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公开课总结 筹备已久的公开课终于结束了。不管是比赛的形式还是公开课的形式,把自己的教学展示于人前对我来说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底气。我又一次庆幸给了自己锻炼的机会,尽管每次都要煎熬,尽管每次我都埋怨自己:“怎么又把自己放在火上烤?”。但是每次的 “事后”,我又会感谢自己的“不长记性”:我对教学的理解深刻了,我对一堂好课的标准又有了新的理解,我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次与以往参加比赛的状态有所不同。以前在讲课之前对于自己的设计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尽管会存在许多不足,但都是事后评委或督导老师给指出来后,我才会更深刻的认识到。这次不同,在讲课之前我就对自己的设计不满意,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完善他。这
2、种忐忑一直持续到讲课。甚至到现在我也对自己的设计存有疑虑:批判性思维这种看似“形而上”的东西适不适合被当作公开课的内容?现在我冷静下来,平心静气的思考我的设计。我的设计初衷是因为许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对英语思辨力培养的理解存在偏差。如:强调思辨力培养时,把语言教学目标搁置一边;或者将培养思辨力列为教学目标,但其目标既不可测,又不可量;或者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看法的活动,就是对思辨力的培养。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思辨力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外语学习无法“落地生根”,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成效却不明显。在阅读了Bloom教育目标分层理论后,我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意
3、识到,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的。例如对词汇、语法概念的语际或语内比较,对事实与观点的区分,以及对说话人立场的判断都属于培养思辨力的教学活动。因此,我尝试着打破自己的惯有教学模式,大胆尝试着把老师们一直觉得虚无缥缈的“思辨力培养”在课堂上一步步的显性化,将思辨能力细化到教学的具体环节;使学生在完成读写任务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思辨技能的发展。我觉得自己的设计理念是正确的,而且我的教学也达到了我的“显性化”目标。只是在教学理念的实践中,由于自身能力和学生水平的限制,我觉得我的课也没有逃脱“课堂热热闹闹,课下不知所以”的嫌疑。尽管我觉得我把大部分学生都带动起来了,尽管上课过程中学生都眼睛发亮
4、的追随着我,尽管讲完课后学生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仍然一遍又一遍的问询自己:我的学生在我的课上有所收获吗?我的教学是在云端上吗?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与思辨力的培养怎么才能摆脱看似“水火不容”的状态?面对热衷于语法和篇章的教师,我怎么去转变她们的理念?我的理念就是正确的吗?周一的煎熬一直在持续,一直到清晨起来,在大外部的“书香大外”群里我看见了钟主任深夜分享的一段话:教师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理念。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知识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应该如何启发他们自己去探索,引领他们合作探究,促进他们去归纳、总结和创新。我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释然了。我的理念是对的,如果说这种理念
5、的显性化还没到位,那不是教学理念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自身积累的问题。督导组的李辉老师就指出来,我的设计理念很到位,设计思路很明晰,与学生的互动“堪称完美”,只不过后来的“主题的深化”有些“用力过猛”。我觉得这应该是我对课堂的掌控力度还不够。我的本意不是想过多的“拔高”,而是想引导学生去辨析、思考、总结。我的本意没有达到效果,这也恰恰是我一直担心的。我对督导组老师的“火眼金睛”不由得深深佩服。自身没有积累起厚重感,自然很难传达给学生深刻感。我现在真是深刻的体会到了一些教育大家所说的“教学时间越长,越是对教学战战兢兢”。作为教师,需要积累的东西太多了。在教学研讨会上,老师们都反映我与学生的互动特别好。我觉得这得益于我平时对师生互动的关注。同样的,如果想在公开课上展示出对课堂和教材的把控力,那么我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文本的深度挖掘和课堂的实时掌控。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实现长足的进步。