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国出口订单部分转移至越南1.1 今年越南出口高增,多为短期替代2020 年以来越南出口高增,出口总额达到 2814.4 亿美元。另外,2020年全球深陷疫情影响,中国 GDP 增速为 2.3%,越南 GDP 增速达到 2.9%,高于中国,是为数不多正增长的亚洲主要经济体。今年以来,越南出口增速明显高于中国。越南从今年 3 月份放开入境限制之后,出口涨幅明显。一季度出口额超过深圳。前 5 月我国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上升 13.5%,越南累计同比上升 16.3%。4 月份我国受疫情影响,企业开工率较低,物流受阻,国内供应遭受冲击,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作为出口的主要拉动项,相关产业又主要分布在长
2、三角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沿海地区,当月我国出口同比仅上升 3.9%,而 4 月越南出口同比大幅上升 30.4%,出现部分订单转移至越南的现象。疫情、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导致我国近期出口订单下降。首先,国内供给端受疫情严重影响开工率,且物流不通畅、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升企业成本上升。其次,航运价格处于高位,而运费的上涨最终转嫁至客户,降低客户订单意愿。另外,受国内疫情影响,海运的运输效率低下,集装箱积压明显,滞留费也抵消了我国部分商品价格优势。成本上升、交货时间拉长等原因都导致了我国海外出现订单转移。越南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以及开放入境限制,承接了部分海外订单。图 1 今年以来越南出口增速高于中国(%)图
3、2 今年以来越南制造业PMI 持续处于高位图 3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处于高位4 月出口向越南转移多为短期替代,我国出口长期仍具有韧性。5 月份,国内后疫情时期,复产复工持续推进,供应链及物流得到改善,同时一系列稳增长稳外贸政策发力,出口回弹超预期。5 月份,我国出口 3082.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9%,较上月上升 13 个百分点;越南出口总额 304.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4%,较上月下降 14 个百分点。体现订单流出整体有限,多为短期替代,疫后恢复期又回流至我国,我国出口长期仍具有韧性。1.2 越南进出口结构分析2020 年电子零件(包括电视零件)、电脑及其零件出口金额占总
4、出口金额比重最高,占比 15.8%,其次纺织品及制衣、鞋类、箱包、木材和木制品、渔业产品出口占比分别为 10.6%、6.0%、1.1%、4.4%、3.0%。2016 年之前,纺织品及制衣一直占越南出口最大份额,占比 15%左右,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转移至越南,电子零件类出口占比逐渐超越纺织品及制衣。图 4 越南主要出口商品占比(%)图 5 越南出口商品群占比(%)按照出口商品群划分,2020 年越南总出口中,重工业产品和矿石、轻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农产品、林业产品、水产品出口金额占比分别为 52.9%、 36.8%、6.1%、1.2%、3.0%。2012 年之后,越南重工业产品和矿石出口
5、占比大幅增长,超过轻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出口金额,成为越南第一大出口商品群。按照投入划分,2020 年越南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中低端技术密集型制造品出口占比为 26.9%、16.5%,依然占较大比重。从进口产品结构来看,机械、仪器及配件占比 45.2%,燃料和原材料占 45.0%,消费品占 6.2%。越南对美国、欧盟等贸易顺差,但是对中国贸易逆差,主要是越南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加工成品出口到欧美,也即越南扩大贸易的同时也在扩大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对我国有较大依赖。图 6 越南出口中按投入划分的制造品占比(%)图 7 越南主要进口商品占比(%)2 产业链转移中的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2.1 产业升级带来
6、低端产业退潮我国总量远超越南。从 GDP 总量来看,2021 年,越南 GDP 为 3626 亿美元,中国 GDP 为 17.7 万亿美元,是越南的近 49 倍。从出口总量来看, 2021 年越南出口总额为 3362.5 亿美元,中国为 33633 亿美元,是越南的 10倍。2012 年之后,我国第三产业已经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21 年我国 GDP 构成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 7.3%、39.4%、 53.3%,服务业占比远超工业。2021 年,越南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占 GDP比重分别为 37.9%,41.0%。整体上看,我国 GDP 增速处于下台阶趋势。2001-
7、2010 年、2011-2020年我国 GDP 实际增长率的均值分别为 10.6%、6.8%。经济转型伴随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进入转型阶段的国家,依靠创新,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必然选择。城镇化水平是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性指标,我国城镇化正经历从速度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从全球各国家发展来看,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工业的扩张提升就业需求,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带动城市发展。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聚集带动服务需求提升及创新创业创造外溢效应,传统产业开始升级转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基础较为薄弱,1978 年工业增加值仅有 1622 亿元,改革开放之后,我
8、国工业经济,工业实力空前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开始工业化,带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带动城镇化率的提升。202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64.7%,与发达国家 80%左右的城镇化率依然有一定距离,但是随着出生率下降等因素,我国城镇化进入减速阶段,城镇化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必然选择。2020 年,越南城镇化率仅 37.3%,仅达到我国 2001 年左右的水平。从历史趋势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水平提高后逐渐退潮,主要通过转移至其他地区以及实现工业自动化两种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经历了四轮产业链转移。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将纺织等制造业向日本
9、、德国等转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德国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往亚洲四小龙转移,此后日本的汽车取代钢铁成为第一大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优化产业结构,逐渐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中国转移,我国也迅速凭借人口优势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工业自动化就是在工业生产中使用自动控制系统来代替人工操作,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将信息化、智能化与工业相结合,可以降低对人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全球进入“工业 4.0”时代,我国也提出“工业 2025”计划,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10、化。从整体规模及分类上来看,我国制造业总量已经 12 年位列全球首位,制造业的 31 个大类、工业的 207 个中类和 666 个小类都是齐全的,这在全世界是独有的,是实至名归的全球制造业大国。从发展水平上看,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中高低端皆有,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而产能不足的高精尖生产才能真正体现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
11、部长苗圩指出,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但是正处于转型升级、迈向制造强国的阶段。部分领域已经实现全球领先的地位,例如中国是拥有全球最强大高铁技术的国家之一,是全球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另外中国的 5G 通讯技术也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全球 5G 网络覆盖范围最广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城镇化走向成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增长需求,部分低端产业的转移也是我国发展的主动选择。目前越南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与中国曾经的发展道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越南凭借低廉的劳动力,自然承接了各国低端产业的转移。图 8 中越 GDP 增速(%)图 9 我国 GDP 构成(%)图
12、10 2021 年我国三大产业占比(%)图 11 越南 GDP 构成(%)图 13 各国城镇化率/工业化率(%)2.2 投资战略转变中的被动接受在全球产业链重新分配的过程中,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承接了硬件生产,一方面是相对发达经济体开始转向高端设计,底层生产能力自然交接周边国家承包;另一方面,近年地缘政治及疫情等影响外资企业投资战略,逐渐从过去的“all in 中国”转变为“中国+N”,将工厂建设在全球多地,分散布局,既开拓市场,也分散了风险。服装品牌 GAP、优衣库、ZARA、H&M 等很早就开始布局越南市场,GAP就有三成产品为越南制造。耐克、阿迪达斯等鞋类品牌也将主要工厂搬至越南。另外
13、,多家电子工厂也从中国搬到越南,除了三星,Intel、LG 等全球科技大公司也到纷纷越南建立了工厂,将产业链逐渐转移至越南。2020 年全球深陷疫情影响,中国 GDP 增速为 2.3%,越南 GDP 增速达到 2.9%,高于中国,是为数不多正增长的亚洲主要经济体。越南又在今年 3月份放开入境限制。为了规避供应风险,部分外资选择撤离中国,大力布局越南、印度等国。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制造商疫情后到越南布局。据中印越电子(手机)企业协会统计,印度与越南分别有约 200 家和 150 家电子企业的工厂,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2018 年之后,我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美国从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降
14、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逐渐上升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此外,美国推出“再工业”战略促进制造业回流,增加本国就业。2018 年,美国颁布减税与就业法案,对美国新增投资基于更加优惠的税收抵免政策,一方面减轻个人及企业税负,刺激了美国国内消费及投资,吸引了制造业转向投资美国;另一方面,通过降低税收吸引企业回流。3 转移中的合作与竞争3.1 中越出口部分互补2018 年之后,越南从中国进口大幅上升,越南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21 年,越南对我国的贸易逆差 456.6 亿美元。近年,中资企业在越南的投资生产规模也逐步增大,2021 年,越南外商投资中来自新加坡、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的比重分别为
15、40.1%、23.8%、18.3%、7.9%、2.6%。我国将低附加值环节转向越南。越南有人工成本低廉、关税较低等优势,更多中国企业投向越南,在 2019 年我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金额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是越南很多零部件、原材料依靠我国进口,再加工之后出口到欧美地区,中国工厂更多转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的工作。产业链向越南转移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家居建材、消费电子等行业,并且从最初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消费电子等产业。过去几十年,中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地位不断提升,从最初的生产低附加值零件及为全球终端品牌代工,逐渐切入到生产等高附加值环节,国内多个终端品牌跻身全球前列
16、。图 17 中国在越南的直接投资项目注册资金(百万美元)图 18 越南外商直接投资注册资金分地区占比(%)图 19 产业微笑曲线,公开资料整理3.2 越南制造业或是中国潜在竞争对手2020 年,越南人口达到 9798 万人,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越南也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承接来自中日韩等国的地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越南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大量外资企业进入越南,在促进越南经济发展的同时,越南制造业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中国的潜在竞争对手。为吸引更为优质的外商直接投资,越南又开始实施“中国+1”的外资政策,也即总是要比中国的外资政策更为优惠。另外,越南积极加入全球自由贸易协定。越南从 20
17、07 年加入 WTO 之后,与日本、韩国等均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目前,越南已经加入了三大自由贸易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以及最近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越南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向制造大国迈进。越南国家统计局总局 3 月 29 日发布的2022 年第一季度社会经济形势报告中显示,今年一季度越南 GDP 同比增长 5.03%,其中农林渔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贡献率分别为 2.5%、51.1%、43.2%。越南在纺织品类对我国的替代效应明显。2020 年中旬我国疫情恢复,纺织品
18、出口增速高增,到 2021 年初出口增速达到最高点,而这段区间越南纺织品出口增速处于下行趋势。2022 年 2 月开始,我国受疫情影响,纺织品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越南这段区间纺织品出口增速一直处于高位。中越纺织品出口显现出明显替代效应。从 2020 年后的中越鞋类出口来看,出口增速上升下降趋势同步,未显现出替代效应。从 2020 年后中越电子元件出口来看,出口增速替代效应亦不明显,主要是因为越南零部件对我国有较强依赖性,替代压力较小。图 20 中越纺织品出口增速(12 月移动平均,%),图 21 中越鞋类出口增速(12 月移动平均,%),图 22 中越电子元件出口增速(12 月移动平均,%),3
19、.3 升级、转移带来就业问题产业链转移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布局的结果,劳动密集型等的中低端产业向越南转移的趋势无法逆转。图 23 我国农民工人数(万人),2021 年末,我国农民工总人数达到 2.9 万亿人,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建筑业、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占比分别为 27.1%、19.0%、6.9%、12.1%、 6.4%,农民工在制造业就业占比最高。我国拥有大量低端产业就业人群,集中在沿海工厂,而随着产业链转移及工厂撤离中国市场,对我国就业市场形成较大压力,那么解决好中低端产业转移及升级带来的就业问题就成为重中之重。产业升级必然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但是制造业领域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大
20、龄职工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自动化、智能化相关岗位,加剧制造业用工紧张。制造业相对工资较低,同时工厂工作较累、工作时间长,年轻人多数不愿意到制造企业工作,缺工现象一直较为显著。近年制造业从业人员逐步向服务业转移,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从业门槛较低,工资水平相对更高,同时工作时间自由度大,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服务业。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也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用工需求旺盛,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但是短期内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跟不上需求,导致高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目前,全国技能型人才总量占比在增高,但是跟庞大的劳动力人口相比较占比还是偏低,还不到 30%,与德日等制造业强国 70%左右的比例还是有很大差距。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面对就业结构性错配,做好岗位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匹配是重中之重。加大对职工的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鼓励更多高中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加快培养紧缺性技能型人才,使之逐渐适应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新形态。同时,对失业者后续的再就业提供相应的帮扶,完善失业者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失业人员培训、失业救济、失业保险等工共服务的覆盖度,精准补短板,促就业。风险提示:地缘政治恶化;疫情长期化;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