲的爱。而目送牵系三代,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爱与依恋。朱自清的背影传达出的是个人对亲情的感性把握。 目送是叙写人间的母子、父女深情,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
27、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与关怀。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25 分)克罗齐的求索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 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 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 17 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1886 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
28、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1902 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 ,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 ,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
29、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 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 。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 42 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 年 6 月至 1921年 7 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进
30、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
31、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 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
32、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 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 ,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 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 年 4 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我将死于工作。 ”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摘自张敏克罗齐 美学论稿 ,有删改)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33、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 20 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解析 A 项的“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 ”有
34、误,应为“选择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 。E 项,原文第二段信息表明不是克罗齐的主张,是他的发现;再有历史与艺术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D 项的“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原文没有信息,不太严密。答案 答 C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16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 分)答:_解析 把题意还原到文章中, 我们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修饰词“渐渐” ,这表明上文有答案的相关信息,而下段中“不断修正完善”又表明下文也有答案信息,我们把筛选出的信息整合概括即可答出此题。注意实践的行为不要丢漏。答案 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
35、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 ,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17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 分 )答:_解析 把文句还原到文章中,结合后文所举之例,我们不难理解这一拓展的内涵和人的生命有极大的关联,只要有生命,就要学习,学习、追求是贯穿生命的始终。结合文章分析,克罗齐用自己的行为践证了这
36、句话的拓展。答案 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18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 分)答:_解析 做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是认同还是不认同,抑或辩证来看,然后据此再分别作答,结合原文,认同则从文中克罗齐的经历入手,不认同则从克罗齐的主观不想要这些苦难入手,如果
37、选择第三种,则把两者结合展开辩证分析。答案 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观点三:辩证理解。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第卷 (表达题,共
38、 80 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 天仙配 、 女驸马 ,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 、 雷雨 ,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C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多次领导攻关会战,运筹帷幄,斩关夺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D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
39、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解析 A 项,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处应用一个与后面的“耳目一新”相对应的词语,如“耳熟能详” 。B 项,休戚与共: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本句只强调“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密切关系,应用“息息相关” 。C 项,运筹帷幄: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此词与“领导攻关会战”相吻合。D 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用此词形容人们购买轿车的热情不妥,应用“不断高涨” “有增无减”等词。答案 C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A会计专业的学生
40、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 ”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解析 A 项,句式杂糅,可去掉 “才能上岗”或“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B 项,“得以解释”说法不当,可改为“加以解释”或“得到解释” 。C 项,搭配不当,应把“刻画”改为“描述”或“说明” 。答案 D20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把序号填入横线处即可)(5 分)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正常的信用关系得以维系的保障。才能维护和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必须依靠法律力量,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仅靠良心、道德,不可能有效地约束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经济行为。答: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