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子行业2022年下半年行业出现分化把握高景气细分领域.docx

上传人:book1813 文档编号:19386473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行业2022年下半年行业出现分化把握高景气细分领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电子行业2022年下半年行业出现分化把握高景气细分领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电子行业2022年下半年行业出现分化把握高景气细分领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电子行业 2022 年以来走势、估值与业绩1.1 电子板块 2022 年以来行情走势与估值电子行业 2022 年以来行情走势:截至 2022 年 6 月 2 日,SW 电子行业指数在 2022 年累计下跌 28.80%,跑输上证指数 16.77 个百分点,涨幅在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位列第 31位。图 1:2022 年以来 SW 电子行业指数涨跌幅(截至 2022/6/2)数据来源:Wind,行业估值:电子行业估值处于近五年底部区域。从行业估值情况看,截至 2022 年 6 月 2日,申万电子行业市盈率(TTM)为 25.12 倍,指数近一年 PE(TTM)平均值为 33.83 倍。电

2、子行业近三年、五年 PE(TTM)平均值分别为 41.58 倍和 39.21 倍,行业估值水平均位于历史 5%分位点以内,处于近年来的估值底部。图 2:SW 电子行业指数近一年市盈率(TTM)数据来源:Wind,子行业市盈率:当前估值均低于近一年平均水平。截至 2022 年 6 月 2 日,SW 半导体、 SW 其他电子、SW 元件、SW 光学光电子、SW 消费电子和 SW 电子化学品市盈率(TTM)分别为 39.46 倍、18.30 倍、24.74 倍、13.40 倍、29.87 倍和 41.69 倍,这些子行业近一年 PE(TTM)均值分别为 64.01 倍、47.75 倍、31.59 倍

3、、20.64 倍、32.12 倍和 57.54倍,子行业市盈率均低于近一年平均水平。图 3:SW 半导体指数近一年市盈率水平(截至 2022 年 6图 4:SW 其他电子指数近一年市盈率水平(截至 2022 年月 2 日)6 月 2 日)资料来源:iFind,资料来源:iFind,图 5:SW 元件指数近一年市盈率水平(截至 2022 年 6 月图 6:SW 光学光电子指数近一年市盈率水平(截至 20222 日)年 6 月 2 日)资料来源:iFind,资料来源:iFind,图 7:SW 消费电子指数近一年市盈率水平(截至 2022 年图 8:SW 电子化学品指数近一年市盈率水平(截至 202

4、26 月 2 日)年 6 月 2 日) 资料来源:iFind,资料来源:iFind,1.2 电子行业 2021 年&2022 年一季度业绩情况电子板块整体业绩:板块 2021 年业绩实现同比增长,22Q1 则同比下滑。选取申万分类标准(2021)下电子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共计 376 家,统计电子板块 2021 年全年和 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情况。电子板块 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28,807.4 亿元,同比+15.4%,实现归母净利润 1,959.6 亿元,同比+114.6%,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快速增长;电子板块 2022 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 6,430.3 亿元,同比-2.4%,实现

5、归母净利润 353.5 亿元,同比-12.8%,22Q1 业绩同比下滑。图 9:电子板块 2017-2021 年营收情况图 10:电子板块 2017-2021 年归母净利润情况资料来源:同花顺 iFind,资料来源:同花顺 iFind,图 11:电子板块 2018Q1-2022Q1 营收情况图 12:电子板块 2018Q1-2022Q1 归母净利润情况资料来源:同花顺 iFind,资料来源:同花顺 iFind,盈利能力:2021 年同比提高,22Q1 有所下滑。盈利能力方面,电子板块 2021 年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17.7%和 6.8%,相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 1.7 和 3.1pct,

6、22Q1 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16.6%和 5.5%,相比上年同期分别降低 0.6 和 0.7pct,板块 2021年盈利能力同比提升而 22Q1 有所下滑。图 13:电子板块 2017-2021 年毛利率、净利率(%) 图 14:电子板块 2018Q1-2022Q1 毛利率、净利率资料来源:同花顺 iFind,资料来源:同花顺 iFind ,综上所述,2021 年以来,全球经济从疫情中持续复苏,消费电子、显示面板和 LED 等终端需求持续回暖,汽车电子、Mini LED 和元宇宙等新兴蓝海市场的快速扩张也为行业发展贡献增量;另一方面,功率半导体、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高端元器件等领域的国产

7、替代持续推进,随着国内主要厂商产能逐步释放,我国集成电路与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全球份额占比持续提升,在传统行业需求持续回暖、新兴领域快速推进和关键领域国产替代等多种因素催化下,电子板块 2021 年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且毛利率、净利率有所提高。而进入 22Q1,受外部环境波动、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和智能手机等下游终端创新放缓的影响,电子行业各细分领域景气度出现分化。一方面,半导体材料与设备、功率半导体和电子化学品等国产替代主线仍维持较高景气,业绩实现同比增长且盈利能力指标相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疫情的边际影响逐步减弱,此前受益线上办公和居家娱乐的笔电、液晶电视销售放缓,叠加 LED

8、 驱动等低端芯片的供应紧张得到缓解,液晶面板、LED 产品价格持续回落,影响相关板块业绩;而智能手机创新放缓、居民购买力下降则对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国内智能手机 22Q1 出货量同比下滑较多;虽然汽车电子、AR/VR 等新兴应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体量相比智能手机较小,对板块业绩贡献比较有限,因此消费电子板块 22Q1 整体业绩承压。1.3 细分板块业绩电子行业子板块业绩:电子板块下属细分领域较多,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半导体、印刷电路板、被动元件、面板、LED、电子化学品和其他电子。各子板块 2021 年全年、2022 年第一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如下表所示:图

9、 15:电子板块各子板块 2021 年&2022Q1 营收、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金额单位均为亿元)数据来源:同花顺 iFind,细分板块业绩:2021 年全面景气,22Q1 出现分化。从各子板块业绩情况看,电子行业 2021 年景气高企,除“其他电子”板块 2021 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外,其他所有细分板块营收、归母净利润相比 2020 年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半导体、面板和“其他电子”板块 2021 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 100%,充分彰显行业景气;进入 2022 年后,电子行业各子板块出现业绩分化,其中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面板和 LED 板块业绩表现回落,22Q1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10、,而半导体、印刷电路板、被动元件和电子化学品板块营收、净利润仍实现同比增长。子板块盈利能力:电子板块各细分板块 2021 年全年、2022 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及相比上年同期变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图 16:电子板块各细分板块 2021 年&2022Q1 毛利率、净利率情况(单位:%)数据来源:同花顺 iFind,从盈利能力角度看,2021 年,除了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印刷电路板的净利率同比微降外,电子行业其他子板块毛利率、净利率均有所提升,其中半导体、面板和“其他电子”板块净利率提升幅度较大;进入 2022 年第一季度,除了半导体、电子化学品和“其他电子”板块盈利能力仍实现同比提高外,其他

11、5 个子板块毛利率、净利率均同比下滑,拖累板块整体盈利水平。各子板块经营业绩与盈利能力变动原因分析: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经营业绩方面,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板块 2021 年和 22Q1 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但 2021 年板块净利润同比持平,而 2022Q1 净利润同比下滑,营收端表现不如利润端;盈利能力方面,报告期内板块毛利率、净利率均同比下滑,盈利能力持续减弱。我们认为板块利润端表现不如营收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终端创新放缓,如 iPhone13 与 iPhone12 基本沿用同一套模具,仅在处理器、光学和屏幕等领域进行局部创新,因此部分消费电子企业

12、所提供的零部件相比上代并未发生变化,旧款产品的毛利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复造成物流不畅,而海外部分工厂也受疫情影响,原材料采购和运输成本提高,缺芯、缺料问题仍对消费电子板块造成一定困扰,也影响了中游企业的利润表现。虽然部分企业如歌尔股份受益 AR/VR 快速发展,预计 2022 年上半年净利润仍能实现同比高速增长,但以 AR/VR、汽车电子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体量仍无法和智能手机相提并论(全球每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十亿级别,而 2021 年包括燃油车在内的全球汽车总销量不到 1亿,全球 AR/VR 头显出货量仅为 1000 万出头),因此对板块业绩贡献十分有限。半导体:半导体行业各

13、细分板块 2021 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同比高速增长,且盈利能力有所提升,板块全面景气;22Q1 除封测板块产能紧张局面有所松动,导致行业毛利率、净利率略有下滑外,其他板块仍处于高景气阶段。22Q1IC 设备板块净利率相较 21Q1 有所下滑,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部分企业政府补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减少,若不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板块的盈利能力同比有所提高,企业主营业务仍保持稳中向好。印刷电路板: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中逐步复苏,叠加汽车电子、AR/VR 和 Mini LED 等新兴应用拉动行业增长,A 股 PCB 板块 2021 年全年、2022 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同

14、比增长;原材料价格方面,受疫情影响,2021 年上半年以来铜箔、玻纤布和树脂等 PCB 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对中游 PCB 企业利润造成一定影响,导致板块 2021年收入增速高于利润增速;进入 21Q3 以来,铜价和玻纤树脂价格开始走平,行业原材料涨价缺料逐步缓解,但原材料价格整体仍维持在高位。虽然部分 PCB 企业开始将成本上涨压力向下游传导,但未能完全将成本转嫁,因此行业 22Q1 的营收增速仍低于利润增速,且毛利率、净利率相比上年同期有所下滑。被动元件:以 MLCC 为代表的被动元件 2021 年上半年价格持续上行,叠加以三环、风华为代表的内资龙头企业持续推进产能扩充,被动元件板

15、块 2021 年上半年实现量价齐升;进入 2021 年 7 月份以后,部分 MLCC 产品型号开始回落,但平均价格仍然较高,且高容 MLCC 价格跌幅相对较小,因此被动元件板块 2021 年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且盈利能力同比提升;进入 22Q1,受疫情和外围宏观扰动的影响,部分消费电子终端企业由于此前囤货过多,开始削减部分 MLCC 订单,虽然三环等企业持续推进扩产进度,且不断提高粉体、设备的自制比例,拉动板块 2022Q1 营收、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但受产品价格回落的影响,板块 22Q1 毛利率、净利率相比上年同期有所下滑。面板:面板行业具有较强周期性,企业盈利能力和面板价格高度相关

16、。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居家时间延长,增加了对远程办公和居家娱乐的需求,进而增大了对电视、PC 和平板等产品的采购力度,刺激显示面板需求,拉动液晶面板价格从 19Q3 开始持续上行;从 21Q3 开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步减弱,终端电视、笔电等宅经济产品出货走弱,面板价格快速下跌,但仍高于 2020 年同期,因此 2021 年面板板块营收、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同比高速增长,且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进入 2022 年,由于下游需求不振,终端的电视、笔电厂商纷纷下调全年出货目标,液晶面板价格继续承压,且均价下跌至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因此板块业绩表现和盈利能力均有所回调。LED:2021 年以来,传统 LED 产

17、品需求快速回暖,而 Mini LED 等新兴技术快速渗透,推动 LED 板块实现强劲复苏,板块 2021 年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同比高增长,且盈利能力有所提升。进入 2022 年,外围宏观经济波动和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对 LED 终端产品需求造成一定压制,导致板块 22Q1 营收、净利润同比下滑,且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 智能手机:行业进入成熟期,关注折叠屏放量机遇2.1 智能手机行业进入成熟期,出货总量陷入停滞智能手机:出货陷于停滞,1-4 月同比下滑。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根据 IDC 数据,2022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3.08 亿台,同比-10.85%,环比-15.01%。国内方面

18、,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 年 4 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807.9 万部,同比下降 34.2%,环比下降 15.91%。国内 2022 年 1-4 月智能手机出货量合计为 8,649.4 万部,相比上年同期下降 29.77%。图 17: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情况(季度)图 18:国内智能手机出货情况(月度)资料来源:IDC,资料来源:工信部,分品牌看,根据 CINNO Research 数据,2022 年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总销量约为 7,439万部,相比上年同期下滑 14.4%,除了荣耀出货量实现高增长外,其他国产手机品牌同比出货量均大幅下滑。其中,OPPO、vivo 和小米同比分别下滑 3

19、7.6%、29.9%和 22.8%。苹果 22Q1 表现稍好,22Q1 国内销售额约为 1,200 万部,同比微降 1.3%,总体维持稳定。图 19:22Q1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前五品牌数据来源:CINNO Research,苹果公司 22Q1 业绩表现:手机业务超市场预期,iPad 同比下滑。苹果公司于 4 月 29日公布了 2022 年第二财季(截至 2022 年 3 月 26 日)的业绩。公司 2022 第二财季实现营收 972.78 亿美元,同比+8.59%,稀释后每股收益 1.58 美元,同比+8.57%;毛利率方面,公司 22Q1 毛利率为 43.77%,上年同期为 42.5%。

20、受益 iPhone 13 系列的火爆热销,公司第二财季多项财务数据超市场预期。图 20:苹果公司单季度营收及增速(财季) 图 21:苹果公司单季度毛利率、净利率情况(财季)资料来源:苹果,资料来源:苹果,分业务看,公司 22Q1 商品销售额为 774.57 亿美元,其中 iPhone 销售额为 50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5%,公司当季度产品 iPhone 出货量为 5,900 万部,同比增长 7%,主要原因为 iPhone13 拉动需求;受疫情和局部战争等因素影响,2022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降 11%。但苹果公司产品份额不降反升,市场份额 15%提升至 18%。iMac

21、与 iPad 需求强劲,但供应受限,其中 ipad 当季度收入为 76.5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2.1%,公司将其归因于供应受限,而非需求不足。公司业绩指引:受疫情、俄乌冲突与供应链的短期影响,公司对 22Q2 指引中性偏保守。苹果高管称第三财季销售额可能减少 40-80 亿美元。图 22:苹果各业务营收占比及走势数据来源:苹果财报,而从 iPhone 主要代工厂的业绩来看,苹果公司前两大代工厂鸿海、和硕 2022 年 4 月业绩均表现不佳。其中,鸿海科技集团 2022 年 4 月营收为 4,864.64 亿新台币,同比下降 2.80%,环比下降 4.13%;全球第二大 iPhone 组装

22、厂和硕 4 月营收为 750 亿新台币,较3 月锐减逾 35%,同比下降 19.3%,为 2021 年 3 月来最差表现。公司位于上海和昆山的生产基地都受疫情的巨大冲击。图 23:鸿海 2020 年以来月度营收及增速图 24:和硕 2020 年以来月度营收及增速资料来源:Wind,资料来源:Wind,从舜宇镜头出货表现看行业景气度:手机镜头出货量同比下滑,车载镜头出货强劲。从手机镜头出货量表现来看,根据舜宇光学公布的最新数据,公司 2022 年 4 月手机镜头出货量为 1.28 亿件,环比+6.6%,同比+3.5%,同比增速转正,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同期技术较低,另一方面是 4 月份安卓新机密集发

23、布的拉货效应所致。公司 1-4 月手机镜头累计出货量为 48,869 万件,同比-8.1%;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为 5,116.3 万件,同比+6.8%,环比-19.3%;车载镜头方面,2022 年 4 月车载镜头出货量为 633.2 万件,同比+8.3%,环比+3.4%,保持强势;1-4 月累计出货 2,538 万件,同比基本持平。公司指出,2022年 4 月,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同比下降 19.3%,主要原因为去年同期出货量基数较高,且智能手机市场需求疲软;公司 20221-4 月 CCM 累计出货 19,879 万件,同比-21.9%,手机业务仍然承压。图 25:舜宇光学科技 2022 年

24、1-4 月各产品出货量(千件)数据来源:舜宇光学科技,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市场,第三方机构下修出货量预测。2022 年 5 月 12 日,Trendforce指出,俄乌冲突恶化全球高通胀问题,造成换机周期延长、单机购买预算下降。再度下调 2022 年全年智能手机生产总数预测至 13.33 亿支,且不排除后续仍有下调空间。预计今年全球出货量占比排名前三名依序为中国、印度及美国,分别为 21.1%,13.1%及 11.0%。2.2 价格快速下探+技术逐步成熟,关注折叠屏放量机遇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市场,折叠屏成重要创新点。目前,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存量市场,行业创新趋缓,出货量停滞甚至同比下滑,屏幕、光学、快

25、充等创新幅度带给人们的感知的边际提升不再明显,折叠屏成为近年来智能手机领域比较重要的创新点。折叠屏兼顾显示面积和便携性,成为安卓阵营的重要角力点。与传统手机屏幕相比,折叠屏显示面积大幅提升,具有更好的应用分屏体验,而与平板电脑相比,折叠屏又可通过折叠缩小体积,因此具有更好的便携性。在智能手机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今天,折叠屏手机成为安卓阵营创新角逐的重要发力点,自 2019 年以来,三星、华为、小米、OPPO、 vivo 等主流安卓厂商先后发布多款折叠屏手机,且平均售价不断下探,带动折叠屏手机不断放量。表 1:各大品牌已发布折叠屏手机的型号与价格品牌名称2018Q42019202020212022

26、至今三星Galaxy Fold(15999) W20(19999)Galaxy Z Fold2(16999) W21(19999)Galaxy Z Flip(9999)Galaxy Z Fold3(15999) W22(16999)Galaxy Z Flip3(8599)华为Mate X(16999)Mate Xs(16999)Mate X2(17999)P50 Pocket(10988)MateXs2(9999)小米MIX FOLD(12499)OPPOOPPO Find N(8999)VIVOVIVO X Fold(8999)荣耀sMagic V(9999)摩托罗拉Moto Razr(10

27、500)Moto Razr 2(12499)柔宇Flex Pai(8999)Flex Pai 2(9988)资料来源:互联网资料整理、价格下探+技术进步,折叠屏销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此前折叠屏尚不成熟的工艺和居高不下的价格是制约其放量的重要因素,在发售初期,折叠屏手机售价接近 2 万,脱离主流消费人群;而随着技术逐步成熟,目前折叠屏手机价格已下探至 7000 多元,各大厂商均推出万元以下产品,售价与传统高端手机有所重叠。在生产工艺方面,随着折叠屏的铰链和屏幕技术逐步成熟,手机的良率进一步提升,折叠屏收集的显示效果和耐用性也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成本和售价也有望进一步降低,正式进入快速放量阶段。根据

28、 CINNO Research 数据,2019 年全球折叠屏出货量仅为 50 万台,至 2021 年已达到约 890万台,2019-2021 年复合增长率为 161%,CINNO Research 预测至 2025 年全球折叠屏销量有望达到 5,740 万台,2022-2025 年增长率为 54.09%。图 26:2019-2025 年折叠屏手机销量及预测数据来源:CINNO Research,折叠屏市场进入快速放量期,关注柔性屏、铰链、UTG 玻璃等相关环节。在三星、华为等头部手机品牌的引领下,折叠屏手机市场已逐步完成消费者培育,叠加价格下探和技术逐渐成熟,市场进入快速放量期。目前,安卓系统

29、和相关 app 已针对折叠机进行优化和适配,软件生态问题得到改善;国内厂商已参与到柔性 AMOLED 屏、UTG 玻璃、铰链的设计和组装等关键环节,可关注相关厂商的机遇。3. 汽车电子:汽车“三化”不断推进,汽车电子迎量价齐升机遇3.1 新能源汽车不断渗透,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我国汽车销售总量趋于停滞,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在快速渗透。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17 年以来,中国汽车销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纯电动汽车销量保持整体增长,且渗透率不断提升。具体而言,2020 年我国新能源车总销量为 132.29 万辆,同比增长 9.68

30、%,而 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达到 350.72 万辆,同比增速高达 165.11%;2022 年 1-4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55.6 万辆,同比增长 1.1 倍。在汽车总量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仍保持快速渗透,主要原因为我国新能源车在动力性能、充电速度和续航里程等方面进步明显,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 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迎来显著提高。2020 年全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5%左右,而到 2021 年 5 月,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首次突破 10%,至 2021 年 12月,这一数字更是达到 19.06%。2021 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 35

31、0.72 万辆,渗透率达到 13.3%,相比 2020 年的 5.24%实现显著提高。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在动力体验、智能交互、使用成本和能耗控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是未来确定的发展趋势。图 27:2018 年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图 28: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资料来源:中汽协,资料来源:中汽协,汽车电子前景广阔,占整车成本比重逐渐提高。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趋势推动下,单车汽车电子元件价值量得到提升,汽车电子领域也有所拓宽,从一开始的发动机燃油电子控制和电子点火技术发展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ADA

32、S)。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高,预计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比重也将不断提升。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20 年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比例为 34.32%,至 2030 年有望达到 49.55%;而根据赛迪智库口径,乘用车汽车电子成本在整车成本中占比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3%已增至 2015 年的 40%左右,预计 2025 年有望达到 60%。图 29:不同车型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图 30:乘用车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成本占比资料来源:赛迪智库,资料来源:赛迪智库,经纬恒润招股说明书,东莞证券研究所图 31:汽车电子的应用分类图 32:全球和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协和电子招股说明书

33、,盖世汽车研究院,东莞证券资料来源:赛迪智库,经纬恒润招股说明书,东莞证券研究研究所所3.2 汽车芯片:汽车“三化”对多种芯片需求旺盛,拉动车规半导体需求汽车芯片:汽车三化对多种芯片需求旺盛,拉动车规级半导体需求。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带来的新型器件需求主要在感知层和决策层,包括摄像头、雷达、IMU/GPS、V2X、 ECU 等,直接拉动各类传感器芯片和计算芯片的增长。汽车电动化对执行层中动力、制动、转向、变速等系统的影响更为直接,其对功率半导体、执行器的需求相比传统燃油车增长明显。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车规级半导体的单车价值持续提升,带动车规级半导体行业增速高于整车销量

34、增速。受益于车规级半导体国产厂商的崛起和汽车电动智能互联,中国的车规级半导体行业有望迎来供给和需求的共振。图 33:不同车型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图 34:汽车中多种车规半导体的运用资料来源:比亚迪半导体招股说明书,资料来源:Gartner,受益汽车三化不断推进,近年来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市场规模增速远高于同期整车销量增速。从出货量来看,IC Insights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汽车芯片出货量达到 524 亿颗,同比增长 29.81%,远高于 2021 年全球芯片出货总量 22%的增幅;同时,从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占比来看,占比前三分别微处理器、模拟芯片和传感器,所占比重分别为

35、 30%、29%和 17%。图 35:2011-2021 年全球汽车芯片出货量(百万个)图 36:汽车芯片市场份额占比资料来源:IC Insights,WSTS,资料来源:Gartner,功率半导体:汽车是最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新能源汽车拉动需求。从下游应用领域看,汽车是功率半导体最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2019 年细分市场规模占比达 35%。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智能装备制造、物联网、新能源发电、轨道交通等新兴应用领域逐渐成为功率半导体的重要应用市场,带动功率半导体需求快速增长。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电驱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相当于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和变

36、速箱,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步渗透,对应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根据 Omdia 统计,预计 2024 年功率半导体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38 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消费国,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 197 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 36.6%。以 IGBT 为例,IGBT 模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车载空调、充电桩等设备的核心元器件。新能源汽车中的功率半导体价值量提升十分显著,根据英飞凌年报显示,新能源汽车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价值量约为传统燃油车的 5 倍以上。其中,IGBT 约占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成本的 37

37、%,是电控系统中最核心的电子器件之一,因此,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有望带动以 IGBT 为代表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价值量显著提升,从而有力推动 IGBT 市场的发展。EVTank 指出, 2018 至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 IGBT 市场规模将从 38 亿元增长至 165 亿元,2018-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 23.33%。图 37:2018-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 IGBT 市场规模及预测资料来源:EVtank,MCU:主要功能是信号的处理和控制,集成度提高是趋势。MCU 全称微控制器,其主要功能是信号处理主要功能是信号处理和控制,因其高性能、低功耗、可编程、灵活性的特征在

38、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品应用占比方面,未来 32 位 MCU 占比将呈不断上升趋势。未来下游应用场景趋于复杂,要求 MCU 具备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丰富的功能,32 位 MCU 工作频率大多在 100-350MHz 之间,执行效能更佳,应用类型也更加多元。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整车控制应用驱动 MCU 市场需求增长。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以电机替代了汽油发动机并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控制器应用的增加将驱动 MCU 市场需求的增长。动力电池是整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充放电情况、温度状态、单体电池间的均衡均需要进行控制,因此电动车需额外配备一个电池管理系

39、统(BMS),每个 BMS 的主控制器中需要增加一颗 MCU 芯片,BMS 中的 MCU 芯片起到处理模拟前端芯片(BMSAFE 芯片)采集的信息并计算荷电状态(SOC)的作用。SOC 是电池管理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参数,其余参数均以 SOC 为基础计算得来,因此电池管理系统对 MCU芯片的性能要求较高。行业格局:中高端市场由美日欧企业主导,中国企业渗透进度较慢。从全球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中高端 MCU 市场中瑞萨电子、恩智浦、微芯科技、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国外大厂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国产化率较低。根据 Omdia 统计,在 2019 年全球前十大 MCU厂商中,暂无境内企业,主要原因为:(1)美日欧

40、整车品牌全球市占率较高,供应链基本固化,海外一线厂商仅采购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等成熟半导体厂商生产的 MCU,中国半导体企业起步较晚,切入现有生态圈需要一定时间;(2)高性能 MCU 对芯片设计能力及晶圆制造工艺要求较高,特殊 MCU(如 BMS MCU 芯片)需要大量专有技术(Know-how)经验积累,目前大量成熟解决方案被恩智浦等厂商掌握,中国企业渗透进度相对较慢。表 2:2019 年全球前五大 MCU 厂商相关业务销售收入及市场份额排名公司名称2019 年销售额(亿美元)市场份额1瑞萨电子31.6518.1%表 2:2019 年全球前五大 MCU 厂商相关业务销售收入及市场份额排名

41、公司名称2019 年销售额(亿美元)市场份额2恩智浦30.8517.6%3微芯科技21.8012.5%4意法半导体21.0512.0%5英飞凌18.9510.8%合计124.3071.1%资料来源:Omdia,比亚迪半导体招股说明书,目前国内厂商正积极布局中高端 MCU 市场,长期自主可控可期。目前国内厂商积极布局中高端 MCU 市场,长期来看,自建生态系统、深入应用场景、打磨解决方案是国内 MCU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经之路,以最终实现 MCU 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物联网等中高端应用领域的自主可控。图像传感器:主要用于光学信息的感知与处理,是车载摄像头最大的成本构成。图像传感器是利用感光单元

42、阵列和辅助控制电路将光学信号转变为电学信号的一种常见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的主要工作原理为利用感光二极管实现光电信号的转换,再对感光单元输出的电学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色彩、亮度等光学信息的感知与处理。其中,每个感光单元对应图像传感器的一个像素,像素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了图像传感器的最终成像效果。从车载摄像头的成本构成看,图像传感器是车载摄像头的核心元件,成本占比高达 50%,常见的图像传感器包括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和 CCD(电荷耦合器件),目前 CMOS 是主流的车载传感器;模组封装、光学镜头、红外滤光片和音圈马达成本占比分别为 25%、14%、6%和 5%。图 38:车载

43、摄像头成本构成资料来源:ON SEMI,汽车智能化程度与搭载传感器数量成正比。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与汽车所搭载的传感器数量成正比,赛迪智库指出,L5 级无人驾驶车辆中的传感器数目可达32 个。短期来看,传感器市场的需求主要为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未来单一种类传感器无法胜任 L4 及 L5 完全自动驾驶的复杂情况与安全冗余,以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为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图 39:汽车智能化程度与传感器数量成正比资料来源:Omdia,智能网联车渗透率提高驱动单车摄像头配置数量提升,进而拉动图像传感器需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指出,市场应用方面,2020-2025 年

44、 L2-L3 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将超过 50%,L4 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2026-2030 年,L2-L3 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将超过 70%,L4 级车辆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到 2031-2035 年,各类网联汽车、高速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而汽车产业中长期规划指出,2025 年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将完全进入市场。报告显示,L1/2 级别主要安装倒车或环视摄像头,L3 级还会安装前视摄像头;L4/5 级基本会囊括各种类型的摄像头。随着智能网联车渗透率迅速提高和自动驾驶技术路径的不断推进,车载镜头作为自动驾驶的重

45、要组成部分,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 Yole 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平均每辆汽车搭载摄像头数量为 1.7 颗,到 2023 年将增加至约 3 颗。表 3:不同等级智能驾驶搭载摄像头数量等级名称定义配备摄像头数量L0无自动化需要驾驶者全权操作0-1L1驾驶辅助针对方向盘和加减速其中一项提供驾驶支持,其他由驾驶3-5员操作L2部分自动化针对方向盘和加减速其中多项提供驾驶支持,其他由驾驶4-5员操作L3有条件自动化由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根据系统请求,驾驶者提供适当8-11操作表 3:不同等级智能驾驶搭载摄像头数量等级名称定义配备摄像头数量L4高度自动化L5完全自动化在限定道路和环境中

46、由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在所有道路和环境中由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15-1815-18资料来源:SAE International,目前手机仍是 CMOS 图像传感器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汽车电子份额有望快速增长。目前,手机是 CMOS 图像传感器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他主要下游应用还包括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其他电子消费终端,以及汽车电子、安防监控设备、医疗影像等领域。根据 Frost&Sullivan 统计,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及功能手机 CMOS 图像传感器销售额占据了全球 73.0%的市场份额,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终端 CMOS 图像传感器销售额占据了全球 8.7%的市场份额。至 2024 年,以汽车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应用将推动 CMOS 图像传感器持续增长,份额占比有望提升。图 41:2024 年 CMOS 图像传感器下游应用格局(预测值,图 40:2019 年 CMOS 图像传感器下游应用格局(按销售额)按销售额)资料来源: Frost&Sullivan,资料来源:Frost&Sullivan,CMOS 成本&性能优势明显,预计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张。CMOS 图像传感器具有集成度高、标准化程度高、功耗低、成本低、体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